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离岸服务外包两难冲突分析.docx
-
资源ID:92801544
资源大小:44.99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离岸服务外包两难冲突分析.docx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离岸服务外包两难冲突分析论文导读::离岸服务外包在全球方兴未艾,外包这一经济现象实质是分工的当代新形态。外包是工序、区段、环节的分工,区别于行业间、产品间的分工。本文以产品内分工为视角,解析发包方如何在分工带来的冲突中权衡利弊做出发包决策,以及承包方又如何对离岸服务外包进行战略抉择和战略管控以争取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和自身发展的长远利益。论文关键词:产品内分工,服务外包,两难冲突,对策思考1. 引言外包潮正在席卷世界,何为“外包”? 外包指企业某种产品生产过程的内部特定工序和流程转移到外部完成,从而使得企业内部的流程协调变为外部企业的市场交易。按照卢锋(2004)对“产品内分工(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的解释: 产品内分工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工序或区段通过空间分散化展开为跨区或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外包实质上就是一种“产品内分工”。 依据交易对象的经济属性可以分为:制造外包和服务外包。服务外包把原先企业内部协调组织的服务性投入活动,转变为通过市场合约方式联系的活动。当今服务外包成为外包的主流形式,我们主要考虑服务外包。外包涉及两个参与方,我们通常考虑离岸外包,所以外包的参与方是以国家的身份出现的,发达国家是主要的发包国,发展中国家则在接包中扮演着主要角色。既然外包是分工的当代新形态,分工存在利弊冲突,发包方为什么选择外包这一分工方式,是有着潜在的动因的。而承包方选择分工也是一种战略发展的手段和模式,发展中国家作为发达国家的发包对象,接包对于国内的影响有哪些,又存在哪些担忧呢?双方又如何正视这些存在的冲突予以权衡,从而找出利益最大而弊端最小的最佳路径,是本文想要探讨和研究的。2.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外包冲突权衡的考虑因素当代服务外包是产品内分工原理对服务业生产方式以及其他行业服务性投入流程进行重组和变革的产物,是从产品内分工视角观察的以服务流程工序为交易对象的特殊国际服务贸易。外包作为一种分工,从动因来分析,外包的发生是一种必然,其主要是经济因素的作用,即利用比较优势、减少规模不经济和实现有效管理。但是产品内分工下的外包能否显著的提高双方企业的创新能力,还存在着争议。因为外包是企业外分工,发包企业自己生产不采取外包策略属于企业内分工,同是分工,哪个更有利还难以确定。发包方和承包方正是在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经济利益的两难冲突中做出决策的。另外,离岸外包还伴随着就业岗位的转移。从发包国经济的全局来看,又不得不令他们重新对离岸外包进行思考,因为发包国家又面临着在经济效益和国内就业之间的两难冲突。对于参与方而言,发包和承接都存在有利益和弊端的冲突,权衡利益和成本,寻求产品内分工理论意义的平衡点,是外包发生和推进的根本原因。鉴于此,笔者对离岸服务外包的两难冲突的权衡因素进行思考和总结。图一冲突权衡因素(1)企业创新能力发包方通过离岸服务外包将非比较优势和非核心的业务转移,专注于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但由于部分价值链环节转移,失去了“干中学”的机会,使得上游的研发对下游的制做不了解。承包方在承包企业的创新能力上问题更加的突出,经常被锁定在低端产业链上,甚至有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企业具有极大盲目性和依附性,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对于发包国还是承包国,企业的创新能力都应该是首要的考虑因素。(2)经济效益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可以带来成本的降低;经验经济带来学习效应和效率提高;结构“瘦身”效应可以增加企业对市场变动的灵活性;生产系统网络化会带来竞争优势利益。揭示出外包即经济活动的空间展开和相对独立的分布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无论是比较优势理论还是交易费用及委托代理理论都说明了外包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取得对离岸外包的双方来说是共赢的经济效益。发包方通过利用承包方的人力,资源等优势减少了自己的生产成本,提高了竞争力。而承包方通过利用外包市场,充分发挥了自己潜在的经济能力,实现了资本的积累,并可以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接触到新的技术。(3)就业影响服务外包对于就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离岸服务外包作为价值链环节的转移自然伴随着就业岗位的转移。发包国会失去部分的就业机会,而承包国的就业机会则增多。究竟对于发包国来说是否会是就业危机呢,对于继而产生多方面连锁性的负效应,诸如:技术外溢效应和竞争力侵蚀效应;国家安全危害效应;贸易收支和财政收支恶化效应2,是否应作为发包决策的关键考虑因素呢,这就要求发包国更加审慎的看待离岸服务外包。