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分级管理制度篇.docx
2023年分级管理制度篇 书目 附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运用管理制度 第三医院抗菌药物的分级和运用管理制度 依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实际状况,依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应、药品价格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运用、限制运用、特别运用三类进行管理。 1.非限制运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平安、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需依临床须要开具非限制运用抗菌药物处方。 2.限制运用:与非限制运用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平安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运用。患者须要应用限制运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 3.特别运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运用或临床须要倍加爱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峻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平安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患者病情须要应用特别运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签名。 4.紧急状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运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手术分级管理制度范例 l、为了确保医疗平安,依据医师职称担当的责任,实行各级医师分级手术制度。 2、各手术科室应执行各级医师手术范围的规定,科室主任依据规定审批参与手术的术者和助手名单。 3、手术时根据已确定的手术人员分工进行,不得越级手术。手术中依据病情须要扩大手术范围,可变更预定术式,需请示上级医师,根据医师分级手术范围规定进行手术。 4、如施行越级手术时,需经科主任批准并必需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5、不执行分级手术制度者要追究责任。实行病人选择医生制度时,只能选择医疗组(手术小组),不得违反分级手术制度。 6、除正在进行的手术外,上级医师不得未经查看病人病情、会诊,进行必要的术前探讨,以及办理必要的手术手续,而干脆参与手术。 7、凡新开展的重大手术、危急性较大的五级手术、破坏性手术、特别手术和病情危重而又必需进行的手术,除术前要仔细进行全科探讨外,应由有阅历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担当术者并报医务科和主管院长批准。家属和病人所属单位负责人不在场的抢救手术,也应履行上述报批手续。 烧结厂危急源点分级限制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对全厂各类危急源(点)的监控管理。有效限制生产过程中的危急因素,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平安、健康和生产的顺当进行,特制定本方法。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烧结厂各部门。 3. 术语 危急源(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潜藏着较大的危急性设备、岗位与场所。这些设备、岗位与场所引起的事故会导致人身损害,设备、设施损坏,是企业平安生产的重点限制管理部位。这种部位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形态,是预料、限制事故的关键环节。 4. 管理职能 4.1 安监科是危急源(点)专业主管部门,负责对烧结厂各级危急源(点)等级划分进行审批,督促各车间及有关部门制定危急源(点)防范措施,负责对烧结厂各级危急源(点)进行督查。 4.2 机动科、技术科等职能部门是危急源(点)分口专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各自分管范围内危急源(点)进行等级划分审核,组织制定危急源(点)防范措施,负责对烧结厂各级危急源(点)进行专业性检查。 4.3 各车间和工序(或班组)对本车间和工序(或班组)级危急源(点)进行检查,并组织本级别的日常检查。 5. 管理内容及要求 5.1 平安管理组织原则 5.1.1 各部门必需坚持“平安第一、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本方法的贯彻执行。 5.1.2 依据各级平安生产责任制,各级专业管理部门严格限制和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平安部门负责监督本制度的实施。 5.1.3 健全危急源(点)岗位平安技术操作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种平安防护设施齐全有效。 5.2 危急源(点)等级划分原则 不能把全部设备、设施及场所不论危急性大小都列为确立危急严峻度等级因素,也不行把全部的物品不论储存量多少和危急严峻程度大小都列为确定危急严峻度等级因素。一般应依据以下原则: 5.2.1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大的列入确定因素; 5.2.2 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可能性大小和严峻程度,可能性大且造成死亡和重伤的列入确定因素; 5.2.3 发生设备、设施事故的可能性和严峻程度,可能发生重大或特大事故的列入确定因素; 5.2.4 发生事故的经济损失大小,大的列入确定因素; 5.2.5 危急源(点)等级划分不要分得过细或过粗。过细,不便于分类指导;过粗,就可能混淆差别,也不利于分类指导; 5.2.6 以危急严峻度为重点,以危急概率、危急频率为参考值进行分级; 5.2.7 突出体现各部门生产特点及作业环境。 5.3 划定危急源(点)的详细依据 5.3.1 有发生爆炸、火灾危急的场所; 5.3.2 有提升系统危急的场所; 5.3.3 有被车辆损害的场所; 5.3.4 有高处坠落的危急场所; 5.3.5 有触电损害的场所; 5.3.6 有烧伤、烫伤的场所; 5.3.7 有腐蚀、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的场所; 5.3.8 有落物、飞溅、坍塌、淹溺损害场所; 5.3.9 有被物体碾、绞、挂、夹、刺、压和撞击的场所; 5.3.10 有被绊倒及其它致人损害的场所; 5.3.11 曾发生过事故的岗位、场所。 5.4 危急源(点)等级划分 5.4.1 影响危急源(点)等级划分的因素 5.4.1.1 设备、设施和物品拥有量的多少和大小。一般讲,拥有量多,设备、设施浩大,危急严峻程度高; 5.4.1.2 危急性设备、设施及场所工种的多少。一般讲,拥有工种数多的危急严峻度高; 5.4.1.3 生产质量要求凹凸和产量大小。