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东联村新农村规划论文.doc
苏州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东联村新农村规划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再是我国农村现实发展的简单延续,而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发展的新农村。东联村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已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同时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东联村新农村建设进行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东联村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其上位规划,从规划原则、目标、范围与期限、村域规划、居民点整治、投资预算等方面对东联村进行了系统的规划。本次规划有利于为东联村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其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改善东联村卫生状况,提升村庄整体形象,使其更快地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东联村;新农村规划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f Donglian villageAbstract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as not a simplistic continuation of realistic development, but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societyand ecology .In recent years,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acquired in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of Donglian village,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re still are many problems and demerits in its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Donglian village, the present situation has been studied. Combined with its upper Planning, Donglian village has been planned systematicly from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objectives, scope and duration, the village planning, residential renovation, investment budget .This planning is favor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space, distribute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es, and so on. And its final goal is realizing target of the goal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Keywords: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Donglian villag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目 录第1章 前言11.1研究背景11.1.1我国新农村发展现状11.1.2 苏州市新农村发展现状11.1.3 吴江区村庄布局规划现状21.1.4 汾湖镇村布局规划现状21.1.5 东联村新农村规划和发展现状31.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41.2.1研究目的41.2.2研究意义4第2章 规划总则52.1规划依据52.2规划原则52.3规划范围和期限52.3.1规划范围52.3.2规划期限5第3章 东联村村域规划63.1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63.1.1区位分析63.1.2各类用地和自然村现状63.1.3公共设施规模分布63.1.4基础设施和管网现状63.1.5建筑现状分析63.2规划目标63.2.1人口规模63.2.2经济发展目标63.2.3社会发展目标63.2.4生态环境目标73.2.5村落建设目标73.3 村域产业布局和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安排73.3.1村域产业布局73.3.2耕地及自然资源保护73.4 村庄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73.4.1村庄人口73.4.2重点整治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与范围73.4.3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与范围83.5 村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83.6 基础设施规划83.6.1给水工程规划83.6.2排水工程规划83.6.3供电工程规划83.6.4通信工程规划93.6.5燃气工程规划93.6.6环卫设施规划93.7 村庄生态环境规划93.7.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93.7.2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10第4章 居民点整治(建设)规划114.1总则114.2村庄居民点现状114.2.1居民点基本情114.2.2居民点布局和建筑现状114.2.3居民点基础设施114.2.4建筑质量114.2.5环境质量114.3村庄居民点布局114.3.1规划建设用地范围114.3.2规划布局结构124.3.3公共空间规划134.3.4分期建设134.3.5建筑群体组织134.3.7水域空间利用144.3.8生产铺房布局144.4公共服务设施144.4.1布局144.4.2具体设施及规模144.5住宅建设144.5.1建设原则144.5.2建设标准154.5.3居住组团154.5.4住宅选型164.6道路系统规划164.6.1规划原则164.6.2具体措施164.7基础设施布局174.8绿化景观规划174.8.1绿地系统规划174.8.2景观系统规划174.8.3河道整治规划18第5章 投资估算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95.1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95.2投资估算19第6章 保障措施206.1组织管理措施206.2 技术保障206.3 资金保障措施21致 谢22参 考 文 献23附录A译文24京西山区村庄规划设计研究24附录B原文2923第1章 前言1.1研究背景1.1.1我国新农村发展现状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实现小康社会重点任务,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一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新农村建设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生态环境等方面8。