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与西部农村中小学师资培养.docx
高师音乐教化课程改革与西部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育罗 丽,赵波,付玉涛,邹新华(四川教化学院音乐系,成都610041)*第25卷 第8期Vo.l 25四川教化学院学报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2009年8月Aug. 2009摘要:高师音乐教化专业担负着培育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的重任。由于农村中小学,特殊是西部农 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着资金紧缺、人才匮乏、教学模式不适应农村学校须要等瓶颈问题,改革高师音乐教化 专业课程设置已势在必行。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究,我们依据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化的特点,对传统高师音乐教化 课程进行了整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发挥了音乐教化在提高农村人口素养、建设和谐农村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关键词:西部农村音乐教化;课程整合;美育;和谐社会;师资培育中图分类号:G633. 951;G658. 3 文献标记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09)08-0058-03音乐教化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提高农村人口 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着不行低估的作用。 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充分发 音乐对青少年的引导教化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 的社会氛围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化的基本任务。而针对 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化的特点,整合高师音乐教化课程, 教材、教法上有所创新,则是培育合格的西部农村中小学 乐师资的重要问题。一、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化的现状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化是农村义务教化中不行缺少的组部分。由于历史缘由,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校的音乐教 普遍存在着资金、人才匮乏,教学模式不适应农村学校需 等瓶颈问题,严峻制约着农村义务教化的发展。其一是投入少,学校缺乏基本的音乐教学条件。西部村中小学校多数地处偏远、经济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对义教化欠帐较多,很多农村学校连代课老师的工资都发不 来,更不用说购置音乐设备器材。据调查,目前四川省内 州县的乡镇以下中小学中,只有部分镇中学有脚踏风琴、 子琴和录音机等简洁的教学设备,多数乡镇以下小学校 少基本的音乐教学设备,很多学校连脚踏风琴都没有,甚 有的音乐老师都没见过钢琴和多媒体教室。其二是师资匮乏,合格师资更是稀缺°如,四川省阿坝共有小学1172所、一般初中33所、一般中学18所,只有乐专职老师100人左右,平均约12所学校才1名专职音老师;凉山州共有小学2150所、一般初中169所、一般高39所,专职音乐老师200人左右,平均约12所学校1名职音乐老师;甘孜州共有小学862所、一般初中41所、普中学4所,专职音乐老师人数64人,平均约14所学校1专职音乐老师。这其中还包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只有 中学学历的老师。其三是音乐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西部农村 中小学因缺乏专业老师,很多学校的音乐课是由其他科任 老师兼任的,如凉山州喜德县光明镇拉克乡则莫小学及光 明镇中心小学的音乐课就是由语文老师兼任的。这些兼职 音乐老师中只有30%左右的人能识谱,大多人不会运用乐 器,更不了解音乐教学软件。因此,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 的音乐课以教唱歌为主,现代教化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运 用几乎为零。近年来,国家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的投入逐年加大,“通 过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二期、农村中小学现代远 程教化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 进一步改善” 3。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逐年增加,音乐教 育经费不足和设施落后的状况已有所缓解。但是,西部农 村中小学音乐教化师资匮乏的问题仍旧没有解决。我们曾 对在我校进修的部分西部农村中小学校的校进步行过访 谈。他们说,现在音乐专业的高校生去农村中小学任教的 不多,即使去了也很难适应那儿的教学条件。现在西部农 村音乐教化最缺乏的是具有音乐教化专业背景、具备现代 教化教学理念、懂得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特点的专职 音乐老师。二、适应西部农村中小学特点的高师音乐教化课程改革高师音乐教化专业担负着培育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的 重任。相对于本科师范院校的音乐学(老师教化)专业,高 师音乐教化(专科)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音乐基础较 差,而且他们毕业后要去农村任教,教学条件也比较差。因 此,高师音乐教化专业方向(专科层次)的课程设置不能简 单借用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结构,而应当有该专业层次独 58*收稿日期:2009-05-16作者简介:罗丽(1957),女,四川内江人,副教授,探讨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赵波(1978),男,四川阖中人,探讨方向:作曲技术理论。的、具有师范教化及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设置及教材。了变更现在课程设置不适应农村中小学音乐师资培育的 态,我们从2006年起先,对高师音乐教化课程进行了如 改革:(一)针对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化实际整合高师音教化专业课程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化应当突出素养教化及和谐文 两个方面,农村学校音乐课程中的演唱和演奏,并不侧重 获得特定的表演技能,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习者亲身参 音乐实践活动,使其更易于体验音乐、理解音乐。因此, 村中小学音乐教化的重点是启发学生的爱好,发挥学生 主动性,以获得更好的音乐学习效果。高师音乐教化专 要适应这一特点实现教化转型,就必需变更传统高师音课程设置长期以来过于依靠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结构设 模式,增加其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为此,我们依据 实基础理论、凸显敏捷好用、具备教化功能的原则对高师 乐教化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如下整合:1 将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 复调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作。