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题训练:11生物的变异.pdf
第6单元 变异、育种与进化专 题11生物的变异考一点三士二 基因窕变和基.因重组高考试题1.(2 0 1 3年四川理综,T 1,6分,)在诱导离体菊花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下列生命活动不会同时发生的是()A.细胞的增殖与分化 B.光能的吸收与转化C.A T P的合成与分解 D.基因的突变与重组点睛:本题考查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光合作用、A T 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解析:在诱导茎段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既有细胞的分裂即增殖,又有细胞的分化,A错误;吸收和转化光能也可在此过程中同时发生,B错误;A T P与A D P的相互转化在体内存在动态平衡,C错误;基因重组只发生在有性生殖的个体中,所以此过程中只发生基因突变,不发生基因重组,D符合题意。答案:D2.(2 0 1 2年上海单科,T 8,2分,)下图为细胞内染色体状态示意图。这种染色体状态表示已发生()A.染 色 体 易 位B.基因重组C.染 色 体 倒 位D.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换点睛:本题以染色体结构图为载体,考查基因重组的类型,是对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的考查。解析:据图可看出此现象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即交叉互换,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答案:B3.(2 0 1 0年江苏单科,T 6,2分,)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B.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C.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D.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特点、鉴别及应用,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解析:因不知该突变体的基因型,故不能判断其变异为隐性突变还是显性突变,A错误。若一秆双穗为隐性突变,则该植株为隐性纯合体,则自交后全为一秆双穗;若为显性突变,则该个体为杂合体,其自交后代一秆双穗纯合体比例为1/4,B正确。基因突变为分子水平变异,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C错误。花药离体培养后形成的植株为单倍体,无同源染色体,不可育,D错误。答案:B4.,(2 0 1 0年新课标全国理综,T 6,6分,)在白花豌豆品种栽培园中,偶然发现了一株开红花的豌豆植株,推测该红花表现型的出现是花色基因突变的结果。为了确定该推测是否正确,应检测和比较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中()A.花色基因的碱基组成B.花色基因的D N A序列C.细胞的D N A含量 D.细胞的R N A含量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定义,是对识记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解析:基因突变不改变花色基因中的碱基组成,基因均含有A、T、C、G四种碱基;基因突变不会改变细胞中D N A分子的数目;细胞中的R N A含量与细胞蛋白质合成功能强弱有关;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其结果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它们的差别在于碱基序列的不同。答案:B5.(2 0 0 9年福建理综,T 3,6分,)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点睛:本题考查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及发生时期,是对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解析: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可能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答案:B6.(2 0 1 2年北京理综,T 30,1 6分,)在一个常规饲养的实验小鼠封闭种群中,偶然发现几只小鼠在出生第二周后开始脱毛,以后终生保持无毛状态。为了解该性状的遗传方式,研究者设置了 6组小鼠交配组合,统计相同时间段内繁殖结果如下。组合编号IIIIIIIVVVI交配组合*XDCXBCXU义 X口OXH产仔次数661 7466子代小鼠脱毛92 02 91 100总数(只)有毛1 22 71 1 001 340注:纯 合 脱毛早,纯合 脱 毛8,0纯合有毛早,口 纯 合 有 毛 杂 合 辛,1 1杂合i 已 知I、I I组子代中脱毛、有毛性状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相关基因位于_染 色 体 O(2)H I组曲繁殖结果表明脱毛、有毛性状是由_基因控制的,相关基因的遗传符合 定律。(3)1 息1的繁殖结果夕明,小鼠表现出脱毛性状不是 影响的结果。(4)在封闭小种群中,偶 然 出 现 的 基 因 突 变 属 于。此种群中同时出现几只脱毛小鼠的条件是(5)测序结果表明,突变基因序列模板链中的1个G突装为A,推测密码子发生的变 化 是(填 选 项 前 的 符 号)。a.由G G A变为A G Ab.由C G A变为G G Ac.由A G A变为U G Ad.由C G A变为U G A(6)研究发现,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突变前基因表达的蛋 白 质,推 测 出 现 此 现 象 的 原 因 是 蛋 白 质 合 成。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蛋白质会使甲状腺激素受体的功能下降,据此推测脱毛小鼠细胞的 下降,这就可以解释表中数据显示的雌性脱毛小鼠 的原因。点睛:本题以表格为载体,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突变和基因的表达等知识,是对知识迁移能力和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解析:(1)子代的有毛、无毛性状与性别无关,说明控制该相对性状的基因位于常色1体上。(2)分析彘I I I组繁殖结果可知:子代有毛与脱毛的比接近3 :1,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3)W组中纯合脱毛早X纯 合 脱 毛&,后代全为脱毛,说明脱毛性状不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出在常施饲索的实验小鼠封闭种群中,该基因突变应为自然突变。