我国新农村建设成就显著,体现在几个方面:(1)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显著提高。收入不再是来自单一的农业生产,养殖、种植经济作物、村办企业等增多了农民的从业途径,切实增加收入10。(2)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改善。政府加强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断加大环卫设施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环境面貌10。(3)教育普及,农村人口素不断提升。高中毕业率逐步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10。(4)法制不断健全,村民懂法守法。普法不断宣传,农民法律意识逐步提高10。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与过去相比有了明显变化,但是与中央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具体如下:(1)村庄环境仍存在问题较多,脏乱差未完全改变。(2)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就业技能不足。(3)农产品开发仍属于初级阶段,不能延伸其产业链。(4)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贫富差距愈发明显。(5)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文娱设施严重不足。(6)农业生产难以形成机械化、规模化。1.1.2 苏州市新农村发展现状苏州市近几年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思路,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市已经形成1个中心城市,4个县级市城区,55个小城镇组成的三级城镇体系4。苏州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道路达到硬化标准、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齐全、生态环境也得到足够重视,基本建立比较完备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1)村庄布局散乱,居民点分散,配套服务设施和管理存在不足。(2)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土地划分不合理,配置存在浪费。(3)农村经济持续增长潜力不足。不能为农民增收持续提供动力。1.1.3 吴江区村庄布局规划现状 吴江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效果显著,现代化农业建设有力推进,高效规模农业快速发展。以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为主的改革不断深入,农民收入、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村环境不断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得到较高发展。具体发展现状如下: (1)市域总人口及用地规模。根据吴江市总体规划到规划期末2020年吴江市城镇人口约为124.6万,村庄人口33.5万,城市化水平达到79%。规划市域建设用地241.92,控制为总用地的20%左右;生态用地与农用地占市域总用地的50%,在确保基本农田不变的基础上,控制农业用地不少于市域总用地的40%5。 (2)村庄布局。规划期末,吴江市域的所有行政村将合并为187个。农村居民点将逐步撤并。通过对松陵、同里、汾湖等镇具体行政村,居民点的整治、撤并达到规划要求,控制各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在规划范围以内5。(3)基础设施。道路交通规划保留村庄与镇区之间、各村庄彼此之间的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给排水工程达到服务村庄居民要求,逐步禁止采集地下水,管网主干管互相连通,形成环状。电力、燃气工程达到苏州市电力、燃气规划要求。环境卫生工程规划使吴江区村镇逐步从填埋转为以焚烧为主、以卫生填埋为辅、多种处理方式有机结合的综合处理工程。(4)公共服务设施。每个村庄根据具体规模配置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体育等社会公益型公共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指标按每千人1000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规划。1.1.4 汾湖镇村布局规划现状 汾湖镇积极加快新农村建设规划,在生态农业、工业化、第三产业方面发展较好。村镇布局合理优化,通过对村镇的合并使基础设施得到更广覆盖,更优利用。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单一局面得到改善。具体如下: (1)人口及用地规模。规划总村庄人口为6.5万人,建设用地为219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1306。(2)村庄布局。利用区位好、规模大、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的现有村庄进行聚集整合,不新建村庄。结构为“一主四次三十三村”,一主为汾湖镇区;四次:4个办事处(汾湖镇区,芦墟、金家坝等);三十三村为33个行政村7。(3)基础设施。规划三纵三横(沪苏浙,苏嘉杭等)的对外客运交通道路系统,内部道路以镇中为中心,形成半环放射状道路系统。给排水工程满足居民饮用、排放标准。电力、燃气、通信依据村镇、居民点规模布局,达到服务要求。环境卫生规划实行垃圾袋装化,确定垃圾收集处理点的位置、容量。(4)公共服务设施。教育方面规划保留原北库、金家坝等中学,小学和幼儿园配合居住组团布置。医疗方面规划改善原有医疗卫生设施,按规划后居民点新建医疗卫生站。其他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逐步达到苏州市村庄规划要求。1.1.5 东联村新农村规划和发展现状东联村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全村道路硬化、绿化,达到自然村村村通路;兴建卫生服务站,让村民就近治疗;改进村庄卫生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存在不足和问题:(1)村庄建设用地较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较高。村庄占地规模大,村庄建设用地人均达到189平方米,村庄向边缘蔓延较为严重。(2)工业用地分布零散,未能集中形成规模。汾湖镇的工业基础较好,但从东联村现状工厂的分布来看,一些工业企业分布在村庄之间,未进驻汾湖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内,废气废水难以集中处理,影响村庄环境。(3)东联村居民点分散,住宅建筑凌乱分布,居民点的无序导致管理服务存在明显不足。(4)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落后。特别是供水和排水设施跟不上村庄发展的要求,造成镇域很多地段水体污染严重,环境恶化,居民点内部道路基本达到硬化,部分道路宽度不足要求。