一般讲,质量要求高、产量大,危急严峻程 5.4.1.4 生产的季节性要求也影响危急源(点)的危急严峻度。一般讲,有季节性要求的危急严峻度高。 5.4.2 全厂将危急源(点)分为一、二、三、四、五(五级) 5.4.2.1 一级危急源(点):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多人死亡且危急概率较高的地方,即危急性指数大于或等于320(d320)。 5.4.2.2 二级危急源(点):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一人死亡或多人重伤且危急概率较高的地方,即危急性指数大于或等于161-320(d;161-320)。 5.4.2.3 三级危急源(点):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重伤事故的地方,即危急性指数大于或等于71-160(d;71-160)。 5.4.2.4 四级危急源(点):具有肯定危急性,有可能造成一般损害事故的地方,即平安指数小于20-70(d;20-70)。 5.4.2.5 五级危急源(点):具有一般风险,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地方,即平安指数小于20(d<20)。 危险指数评价表 序号 d值 评价 分数级 1 320 极高风险 一 2 161-320 高度险 二 3 71-160 显著风险 三 4 20-70 一般风险 四 5 <20 稍有风险 五 d=l.e.c d:危险性指数 l:发生危险的可能 e:职工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 c:危险严重度 事故危险概率分级(l) 等级 程度 发生概率的情况 分值 l 往常 几乎经常出现 4 l 容易 多次出现 3 l 偶尔 有时出现 2 l 很少 出现的可能性很少 1 职工在危险环境中的时间(e) 类别 连续在危险中工作的时间 分值 e 每天连续8小时 4 e 每天连续4小时 3 e 每天1小时 2 e 每周或每月1次 1 危险严重度定性划分等级(c) 类别 等级 严重程度 分值 c 致命 可造成多人死亡 20 c 严重 可造成一人死亡 6 c 临界 可造成重伤 4 c 一般 可造成轻伤 2 5.5 危险源(点)的辨识方法 5.5.1 查出所在岗位、机台、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因素。要特别注意潜在危险因素的查找。 5.5.2 全面掌握危险因素的性质、特点,危险因素从相对稳定状态向危险状态,进而向事故发展的激发条件。 5.5.3 预想本岗位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影响和波及的范围。 5.5.4 收集、了解、分析本岗位和同类岗位过去处理意外事故的经验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的原因等情况。 5.6 安全管理程序 5.6.1 危险源(点)的管理和控制坚持“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危险源(点)管理网络,各部门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本部门危险源(点)的可控性负总责,建立以部门一把手为核心的逐级负责的危险源(点)的管理网络,实行“分级管理、分线负责”。 5.6.2 危险源(点)的责任人必须明确。绘制危险源(点)流程图,危险源(点)警示牌上墙,建立危险源(点)档案和事故应急预案。 5.6.3 对查出的危险源(点)隐患,必须立即整改,一、二级危险源(点)隐患限期当天内完成整改。 6. 检查与考核 6.1 一、二级危险源(点)在公司、厂严格控制和管理基础上,由岗位接班次进行检查,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做好详细记录,车间按周负责组织工艺技术、设备、安全等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测定、鉴定和评价,做好检查记录。烧结厂按月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进行定期检查测定、鉴定和评价,并做好检查记录。 6.2 三级危险源(点)在车间严格控制和管理基础上,岗位按班次进行定期检查,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做好详细记录,车间按周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日常工作由部门一把负责,并定期向有关部门汇报。 6.3 四、五级危险源(点)由班组长具体负责定期检查和评价,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做好详细记录,同时报部门备案。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上级公司规定,结合我项目部实际,全面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特制订本制度。 第二条 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别,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行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第三条 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 第四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分级管理,定期排查、治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到人,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 第五条 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闭环管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整改、验收闭环管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项制度;落实危险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 第六条 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行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隐患采取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 第七条 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及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做到使安全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则,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安全风险不掌握不生产。 第二章 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预控职责 第八条 项目部及各所属分包单位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责任主体。 