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5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x
-
资源ID:92766546
资源大小:26.21KB
全文页数:1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5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docx
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5篇(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1 、讨论、理解课文二、三、四段主要内容。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进一步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体会诸葛亮的智慧和才干。 小黑板一块,吹塑纸小船数只。 课时。 学习二、三、四段。 、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看到诸葛亮面对周瑜的蓄意谋害和步步紧逼,是顾全大局,胸有成竹地接受了任务。周瑜以为诸葛亮了上自己的当,以为自己是十拿九稳地占了上风,非常高兴。诸葛亮怎么完成任务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是怎样做的?(默读节后答) 、你从中看出什么?是怎么看出来的? 备用: 周为什么吩咐不给诸葛亮准备造箭用的材料? 诸葛亮怎么敢找鲁肃帮忙? 周瑜:想害诸葛亮,从“造”的方面卡,对诸葛亮的打算一无所知,连听了汇报也不明白。 诸葛亮:知道周瑜想害自己,知道鲁肃不会泄密,做好了防范工作,做的借箭准备。(识人心) 、周瑜不知道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却在充分准备之后,稳扎稳打地开始行动了。(自由读节)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指挥军士们利用草船借箭的。读书要求: 用“”把出发时间、二十只船怎么受箭,怎么返回的语句勾出。 根据课文内容,把借箭经过向同桌讲一讲,注意用上书中的重点词句。 、请同学上台,用小船演示,讲述草船借箭的经过。(出示小黑板:长江方位图) 、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怎么那么巧? 也用“”勾有关句。(知天文)巧借天时。 、他还作了哪些安排保证借箭成功? 擂。 船。 、为什么叫士兵擂鼓呐喊? 造成进攻假象,逼使曹军放箭。 、为什么先叫船头朝西,后来又叫朝东,还要“一”字儿排开? 便于受箭,便于返回,走一步算一步,深谋远虑,善于分析和利用自然条件,叫巧借地理。(晓地理) 、为什么调转船头后,书上要说是“逼近”? 已惊动曹军,冒着危险。 使曹军误以为是真的进攻。 表现诸葛亮料事如神,胆识过人。 、看插图,空中大雾迷漫,船外箭雨纷纷,诸葛亮却手摇鹅毛扇,正在饮酒取乐。请用“”勾出他这时说的话。抽读。他为什么笑首说“只管饮酒取乐”?抽读。你为什么这样读?齐读。 、曹操出兵没有?他怎么做的?正中下怀。 、曹操是怎么知道上当的?引读“诸葛亮吩咐。”他为什么“吩咐”? 嘲讽、动摇军心。 知道追赶不上。(抓“顺风顺水”扣“船头朝东”) 有利于突出其才干。 、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三天借箭十多万。(结果) 小结:一切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一切都按诸葛亮的安排进行。他真是料事如神! 、诸葛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用为蜀、吴联军主帅的周瑜本应非常满意,他却长叹一声,导读。他为什么要长叹?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由周瑜的口中说出来,对他来说是多么痛苦,这口气怎么咽得下去但又不得不服输。再读这一句,体会周瑜的心情。 小结:两人斗智,至此胜负分明。 、现在回顾全文,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三天有大雾。 鲁肃会帮忙。 二十只船够。 船头东西摆。 士兵擂鼓喊。 只管饮酒乐。 出发、返回妙。 、“草船借箭”是写诸葛亮从曹操那里智取了十多万枝箭,为什么课题却命“借”? 还击。 还因为在借箭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巧妙地借天时、借地利、借对人的了解,巧妙地安排,从强敌手中智取十多万枝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干,粉碎了周瑜想陷害自己的阴谋,打击了曹的实力与士气,为联合抗曹做出了贡献,命“借”就有利于表现他的才干。 、就从这个“借”字,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感情?你对诸葛亮什么感情?赞扬什么? 、回顾板书(连线): 蜀吴联军本当一致抗曹,可是周瑜气量狭小,生了妒忌之心。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借口两军交战需要用箭,用十天造箭十万的诡计来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挺有才干”,他神机妙算,结果成功地只用三天就借箭十多万,迫使周瑜仰天长叹,低头认输。这,就是“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读记叙事情发展的文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清,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这是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写类似的文章,也要注意写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才能使别人看得明白。 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了解周瑜和鲁肃的人物性格。 2、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齐读课题。 3、质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的?借到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范读,生倾听,完成思考:这一课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2、据此提纲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四(10自然段) 3、同学们在预习时解决了一些问题,现在大家看看还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第一段 1、大家的问题提得很好。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暂时先停下来,看看在讲课的过程中能不能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谁来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段哪个词最重要?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3、注意这一段讲谁在“妒忌”?妒忌谁?妒忌什么? 4、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挺”字的读法和语气 。 5、这句话我们能不能换个说法? 6、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对,周瑜这样做就是心胸狭窄的表现。 7、现在我们来学习下一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8、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思考一个小问题:周瑜委托了诸葛亮一个什么样的任务? 9、解释词语:赶造、委托。 10、诸葛亮答应了吗?怎么答应的?读课文原话。周瑜说:“十天造的好吗?”诸葛亮又说了什么?周瑜认为诸葛亮三天造出十万支箭是笑话,诸葛亮对周瑜又说了什么?什么是“军令状”?“甘受惩罚”是什么意思? 11、周瑜听后很高兴,他为什么这么高兴? 12、对,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下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段对话。谁来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我们说了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陷害他,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二大段,看看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2、谁来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周瑜共说了几句话? 3、第一句是什么?实际上他逼没逼?从哪看出来的? 4、齐读第二句话,为什么不给他准备齐全? 5、我们在往下读,鲁肃去了以后,诸葛亮请鲁肃帮助干什么?注意读书回答。 6、诸葛亮要这些东西干什么?什么是自有妙用? 7、鲁肃只知道“自有妙用”,但具体干什么用他知道吗?为什么不让鲁肃知道? 