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

    • 资源ID:92804148       资源大小:44.53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

    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论文导读::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中国失业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主要从理论上回顾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论述,着重分析了我国失业的现状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解决建议。论文关键词:失业问题,理论分析,对策研究失业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事关一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保持了8%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然而,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却从1994年的2.8%上升到2004年的4.2%,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为4.2%、4.1%、4.0%。如何处理经济高增长与失业高增长并存问题对策研究,是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关于中西方失业理论介绍对于中西方失业理论,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研究和借鉴。(1)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的贡献在于:一是发现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导致劳动办供求缺口,从而引发失业人口的物质基础;二是关于失业人口的存在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积极作用的论述;三是关于失业人口(相对过剩人口)三种形式的区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不足之处在于:未论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失业人口问题,未涉及结构性失业人口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失业人口的根源或形成机理不够。(2)西方失业理论的贡献在于:不但从总量上考察了失业人口问题,而且也注意到了结构性问题;不仅分析了发达国家的失业人口问题,而且也探讨了发展中国家的失业人口现象;既有失业人口一般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揭示,又有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系列对策建议;而且,菲利普斯曲线、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对研究我国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等等。但其缺陷在于: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明显。每一个学派的理论,都只适合于当时的特定背景。二是失业理论研究局限于经济学角度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西方各学派失业人口理论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几乎是清一色的经济学家,未能多学科、多角度地综合研究失业问题。(3)国内学者的贡献在于:一方面从西方已成熟的理论出发对策研究,系统地整理、介绍西方的失业文献;另一方面从我国失业与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归纳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失业理论研究与治理模式。其缺陷在于:描述性、现象性分析较多,很少有理论建树;对于国外有关失业人口理论直接借鉴的较多,在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用以解决或说明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研究不够;所提治理对策建议角度单一,可操作性强的不多,等等。西方失业理论仅局限于对市场因素及经济技术因素的分析,缺乏对分配制度的触及,不能揭示失业形成的最根本原因。而马克思则从“所有制”或“生产关系”的角度进行剖析,论证了失业即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产物,造成失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从而将矛头直指资本主义制度,揭示了失业现象产生的社会根源,直到现在还有很深的借鉴意义。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为指导对策研究,吸取西方失业理论中合理的部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研究我国的失业问题。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20032007 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4.2%、4.2%、4.1%和4.0%。单从这些数字看, 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警报并未响起。然而, 事实并非乐观。中国目前计算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 其公式为:失业率= 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 城镇失业人数)×100%其中:城镇就业人数, 指在城镇范围内, 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 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 。城镇失业人数, 指劳动年龄内( 男1650 岁, 女1645岁) 的城镇居民, 具有劳动能力, 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 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 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 但不要求就业者, 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 一般以年末为时点。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 中国的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 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对此, 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对官方的失业率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 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将以下几种因素包含在内:首先,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 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村约有1 亿1.2 亿富余劳动力, 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 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军。其次, 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局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 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最后, 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下岗职工。而下岗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将以上三种因素考虑在内, 按照他们的估计, 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20%28%中国论文下载中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 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 000 万5 000 万, 他认为, 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 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 20032007 年中国的GDP 增长率分别是10%、10.1%、10.4%、10.7%、和11.4%, 按照这样的增长率, 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通常的情况下, 失业是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的, 也就是说, 随着经济的增长, 经济规模就会扩大, 雇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就业情况也就好转。所以, 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减速, 就业情况就恶化。因此, 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 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中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现象, 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人数呈加速上升趋势。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 2003 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 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 万, 2005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万, 2006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 这些统计数据表明, 经济增长已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三、我国失业问题探析( 一) 劳动力供给1、人口数量。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口自然增长过快,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这是造成目前失业人口增加的直接原因。据国家统计局预测,我国1564 岁的劳动适龄人口1995 年为8.07 亿人,2000 年为8.5 亿人,2010 年将为9.70 亿人,2020年将达到最高峰约9.97 亿人,比1995 年增加了近2 亿人。以2000 年为例,我国净增劳动年龄人口为1,171 万人,按照78%的参与率计算对策研究,大约有910 万人需要就业,按照当年经济增长速度,最多也只能增加就业机会640万个。2、劳动力素质结构。劳动力素质,特别是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是决定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文盲人口比例持续明显下降。2000 年文盲人口比例为6.7%,与1982 年相比累计下降16.1%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数由4.61 年提高到7.11 年。但是,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还是不高,相当部分人很难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3、年龄结构。我国的年龄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就业人口的年龄结构构成比较年轻,青年人过早离开学校进入就业加剧了劳动力之间的竞争。第二对策研究,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过高,人为地加剧了就业竞争。第三,我国妇女就业参与率过高,大大超过了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加上总人口就业率高,形成了巨大规模的劳动力供给。( 二) 劳动力需求1、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我国失业问题的直接原因中国论文下载中心。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市场失灵问题开始出现。二元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两个市场由于劳动力素质不同、劳动力价格不同很难沟通,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明显。2、产业结构转型。