第九条 项目经理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生产副经理,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过程负领导责任;项目总工程师负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行评审,确定安全隐患级别,并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技术领导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管理责任。 第十条 项目名业务口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管控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监督、巡查、归档责任。 第十一条 各分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及风险管控负监督检查责任;分管负责人(工长、班组长)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管理负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分管范围内高级风险的管理责任人;项目、分包单位总工程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辨识出的风险负责组织评审分级,确定治理措施,并将评审结果落实到各责任人;安全员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及其治理负监督管理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有监督、归档、分析和上报的责任;分包单位负责人,对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管理负全面责任;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对本分包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负技术管理责任,负责制定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班组长,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职工个人对本岗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保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所需的资金,安全费用应优先用于安全隐患的治理与风险的控制。 第十二条 分包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应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的管理职责。项目部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 第三章 隐患排查治理 第一节 隐患分级分类 第十三条 根据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大小,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四条 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梳理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人。按照安全隐患的严重程度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按照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难度很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或属地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b级:难度较大,项目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c级:难度大,分包单位解决不了,须由项目部解决的安全隐患。 d级:班组、项目部安全部门能够自行解决的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 对安全隐患应及时梳理分类,汇总分析。从生产(管理)部门和专业角度对安全隐患进行分类。施工安全隐患分类:管理、临边、洞口、机电、脚手架、消防、作业平台,其它安全隐患分类由各分包单位确定。 第二节 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办法 第十六条 安全隐患排查分四级:分包单位、班组、职能科室、项目部。 第十七条 各分包单位应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从人、机、环、管四方编制隐患排查表,避免隐患排查治事理过程中的人为失误。 第十八条 项目部每月排查二次安全隐患;项目部各业务口每周排查一次安全隐患并检查治理情况;分包单位每日排查不少于二次安全隐患并将排查治理情况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备查。 第十九条 对严重违章行为、习惯性违章现象和重复发生的隐患作为安全隐患一并排查治理。 第二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任何时间发现安全隐患,均有权有责任有义务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报。 第二十一条 分包单位对每周、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坚持“谁主管、谁治理,谁验收、谁负责”原则,确定责任人、隐患等级、治理措施,进行登记,上报项目部安全部门。 第二十二条 班组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须当班整改消除,并做好记录。当班确实解决不了的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安全部门汇报,并制定具体措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能组织生产。 第二十三条 一般安全隐患中的c级和d级由本单位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责成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并下达整改通知书。对限期整改的隐患,及时建档编号,由整改责任人负责监督检查和整改验收,验收合格后报本项目部主要负责人审核签字、销项,安全员对c、d级安全隐患的整改验收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四条 项目部各专业部室要经常了解各分包单位施工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对安全隐患项目部按相关要求实行挂牌跟踪管理,由专人监督落实。