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国兴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
20162017第一学期海南省国兴中学第二次月考高 三 语 文 试 题第卷 阅读题(71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情与景的关系,但二者并不能简单地直接地对等。因为诗歌中的景是在艺术改造基础上的审美升华。情景的美有赖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转换生成。因此,虽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并非简单的情景交融,艺术中情与景的交汇融合也不能代替现实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甚至对立,但是,经过审美的转换或艺术的过滤,艺术中的景物就会生成为与现实中的景物不同的新质,从而在艺术中成为一种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关系。就景物来自于自然(包括大自然和人造自然)而言,情与景的关系永远也不可能脱离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中轴。因此,情与景的关系跟人与自然的关系之间存在着互通、互依、互用,就像艺术与生活之间总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对诗歌发展的影响这一重大命题就会在情与景交互作用和发展变化中得到验证和落实。情与景的关系也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化显现,是关于人与自然和谐课题的重要子课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跟人与人,跟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任何一部诗歌史、任何一部文学史的纲骨,是缺一不可的三个维度。因此,既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所谓“人学”范畴,也不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文学中唯一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情景关系上就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一方面,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往往借助于写景,而景物又随人的气质和主观心情的变化而被选择,具有不同的色调,因而“一切景语皆情语”,都离不开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变化,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表征。情与景跟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依依不舍、相互依存的关系。正是这种相互依存性,守卫着人类的家园,维系着和谐。另一方面,景物的变化不仅反映了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且还会引起人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产生感兴和诗情。因此,不仅诗人的感情色彩受到人与社会关系变化的影响,而且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也受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的影响。正是人在自然中的家园感和人与自然的亲和,才使得诗人面对大自然时,产生唐人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的宇宙之思;杜甫产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的命运悲情。正是借助于大自然与人的亲和,诗人的情感才有了亲情般的依恋和宇宙般的寂寥,在近与远、亲与疏、小与大、实与虚、情与景、有与无之间形成张力,形成转换,生成妙境。同样,到了宋代,柳永面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八声甘州),再生思归乡愁;苏轼面对“大江东去”(念奴娇),醒悟了生命的虚无缥缈。唐诗与宋词体制不同、风格各异、情调有别,但就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而歌而叹来说,凡有意境者,都是天地人合一的圆融境界,是宇宙的情化和情化的宇宙,是一支支自然的曲,一首首永恒的歌。展示人与自然关系背景中诗歌的情景关系及其存在状态,并揭示其存在的原因,无疑会深化我们对诗歌情景关系的认识,进而加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加深对文学内在规律的认识,为重写中国诗歌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1.下列关于“诗歌中的情与景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不同于现实中人与自然或和谐或不和谐甚至对立的关系,但它不会脱离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存在。B.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经过审美的转换或艺术的过滤等艺术改造后的审美升华,是交合融汇,具有新的特质。C.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是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分支。D.诗歌中情与景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作为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化显现,能够验证和落实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人类文学史的纲骨是由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个缺一不可的维度共同构成的,因此,不能单从某一维度去认识文学艺术。B.诗歌中的情景关系就是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的关系,其表现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色调因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化,从而带来人的气质和主观心情变化。C.作者通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杜甫旅夜书怀、苏轼念奴娇等诗词,阐明诗人的情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从而借助自然现象抒发或宇宙之思、或命运悲情、或生命虚无缥缈等人生感慨。