只有基因的突变率足够高,才有可能同时出现几只脱毛小鼠的条件。(5)根据转录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模板链中1个G变为A,相对应m R N A上密码子由C变为U o科)突变基因表达质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变小,推测U能是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新陈代谢,促进物质氧化分解,因此该突变小鼠细胞供能减少,细胞代谢速率下降,产仔率降低。答案:(1)常(2)一对等位 孟 德 尔 分 离(3)环 境 因 素(4)自发/自然突变突 变 基 因 的 频 率 足 够 高(5)d (6)提前终止 代谢速率 产仔率低7.(2 0 12年广东理综,T 2 8,1 6分,)子叶黄色(Y,野生型)和绿色(y,突变型)是孟德尔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之一。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在黑暗条件下,野生型和突变型豌豆的叶片总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见图l o其中,反映突变型豌豆叶片总叶绿素含量变化的曲线是 o2.01.6120.80.4。上3置)如延密土-侬(2)Y基因和y基因的翻译产物分别是SGR蛋白和SGR,蛋白,其部分氨基酸序列见图2。据 图2推测,Y基因突变为y基因的原因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和 o进一步研究发现,SGRV蛋白和SGR,蛋白都能进入叶绿体。可推测,位点 的突变导致了该蛋白的功能异常,从而使该蛋白调控叶绿素降解的能力减弱,最终使突变型豌豆子叶和叶片维持“常绿”。转运肽I导诙蛋臼进入叶绿体)u 人 HSCR,蛋白-T-N-SK R-SGRjK 白 K.SKILIR.(注:序列中的字母是氨基酸缩写,序列上方的数字表示该氨基酸在序列中的位置,、a示发生突变的位点)用2(3)水 稻Y基因发生突变,也出现了类似的“常绿”突变植株y 2,其叶片衰老后仍为绿色。为验证水稻Y基因的功能,设计了以下实验,请完善。(一)培育转基因植株:I.植株甲: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 的细胞,培育并获得纯合植株。II.植株乙:,培育并获得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二)预测转基因植株的表现型:植株甲:维持“常绿”;植株乙:O(三)推测结论: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是对获取信息能力、对照实验的设计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解扇:(1)根据题干所给信息“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可推测出野生型豌豆成熟后,子叶发育成的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降低。分析图1,B 从第6天开始总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因此B 代表野生型豌豆,A为突变型豌豆。(2)根据图2 可以看出,野生型的SGR,蛋白和突变型的SGR,有3 处变异:处氨基酸由T变成S,处氨基酸由N 变成K,可以确定是基因中相应的碱基对发生了替换;处SGR,多了两个氨基酸,所以可以确定是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从图2中可以看出SGR 蛋白的第1 2 和 3 8 个氨基酸所在的区域的功能是引导该蛋白进入叶绿体,根据题意,SGR,和 SGR,都能进入叶绿体,说明、处的变异没有改变其功能,所以突变型的SGR,蛋白功能的改变是由处变异引起的。(3)欲通过转基因实验验证Y 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的功能,首先应培育纯合的常绿突变植株y 2,然后用含有Y 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纯合的常绿突变植株y 2,培育出含有目的基因的纯合植株观察其叶片颜色变化。为了排除农杆菌感染对植株的影响,应用含有空载体的农杆菌感染常绿突变植株y2 作为对照。答案:(1)A (2)替换 增添(3)(一)突变植株y2 用含有Y 基因的农杆菌感染纯合突变植株y2 的细胞(二)叶片能口I 片不能维持“常绿”(三)Y 基因能使子叶由绿色变为黄色模拟试题1.(2 0 1 3 郑州一模)下列都属于基因重组的选项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片段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D N A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大肠杆菌细胞中导入了外源基因A.B.C.D.解析: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D N 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导致基因突变。答案:C2.(2 0 1 3 德州联考)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一定会遗传给子代C.物理、化学、生物因素都可能引起碱基对的改变D.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与环境变化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解析:遗传信息是指D N A 中的碱基序列,因此基因突变一定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A 错误。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这与基因突变发生在哪种染色体上无关,B 错误。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C 正确。基因突变会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导致基因频率改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与环境变化无明确的因果关系,D 错误。答案:C3.(2 0 1 3 南阳模拟)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ATC GGC CTG CTC A GAG TTC TAA1 4 7 10 13 100 103 106A.第 6 位的C 被替换为TB.第 9 位与第1 0 位之间插入1 个 TC第 1 0 0、1 0 1、1 0 2 位被替换为T T TD.第 1 0 3 至 1 0 5 位被替换为T C T解析:替换只影响替换部位的一个或几个碱基,而插入一个碱基后,插入位点后所有碱基序列完全改变。