a级隐患上报公司,按公司要求整改;b级隐患由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负责落实,明确整改负责人,各分包单位根据主管部室处理意见制定初步整改方案和措施报相关部室,由相关部室组织审批确定后按照“五落实”即:落实整改目标、落实整改措施、落实整改时限、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资金的要求进行整改,由项目部首先对整改情况组织验收,合格后报请公司相关部室组织验收。对隐患进行闭环、销项,安全部对b级隐患排查治理及整改验收情况组织检查;c级隐患由项目经理负责落实,由项目部明确各职能部门整改负责人;d级隐患由各分包单位负责整改落实。 第二十五条 项目部及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纳入施工管理责任范围,并根据安全隐患治理要求,由各分包负责人负责有关隐患治理措施及落实工作。 第二十六条 重大安全隐患的整改,由公司相关部门组织项目部相关负责人制定并实施安全隐患治理方案。重大安全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三)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四)负责治理的部门和人员; (五)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六)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二十七条 对重大安全隐患由公司实行挂牌督办,项目部负责具体牵头落实,重大安全隐患整改结束后,由相关专业部室组织验收、销项。公司安全部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进行监察、复查。 第二十八条 重大安全隐患治理结束后,项目部与各分包单位应对治理情况进行评估,编写评估报告,并将评估报告送报公司相关部门及安全部。 第二十九条 对于因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事故灾难的隐患,应及时排查治理,采取可靠的预防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在接到有关自然灾害预报时,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发生自然灾害可能危及人员安全的情况时,项目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及时向公司相关部室报告。 第三十条 在安全隐患治理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安全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置警戒标志,暂时停工或者停止使用;对暂时难以停工或者停止使用的相关施工生产、设施、设备,应制定并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五章 信息报告 第三十一条 对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各相关业务口及分包单位应当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报告。 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内容应包括: (一)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二)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三)隐患的治理初步方案。 第三十二条 各分包单位及项目部各业务口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汇总后于当日报项目部安全部门;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排查出的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中的a、b、c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各分包单位及专业分包单位上报的安全隐患a、b级隐患及排查出的a、b级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于当日项目部安全领导小组长。安全隐患在未整改完成前必须每日上报,直至安全隐患整改完成。 第三十三条 每周、每月、每季对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前报项目部,由项目部安全部门汇总分析并分别于第二日统计分析送报项目部主要负责人签字。 第三十四条 项目部成立安全隐患检查评审组,每月负责对各分包单位上报的重大安全隐患和a级、b级隐患进行最终评审定级。对列入a级安全隐患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由公司以正式文件向项目部提交隐患整改书面通知书。 风险预控管理 各分包单位应建立健全安全风险预控管理制度,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全面辨识本单位施工生产作业活动中的各种危险源,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其后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分类、监测、预警、控制,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 各分包单位应组织员工对危险源进行全面、全员、全过程的辨识和风险评估,并确保: 1、危险源辨识前要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 2、辨识范围覆盖所有施工活动及区域; 3、风险评估采用lec评价法,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值),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值), 确定d值即危险程度,d值大于160为高级风险,责任人为分生管施工生产领导, d值在70160之间为中级风险,责任人为职能部门负责人,d值小于70为低级风险,责任人分包单位负责人。 4、每季项目部、分包单位根据下季度生产计划安排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制定风险预控措施,项目部编制风险预控手册,分包单位编制风险预控明细清单,各岗位工种编制风险预控卡,职能业务口管控风险预控手册,各岗位工种持风险预控卡上岗。 5、每月职能科室对分管分部、分项工程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分包单位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并更新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6、各生产班组每班召开班前讲话(教育)会,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对风险采取措施予于消除,对大的风险及时汇报。 7、凡是有新设计、新工艺、新环境、新设备、新设施时,必须要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8、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组织相关专业,班组长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风险预控手册进行修订和完善。 