上述课程功用主要是帮助农村中小学音乐老师提 自身音乐素养,增加其理解多声部音乐作品的实力;其次 帮助他们驾驭多声部音乐的基础写作技术,以指导中小 课外艺术实践。整合后的课程分为主调音乐、复调音乐 大部分,附加对20世纪的一些作曲技法的简介与作品的 析。主调音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和声学、曲式学。复调 乐部分主要包括对位法、二声部对比复调与仿照复调、对 意曲的分析与对赋格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既去掉了三 课程中的重复部分,又强化了学问的融会贯穿,解除了传 三门课程分别教学的弊端,使教学从单纯的作曲技术向 小学音乐教学与实践领域整合。同时,整合后的课程 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消退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畏惧 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学生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厌学、不学的 题,同时又与钢琴配奏、歌曲写作与改编、小型乐队编配 课程进行了自然而有效的连接,大大增加了高师音乐专 毕业生的教学实力和指导学生课外艺术实践的实力。2 将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音乐观赏三门 整和为一门课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观赏,这样既体了高师音乐教化综合应用性的特色,又体现了国际音乐 育中贯穿式、交融性的先进理念。整合后的课程中外 乐史与名作观赏更偏重常识性、综合性、操作性,更利 学生驾驭音乐文化学问、提高审美实力及在今后教学中 应用。课程整合后我们又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依据自编、 用相结合的原则,加上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取得了较 的效果。3下一步将把音乐教学法与音乐教学课件制作、乐理 视唱练耳等进行课程整合。另外,在开设乐理与视唱 耳课的同时,开设电脑音乐制谱与编辑技术课程,运用 脑音乐制作技术把老师在黑板上的范例和学生在习题本 的练习变成实际的音响,使理论与实际音响相结合,感性 理论相统一,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突出技术的好用性。(二)技能教学放低重心,留意基础性、规范性和艺术 性的有机结合为了应对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歌颂大课及课外活动 的须要,高师音乐教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需留意基础技能 和规范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克服贪高贪大(高技巧、大 作品)、重技能、轻理论的倾向;同时,留意基础技能教学的 示范性。采纳“互动式”教学,学生之间“互听”、“互检”,课 上课下的“重复性”练习,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互动。详细作法如下:声乐、钢琴课采纳“大课与小组课交融式”教学法,从单一的小组课(2. 5人/节)调整为8人/2节/周+集体大课2节/月的复合授课模式,老师的备课既要求有小组课单 元教案也要有大课讲义,学生人手一册课堂记录本,对每节 课的内容、完成状况、课外作业的布置进行记录,学期期末 任课老师组织观摩考查,学年教研室组织集体打分考试,对 整个教学进行监控。这样既解决了专科学生自学实力差、 自制实力差的问题,增加了学生每周与老师见面的次数,同 时也加强了对声乐、钢琴基础教学中的大课模式的探究,通 过探讨小组课、大课教学,提高了学生适应中小学音乐大课 及课外活动的教学、组织实力。大课主要解决技能学习中的理论学问、技能教学中的 共性问题及进行相互观摩、表演熬炼等。小组课老师既要 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要留意因材施教。要利用有限的课 时,发觉学生的特性差异,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状况进行具 体指导。小组课中的小课环节主要采纳“拐杖式”教学,耍 求老师有针对性,能够供应一个特性化、详细化、条目化的 范例,以帮助学生找到一个学习的“切入点”,再协作教学 内容进行一些强化性训练,使学生在“拐杖”的帮助下,尽 快走进音乐创作的领地。(三)增加乡土音乐的教学内容,革新适应西部农村教学环境的教学手段农村中小学在音乐教学设备的配套上是特别简陋的。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没有钢琴,有的甚至没有风琴供教学使 用。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将来从事农村音乐教化的须要, 帮助高师学生驾驭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化必需的教学手段, 我们将传统的器乐课程改为中小学课堂乐器演奏法 (必修)、中小学课堂乐器教学法(选修),并进行新的理 念和内容的设计,即变更过去多年来约定俗成的单一乐器 教学的模式,使学生驾驭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须要的如 竖笛、葫芦丝、口风琴、填等简洁乐器,便于农村音乐老师就 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不仅如此,我们还针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校所处的地域文化特征开展了乡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教学。我国的少数 民族大多集中于西部,四川就有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各 少数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和各具特色的音乐文化传统,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深受群众的宠爱,将乡土音乐和 民族音乐引入高师课堂,不仅能培育学生的民歌演唱的独 绝技能,而且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看法和价值观,使 他们更加酷爱家乡,更情愿为家乡的教化事业尽力。例如,我们将四川宣汉的猬秧锣鼓引入音乐教化课堂,5925卷(总第197期)罗 丽等:高师音乐教化课程改革与西部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育织学生利用假期去宣汉采风,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乡土 乐的爱好。在宣汉地区,德秧锣鼓已演化成了一种广泛 群众消遣活动,流行地域扩大,群众基础良好。宣汉“岬 锣鼓”的演唱内容有历史人物与事务,有表达农夫夫妻挚的情爱的唱词与调侃异性的诙谐,还有各种为先进者 油、为落后者鼓劲的助兴段子。将这类乡土音乐引入高 课堂,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唱词和唱腔等不同角度 掘乡土音乐所包含的原生文化与艺术内涵,而且也有利 他们在今后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和乡村艺术活动 施展自己的才华。最重要的是,由于民间音乐的草根性 原创性,使得参加者可以依据自己的感受,随着音乐起伏 即兴创作,在老师、学生与音乐的特定沟通方式中体现出 特殊的价值和效率。