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03(全解全析).pdf
-
资源ID:92784423
资源大小:1.83M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20-2021学年八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测试卷(人教版)03(全解全析).pdf
2 0 2 0 -2 0 2 1 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0 3八年级生物 全解全析1234567891 01 11 21 3AACDCDDDCACDA1 41 51 61 71 81 92 02 12 22 32 42 5ACDBBBCCCADB1.【答案】A【详解】A.是嫁接,属于无性生殖中,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的一部分发育为新的个体,较好地保持遗传稳定性,A正确。B.中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的结构是胚根,并发育成植物的根,B 错误。C.是组织培养,组织培养是指在无菌的条件下,将植物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等切成小块,培养在特制的培养基上,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使它逐渐发育成完整的植物体的技术。利用组织培养这种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大批量的培育出所需要的植物新个体,繁殖的速度很快,能保持亲本优良性状,C错误。D.嫁接、组织培养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都属于无性生殖,种子繁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D 错误。故选A o2 .【答案】A【详解】嫁接属于无性繁殖,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后代一般不会出现变异,能保持嫁接上去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而砧木一般不会对接穗的遗传性产生影响。由题意可知用基因型为A A 的枝条作接穗,成功嫁接到基因为a a 的砧木上,在正常情况下,该枝条上结出了果实的果肉和接穗的一样,即 A A 型,基因型为A a 的几率为零,故选A。3 .【答案】C【详解】A.该昆虫的生殖特征是雌雄异体,体内受精,正确。B.此图的生殖发育经过了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有性生殖,正确。C D.图示昆虫发育过程是受精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阶段,与家蚕相似,都属于完全变态发育,C 错误,D正确。故选Co4.【答案】D【详解】结合分析可知:A蟋蟀、B蝉、C螳螂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卵一若虫一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而苍蝇和菜粉蝶经过“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故选D o5.【答案】C【详解】A.丁是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青蛙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A错误。B.甲图的生殖发育经过卵、幼虫、卵、成虫,属于完全变态发育;丁青蛙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为变态发育,B错误。C.乙图嫁接能保持嫁接上去的a接穗优良性状的稳定,优点是繁殖速度快,提高产量,缩短繁殖时间,C正确。D.丙图中的胎儿通过c胎盘、d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D错误。故选Co6.【答案】D【详解】青蛙是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水里完成受精。受精卵孵化为蝌蚪,刚孵化的蝌蚪有一条扁而长的尾,用头部的两侧的鳏呼吸,长出内鲤的蝌蚪,外形像一条鱼;长出四肢的幼娃,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幼娃逐渐发育成蛙。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鲤呼吸;成蛙水陆两栖,用肺呼吸,皮肤裸露辅助呼吸。这种幼体和成体在外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差别,这样发育方式属于变态发育 发育过程为:受精卵f蝌蚪一幼蛙一成蛙。故选Do7.【答案】D【详解】鸟卵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是卵壳、卵壳膜、气室、系带、卵白、卵黄膜、卵黄、胚盘等。鸟卵的卵壳起保护和防止水分的蒸发;卵壳膜内于卵壳内的薄膜,起保护作用;气室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系带起固定卵细胞的作用;卵白为胚胎发育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膜起保护作用;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卵黄上的小白点,有细胞核,内含遗传物质,是胚胎发育的起点。所以,鸟卵中为胚胎发育提供养料的结构是卵黄和卵白,故选D。8.【答案】D【详解】鸟类的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摆脱了卵孵化对环境的依赖,提高了卵的孵化率,育雏提高它们后代的成活率。所以,“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望母归”主要描写了鸟的育雏的繁殖行为,故选D。9.【答案】C【详解】A.兔的长毛和黑毛、是两种性状,不是相对性状,故A错误。B.猪和鼠是两种生物,猪的白毛和鼠的白毛不是相对性状,故B错误。C.豌豆的圆粒和皱,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相对性状,故C正确。D.韭菜的绿叶和黄叶是因为光线引起的,基因是一样的,外界条件不一样而已,不是由等位基因控制的,故D错误。故选Co10.【答案】A【详解】转基因技术是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转基因生物,就可能表现出转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研究者将控制人ACE2蛋白合成的基因引入小鼠,成功获得易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运用了转基因技术。故选Ao11.【答案】C【详解】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容易被碱性颜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蛋白质分子,DNA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它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即双螺旋结构;在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通常都包含着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包含多个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故选C。12.【答案】D【详解】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基因也随着染色体的分离而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故选Do13.【答案】A【详解】A.Cc一显一隐表现显性性状,CC两个是显性基因,表现显性性状,两者表出的性状相同,故A符合题意。B.CC两个显性基因,表现显性性状,c c两个隐性性状,表现隐性性状,两者表现出的性状不同,故B不符合题意。C.Cc 一显一隐表现显性性状,DD两个显性基因,表现显性性状,但是两种基因控制的两种性状,不是同一性状,故C不符合题意。D.Cc 一显一隐表现显性性状,c c两个隐性性状,表现隐性性状,两者表现出的性状不相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o14.【答案】A【详解】A.色盲是由遗传物质改变或受致病基因控制引起的遗传病,A正确。B.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B不符合题意。C.细菌性痢疾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不属于遗传病,C不符合题意。