8、我们再仔细读这句话:“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从这里看,诸葛亮知不知道周瑜要干什么?周瑜知不知道诸葛亮要干什么? 9、好,鲁肃回去告诉周瑜了吗?周瑜听后怎么样?“疑惑”是什么意思?疑惑什么? 10、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周瑜不知道诸葛亮如何造箭,但诸葛亮对周瑜是怎么样? 11、从这里我们能看出鲁肃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的原因”和“借箭前的准备”两部分内容,那诸葛亮到底借到箭了没有?我们下节课继续分析。 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妒、督、鲁”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督等14生字,会写商议、推却、探听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准备: 1查找诸葛亮、曹操、周瑜等三国演义人物资料。 2准备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影视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人物或机智,或勇猛,人物塑造特别成功,其中诸葛亮这个人物尤其生动。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2揭题、读题。 3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4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回答问题。(理清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也是在解决课后第二题)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自然段)、二(3-5自然段)、三(6-9自然段)、 四(10自然段)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第l段。 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个学生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 (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里军令状、白酒招待 (2)讨论、交流。 6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A、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B、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1)(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2)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生字,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诸葛亮,妒忌,都督,惩罚,呐喊,丞相,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预习 在教学之前先布置预习作业。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掌握生字的音序,部首以及在新词中的解释;并给难以理解的词句标上记号。 2,思考课后作业。 3,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学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明白的词句。 第二部分:课堂导读(第一课时) 一,解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擂应读léi 丞应读ch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后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排成一字儿并连接起来 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 为什么诸葛亮要请鲁肃一起去借箭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教师相机进行解答。 二,深读课文(25)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部分(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前面的阅读,大家知道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负责赶造十支箭吗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陷害诸葛亮)周瑜是怎么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的,诸葛亮又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接下来的,让我们来读读他们的对话部分。在读的过程中要想想,从他们的话语中体现了他们的什么意思。 从周瑜的水上交战,有什么兵器最好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从诸葛亮用箭最好,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2,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到了第三天,果然下起了大雾。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如果你是鲁肃,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请大家朗读借箭部分。 教师参与讨论,点拔引导。扣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安排周密。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两面受箭。 熟悉气象。对天气早有预测,熟悉气象。 了解对方。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神机妙算) 三,巩固印象:(2) 1,抄写新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三部分:迁移延伸(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不看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指名两三名学生起来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二,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内容。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三,延伸作业: 1,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主要人物性格特点。 2,了解诸葛亮的其他故事。 草船借箭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5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把握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总结出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胆量和智慧,挑战自我。 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幻灯。 一、板书课题并复习 、齐读课题。 、提问: 主要人物是谁?跟诸葛亮有关系的几个人物是谁? 这篇文章讲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回来时如何? 借箭时,船怎样受箭? 课文中用了一个成语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板书:神机妙算) 二、新授 、老师就这些内容(幻灯中提示的课文借箭的因素)让同学们会去思考。为什么诸葛亮能够神机妙算?你怎样看诸葛亮这个人,老师让同学们感悟诸葛亮其人,准备了吗? 、提出要求: 同学们,可以谈上几句,也可以谈上一段,还可以谈上一篇,听到别的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随时补充,发表自己个人见解。 、浏览课文,整理思路、内容,准备汇报: 、学生汇报,教师适当予以引导,补充,点拨并板书,随即进行朗读训练: 诸葛亮和鲁肃笑着说的话。 周瑜与诸葛亮,鲁肃与诸葛亮之间的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从善知人,知天文,懂地理,巧筹划四方面去体会诸葛亮神机妙算。 、学完课文,你还有哪些发现和见解? 、小结: 诸葛亮靠自己的能力和自信,在谈笑风生中,轻松获得十万支箭。又不至于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能力自信成功 善之人 巧筹划 、必作:自述课文或编课本剧。 、选作:写一写小议妒忌。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