(4)外包风险由于离岸外包本质是使不同功能的企业在不同的国家分离开来,这样的外部化就造成了巨大风险的产生。Senior EditorDavid Myron:“不要盲目热情那些潜在的成本节约,或许存在隐蔽的成本,这些隐性成本或许严重地足以超过预计的成本节约。”风险的产生与外包的收益形成冲突,造成外包不能实现。对于外包风险的充分评估,应该是外包决策的重要环节。对于发包国的风险包括:丧失学习机会、一体化障碍、丧失研发创新能力、丧失洞察力、丧失竞争力、丧失战略柔性、丧失变革能力、丧失控制能力、缺乏内部改进动力、丧失流程的交互式能力、外包的不可逆转性、长期费用大、发展错误能力等。对于承包国的风险包括:商业不确定性、决策风险、员工士气和信心下降、道德风险、与客户关系不确定、责任不明晰、名誉损失、风险集中、服从风险、系统风险等。3. 发包方的两难冲突及其权衡经济效益是发包的动因,企业创新能力、就业及风险,是发包方需要考虑的因素。发包中冲突存在,发包方如何利弊权衡,做出发包决策又如何规避风险取利。(1)核心业务的集中与业务流失和创新受阻的冲突Christopher B. Clott认为外包的商业理念在于:如果一个企业在某一业务功能上不够专业,那么将这一业务功能的控制转移给专业的组织是有利的,因为这样可以实现低成本和高质量。发包的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在全球进行资源整合,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这些收益可被有效的用来提高其核心的竞争的能力。另外,由于发包企业可能存在规模庞大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外包可以减少既可其精力分散,又可节省其内部的交易的成本。社会分工的深化和细化,技术创新和推广速度的加快,市场范围日益扩展至全球化,价值链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结构也更加复杂。价值链的不断分解使得发包方没有必要从事所有的价值链环节,因此,那些企业不具竞争优势的环节就可以寻求合作商来共同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全过程。根据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社会分工将会提高技术进步率,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现代产品或服务复杂的制造过程中却有所局限,因为创新的发生也有赖于对这一过程进行整体的把握。外包可以实现价值链优势,但是外包部分价值链环节会相对于其中发包国产生产业空洞化问题,这样使企业可能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或者脱离了一线的实践使创新受阻。发包国是如何权衡这种冲突的呢?他们充分对这一冲突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跨国公司纷纷实行“归核化”战略,将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通过外包方式交给专业的公司完成。根据核心能力理论,属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动要加以严格控制和保护,原则上不能进行外包,而其他不重要的活动则应该外包出去,以使企业将更多精力集中在核心能力的培育和保护上。Quinn and Hilmer(1994)认为公司应该将其资源集中在核心竞争力上而战略性地外包包括IT技术在内的其它业务,这些业务在战略上并非重要,也不依赖于特殊技能。因此,某些业务如果不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外包出去(Gilley and Rasheed,2000;Steensma and Corley,2002)。从另一个角度看,Steensma and Corley(2002)建议说,如果某些业务能使公司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公司就应对其采取内部化战略。(2)外包的经济利益和国内失业的冲突外包的优势在于:节约成本、强化核心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顾客满意度及增强快速响应能力3。外包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发达国家国内出现了外包和失业的矛盾论文怎么写。外包是否会造成了国外就业岗位的流失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对于服务外包的争论各抒己见,但并未达成真正的一致。许多跨国公司向发达国家输出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如Microsoft和General Electric向中国和印度输出了大量的软件和电子工作岗位。根据美国劳工部和Forrester研究认为,外包将会在数量和范围上继续增长。从数量上衡量,受离岸外包影响而导致的岗位流失主要是办公室工作和行政助理类工作,这两类工作岗位的流失占到大约由于外包威胁造成的美国流失岗位的三分之二4。就业岗位的流失又会产生其他影响,如外包企业的避税行为。面对就业争执,经济学家如何看待呢,外包是造成一定程度的就业流失,但是主流观点认为外包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并不会因为暂时的失业而退出外包,长期来看,外包对发包国来说是获得了利得,而且从对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也是值得推崇的。