D.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传染病,D不符合题意。故选Ao15.【答案】C【详解】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因此单眼皮是隐性性状,假设单眼皮的基因组成是b b,其中一个b一定来自父亲或母亲,因此,父母双眼皮的基因型都是Bb。遗传图解如图:双眼皮 双眼皮亲代生殖细胞子一代性状图1从遗传图解图1看出,这对夫妇再生一个双眼皮孩子的几率为75%。1 6 .【答案】D【详解】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在形成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分开,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中,因此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比体细胞中的少一半,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 3对,因此人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2 3 条。因此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男性产生的精子有两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即 2 2 条+X 或 2 2 条+Y。故选D。1 7 .【答案】B【详解】A.克隆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后代的过程,A不符合题意。B.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D N A 重组、转化等技术将特定的外源目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生物中,并使之产生可预期的、定向的遗传改变。为了大量生产生长激素,可以将控制生长激素合成的基因转移到微生物细胞内,这种生物技术属于转基因技术,B符合题意。C.杂交技术是将父母本杂交,形成不同的遗传多样性,再通过对杂交后代的筛选,获得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且不带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状的新品种的育种方法,C不符合题意。D.组织培养技术是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一部分组织放入特制的培养基中,培育出完整植物体的方法,D不符合题意。故选B o1 8 .【答案】B【详解】A.水肥充足满足水稻生长的环境条件,长势好的原因是因为环境适宜但是并没有引发遗传物质的改变,所以属于不可遗传变异,A 错误。B.杂交水稻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就是杂交水稻,杂交技术出现了基因的重新组合,所以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属于可遗传变异,B正确。C.坚持锻炼后的苗条身材和紧实的肌肉,锻炼身体的目的是刺激肌肉,让肌肉很好的生长实现苗条身材和紧实的肌肉,这完全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所以属于不可遗传变异,C错误。I).晒黑的皮肤,因为紫外线可以穿透真皮层,能深入皮肤,让真皮层中的弹力纤维受损,使皮肤晒黑,这也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所以属于不可遗传变异,D 错误。故选B o19.【答案】B【详解】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A正确。B.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B错误。C.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可见,原始大气中不含氧气,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现代地球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了,因为已经不具备当时的条件了,C正确。D.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气、甲烷等,无氧气,D正确。故选B。20.【答案】C【详解】A.甲是原始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乙是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鲤呼吸,发育为变态发育,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A错误。B.丙是爬行动物,体温不恒定,B错误。C.原始的鸟类和丁原始的哺乳类都是古代丙爬行动物进化来的,C正确。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哺乳动物不但处于进化的最高点,而且它的特征,如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腔内有膈、心脏四腔、体温恒定、胎生哺乳等,使它的结构功能最完善,最适应环境,也说明它是脊椎动物中乃至整个动物界是最高等的,所以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D错误。故选C o21.【答案】C【详解】A.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随着地球温度的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有机物,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A正确。B.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枯叶蝶产生了形似枯叶的变异,这是一种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为了应对天敌而产生了形似枯叶的变异,C错误。D.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极为相似的特征,是由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D正确。故选C 22.【答案】C【详解】A.新冠病毒能引起新冠肺炎,因此新冠毒是该病的病原体,A错误。B.新冠肺炎患者属于传染源。对新冠肺炎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B错误。C.健康人接种疫苗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类叫做抗体的特殊蛋白质,从而提高对新冠肺炎的抵抗力,C正确。D.去人流密集的场所时佩戴口罩,可以减小被传染的几率,但并不是说戴口罩就不会被传染,D错误。故选C。23.【答案】A【详解】A.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B.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C.传播途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D.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可提高人群的抗病能力,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体内已经有了的抗体,获得了免疫力。因此接种疫苗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选A o24.【答案】D【详解】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故从免疫的角度看,疫苗属于抗原。易感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所以,疫苗和被接种疫苗的人群分别属于:抗原、易感人群。故选及2 5 .【答案】B【详解】药品主要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 T C 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 热 等。为了保证人民健康,我国非处方药的包装标签、使用说明书中标注了警示语,明确规定药物的使用时间、疗程,并强调指出“如症状未缓解或消失应向医师咨询”。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助理医师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Rx。故选B o2 6 .