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pptx
年份、卷别篇名朝代作者体裁题材主观题考点2022新高考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魏了翁宋词即事抒怀诗理解词句含义,并分析蕴含的道理2022全国卷送别唐李白古体诗送别怀人诗“离情”的表现手法2021新全国卷寄江州白司马唐杨巨源 七言律诗 酬和赠答诗 观点的理解2021全国卷示儿子宋陆游七言律诗 即事抒怀诗 诗句的分析,观点的理解2020新全国卷赠别郑炼赴襄阳唐杜甫五言律诗 送别怀人诗 分析物象的作用2020新全国卷赠赵伯鱼(节选)宋韩驹七言排律 酬和赠答诗 内容的分析,观点的概括遵循“熟悉与陌生”原则。选取的都是名家不太知名的作品,或者不知名作家甚至陌生作家的优秀诗歌作品。选材上,以唐宋时期为主,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酬和赠答诗深受选题人青睐。遵循“关联与比较”原则,关注知识联想与迁移。其一,课外诗歌与课内诗歌的关联比较;其二,课内外同一诗人相关诗歌的关联比较。注重教考衔接,如在背景、表达方式的比较上。遵循“宏大与渺小”原则。在近年的高考古代诗歌阅读材料中,特定情境中的感怀题材占了较大的比例,这些作品或借景物来抒发个体情感,或劝勉在困境中的友人,或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了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的价值追求。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王勃:劲健婉畅韩愈:古朴奇险陈子昂:古朴雄浑柳宗元:明净幽峭高适:苍凉悲壮白居易:通俗易懂岑参:雄奇瑰丽元稹:精警浅切王昌龄:自然雄浑刘禹锡:清新豪丽王之涣:清朗雄健李贺:奇诡璀璨孟浩然:闲静淡远杜牧:俊爽明丽王维:恬淡优美李商隐:幽婉典丽李白:飘逸豪放温庭筠:精巧艳丽杜甫:沉郁顿挫李煜:凄婉柔丽梅尧臣:朴素平淡欧阳修:清新舒畅王安石:遒劲峭拔晏殊:闲雅婉丽柳永:伤感缠绵苏轼:豪放旷达秦观:清丽典雅黄庭坚:瘦硬新奇陆游:雄放流畅李清照:凄婉清丽姜夔:峭拔雅丽辛弃疾:沉郁豪放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作者时代和遭遇感情表现(1)作者被贬谪、被排挤时所作主要感情有: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立志报国;对朝廷不满、愤懑;寄情山水(2)作者常年旅居(客居,流寓)外地,游学宦游主要感情有: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3)作者是南宋诗人(或前朝灭亡,仕于新朝)主要感情有:收复失地、志存恢复、思念故国、亡国之痛(4)作者是爱国诗人,如:辛弃疾、陆游、岳飞、陈亮、陈与义、顾炎武、文天祥主要感情有: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收复失地、国恨家仇、感时伤世、壮志难酬。如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初唐时期诗歌初唐前期,宫廷诗人创作多是歌功颂德、奉和应制之作,以琢磨技巧,雕饰辞藻以绮靡婉媚的诗风为主;初唐后期,随着初唐四杰登上诗坛,诗人力反齐梁宫廷诗风,主张诗歌要有风骨兴寄,抒情刚健有力。其代表诗人有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等盛唐时期诗歌盛唐诗歌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中唐时期诗歌情感基调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审美情趣由外拓趋向内敛,由自然趋向锻炼,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这一时期诗人的创新精神和个性风格异常突出。其代表诗人有白居易、元稹、韩愈、柳宗元、孟郊、李贺、刘禹锡等晚唐时期诗歌晚唐诗歌感时伤怀,个性鲜明,散发出秋华的晚香。情感内涵上,转入日常生活;艺术内涵上,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与锤炼。主要代表诗人有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杜荀鹤、罗隐、韩偓等北宋时期诗歌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是继承与创新并存,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其代表诗人有柳永、王禹偁、钱惟演、林逋、欧阳修、梅尧臣、晏殊、晏几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南宋时期诗歌这一时期诗歌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生活,体现了民族的呼声,诗风也随之一变。其代表诗人有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戴复古、刘克庄、姜夔、辛弃疾、赵师秀、文天祥等分析意象内涵与作用送别类折柳、杨柳、长亭、南浦、酒、孤帆、去鸟、散丝、残月、秋雨、兰舟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思乡类宿鸟、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愁苦类梧桐、芭蕉、猿猴、杜鹃、斜阳、残酒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爱情类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战争类投笔、长城、楼兰、柳营、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分析意境特点及作用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壮阔苍茫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苍凉悲壮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闲适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清幽明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明丽清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高远深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淡雅幽远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清冷幽静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题点3 体悟景情关系三闾祠/查慎行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往来。