一种认为服务外包对就业不会带来很大的影响。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的报告( 2003 )在研究服务外包上被广泛引述,报告对2003-2015年间外包引起的工作流失做了预测,并对发包国和接包国间的所得分摊进行了估算,报告认为由于外包引起的工作流失相对由于正常商业周期所带来的工作流失的只是很微小的部分。MGI所获数据表明对于工作流失的担忧,无论担忧是多么的合理对策思考,却存在夸大外包影响的倾向。Shultze(2004) 提供了与服务外包引起的工作流失的间接数据,认为其影响很小。Amiti and Wei(2004)利用美国高度细分数据对服务外包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更为严格的探究,得出服务外包对就业的消极影响很小。服务外包被视为国际贸易的正常部分,认为外包虽然对就业产生了一定影响,造成工作岗位的流失,但只是短暂的失业效应,长期来看,外包是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的。创造就业机会是因为外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企业利润,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以扩大规模,从而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经济学家JacobF.Kirkegaard认为就业浮动是经济层面的原因,外包不会产生就业危机。外包的支持者认为:服务外包是双向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既是发包方又是接包方,因此就业的输出也是双向的,就业机会的流失和就业机会的创造是可以抵消的。如:Irwin认为,美国是服务的进口和出口商,美国从印度或其他地方购买服务的资金将通过他们购买美国制造和在美投资得以回流。(3) 利用外部资源与自身能力成长的冲突外包利用外部资源的同时对发包方来说也存在着挑战,会影响企业的成长能力。采用外包战略可能会导致发包企业的竞争力缺失。原因是:第一,商业机密外泄导致的竞争力缺失。一个企业的商业机密包括其特有的生产技术、产品设计及消费者信息,这些都是企业得以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所必不可少的。一旦外包,这些企业的机密将暴露于接包方,接包方人员的职业道德、管理水平使得商业机密存在泄露的可能性,如果发包方的竞争对手得到这些信息,对于发包方来说就存在竞争力缺失风险。第二,外包会减少企业学习和长远竞争优势的培养机会。外包可能会使发包方对接包方过于依赖,停止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长期会导致发包方竞争力缺失,使发包方在未来的发展受到威胁。对于发包企业自身的能力培养和长远竞争优势的保持,笔者认为,持有创新意识,设立技术快速反应和追踪机制,才能保持技术高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适用性和安全性。(4)柔性的增加与外部业务失控的冲突由于服务业与客户天然的联系,企业的柔性对于企业适应市场来说异常重要。企业拥有良好的柔性能第一时间对客户做出反应。外包既可以优化企业的优势业务,也可以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外包使企业能克服企业组织庞大和松散的弊病,也即“结构瘦身”效应,使企业组织对外部市场的灵活性增加,即企业的柔性增强。但是外包将一个完全内置式的生产系统转变为一个高度外包型的生产系统,这一过程的也会使得外包企业失去对重要功能的控制力,增加业务流程的复杂性,增大了出现问题和错误的风险。接包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外部实体,与发包方并不是隶属关系,因此,发包方对于接包方可能会出现失控风险。失控风险来自于:合同对于需求变动调整的不灵活性、信息不对称和合约不完善导致的意外成本、发包方的机密和知识产权安全。这些都会导致发包方对于外部业务的失控。为了对外包业务有更好的控制,降低风险出现的几率,提高发包方的盈利,发包方要积极参与,定期检查工作进展以确保外包业务安全顺利实施,从而才能实现外包的双赢。4. 承接方的冲突权衡及其我国的对策思考基于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承接方位置,“工序国际分工”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在工序、区段和环节的产品内分工层面切入,在微观层面的参与国际分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并可以通过动态的积累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过渡。但是承包国在外包的承接中也面临着一些两难的冲突,表现为:外包产业与本国产业不相容的冲突、外包产业低端化与国家发展目标的冲突以及国外主导外包产业与国内无法控制的冲突。企业创新能力、就业及风险也是承包方的考虑因素,如何通过战略管控来扩大服务外包带来的利益是我国亟需考虑的。(1)借用新分工契机,发挥比较优势,动态积累和发展,实现竞争优势新一轮的国际分工主要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基于工序和区段层次的“产品内分工”,这样的分工使得发展中国家可以从更为微观的角度介入,更灵活的发挥微观层次的比较优势参与分工,是一种分工模式的微观化和深入化。