二、危险源监测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进行监测,以确定其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并确保: 1、危险源监测方法适宜,并在风险管理程序中予以明确; 2、危险源监测设备(确实需要的情况下)定期检验,确保灵敏、可靠; 3、危险源监测信息传递畅通、及时,相关信息能及时录入管理台帐。 三、风险预警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采取措施对危险源产生的风险进行预警,使项目管理层和责任人能够及时获取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1)针对不同级别、类别的危险源和不同程度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法; (2)建立完备的信息流通渠道(微信、qq群),使预警信息传递畅通、及时。 四、风险控制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执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中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建立风险控制程序,对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1)对危险源及其风险的控制遵循消除、预防、减弱、隔离、联动、反映、警示的原则; (2)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标准与措施制定及隐患消除、控制效果评价等环节符合施工生产的运行模式; (3)制定年、季、月度生产作业计划时应以上年、季、月度风险评估报告为依据,充分考虑本年、季、月度计划实施时潜在风险; (4)编制操作规程、安全技术措施计划、方案、应急预案及其它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应对危险源进行有效控制。 (5)在高级风险范围内进行作业时,必须编制专门的安全措施,并明确安全施工管控程序。 五、信息与沟通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建立信息沟通程序,以确保员工与相关方能够及时获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并可相互沟通、告知,(微信、qq群),单位应确保: (1)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和制定、评审; (2)员工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及风险管控标准、管理措施的制定; (3)员工了解谁是现场或当班安全风险负责人; (4)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风险评估,并留有记录(班前教育记录并签到)。 六、财政保障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根据存在的风险制定安技措施投入计划,保障管控风险的投入、降低安全生产风险,并应做到: (1)建立事故费用评估报告及年度安全生产风险评估报告并对降低风险的投入进行相关分析; (2)对单位年度事故损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记录齐全; (3)对单位年度安技措施费用投入计划、完成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对未按计划完成的投入进行分析,记录齐全。 七、评审 项目部各分包单位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风险预控管理进行评审,以确保风险预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1、每年年底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工程师对各分包单位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印发风险预控手册; 2、每月各分管技术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对本施工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3、每月各职能口,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分包单位分管范围内的危险源再进行辨识和评估,对新的或升级的风险重新确定风险级别、落实责任人、确定预控措施,如有变化重新修订风险预控明细清单; 4、班组每天早班组织员工进行班前、作业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审。 北京城建七 项目部 2018年 月 日 市民医院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制度 市人民医院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与分类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手术及有创操作安全和质量,加强我院各级医师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执业医师法,参照有关资料,制定本规范。 一、手术及有创操作分级 手术及有创操作指各种开放性手术、腔镜手术及介入治疗(以下统称手术)。依据其技术难度、复杂性和风险度,将手术分为四级: (一)四级手术:技术难度大、手术过程复杂、风险度大的各种手术。 (二)三级手术:技术难度较大、手术过程较复杂、风险度较大的各种手术。 (三)二级手术:技术难度一般、手术过程不复杂、风险度中等的各种手术。 (四)一级手术:技术难度较低、手术过程简单、风险度较小的各种手术。 二、手术医师分级 依据其卫生技术资格、受聘技术职务及从事相应技术岗位工作的年限等,规定手术医师的分级。所有手术医师均应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 (一)住院医师 1、低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硕士学位、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住院医师: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硕士学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曾从事住院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二)主治医师 1、低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内者。 2、高年资主治医师: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或获得临床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三)副主任医师: 1、低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内,或有博士后学历、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2年以上者。 