答案:B4.(2 0 1 3 北京丰台模拟)5 一滨尿口密咤有酮式和烯醇式两种异构体,5 一 滨 尿 口 密 嗟 酮 式是胸腺喀呢的类似物,5-溟尿口密唬烯醇式则能与鸟喋吟配对。A-T 碱基对复制时加入了酮式5 _ 浪尿喀咤,复制第二轮酮式5 一溟尿嗑咤异构为烯醇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中发生类似的碱基对种类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细胞中发生此改变,可能导致翻译的多肽链变短C.第三轮复制后,A-T 碱基对才能突变为G-C碱基对D.碱基对种类发生改变,此变异对生物体是有害的解析:5 一溟尿口密嘘会引起细胞中碱基种类的改变,导致基因突变,A正确。若突变使得转录出的m R N A 上提前出现了终止密码,则会导致翻译的肽链变短,B 正确。第一轮复制时,可形成碱基对“酮式5 一溟尿喀嗡-A ;复制第二轮酮式5-溟尿嘴嗟异构为烯醇式,则会形成碱基对“5-滨尿口密咤烯醇式-G ;第三轮复制时,才会出现G-C碱基对,C 正确。基因突变对生物体不一定有害,D 错误。答案:D5.(2 0 1 3北京朝阳区模拟)下图为结肠癌发病过程中细胞形态和部分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撇.鼬 鼬.染 阜 体 突 变 1处 突 变 2处 突 变 珊 突 变 姚f-哄正常细施 癌细胞A.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结肠癌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C.图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化说明基因突变是随机和定向的D.基因突变属于可遗传变异,必将传递给子代个体解析:图示中与结肠癌有关的基因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互为非等位基因,A 错误。多处基因突变的累积才会使正常细胞变为癌细胞,B 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 错误。发生在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一般不能遗传给后代,D 错误。答案6.,(2 0 1 2 安徽江南十校联考)野生型大肠杆菌能利用基本培养基中的简单的营养物质合成自身生长所必需的氨基酸,如色氨酸。但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导致生化反应的某一步骤不能进行,而致使某些必需物质不能合成,它就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某科学家利用紫外线处理野生型大肠杆菌后,得到4 种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的突变体。已知A、B、C、D、E 是合成色氨酸的中间体,突变菌株甲丁在无色氨酸的培养基中,仅添加A E 中一种物质,其生长情况如下表。(“+”能生长,“-”不能生长)ABCDE甲突变菌+乙突变菌+丙突变菌+丁突变菌+分析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可以用野生型大肠杆菌获得突变体,也可以利用突变体获得野生型大肠杆菌D.大肠杆菌正常菌株合成色氨酸的途径是:B-D f A-C-E解析:由实验现象可知,紫外线处理野生型大肠杆菌后,出现了 4种突变菌,说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后致使某些必需物质不能合成,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代谢途径中最靠后的物质将使最多数目的突变体生长,最靠前的物质使最少数目的突变体生长,因此大肠杆菌正常菌株合成色氨酸的途径是:B-D-A-E f C。答案:D.考.点三士三 染色体变异高考试题1.(2 0 1 2年海南单科,T 2 4,2分,)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一般情况下用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握表现为非糯非甜粒,R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 :3 :3 :l o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偶然发现一个杂交组合,其F i仍表现为非糯非甜粒,但某一 F,植株自交,产生的F 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对这一杂交结果的解释,理论上最合理的是()二发生了染色体易位 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染色体变异等知识,是对获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解析: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以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如果两对(或更多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就不会表现出自由组合。从题目可知,发生突变的植株不能进行基因的自由组合,原因最可能是发生染色体易位,使原来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了。答案:A2.(2 0 1 1年海南单科,T 1 9,2分,)关于植物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组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B.染色体组非整倍性变化必然导致新基因的产生C.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D.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是对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解析:染色体数目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重复导致基因数目变化,但不改变基因种类,故A、B、C错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和易位会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排列顺序的改变,故D正确。答案:D3.(2 0 0 9年江苏单科,T 1 6,2分,)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出现了甲、乙2种变异,甲图中英文字母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乙甲图中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增加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乙图中出现的这种变异属于染色体变异甲、乙两图中的变化只会出现在有丝分裂中 甲、乙两图中的变异类型都可以用显微镜观察检验A.B.C.D.