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热门19篇(《秋天》优秀教学设计).docx
-
资源ID:92811537
资源大小:65.64KB
全文页数:7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秋天教学设计热门19篇(《秋天》优秀教学设计).docx
秋天教学设计热门19篇(秋天优秀教学设计)秋天教学设计热门1 教学目标: 1、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 2、帮助学生按秋天保健有关要求指导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学习目标: 1、了解秋天常见疾病,探究引发疾病的原因。 2、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学会如何保健。 准备调查: 1、了解秋天容易生什么病并探究生病的原因。 2、了解秋天保健的常识。 重点: 了解秋天的保健常识。 难点: 帮助学生按秋天保健有关要求指导自己的生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由老师看病入手,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秋天生过哪些疾病,并说说当时难受的感觉,引入秋天是最容易引发疾病的季节之一,那怎么样在秋天里少生病呢?导入秋天的保健。 2、明确目标 “保健”是什么意思?(保护健康)那么秋天怎样保护健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方面的知识。 3、效果预期 这样源于生活的课堂教学,能缩短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近感,较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民主导学 我们也来当小医生,作为医生,要给病人看病,第一步要干什么?(对,寻找病因) 任务一:最近一段时间,你有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吗?说说看,哪里不舒服,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1、生交流。 2、刚才我们说了很多,好多同学或多或少身体都有了不舒服的感觉,究其原因,除了大家刚才说到的以外,秋天特殊的气候也是原因之一,你们发现秋天和夏天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 我们帮病人找到了病因,除了叮嘱病人按时吃药打针外,我们还能为病人做点什么?(提出建议) 任务二:请大家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做得对不对?想一想,自己平时是怎么做得?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待会儿,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来发言。 1、学生根据书上图片进行交流,教师适机引导学生学会保健。 2、书上也有一段话给我们做了总结,多种方式读。 3、唱两只老虎,这两只小老虎非常热情,它们把小朋友们总结出来的保健常识变成了一首新的歌曲,旋律不变,歌词变了,大家还会唱吗? (生练唱) 看来我们不仅可以当小医生,也可以当歌唱家了!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结合我们今天的学习,你认为爸爸妈妈在哪方面做得更好一些,身体就更健康了呢?把你想说的话用简短的语言写在小卡片上。回去以后把它装饰漂亮,作为健康礼物送给爸爸妈妈。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这节课,我们小组内一起合作,一起努力,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现在已经是冬天了,希望大家在冬天里也要学会保健,都能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身体。 秋天教学设计热门2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a.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b.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 一(yì)群 一(yí)会儿 “一(y)”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c.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学习生字 “大、飞、会、个”。 大:象形字。甲骨文像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含“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 飞:(课件出示鸟儿展翅飞翔的动作,出示“飞”字的古文字)“飞”就像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样子。同学们模仿鸟儿做一做展翅飞翔的动作吧。组词:飞机、飞鸟。 会:认识“人字头”。运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识记:人+云=会。组词:开会、学会。 秋:(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秋”字。)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古代庄稼收割后,人们往往在田间就地焚烧禾草。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使土地肥沃,另一方面可以烧杀害虫。所以“秋”字是禾加火组成的。组词:秋天、秋季。 了:运用数笔画的方法来识记“了”,也可和“子”对比来识记。强调“了”由两笔组成,注意“了”的笔顺。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1)出示课件,学生跟随课件演示书空“了”的笔顺。 (2)启发学生自己看田字格字帖,找准每一笔的位置。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习在田字格中描红,自己练习写两遍“了”字。 (5)教师巡视指导。 (6)投影展示,师生评议,教师根据学生的书写情况相机指导。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1)教师先示范“子”的书写,教师示范并口述横的书写要领:重下笔-轻行笔-重收笔。再示范横的写法,强调最后一笔横从横中线写起,略微向上倾斜。 (2)学生描红,练习书写。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秋天教学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和体会秋天的景物特征,通过看拼音读、拼音汉字结合读、看汉字读、利用分段读、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情趣,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2.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说出了自己识记生字的好办法。教师通过字理识字,展现了丰富的字理图,例如对“片”“大”的教学,增强了对生字的直观性、整体性认识,“秋”字的字理故事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充分发挥了字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秋天教学设计热门3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人字头三个偏旁; 2会写“了、子”等四个字和横撇一个笔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2秋天树叶的实物。 3大雁图片。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人字头三个偏旁。熟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2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汽 天水空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 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了解“片”的字理。 课件出示:一片( )一片( )一片( )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 4齐读第1自然段。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6)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7)学习生字“大、飞、会、个”。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3)小结:这是“一”字变调的不同读法。汉字可真有意思呀!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三)品读第3自然段。 