1.2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1.2.1研究目的通过编制吴江汾湖高新区东联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以构建东联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合理空间为目标,突出东联村村庄特色,全面治理农村脏乱差状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和谐村庄,使东联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优化。1.2.2研究意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就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本次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以下几点:(1)有利于东联村构建合理的空间布局。包括东联村各个居民点合理布局,形成一个中心点规划形态,中心村作为规划重点,其余点作为保留点,保留点不允许兴建新宅基地。各村居民住房达到新建住房标准,在规划点安排宅基地。远期保留点逐渐取消,整个东联村形成一个大集居点形态。(2)合理配置东联村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道路硬化转变为道路绿化。居民点合并使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覆盖不全的现状很大改善。改善以前单一公共服务设施的局面,中小学教育需求、农村卫生医疗需求、老年福利服务需求得到解决。(3)有利于促进东联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结构由单一、技术含量低模式转变为多元、技术含量高、产业链完整模式。工业也逐渐转变为低能耗、轻污染技术程度高模式,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四)有利于改善东联村卫生状况,提供优良居住环境。按居民点布局环卫设施将改善了东联村以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垃圾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居住环境得到改善,提升村庄整体形象。第2章 规划总则2.1规划依据(1)吴江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汾湖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3)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版)(4)江苏省住宅设计标准DB32/380-200(5)吴江市汾湖经济区新农村规划设计(6)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高压网及中心城区中压配电网规划(2009-2020年)(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2.2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分析东联村现状,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体现乡村特点,反映区域特色。(2)、资源节约的原则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处理好建设需要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节约、节能、节水、节材、环保,充分利用原有条件,不搞大拆大建。(3)、功能配套的原则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生产需求,配置较完善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4)、尊重民意的原则尊重村民意愿,以改善村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宗旨,实施整村整治的普惠制。(5)、循序渐进的原则立足当前、适度超前,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步推进;先行试点,逐步推开。2.3规划范围和期限2.3.1规划范围本次村庄规划的规划范围即整个东联村的行政范围,村域总面积960公顷。2.3.2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第3章 东联村村域规划3.1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3.1.1区位分析东联村位于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的东北部,张园东路穿越境内,西邻三好村,南与元荡村、三合村接壤。东联村主要通过张园东路对外连接,基础设施由开发区接入。3.1.2各类用地和自然村现状东联村共有7个自然村,村域面积9.6平方公里,总户数1377户,总人口3442。建设用地45.7公顷,人均用地133/人。总体地势平坦,建设条件良好。3.1.3公共设施规模分布 东联村现有村委会、小学等公共设施。3.1.4基础设施和管网现状村内基础设施的电力、电讯、有线电视主要由芦墟街道接入,架杆进入村内。给水水源采用吴江区区域供水水源。东联村内尚无系统排水设施及管网,就近河流湖泊排放。3.1.5建筑现状分析村中住宅的主体建筑大多为80-90年代所建的两层砖混建筑,辅房多为一层。少量建筑质量较差,多为主体经翻建但未拆建的老宅。3.2规划目标3.2.1人口规模依据汾湖高新区镇村布局规划,东联村聚集点将合并周围7个自然村,东诸村、枫里桥、华字树、华树村、树港上、新村、许庄树,保留太阳湖花园小区和淀山湖红顶度假村,规划人口为2600人,人口城市化转化率为 24.5。3.2.2经济发展目标发展建立优质主导产业并促进农业现代,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长效农民增收机制。规划期末,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00元。3.2.3社会发展目标东联村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农民素质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社会事业不断提高。规划期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高中毕业率、生态环境指标、卫生服务体系等都应达到江苏省村庄规划要求。3.2.4生态环境目标提高村庄绿化率,改善村庄卫生条件,改善东联村生态环境。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3.2.5村落建设目标近期目标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卫生状况;远期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农村村落建设,完善和升级配套服务设施,美化乡村景观风貌。最终形成一个既有完善基础设施和物质文明,又有清新的空气和自然风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3.3 村域产业布局和耕地等自然资源保护安排3.3.1村域产业布局非农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张园东路两侧的区域。规划期内保留现状非农建设用地,但限制其用地规模进一步扩大。3.3.2耕地及自然资源保护东联村农林生产用地主要集中张园东路以北。村庄规划与建设要厉行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严禁侵占基本农田。规划要求对农田及种植经济作物的果园等耕地实施严格的保护,需要村庄建设用地的增加要与村庄撤并相挂钩9。3.4 村庄人口、建设用地规模和范围3.4.1村庄人口东联村共有7个自然村,分别为许庄树、新村、树港上、华树村、枫里桥、华字树、东诸村;另外还有太阳湖花园小区和淀山湖红顶度假村。