目前,我国整体产业结构由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过渡,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没有提高对策研究,导致原有的就业岗位不断减少,新的就业机会尚未出现。第一产业由以前的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渠道之一变为排斥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部门,开始大量释放劳动力;第二产业由原来的“短缺经济”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的“关、停、并、转、破”使得下岗失业人数急剧增加;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虽有所上升,但由于经济重型化严重,不仅制约了普通劳动力的就业容量,也压制了对知识劳动者的吸纳能力。3、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由于广泛采用节省劳动型技术而减少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又通过刺激需求增长产生了新的工作岗位,这种需求效应往往通过跨企业或跨部门间带来互补性。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劳动力的重新分配过程,关键问题是由于技术进步所摧毁的旧工作岗位是否多于或少于它所创造的新工作岗位。4、经济增长。从1980 年前后,我国经济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产生了大量的新增就业机会,GDP 每增长1%,就业增长率相应增长了0.31 个百分点对策研究,属于“高经济增长,高就业增长”的类型。但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就业年增长率降到1%左右,属于“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类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资本增长率大大超过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增长率,我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属于“资本驱动型”。我国最丰富的是劳动力资源,最短缺的是资本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资源,节约资本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我国的工业化路线是资本密集产业,这样,经济高增长、资本高投入就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对策研究,使就业压力突现出来。5、经济周期。我国目前尽管仍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但市场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已开始出现。在经济扩张阶段,我国的就业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其原因是,由于投资的带动,市场需求旺盛,企业生产充足,不仅使企业隐蔽失业减少,而且往往还可以扩招一些正式和临时的工人。同时,随着投资增长,建筑业需要从农村招收大量的建筑工人,从而也减少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在经济紧缩阶段,投资下降对策研究,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企业产品积压,正式工人下岗,大量从农村招来的临时工和建筑工人又纷纷回到农村,此时,隐性和显性的失业都会增加。四、我国失业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 加快形成市场导向就业机制的步伐。解决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合理的配置。在这方面, 劳动力市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论文下载中心。而中国目前所形成的就业市场, 还是一种断裂的和残缺的就业市场。首先, 城市和农村断裂成两个就业市场, 在农村就业市场, 就业要求比较高的城市户籍人员几乎不参与竞争, 其次城市就业市场又被认为分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块, 前者专为有文凭的或有职称的专业人员准备, 后者为既无文凭也无职称的人员准备。后者要想进入前者的领地非常困难, 同时, 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的时候还设置了诸如年龄、性别、身高、地域甚至血型、容貌等方面的规定, 。这些就业歧视现象对人员的流动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制约作用。因此, 在目前尽快规范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 营造公平合理的求职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知识经济社会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就业增长最快, 能有效扩大就业容量。在知识经济中第三产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它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吸纳劳动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经济国家的第一、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完全是由第三产业吸纳的。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 相当与美国的1/20) , 加入WTO能够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速发展。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从业人员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27%, 远低于国外60%80%的比重) , 可能为外资看好, 有利于改善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 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第二产业的4 倍5 倍。一般说来, 第三产业每增加1 个百分点大约可吸纳200 万人就业, 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社区服务业更是吸纳最多的领域。目前发达国家的这个比重在50%左右, 而中国社区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只占20%, 发展潜力相当大, 社区服务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 而且具有种类繁多、资金投入少、技术要求低、不受年龄限制、工作灵活等特点, 比较适合中国目前大部分失业者的年龄结构和文化素质结构。( 三) 发展中小企业, 拓宽就业渠道。加入WTO 引入的国际规则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必然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空间。目前, 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约有3 570万, 其中, 7 人及以下的注册微型企业为2 570 万, 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72%, 其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总数的12%, 从业人员5 070 万, 占全部从业人员的72%, 户均从业人员2人。现有8 人及以上的中小企业1 000 万, 约占中小企业总数的28%, 共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近年来出口总额的60%是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可见, 中小企业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拉动民间投资,带动地区发展, 增加就业岗位, 缓解就业压力, 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增加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 稳定农业就业量。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 延长农业产业链, 并适当向城镇集中。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 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在西部开发中, 要把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作为开发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的力度, 通过信息引导和有序组织, 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和调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发达地区流动就业中国论文下载中心。加大统筹城乡就业力度, 推进劳动力就业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标号的能力。要把职业培训作为促进再就业、化解结构性失业矛盾的重要手段。针对中国劳动力的特点进行思想观念的转变、新型就业观的教育, 使之首先从思想上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要围绕加入WTO 之后产业和行业结构的新情况安排培训计划, 综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推动培训机构的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步伐。大力推进创业者培训,为更多劳动者创业和自谋职业准备条件。( 六) 建立失业预警系统,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 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由政府, 改革收益者以及富人阶层来共同承担。要在全国特别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行业、地区建立相应的失业预警系统, 预测失业变动情况并及时报警。针对具体情况, 准备应付的预案和计划。失业保险要准备足够的资金, 尽快解决失业保险覆盖面太窄,资金不足以及失业保障金给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 提高抗失业风险的能力, 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其中主要是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五、结束语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生产条件下,引发失业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我国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研究我国失业问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创建中国特色的失业问题治理模式。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原因是:人口增长导致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对策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产生结构性失业,体制冲突导致下岗失业规模扩大,教育体制落后加剧了素质结构性失业,经济周期波动导致劳力需求减少,择业观偏差引发观念性结构失业。针对引发失业问题的特殊性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对策,即实行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劳动力就业市场,规范劳动力市场管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和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调动失业者再就业的积极性。参考文献1宁光杰:简析马克思的就业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3期。2杨宜勇:就业理论与失业治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3程连升:中国反失业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4胡鞍钢:就业与发展中国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5郭庆松:当前中国城镇失业人口问题研究,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年。6王诚:当前经济增长中的失业治理,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7盛乐、姚先国:失业问题的微观分析与模型解释,中国经济问题,2000年第1期。

    注意事项

    本文(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为本站会员(wo****o)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