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1)播放秋天美景的画面,教师渲染情境进行引读: (2)此时此刻,看到这样的秋天,你是怎样的心情? (3)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3学习生字“秋、了”。 四、引导观察,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本节课要书写的四个字“了、子、人、大”。 2学习“了”字的书写。 3运用迁移法学习“子”的书写。 五、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秋、气”等10个生字和木字旁、人字头三个偏旁; 2。会写“了、子”等四个字和横撇一个笔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一”的不同读音;认识首次出现的偏旁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天气一片片树叶叶子飞来一会儿一个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二、指导书写 1学习撇、捺的写法。 2指导书写“人”。 3运用迁移法学习书写“大”。 4小结:我们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观察笔画的位置,要做到一看,二写,三对照,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通过不断练习来写好汉字。 三、词语游戏 1摘果实游戏。 2找部首游戏。 四、指导背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中描绘的画面。 2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1)找一找秋天的变化,提炼出关键词语:天气凉,树叶黄。 (2)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背诵。 (3)小结:我们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美丽的画面就会很快把课文背诵下来了。 3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4齐声背诵第3自然段。 5小结方法:背诵也是要有方法的,抓住关键词语、想象画面,都是不错的背诵方法。 6出示课文画面,齐声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想一想你见过的秋天景色,用几句话描绘出来,也可以用手中的画笔画一画,给画起个名字。 2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画一画自己眼中的秋天,并写上一句话。 3小组内交流。 4全班内展示。 5说话练习。 六、总结全课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天风儿轻,夏天百花开,秋天菊花雅,冬天梅花香,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可爱之处,让我们多到大自然中去走走,去寻找,去发现,好吗?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秋天教学设计热门4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现在我们这儿正值什么季节?(秋季)你能回忆起我们以前学过的关于秋的诗句吗?(枯藤老树昏鸦、霜叶红于二月花)在文人那里,秋天是忧伤的、哀怨的、令人顿生惆怅。可在劳动者的眼里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喜庆的日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何其芳的秋天。 二、范读课文,注意下列问题 1、找出诗中共描写了几种景物? 2、思考这几种景物组成了几幅画面? 3、通过画面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明确: 1、诗中写了露珠、伐木声、幽谷、镰刀、背篓、竹篱、瓜果、江面、冷雾、网、乌桕叶、桨、草野、蟋蟀、溪水、牛、牧羊女。 2、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3、抒发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三、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1、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答案参考: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飘”字贴切传神。伐木声与清晨、露珠等意象构成一幅清净润泽的有声画。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肥硕的瓜果”也见出丰收之景。最后一句总束,画龙点睛。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烘托出一派朦胧的诗意,又与季节吻合。 “归泊”既写景,又暗示时间,与上文“清晨”呼应。“游戏”一词虚实相生。 四、延伸拓展 我们学习了优美的诗歌,欣赏了美丽的画面,下面就该我们描绘我们自己的秋天了。 以“秋天”为题写一段描景抒情的文字。(最好以诗的形式来写) 五、作业 摘抄以秋为的文字,并做点评。 农家丰收图(栖息) 秋天霜晨归渔图(游戏) 少女思恋图(梦寐) 秋天教学设计热门5 教学目的: 1 、知道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2 、能按一定顺序看懂图意。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知道秋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学准备: 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夏天过去,秋天就来到了3 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天气、动物、植物都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块儿去看一看。 学生齐读课题:秋天 二、讲授与讨论 看图 1 、出示幻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告诉老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幅图是秋天的景象? 2 、指名按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秋天的景象。 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真聪明,作家叔叔也观察了这幅图,还把它写下来了。 2 、请看书,听录音。 3 、自己读一读课文。 学习课文 1 、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看图: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 )有多高?有多蓝?能不能用另一个词把“那么”换一换? (3 )指导读。 (4 )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过渡语:在高高的蓝天下,有什么呢?我们向远处望,看见了稻田。 2 、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1 )看图理解“一眼望不到边” (2 )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把熟了的稻子比作金子呢? (3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然后齐读。 指图过渡:现在我们往近处看,谁能说说近处的景物?(生甲:稻田旁边有池塘,池塘边上有棵梧桐树 还有些什么? 生乙:地上有小蚂蚁和落叶,池塘中有小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咱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3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1 想想春天的梧桐树是什么样的,秋天来了,梧桐树有什么变化。 树叶黄了,叶子落了 2 梧桐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我们一齐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a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b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3 )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4 )填空:当黄叶落下来后 ( )把黄叶当作( )。 学生口头填空,先填课文中的,然后扩展,自由填。 (5 )教师导读最后两句。 过渡:小鱼把黄叶当作伞,蚂蚁把黄叶当作运动场,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呢? 4 、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1 )秋天来了,燕子有什么变化? (2 )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 (3 )电报是什么?