点睛:本题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成因及鉴别,是对理解能力和识图能力的考查。解析:甲图中发生了倒位,乙图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在有丝分裂,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错误。答案:C4.(2 0 1 2年海南单科,T2 9,8分,)无子西瓜是由二倍体(2 n=2 2)与同源四倍体杂交后形成的三倍体。回答下列问题:(1)杂交时选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取其花粉涂在四倍体植株的 上,授粉后套袋。四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雌配子含有 条染色体,该雌配子与二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雄配子结合,形成含有 条染色体的合子O日)上述杂交获得的种子可发育为三倍体植株。该植株会产生无子果实,该果实无子的原因是三倍体的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 分裂。(3)为了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理论上可以采用 的方法。点睛:本题以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为着眼点,考查减数分裂、受精作用、植物组织培养等知识,是对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解析:(1)利用多倍体育种技术培育无子西瓜时,在二倍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以四倍体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两者杂交,把得到的种子种下去会长出三倍体植株。由于三倍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无法形成正常配子,所以在其开花后需用二倍体的花粉涂抹其雌蕊或柱头,即可利用花粉产生的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由于没有受精,所以果实里没有种子,即为无子西瓜。四倍体植株由二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而来,体细胞中含有2 2 X 2=4 4条染色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配子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一半44 22(N=2 2),二倍体植株产生的雄配子含N=i i条染色体,两者结合形成含有3 3条染色体的受精卵。(2)三倍体植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含有三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会发生联会紊乱而无法形成正常的配子。(3)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大量繁殖植物体。答案:(1)雌蕊(或柱头)2 2 3 3 (2)减 数(3)植物组织培养(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模拟试题1.(2 01 3三明模拟)果蝇的一条染色体上正常基因的排列顺序为a b c d e f g h i,中间 的“”代表着丝点。下表表示由正常染色体发生变异后基因顺序变化的四种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B )染色体基闪顺序变化1a b c d g f e h i2a b c d g h i3a f e d c b g h i4a b c d e f g f g h iA.2是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B.3 是染色体着丝点改变引起的C.4 是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引起的D.1 是染色体某一片段位置颠倒引起的解析:2 是由于染色体某一片段缺失引起的;1、3 是染色体某一片段颠倒导致的;4中增加了 f g 基因,其属于染色体片段的重复。t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或基因序列的变化。下列图中,甲、乙两图分别表示两种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模式,丙、丁、戊图表示某染色体变化的三种情形。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甲 乙(a|b|d|e|A)(a|bld|e|h|Fnn GHbldlElH)C b d f K)交换前某染色体 丙 丁 戊A.甲可以导致戊的形成B.乙可以导致丙的形成C.甲可以导致丁或戊两种情形的产生D.乙可以导致戊的形成解析:甲是交叉互换,乙是易位,丙是重复,丁是交叉互换,戊是易位。答案:D3.(2 01 3北京丰台模拟)果蝇的性染色体有如下异常情况:X X X 与O Y (无X 染色体)为胚胎期致死型、X X Y 为可育雌蝇、X O(无Y 染色体)为不育雄蝇。摩尔根的同事完成多次重复实验,发现白眼雌蝇与红眼雄蝇杂交,3 有 1/2 000的概率出现白眼雌蝇和不育的红眼雄蝇。若用A和 a 表示控制果蝇红眼、白眼的等位基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亲本红眼雄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精子致使例外出现B.亲本白眼雌蝇不正常的减数分裂产生异常的卵细胞致使例外出现c.F i 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 mD.F.不育的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XAO解析:白眼雌蝇(X%*)与红眼雄蝇(XAY)杂交,H出现的白眼雌蝇为X X Y,是异常卵细胞(X V)和正常精子(Y)结合的结果。不育的红眼雄蝇为XAO,是异常卵细胞(0)和正常精子(X 结合的结果;因此,A 错误,B、C、D 正确。答案:A4.(2 01 3北京东城区模拟)二倍体植物甲(2 N=1 0)和二倍体植物乙(2 n=1 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件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件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 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B.