D.中国古典诗人之所以喜欢借助写景来表达情感,是因为他们认为,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显露于外的征象,可以形象地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变化,从而诗人笔下景物的色调也无不打上诗人气质情绪的烙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作为一种全新的和谐的审美关系,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之美是由人与自然的关系转换生成而来的,但又受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影响。B.诗情的产生是因为景物的变化而引起的人的感情的变化,正因如此,中国古代诗人借助自然的家园感和人与自然的亲和,从而生成妙境,成就了自然之曲和永恒之诗。C.虽然不同时代的文学样式有各自的特征,但从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都是相同的,即表现天地人合一的圆融境界,表现宇宙的情化和情化的宇宙。D.文章多角度阐明人与自然关系背景下的诗歌情景关系及其存在的状态和原因,对提升我们的思想认识和人文修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为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统督,复令二帅连营,则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运。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5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取,“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D韦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秋日三首(其一)秦观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邗沟:邗江 菰蒲:水生植物 8、请对第四句中的“忽”字进行赏析。(5分)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画面由哪些景物构成?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离骚中表现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内心保持真正芳香的两句是 “_,_”。(2)苏轼赤壁赋中“_,_ ”两句,作者用动植物设喻来表达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两句,用夸张手法描写出大漠奇寒、天地暗淡的雪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年4月17日。刘家祖祖辈辈靠耕读勤俭持家,家境殷实。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1926年6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在这里,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但是,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练意志。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后来,蒋介石为了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三十八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导队,任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团长。1942年2月,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随三十八师于4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三十三师团轻易地就将英军第一师全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英军反复突围,均无功而返。在这紧急关头,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围。向对数倍寸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在一一三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事实上,刘放吾当时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令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经绝望的七千名英军。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一一三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战卡萨。任务完成后,转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终于在5月30日,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在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一通发到军令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电报里只有两句话:“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刘团全军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一一三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性情敦厚、淡泊名利的刘放吾,从此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勇”。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军中,刘放吾虽然在 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1994年,刘放吾在美国洛杉矶逝世,享年九十五岁。他的次子刘伟民在整理刘放吾的日记时,看到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的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刘放吾戎马一生,热血忠诚,而这短短的几句诗中,也透露出他对战争残酷的无奈。(摘编自刘放吾: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抗战将领,名人传记2015年第9期)相关链接:刘伟民再三追问,父亲才说了一些与“仁安羌战役”有关的细节:“新三十八师多为湘兵。 