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9篇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小学.docx
-
资源ID:92761733
资源大小:27.10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9篇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小学.docx
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9篇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小学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1 第七课:棉花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马苏臣及其棉花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棉花可是千古吟诵的佳作,把它做成读书卡片。 2、寻找棉花的曲子,学唱。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2 第六课:关山月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李白及其关山月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3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 执教 王平原 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概念的含义; 2.学会写内容提要; 3.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如何运用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写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80 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江苏淮安人。195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班毕业,任教与山东大学。1974年年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杂志从事编辑工作,以后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副编审、副总编和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现为“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 三、解题: 学生谈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进行点拨。 三、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第1自然段-讨论 (1)“一个多世纪”从何时开始? 鸦片战争以来 (2)“社会实验”指什么? 救国图存运动: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仁人志士) 新民主主义革命直至社会主义革命 1 (3)“彻底决裂”“彻底砸烂”“在白纸上描绘未来” (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否定过多,一直延续到60-70年代) -强调不可利用“过去”(“传统”),构筑“未来” 2.第2自然段-讨论 传统是什么?(强调“形成”“作用”) 3.第3自然段-讨论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提出“?”差别。(比喻) -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引出问题: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俚俗进入学术层面。 五、学习“传统文化”: 1.第4自然段-讨论 对“传统文化”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对应(时空界定)、内容、成分(例如) 2.第5自然段-讨论 “传统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民族性 3.第6-7自然段-讨论 (1)“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哪几种情况? “或者?或者?”“有的?有的?” (2)各人对传统 文化进行分析批判,可以做那些工作? “明辨?遗响” -理解图片(p65) 六、学习“文化传统”: 1.第8-9自然段-讨论 对“文化传统”概念进行界定。 (什么是文化传统?) 全称、落脚、特征(比较)、产生、成长、形成、实质 2.第10自然段-讨论 (1)什么不能成为“民族的共同心理”? “在这种生活里?思想” (2)什么能成为“文化传统”? “为这一民族生活?物质力量” 3.第11自然段-讨论 “文化传统”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说它是“惰性力量”? “制约看?关怀” “一种?象征” “没有?巩固” 4.第12-13自然段-讨论 (1)“文化传统”变化的特点是: 缓慢的、渐进的、非一蹴而就的 “文化传统”受外界影响是如何进行的? 接触-交流-变化 (3)外来文化中如何才能成为传统中的一个部分? 2 “经过自己文化传统?整合” 七、学习“财富和包袱” 1.作者称“财富”“包袱”是如何而言的? “从头开始?生存本领” “具有?层面” 2.我们说如何辨证地了解和掌握两重属性? “运用它?千里之外” 3.现实中存在哪几种简单化的理解? “一种人?财富” 八、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性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既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4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案 江苏·金湖 林芳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 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方法:讨论与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了分析。 二、作者简介: 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公孙龙子研究、儒家辨证法研究等等。 三、字词积累:(略) 四、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理清思路: 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全文总起,阐述什么是传统。 第二部分(第47段),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针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813段),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相比较,从而揭示出文化传统的特点,探讨其诞生、成长、变化的规律,以及不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第一层(89段)是对于概念的界定。 第二层(10段)分析文化传统得以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第三层(11段)说明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 第四层(1213段)分析文化传统的变化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四部分(第1419段),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重属性。 全文是总分总结构。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着重探讨传统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内容,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传统。 提问:课文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 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五、文本研习: 1、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形的。(4节)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无形的。(8-9节) 在“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在现实中的作用,对民族趋向的关系,都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基于此,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 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者各有什么特征? 传统文化 时代性(应运而生)、民族性(影响)(5-8节) 文化传统 惰性(11节) 3、结合以上两个问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大的篇幅来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 因为作者的意图(中心论题)就是剖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便读者能够正确的看待传统。 4、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正确的看待传统呢?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财富和包袱”部分。 “财富和包袱”即传统的两重属性,财富泽被后世,包袱惰性力量。分析第17段服装和文物的比喻,得出结论传统是财富但财富不在于它的惰性;传统也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是时装,所以我们应辨证的去认识传统,运用它而不被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与千里之外。 (分析第17段的过程中解决传统为什么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问题)让同学们自己找出文中运用了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句子、段落,加以讨论分析) 问题探讨: 问题: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传统存在着两重性,既有其保守的一面,不易变化的一面,也有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尽管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相当缓慢的。保守的一面,是由传统本身的惰性所决定的,而可变的一面,是指不同文明之间不断接触、碰撞,从彼此拒斥,相互攻讦,到最终实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成为新传统,带来新变化。如果一味迷恋传统,认为祖上传下来的一点也不能动,就会排斥外来文化,传统就成了包袱;如果正确认识传统,能辨识其积极的有意义的部分,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并与自身融合到一起,传统就成了财富。问题的关键是能否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 六、课文总结: 1、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节选作者学识渊博,学术选诣颇深。本文所论述亦颇深,我们却并不感到晦涩难懂。选取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谈谈理由。 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段。 从论证的角度看,文章在使用修辞手法,援引事例时使用了类比的论证方法,这使说理形象、生动,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2、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文章用词严谨,体现了其论证的严密性,譬如第 4、6段中的“一般说来”“大体说来”的使用,就排除了以特殊情"况来推翻作者观点的可能性,使论证无懈可击。 3、文章第一部分的最后一段中指出:“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请结合当前被人们褒贬不一的流行的东西比如流行歌曲,超级女声?作一分析。 当前流行的东西被人接受肯定有其夸理的东西。 新事物的产生往往很幼稚,肯定有其不成熟的地方。 新事物的产生与传统的东西产生矛盾是合理的。 我们不能盲目“追风”,因为流行仅是一种外在形式,它不一定适合于你。正像 赫尔岑所讲:“流行感冒也是好的吗?” 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5 第四课:题画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袁枚及其题画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过这首诗。 2、你还读过袁枚的哪些诗? 3、再读古诗过故人庄。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6 第二课:幼女词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李贺及其幼女词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学生谈谈交流背过的写景的古诗。 五、成长阶梯。 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7 教学目标: 1 能准确把握文章观点,认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又较为清晰的认识,能正确对待传统。 3 能从文章中领会一些议论文的写作规律,理解形象说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文章所讨论的抽象的概念,认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 能结合文章的论述正确评价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来学习第四个专题:文明的对话。既然要对话,就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先了解对方,更要了解自己。 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先送给大家一句话: 感觉了的东西,不能真正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真正感觉它。 出示课题: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作者庞朴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学习下面几个词语,注意加点词的读音 媲美pì 自戕qing蜕除 tuì钳制qián一蹴而就 cù 攻讦 jié 2自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句子 ? 3解题:题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不妨把它们简化为“文化与传统”。本文就是从“文化”与“传统”的关系着手来论述自己观点的。那么,请问:“文化”、“传统”,哪一个概念是本文最具核心意义的概念? ? 传统 4注意结构:按照“传统”这一核心概念,本文的结构实际上可以浓缩为: 总分:传统文化总 文化传统 5结合课文第 二、三两个部分,完成下面两个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文化传统?尝试用一句话(一般为单句)来概括之。 ? 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对应于当代文化、外来文化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文化传统就是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民族精神。 6为了使文章的议论显得直观起来,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两处。 ? (1)66页: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性、古典文化、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说的民族文化。 (2)68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7根据你的理解,你也来说说什么是传统文化。比如 ? 教师补充: 它是龙,是周庄,是茶壶? 它是中国画 它是出土的兵马俑 它是故宫,是长城 它是春节,是端午 8除了举例论证之外,为了使说理形象,作者还采用论证,例如: ? (1)65页:弄清这两个概念,很有必要,因为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两者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没i蜂和蜜蜂的差别想媲美。 (2)68页: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象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班剥陆离,切忌来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三微观揣摩 阅读“财富和传统”部分,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这两重属性的。 ? 、对于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的传统,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它?课文中有这样的观点么? ?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四看看下面的几组图画,结合课文的有关论述,谈谈你对传统和创新关系的理解 1第一组画 北京传统四合院20世纪90年代,苏州建造的住宅小区 ? 教师解说:作为文化实体,四合院与现代化的住宅,确实有很大差异,但也有作为传统一脉相承的地方,如封闭观念-用墙隔开,色调的使用-灰淡的冷色调,朝向-坐北朝南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作用。 2第二组画 古代待字闺中的少女赛场上的中国女排姑娘 ? 教师解说:这两幅图片放在一起,反差很大,一静一动,一个娴静地坐于自家闺房内,另一个则在大庭广众之中。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传统的可变性,贤淑的少女变成了富有活力的勇于拼搏的奥运健将。 3第三组画 昔日的儿童游戏今天的儿童网上冲浪 ? 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捉迷藏的游戏体现了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是一种有意思的活动,不过对于儿童智力的发展作用不是很大。 电脑世界给孩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习、游戏、休闲融为一体,显示了文明的交流。电脑作为现代科技的成果,也体现了现代外来文明的冲击力。 五小结: 本文既是学术性议论文(文体角度),又是关系型议论文(表达方式)。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8 第八课小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 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小松 (唐 王建) 小松初数尺, 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 看多长却迟。 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传统文化小学教案模板下载共9 第一课:逢老人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行、歇。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 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