2、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从事副主任医师岗位工作3年以上者。 (四)主任医师:受聘主任医师岗位工作者。 三、各级医师手术权限 (一)低年资住院医师: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可主持一级手术。 (二)高年资住院医师:在熟练掌握一级手术的基础上,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可逐步开展二级手术。 (三)低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二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三级手术。 (四)高年资主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 (五)低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三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逐步开展四级手术。 (六)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在上级医师临场指导下或根据实际情况可主持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科研项目手术。 (七)主任医师:可主持四级手术以及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或经主管部门批准的高风险科研项目手术。 (八)对资格准入手术,除必须符合上述规定外,手术主持人还必须是已获得相应专项手术的准入资格者。 (九)任何级别手术医师的手术权限均不可超出所受聘医院的手术权限。 四、医疗机构手术权限 三级医院:在设备及技术条件允许、符合上述规定的情况下,可施行所有级别手术。三级甲等医院可申请开展各种其他类型的手术。 五、手术审批权限 手术审批权限是指对拟施行的不同级别手术以及不同情况、不同类别手术的审批权限。 (一)常规手术 1、四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由高年资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报批手术通知单。 2、三级手术:科主任审批,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报批手术通知单。 3、二级手术:科主任审批,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报批手术通知单。 4、一级手术:主管的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审批,并可签发手术通知单。 (二)资格准入手术 资格准入手术是指按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需要专项手术资格认证或授权的手术。由市级或市级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其认可的专业学术机构向医院以及手术医师颁发专项手术资格准入证书或授权证明。已取得相应类别手术资格准入的手术医师才具有主持资格准入手术的权限。任何级别的资格准入手术均由手术医院院长签发手术通知单。 (三)高度风险手术 高度风险手术是指手术科室科主任认定的存在高度风险的任何级别的手术。须经科内讨论,科主任签字同意后报医务科,由医务科负责人决定自行审批或提交业务副院长审批,获准后,手术科室科主任负责签发手术通知单。 (四)急诊手术 预期手术的级别在值班医生手术权限级别内时,可通知并施行手术。若属高风险手术或预期手术超出自己手术权限级别时,应紧急报责任规定的上级医师审批,需要时再逐级上报。原则上应由具备实施手术的相应级别的医师主持手术。但在需紧急抢救生命的情况下,在上级医生暂时不能到场主持手术期间,任何级别的值班医生在不违背上级医生口头指示的前提下,有权、也必须按具体情况主持其认为合理的抢救手术,不得延误抢救时机。急诊手术中如发现需施行的手术超出自己的手术权限时,应立即口头上报请示。 (五)新技术、新项目、科研手术 1、一般新技术、新项目手术及重大手术、致残手术须经科内讨论,在科主任填写手术审批单,签署同意意见后报医务科,由医务科备案并提交业务副院长或院长审批。 2、高风险的新技术、新项目、科研手术由医院上报市卫生局审批。必要时由市卫生局委托指定的学术团体论证、并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同意后方能在医院实施。对重大的涉及生命安全和社会环境的手术项目还需按规定上报省卫生厅批复。 (六)其他特殊手术 1、被手术者系执外国或港、澳、台护照的。 2、被手术者系中央、省保健对象或普洱市一级保健对象的。 3、可能导致毁容或致残的。 4、已经或预期可能引致司法纠纷的。 5、本院因术后并发症需再次手术的。 6、外院医师会诊主持手术的(异地行医必须按执业医师法有关规定执行)。 (七)外出会诊手术 本市执业医师受邀请到本市外单位或外地手术,必须按执业医师法的要求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外出手术医师所主持的手术不得超出其按本规范规定的相应手术级别。 (八)外籍医师在本市行医手术的执业手续按国家有关规定审批。 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分级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加理长效机制,强对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的综合治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全生产、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市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三条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或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者因外部因素影或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者不能当日(不过夜)整改排除的隐患。 第四条重大事故隐患按照其风险类型和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一)一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二级重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成30人以上伤害的重大事故隐患。(二)二级重大事故隐患是指:1、重大危险源的重大事故隐患;2、危险物品(包括: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放学品、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的储存、运输和民爆物品、剧毒化学品使用的重大事故隐患;3、金属和非金属矿山的重大事故隐患;4、危坝,国道、省道或城市中心区域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