【答案】基因 子叶 胚乳 通过杂交的方法,使水稻耐盐碱基因与第三代超级稻的高产基因组合在一起;或使用转基因技术将耐盐碱基因转移到第三代含高产基因的超级水稻体内 合理密植;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农田适时松土;及时锄草,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豆类作物播种前用根瘤菌拌种;利用太空育种技术培育含油量高的大豆品种:采用人工选育的方法培育高产粮食作物品种;加大对粮食作物优良基因的挖掘和研究,并应用于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加大对粮食作物的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将发现的优质高产基因应用于培育新品种等【详解】(1)生物的细胞内有成千上万个基因,不同种生物的基因有所不同,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也不尽相同,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因此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2)大豆种子属于双子叶植物,有两片子叶,没有胚乳,在子叶中贮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等。水稻种子属于单子叶植物,有一片子叶,有胚乳,在胚乳中贮藏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糖类等。(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杂交育种可以使杂交后代获得父母优良基因。因此可以将耐盐水稻和第三代超级稻杂交,使水稻耐盐碱基因与第三代超级稻的高产基因组合在一起。也可以使用转基因技术将耐盐碱基因转移到第三代含高产基因的超级水稻体内。(4)根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原理以及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可以提出以下利于粮食作物增产的措施:合理密植;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农田适时松土;及时锄草,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豆类作物播种前用根瘤菌拌种;利用太空育种技术培育含油量高的大豆品种:采用人工选育的方法培育高产粮食作物品种;加大对粮食作物优良基因的挖掘和研究,并应用于培育优质高产新品种;加大对粮食作物的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将发现的优质高产基因应用于培育新品种等等。2 7 .【答案】变异 自然选择 不定向 D 差异 生存斗争 适者生存 下降【详解】(-)(1)生物学上把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某些性状上表现出的差异。因此,桦尺蛾本身就存在着深色的和浅色的之分,这是一种变异现象。(2)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保护色是深色;在非工业区,浅色桦尺蛾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保护色为浅色。因此,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从而不易被敌害发现,利于其避敌和捕食,这种的体色叫做保护色;达尔文认为保护色是动物在自然界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为争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进行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同种个体和不同种个体之间的斗争,以及生物与自然条件,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同时将有利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通过上述事实说明,桦尺蛾的变异方向是不定向,而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由于真菌感染而使某森林中所有树干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而蛾类的颜色有褐色、灰色、白色的不同。其中灰色、白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一致,是适应环境者而生存,而褐色与环境树干颜色不同,是不适者被淘汰。最终活下来的蛾类多是与环境颜色一致的灰色、白色的而褐色的较少。故选I)。(二)(1)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新冠病毒的变异,有可能导致其致命性更强,也可能导致其致命性更弱,这两种不同方向的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了材料。(2)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如新冠病毒与人类之间则要进行侵染与反侵染,就是生存斗争的过程。(3)自然界中,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致病性更强的病毒容易导致病人死亡,病毒也就随之减少了传播的机会;致病性更弱的病毒不易导致病人死亡,病毒因此有了更多的传播机会。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4)致病性更弱的病毒不易导致病人死亡,病毒因此有了更多的传播机会。所以预计感染率会呈逐渐上升趋势。2 8.【答案】白片溶液的浓度 作对照 保证单一变量 降低(减少)抑制 每一种白片溶液浓度都用5只水藻实验,并求平均值【详解】(1)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的量都相同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实验中所有探究的问题,是可以改变的量,即白片溶液的浓度的不同。加清水的作用是对照。因此,本实验的变量是白片溶液的浓度,测量清水中水蚤心率的作用是作对照。(2)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的量都相同的实验。对照实验的对照组就是正常情况下,变量没有变化的一组,在本实验中,要求体型大小与健康状况相似,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变量,排出其它量对实验的影响。因此,实验中要选用体型大小与健康状况相似的水蚤,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单一变量。(3)分析上图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白片溶液浓度的增加,水 蚤1 0秒内心跳次数降低。本实验说明,与清水相比白片溶液对水蚤的心率有抑制的作用。(4)实验时,若同学们只测量了一只水蚤在每种溶液中的心率,会出现偶然性,因此我们应该每一种白片溶液浓度都用5只水藻实验,并求平均值。2 9.【答案】传染源 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 控制传染源 患病特异性【详解】(1)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其中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携带非洲猪瘟的猪属于传染源;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因此,从传染病流行的环节看,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的猪属于传染源;与人体细胞相比该病病原体的结构特点是没有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2)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分析,对疫区实行活埋病猪,此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3)预测结果:如果以后成功研发出非洲猪瘟疫苗,人们可通过给猪注射疫苗来提高对该病的免疫能力。在此过程中,注射进入猪体内的疫苗作为抗原,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它能够参与病毒的清除。因此,在甲组体内注射普通猪瘟疫苗,普通疫苗对非洲瘟疫病毒无作用,故甲组小猪会患病。实验结论:这种由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功能称为特异性免疫,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具有专一性。因此,普通猪瘟疫苗不能预防非洲猪瘟。其原因是注射普通猪瘟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