燕子为什么把黄叶当作电报呢? (4 )指名朗读。 看图小结 秋天来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稻子熟了,黄灿灿的;梧桐树的叶子变黄了,开始一片一片地往下落;燕子也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在我们身边你也会发现许多事物在悄悄地变化。 六、作业 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秋天的变化。 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并且好动、持久性较差。本课设计时注意到这些,采用多媒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拉他们走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自然、自如、自娱、自悟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教,重在”引导“;学生学,重在”自主“ 一、画面激趣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一年有哪四个季节?(春、夏、秋、冬) 2、(画面)这里的风景到底是哪个季节呢? (学生根据画面上的红色枫叶、金黄的稻田、往南飞的大雁、穿上毛衣的小朋友回答是秋天) 画面上出示课题:秋天 利用多媒体生动逼真的有声画面,激起学生的兴趣,轻松的谈话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课堂,并且自己揭开了题目。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听读课文,要求看清哪三种动物在说话,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说的?记住它说了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画面出示学生说到的某个句子) 让学生练习边听边看,还要边记,由于是选择自己的所爱,所以特别感兴趣,画面出示句子的一刹那,让学生体验成功。 三、自读感受角色体验 1、初读课文,(可以选择最喜欢的句子)要求读准,读通,模仿刚刚听的录音朗读。 2、(让小老师上台)点好画面,读自己选的句子,提醒小朋友哪些字音要注意。(画面也相应点出)领读句子,可提出自己的朗读要求。 充分给予学生时间,自读感受,注意字音,尝试读好。并且安排他们体验”老师“这个他们感兴趣的角色,学习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高了。 四、比较异同感悟语言 1、(出示第一自然段)喜欢这一句的小朋友读,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画面上在第一自然段的边上,出示”小鸟说,秋天是蓝色的,因为天空是瓦蓝的。“)学生比较异同,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后两句与上面教法相似。 3、指导读好第四自然段。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理解”多彩的图画“ 4、你认为秋天是怎样的?为什么?小组交流。用”我认为秋天我喜欢秋天"说话。你也可以注意观察周围之后再与老师、同学交流。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叠词、形容词的美妙,在比较后自然而然理解了最后一句感叹句的意思。后面的延伸问题,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五、创设情景表演巩固 1、(画面、配乐、头饰)分角色朗读,给时间准备。 2、上台表演,巩固课文内容。 机械的背诵学生没有丝毫兴趣,创设有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头饰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在表演中悄悄地完成了巩固课文的任务。 秋天教学设计热门6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文章中的生字新词。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理解诗中拟人手法的运用。 4、初步感受现代诗的意象美和韵律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 秋风红叶 秋水长天 秋风萧瑟 秋虫啾鸣 秋实累累 秋桂飘香 霜叶知秋 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 枫林尽染 落叶萧萧 秋山如洗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秋菊傲霜 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引导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秋天教学设计热门7 教学设计 一、课文特点 秋天是著名作家何其芳写的。诗不长,仅三节。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及依据。 语文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和技能: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在读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体味诗歌意境美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难点突破方法:内联(已知的同类作品),外延(课后“研讨与练习”中他人的作品)然后,以此指导对个体的解读,强化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教会学生如何读诗,在读中如何感受语言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兴趣法: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讨论质疑法:在合作中一起学习共同成长。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2、学习方法: 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语文 教学的终级目标正如叶圣陶所言:不待老师讲解,学生自能读文;不老师评点,学生自能作文。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让学生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发挥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依据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多种感觉,通过多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材料。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可以增强直观性,提高课堂效率。A%.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引秋(2分钟) 1、图片展示,你看了有什么印象? 2、你是否记得写秋的名句? 3、那诗人笔下的秋是怎样的? (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环节:诵秋(8分钟)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正音 (积累字词,丰富语言材料) 3、读“课前提示”,想一想,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读? “深情絮语”说明节奏不宜强,速度不宜快,做到轻松柔和舒缓,怀着对求的热爱赞美之情 (使学生朗读找到依据,明确诗歌的朗读要根据诗歌内容来确定) 4、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5、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 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第三环节:(品秋) 以第一节为例,体会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25分钟) 1、诗人在诗中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乡村秋景? 露珠、镰刀、水果、冷雾、网、芦蓬、白霜、小桨、渔船 、草野、蟋蟀、溪水、牧羊女 2、为何选这些景物? (写秋,就是要抓住有秋天特色的代表性事物来写,以此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 3、但只是罗列有代表性的事物,会有诗情吗? (让学生明白意思没变,但我们的想象却没有了,更别说感受生动鲜明的画面了。“丁丁”:听觉,如闻其声,身临其境;“飘”:山谷很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