注:此诗是诗人随军入黔,参与平定“三藩之乱”,途经湖南屈原祠时,凭吊屈原所作。2请从情与景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开头以写景生发,荒凉景物触动诗人遐思,诗人由眼前屈原祠的冷落,自然地引入中间两联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对屈原平生遭际命运的悲愤惋惜。尾联则与首联相呼应,对眼前景物忽发奇思,设想屈原吟魂犹在,徜徉沅湘,由情回到景,虚实结合。整首诗由景到情,最后又回归到景,最后以想象的场景作结,结构圆合,情感自然流转,情韵悠长。题点一:分析物象内涵和作用单纯咏物“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借物抒情如杜甫的望岳通过描写东岳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了作者的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托物言志咏物只是手段,言志才是目的。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以梅花自喻,“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达自己永不改变的心志与节操借物明理即借咏物来阐明超越表象之外的深刻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引起读者共鸣。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锐意改革的政治理想苦笋 /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题点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蔑视权贵、傲岸不羁蔑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五)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示儿、辛弃疾破阵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王翰凉州词、王昌龄出塞缠绵悱恻、爱恨情长缠绵悱恻、爱恨情长的形象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寂寞惆怅、身世飘零寂寞惆怅、身世飘零的形象 李清照声声慢、杜甫旅夜书怀闲适自傲、顾影自怜闲适自傲、顾影自怜的形象 李白独坐敬亭山、温庭筠菩萨蛮怡然自得、安闲宁静怡然自得、安闲宁静的形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历经磨难、坚持追求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胸怀宽广、豪放洒脱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形象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杜甫前出塞识才荐才、爱贤惜才识才荐才、爱贤惜才的形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狂夫 /杜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注 筿(xio):细竹。裛(y):同“浥”,沾湿。故人:指严武。诗人初到成都时,曾靠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诗中的“狂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了穷困潦倒,但放达乐观的“狂夫”形象。诗的前半部分通过对优美景致的描写,表现了“狂夫”虽饱经磨难却还能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热爱生活的乐观;诗的后半部分对“狂夫”潦倒生计的描述,表现了“狂夫”在岁月流逝中面对严酷现实愈加顽强的放达鉴赏塑造人物手法八声甘州送湖北招抚吴猎/刘 过 问紫岩去后汉公卿,不知几貂蝉。谁能借留侯箸,著祖生鞭。依旧尘沙万里,河洛染腥膻。谁识道山客,衣钵曾传。共记玉堂对策,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况重湖八桂,袖手已多年。望中原驱驰去也,拥十州、牙纛正翩翩。春风早,看东南王气,飞绕星躔。2这首词是如何塑造吴猎形象的?请简要分析。用典。运用张良、祖逖的典故,既夸赞了吴猎的才能,也暗示了他也有张浚一样的抗金之志。烘托。“拥十州、牙纛正翩翩”通过营造吴猎上任的浩大声势、盛大规模,烘托出吴猎英武非凡的形象。虚写。诗歌回忆吴猎当年在朝堂对策时积极筹划边事的情形,突出其才干与雄姿。对比。吴猎有雄才大略,其他王公贵胄大多都是平庸之辈,通过对比突出吴猎的杰出不凡。赏析炼字艺术答题模板(1)释含义。解释该字的含义(表层、深层);(2)描景象:结合诗歌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个字所描述的景象;(3)析特点:指出该字的特点和所用手法;(4)析作用:适当展开联想和想象,论证该字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突出主旨情感以及结构方面的作用。寄江州白司马 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滋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注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15.