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另外就是对士兵的严格训练。我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铁血社区”我的团长刘放吾)他爱读曾国藩家书及治军文献。不论练兵、治军及治家,他都以曾国藩的言行为典范。我们在他的遗物中找到多本破旧的曾文正公的文集。每页均有他读了多遍及加注的痕迹。可见他对曾公文献的重视。(潇湘晨报·刘放吾:从抗日名将到煤球店老板)(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刘放吾喜欢读书,热爱耕种,吃苦耐劳,淡泊名利,这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耕读生活和父亲经常用朱熹、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对他的教导。B刘放吾在中央军校教导队做学生队排长,在这一时期,虽然这里没有多少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他却通过训练,磨练了意志,提高了战术素养。C“仁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不仅歼灭了日寇两个精锐联队,救出被困的七千名英军,而且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D在进入印度归还建制之前,刘放吾曾发电报表达“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由于渡江后无法与外界联系,外界误以为一一三团已经全军覆没。E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刘放吾的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但他并没有主动申辩与争取,从此,他的事迹被人们逐渐淡忘。(2)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6分)(3)本文结尾交代刘放吾在日记中引用陇西行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刘放吾有着不同常人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第卷 表达题四、语言文字应用(20分)12. 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组是(3分)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此前中国航空西南分公司一直与四川航空公司鼎足而立,所占市场份额相差无几。世上还有什么比椿萱并茂更让人幸福呢!所以,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突然一天,马德兴拎着一瓶“贵州醇”找到王俊生,两人扺掌而谈,杯酒释前嫌。闽督何公小宋,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汉代抗击匈奴的名将里最冤的恐怕非陈汤莫属阵斩匈奴单于,平定两域土地,陈汤的功业自不必说,可他却偏偏落了个功高不赏的凄凉结局。A. B. C. D. 13.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3分)A在莫迪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12年里,曾多次访华,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并招商引资。他领导的古吉拉特邦经济增长率创印度各邦之最,被誉为“印度的广东”。B乡贤文化作为一个地域的精神文化标记,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更是探寻文化血脉、弘扬固有文化传统的一种精神原动力。C7月27日晚20时,北京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预计未来3小时,全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小时雨量30毫米以上的短时降水量。D灾情发生后,中国政府决定向尼泊尔提供2000万元人民币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包括帐篷、毛毯、发电机等灾区急需物资,帮助开展救灾安置工作。14.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3分)对于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 ,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 不是首都, 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 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 ,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A当然即使因为还可见B自然虽然但是不过/C当然虽然但是还总之D自然即使因为不过/ 15.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6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国,自古以来人们依土地而生,自然的山山水水养育了我们,所以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山坚毅不拔,沉静、博大、深厚;水至柔至利,屈曲有致,既可润物无声,又能摧枯拉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相生相合,便是宇宙无限的生机。当春风吹来的时候, ;当夏天来临的时候,人在自然生命的苍翠中感到生命的蓬勃;秋景的宁静疏落,让人体会收获过后的宁静和天高云淡的旷远;而冬日的萧瑟空寂,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艰难和顽强。人在山川的变化中,找到了自己情绪的寄托,获得精神的安顿。因此 ,望水则情溢于水。 16.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级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1)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_和 。(2)文中使用不得体的两个词语,分别是_ 和 。1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出头的黎族姑娘小符,是黎寨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临近毕业时,小符犯难了:家里的父老乡亲希望她能回去做教师,传播知识,为改变家乡贫穷状况尽一份力;对小符有录取意向的一家著名外企,则鼓励小符加盟公司,发挥专业特长,创造优质生活;而小符自己认为当前创业环境好,很想创办一家民族服装设计公司,实现自己的创业梦。面对小符的就业选择,你会给出什么建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高三语文月考二参考答案1. 