三、高师音乐教化改革对创建西部农村和谐社会的影 我国闻名音乐教化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化 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 ,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在建设西部农 和谐社会的宏大实践中具有不行低估的作用。人类几千 文明发展史告知我们:健康向上的文化教化、坚实的道德 础、良好的文化条件不仅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有效 法,也是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历史上人 的先哲都把音乐教化看作是整个民族综合素养提高的重 环节。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 “移风易俗,莫擅长 ”之说,说明音乐与社会有着亲密的联系。西方人把音 教化称为人类灵魂的体操。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 乐调有最剧烈的力气浸入心灵的深处,假如教化方式合 ,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美国 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音乐能使人们沉醉在一片纯 而完善的华蜜之中,摆脱一切怀疑、恐惊、压抑、惊慌和怯 J 2简而言之,音乐教化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 ,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呈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O音乐的美育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教化方法的得当。开发 当的课程,培育能适应西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化特点的 资是提高西部农村青少年音乐素养的关键。人的音乐素 质是先天遗传性与后天习得性的辨证统一,除了少数音乐 天才,大多数人是通过自身后天的努力而习得的。音乐素 质的这一特征,要求教化工作者既要把握学生先天禀赋的 差异性,留意因材施教,同时亦应重视环境和教化在学生发 展中的重大作用,留意育人环境和教化方法的优化以及个 体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在这里,面对全体农村学生是西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化的第一要义。农村学生的音乐基础相 对较差,对他们施行音乐教化,必需采纳他们喜闻乐见的形 式,运用农村随处可见的乡十乐器。要发挥音乐教化在建设西部农村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音乐教化就要真正地实现以审美为核心。以美育为基本属 性的音乐学科,在其教化、教学形式与过程中,与以智育为 主要目的的其他学科有着显著的区分,那就是:淡化教化活 动中的学问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相互吸引 的情感沟通活动,并视这种活动本身为教化的目的之一。因此,音乐教学的重要机制,在于有情感的老师面对有情感 的学生;音乐教学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 这个过程应贯穿着全部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 本内容。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 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 以完善。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 感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酷爱;只有把培育学生对音乐的 感受、理解和想象与音乐情感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 审美的意义。3因此,高师音乐教化专业课程改革应当把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应当让高 师学生明白,他们将来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学生对于音乐美 的感受实力,用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音乐教化为建设 西部农村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1吴扬廷西部音乐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大有可为J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 (9) 2李荣浅谈农村音乐教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艺术教化,2007,(10) 3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养培育M 北京:中 国纺织工业出版社,2002 |3周济部长在教化部200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 / moe. edu. cn/edoas-eform on Curriculum ofM 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Cultivation ofTeachers ofPrimary and H igh Schools inW estern RuralAreasLUO Li, ZHAO Bo, FU Yu-tao, ZOUXin-hua(Department ofMusic, Sichuan College ofEducation, Chengdu 610041, China)Abstract:Major of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and developing teaching resources ofprimaryand high schools in western rural area. Because of the commonly existing bottleneck problems, such as capital shortage, lack of talents,non-adaption of teachingmethod in primary and high schools in western in rural area, reform on curriculum of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 Afteryears of field research,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ofmusic education in college hasbeen integrated according to its specific features, which has greatly enhanced teaching efficiency. Ithelps improve quality ofpopul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role of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Key words:music education in western rural area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cultiva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责任编辑:姚冰责任校对:姚冰)60川教化学院学报2009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