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赏析语言风格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本词采用对话口吻,多用口语,“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通俗易懂,浅近直白,清新明快,句式整散结合,和谐统一。语言诙谐风趣,活泼生动。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汝”“君”称之,以“来”字呼之,词人好似抚摸着白鹭说着悄悄话,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显得自然而亲切。且词人借助口语化的语言,诙谐风趣地将笔下的山水湖泊、鱼虫虾草、青天白鹭、人鸟私语融合为一体,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赏析修辞手法有美堂暴雨注 /苏轼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注 有美堂:嘉祐二年(1057),梅挚出知杭州,仁宗皇帝亲自赋诗送行,中有“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之句。梅挚到杭州后,就在吴山顶上建有美堂以见荣宠。有美堂暴雨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初秋作,苏轼时任杭州通判。颈联两句具体描写暴雨,极具特色,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佳妙之处。比喻。把雨中的西湖比作一樽酒满将溢的金盏,写出了湖水水满溢动的样子。夸张。在诗人俯瞰之中,偌大的西湖,仿佛只是天地间一只酒杯,将大的事物极尽夸小,极具浪漫主义特色。想象奇特。诗人把急雨想象成羯鼓声,写出了雨点骤密和诗人对暴风雨的独特感受。绘形绘声,从感官角度描写,前一句从视觉角度写西湖雨满之形,后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急雨骤落之声,生动形象,气势雄奇豪迈。创新命题一从名家诗评角度命题单一设问(1)评语解释中说此诗“”,即,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这类题可忽略评论原句,对照解释,联系诗句作答。注意扣住关键词。(2)评语印证某诗(特征),曾评价“”。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这类题要努力借助印证语言解读评语,再联系诗句作答。(3)只有评语前人评此诗,称其“”。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这类题要将诗句和评语互相印证,竭力解读评语。开放设问(1)有人评价这首诗,也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哪种看法?(2)诗的前两句,有的版本作“”,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这类题意味着你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只要紧扣诗论,根据自己的认识理解,能够自圆其说即可。而判断“圆”的标准,一是对诗意的阐述,二是对诗论的诠释。和萧判官东夫韵寄之 /杨万里湘江晓月照离裾,目送车尘至欲晡。归路新诗合千首,几时乘兴更三吾?眼边俗物只添睡,别后故人何似臞。尚策爬沙追历块,未甘直作水中凫。2.南宋张镃曾这样评价杨万里:“目前言句知多少,罕有先生活法诗。”是说杨万里诗作师法自然,饶有活趣,融通情思,如何理解这一观点?请结合本诗尾联进行分析。尾联写诗人愿驱策行走迟钝的爬沙螃蟹追赶行走神速的良马,不愿做水中的野鸭。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形象生动。诗人采用比喻,用“爬沙追历块”比喻鞭策自己向友人学习,又说自己不甘做“水中凫”,活泼有趣。诗人借物抒怀,抒发了对友人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不甘平庸、积极进取的高远志向。创新命题二从诗歌比较角度命题考向一比较构思技巧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答案】第一首诗用议论的笔法结尾,“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两句直接表明了诗人对世上没有人赏识弹琴者的感慨,也暗含了怀才不遇的伤感。第二首诗以景结情,用“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诗句中碧山、黄昏、秋云显现的景象暗含了对弹琴者让人陶醉的艺术水平的赞美。考向二比较表现手法两首诗皆咏萤,但写萤手法各异,请简要分析。【答案】虞世南的咏萤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咏物诗,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流萤表达了物虽小而不碍其光华的哲理,从而袒露自己的心迹:一个人,不管地位如何,处境怎样,都要勇敢地、顽强地表现自己;同时又借物自喻,寄寓身世之感。因有所寄托,因而别具情致。李嘉祐的咏萤运用铺陈的手法,通过对萤火虫水上轻舞、空中展翅、风吹不灭、露洗还明、输光伴夜读、流连在楹檐等形象的刻画,突出了其飞翔之姿、发光之征。用墨如泼,多方勾勒,再现萤火虫的形态之美,给读者留下具体、深刻的印象。考向三比较感情(情感)诗中“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两句与白居易观刈麦中的“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有些类似,请分析比较二者在情感内蕴上的异同。同:都体现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都表达了自省愧疚之情。异:韦诗正面描写与嘉宾的宴饮之乐,反衬未见百姓安居的愧疚心理,偏重于对自身责任的警醒;白诗直接刻画百姓困苦的生活,抒发对底层民众的哀悯,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阶层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