件体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成为2 N+2 nC.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3 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可育的D.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R为二倍体解析:植物甲和乙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件不育,说明它们不属于同种生物,A错误。件体细胞中含有2 个染色体组,其染色体组成为N+n,B 错误。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K幼苗,则长成的植株是四倍体(2 N+2 n),可育,C 正确。物理撞击的方法导致配子中染色体数目加倍,产生的F z 为四倍体,D 错误。答案:C5.(2 0 1 2 临沂一模)下列有关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植物,一定是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基因型是a a a B B B 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基因型是A b ed的生物体一般是单倍体A.B.C.D.解析:单倍体是指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而不是细胞,故正确、错误;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错误、正确;基因型是a a a B B B Ccc的植株含三个染色体组,可能是三倍体或单倍体,错误。答案:B6.(2 0 1 3 吉林实验中学二模)动物中缺失一条染色体的个体叫单体(2 n T)。大多数动物的单体不能存活,但在黑腹果蝇(2 n=8)中,点状染色体(4 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也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可以用来进行遗传学研究。(1)某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如图,则 该 果 蝇 的 性 别 是,从变异类型看,单体属于 o(2)4 号染色体单体的果蝇所产生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 o(3)果蝇群体中存在短肢个体,短肢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将短肢果蝇个体与纯合正常肢个体交配得F”F,自由交配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表所示。据表判断,显性性状为 理由是_。_ _短肢正常肢F,08 5邑7 92 4 5(4)根据判断结果,可利用非单体的短肢果蝇与正常肢(纯合)4 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探究短股基因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实验步骤:让非单体的短肢果蝇个体与正常肢(纯合)4 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获得子代;统计子代的性状表现,并记录。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若_则说明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若_则说明短肢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5)若通过(4)确定了短肢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将非单体的正常肢(杂合)果蝇与短肢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交配,后代出现短肢果蝇的概率为。(6)图示果蝇与另一果蝇杂交,若出现图示果蝇的某条染色体上的所有隐性基因都 在 后 代 中 表 达,可 能 的 原 因 是(不 考 虑 突 变、非正常生殖和环境因素);若果蝇的某一性状的遗传特点是子代的表现总与亲代中雌果蝇致,请尝试解释最可能的原因。解析:(1)题图中有一对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为性染色体XY,故该果蝇为雄性。单体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2)4号染色体单体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染色体数目正常(4条)或少一条(3条)。(3)件全为正常肢,据此可判断正常肢为显性。(4)若正常肢、短肢这对等位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正常肢(纯合)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产生的配子一半含正常肢基因,一半既不含正常肢基因也不含短肢基因,与非单体的短肢果蝇个体交配,子代中正常肢果蝇:短肢果蝇=1 :1;若正常肢、短肢这对等位基因不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正常肢(纯合)4号染色体单体果蝇产生的配子都含正常肢基因,与非单体的短肢果蝇个体交配,则子代全为正常肢。(6)在不考虑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非正常生殖和环境因素的前提下,若某条染色体上的所有隐性基因都在后代中表达,说明与之交配的另一个体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全为隐性。由题干可知,某性状表现为母系遗传,相关基因在线粒体中。答案:(1)雄 性 染 色 体 变 异(2)4条 或3条(3)正常肢 件全为正常肢(或F,中正常肢:短肢七3 :1)(4)子代中出现正常肢果蝇和短肢果蝇,且比例为1 :1 子代全为正常肢(5)1/2 (6)与之交配的(雌)果蝇的有关染色体上的相应的(有关)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线粒体中考点三士四 人类遗饯病高考试题1.(2 0 1 2年江苏单科,T 6,2分,)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叙述,合理的是()A.该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人类对自身疾病的诊治和预防B.该计划是人类从细胞水平研究自身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C.