答案:D 解析:“能够验证和落实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错,原文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嬗变对诗歌发展的影响这一重大命题就会在情与景交互作用和发展变化中得到验证和落实”。2. 答案:B解析:“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是对话和互动的关系的一个方面。末句人的气质、心情与景物关系颠倒,原文是“而景物又随人的气质和主观心情的变化而被选择,具有不同的色调”。3.答案C解析:扩大范围,缺少限定词“凡有意境者”。4D(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韦贯之对自己所持意见更加坚定。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5A(为避唐宪宗李纯之讳,任何人包括韦贯之自己都不能用名“纯”来称呼)6B(“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错,两次上奏一次是针对“补阙”,一次是针对“左拾遗”;且“一降再降为秘书丞”错,原文第二段是“改为秘书丞”)7(1)(向李实)推荐(韦贯之)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 “说者”“骤”“且”“诣”各1分,大意通1分)(2)这件事就停止不办了。张宿对此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寝”、“衔”、“构”各1分, “卒为所构”被动句式1分,大意通1分)译文: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名讳,以字行于世。年轻时就考中进士科。德宗末年,人有把韦贯之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举起笏板给人看他所记下来的名字,说:“这是他的姓名,和我是同乡,一向就听说他很贤能,希望认识他,然后引荐给皇上。”推荐的人很高兴,急忙把李实的话告诉韦贯之,并且说:“你今天到李实那里去,明天就能受到庆贺。”韦贯之维诺而已,但几年中始终不肯前往,这件事之后他的官位也没有升迁。永贞年间,韦贯之才被授任为监察御史。他上书举荐小弟韦纁代替自己任监察御史,当时议论这不是徇私枉法。于是转任右补阙,而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的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坚持说不可以,不久降职为左拾遗。他再次上奏说:“拾遗、补阙虽然品级不同,但都是谏官。父亲任宰相,儿子任谏官,如果政事有失,做儿子的不可能去议论父亲。”于是杜从郁改任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因为投机取巧进用,官做到少府监,他的儿子以门荫当上了两馆的生徒。韦贯之扣住他的册籍不下发,并说:“工商之家出身的子弟,不应当做官。”金忠义用艺能来结交权贵宠臣,替他说情的不止一两个,而韦贯之更是坚持己见。他不久又上疏陈述金忠义不应当玷污朝廷官吏的名册,词理恳切,金忠义的官职终于被免去。 当时讨伐吴元济,韦贯之请求先放下镇州,集中力量对付淮西,并且说:“陛下难道不知道建中年间的事情吗?开始是蔡州急呼,而魏州响应,齐、赵一同起来,德宗征发天下兵马讨伐他们,财物用完而人力费尽,所以朱泚乘机作乱。这不是别的原因,是要迅速扑灭叛乱。如今陛下难道不能稍稍忍一下,等蔡州平定之后再讨伐镇州吗?”当时皇帝已经讨伐镇州了,没有听从韦贯之的建议。最终的结果是,蔡州平定之后,镇州才屈服。开始,讨伐蔡州,让宣武韩弘做都统,皇帝又下诏叫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并兵力而进军。韦贯之以为诸将从四面讨伐叛贼,各自会迅速进攻,如今设置都统督战,又令二个节帅连营,那么他们会慎重行事,保存各自威力,攻克的日期就难以估计了。皇帝还是没有听从。后来用了四年时间才攻克蔡州。一切都如韦贯之所预料的。 有个叫张宿的人,很有口才,受到宪宗的宠幸,被提升为左补阙。张宿将要出使淄青,宰相裴度要替他请求章服。韦贯之说:“此人已备受皇帝宠幸,为何还要再给他优厚的宠幸呢?”于是这件事就停了下来。张宿因此对他怀恨在心,(韦贯之)最终还是被张宿陷害,张宿诬陷他结朋连党,罢免了他的官职,让他做了吏部侍郎。不到十天, 又外任为湖南观察使。后来又罢为太子詹事,在东都分司任职。穆宗即位,随即下令授拜他为河南尹,召入朝廷任工部尚书,还未赴任,去世,终年六十二岁,追赠尚书右仆射,谥号贞。8.诗人心中正纠结着菰蒲深处有无泊舟之地的疑团时,忽然笑语声传来,告诉他这里还有人家,带给他温暖和欣喜。“忽”字呼应上句的“疑”字,捕捉到了秋夜的生气,极为传神地刻画出夜行人惊喜的神态。9.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明秀美的水乡夜色图,画面由落霜、河水、寒星、船只、菰蒲等景物构成,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或水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10. (1)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2)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3)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11. (1)答B给2分,答D给3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2)战前准备充分:面对强大的敌人,刘放吾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准备。士兵作战勇敢:刘放吾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秉承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部队训练有素:刘放吾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训练士兵,而且三个月一次实弹射击,士兵们射击命中率达到七成。(3)从内容上看,刘放吾引用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既传达出“不顾身”的热血忠诚,也表现其对战争残酷的无奈。从结构上看,呼应前文内容,刘放吾在仁安羌大捷后曾发“不成功,就成仁”的电报,并令妻子昏厥。从表达效果上看,引用刘放吾日记中的记述更真实可信,也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鲜明,丰富了文章内容。(4)淡泊名利的态度;踏踏实实的作风;卓越的军事才能;誓死报国的决心对读书的热爱。12. C13. B(A主语残缺,将“莫迪”放到句首 C语序不当,“短时”放到“出现”前 D搭配不当,“2000万元人民币”不能搭配“紧急人道主义物资”)14.C15. 我们(要)尊重、热爱自然 人在自然生命的萌动中感到美好的希望 观山则情满于山16. 【答案】 (1)极高 一定(或“务必”)(2)奉送 拨冗【解析】盛誉”是指极大的声誉,极力称赞,或好的口碑的意思;“极高”与“盛”重复,去掉“极高”。“务必”指一定,必须的意思;“一定”“务必”重复,保留一个即可。·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