而基于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一种国际分工,可以使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更为有效的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真正实现了全球化的好处。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善于利用新一轮国际分工的契机,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分工,这对于我国来说能更好的纳入世界的分工网络,抓住发展的机遇,但是由于我国所处的分工地位往往是承接业务,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要利用分工实现我国发展的机遇,就需要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在动态的积累中,不断创新,并积极的创造适合承接外包的良好环境,争取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这也是我国在外包竞争中不被边缘化,在国际分工中长远获益的根本途径。(2)积极创新,实现服务外包的价值链的高端化发展,提升自身的国际分工地位发达国家在发包决策时就已经将所要外部化的业务锁定在低端,只是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优势资源,所以发展中国家只能获得起码的经济效益。造成承接国家外包产业长期处于低端化,受发达国家雇佣,成为发达国家的“打工仔”。典型的就是印度模式的离岸外包,没有发展的主导权。我国对外包的战略思考中,应该时时存在,处处体现外包企业可发展的思想,争取能够摆脱发达国家的牵制,形成自己的民族产业。这就要求承包国在承接外包的模式上要有充分的考虑,探索出最大限度的适合自身学习承接模式。我国的服务外包业务存在“囿于低端”的状况,承接业务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外包的需求上看,发包方据以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制造业的发展,将发包集中于IT外包,如我国在承接日本的软件业务时,常常从事低技术含量的代码服务,处于“软件代工”层面,这样的状况在低端服务外包市场竞争化加剧,以及从软件外包看,服务外包从单纯的软件外包转向软件开发发展来看,其适应性和竞争力会越来越弱。对此,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加强和利用基地的创新功能,提升服务外包的价值链。(3)争取外包企业与本国相关产业相容,最大限度做到为我所用“知识外溢”是承接的外包最有价值的一个方面,承接国可以通过外包培养业务素质熟练的人力资本,为本国的相关产业发展积累知识和人才。但是承接的外包业务与本国产业经常会出现不相容的问题,外包产业的孤立,并非好事,因为外包业务具有完全的对外依存度,造成的风险极大。如果失去外包市场,企业必须退出市场,会付出极大的沉没成本。国家在进行战略抉择的时候要优先考虑与本国产业相容的外包业务,一切以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为核心,提高利用外包的质量,加快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准确定位,放宽市场准入。明确服务外包的定位,从战略上予以重视和统一的规划,制定鼓励服务外包发展的具体政策,由商务部和国家相关部委,将服务外包业务列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鼓励类,并将其列入国家支持和扶助主要对象所在省、市优势产业指导目录。同时,放宽市场准入,给予从事内需型服务外包的企业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等方面的便利,扶持内需型服务外包企业做大做强6。参考文献【1】McKinkeyGlobal Institute. Offshoring:Is It a Win-Win Game?.2003(8)【2】龚雪,高长春.服务业外包对外包国就业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5(12)【3】汪应洛.服务外包概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1)【4】Jacob F.Kirkegaard. Outsourcing-Stainson the White Collar?【5】卢锋.服务外包的经济学分析:产品内分工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6】何峻.中国发展服务外包的动因、优势与重点.财经科学J.2008(5)【7】Mary Amiti and Shang-JinWei. Fear of Service Outsourcing:Is It Justified?.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4【8】Chistopher B.Clott.Perspectiveon Global Outsourcing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 Business and Society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