该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一个染色体组中全部D N A序列D.该计划的实施不可能产生种族歧视、侵犯个人隐私等负面影响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内容、意义等,是对识记能力的考查。解析:人类很多疾病与遗传有关,A正确;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在分子水平上的研究,B错;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 N A序列,需测定2 2条常染色体 和X、Y染色体,C错;该计划也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D错。答案:A2.(2 0 1 1年广东理综,T 6.4分,)某班同学对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绘制并分析了其中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 O O正常女m 6 6 8 9 10 11A.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I I-5是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C.I I-5和H-6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D.I I I-9与正常女性结婚,建议生女孩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病类型的判断、基因型的推断、遗传概率的计算和优生,是对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解 析:图 中 患 病,由此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系谱图中没有女性患者,无法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 染色体上,A 错误;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患病概率与性别无关,D 错误。若该病为伴X 遗传,则山-1 1 的基因型可表示为X“Y,I I-5 和 I L 6 分别为XM(携带者)、X,,他们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2;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遗传,W I J I I I-1 1 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 a,I I-5 和 n _ 6 分别为Aa、Aa,他们再生患病男孩的概率为1/4;据以上分析,B 正确、C 错误。答案:B3.(2 0 1 1 年天津理综,T 6,6 分,)某致病基因h 位 于 X 染色体上,该基因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Be l I 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 图 1,b 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 2为某家庭该病的遗传系谱。|H基因中,特定序而|竺 注 幽|99bpi+1 43bp|突变|h基 因 中 定 序 辞 红胆|142bp|图11 n-r-o 男 性 正 常r-n O 女 皿*O Q 男 性 患 者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h 基因特定序列中Be l I 酶切位点的消失是碱基序列改变的结果B.I I-1 的基因诊断中只出现1 42 b p 片段,其致病基因来自母亲C.H-2 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 42 b p 9 9 b p 和 43 b p 三个片段,其基因型为X“XhD.I I-3 的丈夫表现型正常,其儿子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 42 b p 片段的概率为1/2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病的相关基因型推断和概率计算等知识,是对获取信息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的考查。解析:限制酶能识别特定的核甘酸序列并在特定的位点切割,酶切位点消失必然是因为碱基序列的改变,A 项正确;I I 的基因诊断结果说明其基因型为XY其父为 X Y,故 h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其母亲基因型应为X Xh,B 项正确;H-2 的基因诊断结果说明含有h和 H基因,故 I I-2 基因型为X Xh,C 项正确;I I _ 3 的丈夫基因1 1 1 1 1型为XHY,1 1 _ 3 的基因型为2 XHX 或2 升*,故其儿子中出现h 基因的概率为2 x2=?,D项错误。答案:D4.(2 0 1 0 年江苏单科,T 8,2分,)某城市兔唇畸形新生儿出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研究这种现象是否由遗传因素引起的方法不包括()A.对正常个体与畸形个体进行基因组比较研究B.对该城市出生的双胞胎进行相关的调查统计分析C.对该城市出生的兔唇畸形患者的血型进行调查统计分析D.对兔唇畸形患者家系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遗传病的调查方法,是对理解能力的考查。解析:遗传病具有的特点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且可以遗传给子代,因此可通过比对正常人和畸形个体的基因组是否相同进行确认,A正确。同卵双胞胎遗传物质相同,如果表现型不同,则说明该病可能与环境有关,因此可通过调查双胞胎患病情况判定其病因,B正确。血型差异由遗传物质决定,与是否患兔唇无关,C错误。调查患者家系可绘制系谱图,通过分析亲子代之间的遗传特点判定其遗传方式,D正确。答案:C5.(2 0 1 0年上海单科,T2 7,2分,)如图是对某种遗传病在双胞胎中共同发病率的调查结果。a、b分别代表异卵双胞胎和同卵双胞胎中两者均发病的百分比。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k0 25 50 75 100双胞加两者均发病的百分比(%)A.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更易同时发病B.同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的概率受非遗传因素影响C.异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时,另一方可能患病D.同卵双胞胎中一方患病时,另一方也患病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病的特点,是对获取、利用信息能力的考查。解析:据图可知,同卵双胞胎比异卵双胞胎同时发病的概率更高,但方患病时另一方也患病的概率并非1 0 0%,这说明该遗传病受环境影响,故A、B、C正确,D错误。答案:D6.(2 0 0 9年大纲全国理综I ,T1,6分,)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B.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C.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点睛:本题考查遗传病的类型、病因,是对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的考查。解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突变可以引起遗传病,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染色体结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隐性致病基因的机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他们的后代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答案:D7.(2 0 1 3年重庆理综,T8,2 0分,)某一单基因遗传病家庭,女儿患病,其父母和弟弟的表现型均正常。(1)根 据 家 族 病 史,该 病 的 遗 传 方 式 是;母 亲 的 基 因 型 是(用A、a表示);若弟弟与人群中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是(假设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 0,结果用分数表示)。在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原因是男性在形成生殖细胞时 自由组合。(2)检测发现,正常人体中的一种多肽链(由1 4 6个氨基酸组成)在患者体内为仅含 前4 5个氨基酸的异常多肽链。异 常 多 肽 链 产 生 的 根 本 原 因 是,由此导致正常m R N A第 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3)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其基本过程是用标记的D N A单链探针与进行杂交。若一种探针能直接检测一种基因,对上述疾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时,则需要 种探针。若该致病基因转录的m R N A分子为“AC U U AG”,则基因探针序列为;为制备大量探针,可利用 技术。点睛:本题以人类遗传病为切入点,综合考查了遗传病类型的判定及相关概率计算、基因突变、转录和翻译、基因诊断等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解析:(1)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无中生有”推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双亲为杂合子,又因女儿患病,儿子正常,父母正常,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的基因型均为Aa;正常双亲结合,弟弟基因型为1/3 AA、2/3 Aa0由于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1/1 0,则人群中患病(aa)的概率是1/1 0 0,Aa的概率为1 8/1 0 0,AA的概率为8 1/1 0 0,那么正常的女性中AA的概率是9/1 1,Aa的概率是2/1 1,所以弟弟与人群中正常的女子结婚,所生子女患病的概率是2/3 X 2/1 1 X 1/4=1/3 3;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携带致病基因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结合的概率相等,故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2)根据题意,患者体内氨基酸数目比正常人少,导致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指导该多肽链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患者体内多肽链合成到4 5个氨基酸停止,说明基因突变导致第4 6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3)D N A分子杂交的原理是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理,用带标记的D N A单链探针与目的基因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由m R N A中一AC U U AG一推出相应的模板链为一T G AAT C 进而推出相应互补链一AC T T AG即为致病基因序列,致病基因D N A双链中任意一条均可以用来作为基因探针。制备大量探针,可用PC R技术扩增实现。答案:(1)常 染 色 体 隐 性 遗 传Aa 1/3 3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2)基 因 突 变4 6(3)目的基因(待测基因)2 AC T T AG (T G AAT C)PC R8.(2 0 1 2年安徽理综,T 3 1,2 4分,)甲型血友病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H对h为显性)。图1中两个家系都有血友病发病史。1几和IIL婚后生下一个性染色体组成是X X Y的非血友病儿子(W J,家系中的其他成员性染色体组成均正常。1人 广E 工 n o正常男女n J c -a3 d%o7 血友病患者H 百二匚 非 峥 病XXY患者W 6:a图1 根 据 图1,(填“能”或“不能”)确定M两 条X染色体的来源;IIL与正常女子结婚,推断其女儿患血友病的概率是 o两个家系的甲型血友病均由凝血因子V ID(简称心即抗血友病球蛋白)基因碱基对缺失所致。为探明印2的病因,对家系的第山、IV代成员握基因的特异片段进行了 PC R扩增,其产物电泳结果如图2所示,结合图1,推 断 的 基 因 型 是 o请用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说明IV?非血友病X X Y的形成原因。阻:叫 M,W,M M a a a _CD-|点样孔M l IM M M -1_ _Z M图2 现 H L 再次怀孕,产前诊断显示胎儿(IV J细胞的染色体为46,X Y;F.基因的PC R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由此建议HL,o(4)补 给 F,可治疗甲型血友病。采用凝胶色谱法从血液中分离纯化展时,在凝胶装填色谱柱后,需要用缓冲液处理较长时间,其目的是;若 F J 匕某些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