根据上位规划东联村保留居民点为:树港上、华树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东联村与其它的村庄一样,村庄中的农村人口将不断减少,届于上位规划明确的东联村未来人口规模,其它的农村人口将逐步向汾湖集中。3.4.2重点整治村庄建设用地规模与范围重点整治村庄为:树港上,华树村;整治村庄总规划用地8.7公顷.整治村庄规划范围为村庄地势平坦,建设条件良好。3.4.3非农建设用地规模与范围保留现状非农建设用地,对其用地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发展要依据汾湖镇总体规划。3.5 村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3.5.1公建配套:结合原有的村委会,配置公共活动室、卫生站等,设置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以及超市、日杂用品商店等商业用房。并结合位于村委会南侧的公共绿地进行集中建设,配置篮球场地,形成村域的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周边桃园种植基地,建成以经济树木、果园为主的生态休闲农园。3.5.2环卫设施:铺设排水管线接至村外,设立公共厕所和垃圾收集点等环卫设施,使村民享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5.3停车场:在村庄中心和各个村庄组团结合绿地系统分别配置一定的停车设施,以满足居民生活发展的需要。3.5.4规划配置的场地:晒场、打谷场、堆场等作业场地主要利用村民的自家场地。3.6 基础设施规划3.6.1给水工程规划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水质达到国家卫生标准。给水规划统一纳入汾湖镇总体规划。用水量标准按200升/人·日。规划在主要道路上管径DN200mm,次要道路及入户道路上最小为DN50 mm以上的给水管线敷设1。消防用水充分利用天然水体作为消防水源。在离天然水源较远的区域消火栓服务半径按120米考虑。3.6.2排水工程规划污水量预测:居民点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90%计算。东联村用水量为520m³/d,污水为468m³/d1.排水系统采用雨污分流体制建设,雨水就近排入河道。采用暗渠统一建设村庄排污系统,污水统一排入汾湖经济开发区污水排放系统。3.6.3供电工程规划规划村庄住宅用电标准为:8000瓦/户;公共建筑用电负荷取40瓦/平方米1; 规划供电电源为镇区110KV变电站,至村庄10KV配电可采用杆上配电式及户内式,变压器的布点符合“小容量、多布点、近户”原则,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建议电线埋地敷设。低压线路(380/220V)的干线宜采用绝缘电缆架空方式为主。架空线杆排列应整齐,尽量沿路侧架设。低压架空线路的干线截面不宜小于70平方毫米1。供电线路:主干线采用300mm2电缆,380-220V供电线路采用95mm2馈出电缆,分支进户采用70 mm2。村庄内主次道路均按30米间距设置单侧路灯,以保证晚间照明的需要。3.6.4通信工程规划通信工程包括固定电话的建设和宽带,有线电视的建设。电话普及率按每户1.1部规划,公共建筑按1门/200平方米预测, 有线电视终端按1只/户考虑,整个东联村考虑1020%的不可预见量。通信电缆建议按24孔PVC塑料管埋地敷设。3.6.5燃气工程规划近期能源采用瓶装石油液化气供应。用气量按30公斤/户·月估算。远期使用管道天然气,管道与吴江天然气管网连接,燃气调压箱由汾湖镇区考虑设置。3.6.6环卫设施规划按服务半径6070米左右,设置集中密闭式垃圾箱,以方便村民使用和垃圾集中清运,并保持箱体的整洁。逐步实施垃圾袋装化。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管理机制。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率达100%。生活垃圾按1公斤/户天计算。三格式化粪池使用率100%,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达95%以上。公共厕所达到三类水冲式标准。建筑面积不小于30 m2。规划聚集点共有公厕5个(服务半径为300-500米)、9个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小于70米)。3.7 村庄生态环境规划3.7.1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按照江苏省生态村考核标准,建构生态建设目标体系表3-1 生态建设目标表3序号指 标目标值1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2垃圾收集、转运处理率100%3地表水环境质量达类水质或环境功能要求4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占农田面积比例80%5村庄绿化覆盖率30%6秸杆综合利用率90%7卫生厕所普及率90%8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90%9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100%10可再生能源入户率10%3.7.2 生态环境建设措施 东联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存在: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四个方面。具体改善措施:(1)开展土壤、灌溉水治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绿色蔬菜、有机食品种植,引导村民多用有机肥,实现种植和养殖综合循环利用。(2)设立垃圾桶,垃圾站。对生活垃圾定期收集、转运、处理。提高村民环保意识,改善村庄生态环境。(3)加强工业企业的污染控制,重点整治污染源,提高环境准入标准,鼓励建设污染程度低、资源能耗低、技术含量高的企业。(4)实现人居环境的绿化、美化、净化,创建环境优美村庄。围绕“整治村庄环境、共建美好家园”专项行动,全面开展 “三清一绿”(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和村庄绿化)工程和“五化三有”(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环境美化和有公共服务中心、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乡村文化)工程。第4章 居民点整治(建设)规划4.1总则按照上位规划,东联村村保留有2个居民点(320)人,即树港上、华树村。该居民点规划以整治、新建为主。整个规划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全面建设村庄环境,满足东联村2020年人口集中的需求,突出东联村村庄特色,全面治理农村脏、乱、差状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东联村环保长效机制,改善东联村环境卫生状况,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和谐村庄,使东联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优化。4.2村庄居民点现状4.2.1居民点基本情保留新建村庄是:树港上、华树村,现有居民131户、320人。4.2.2居民点布局和建筑现状村庄住宅成“行式”布局方式,即由若干幢住宅相通排成一行,至一定数量再成一行。住宅多沿河成行布局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符合江南气候和人文风俗特征,也是大多数村庄采用的布局方式。 4.2.3居民点基础设施居民点内部道路已基本达到硬化,部分道路宽度不足要求,停车基本利用自家前的场地停车,给水已用上自来水、排水体系、燃气尚未建设,供电、通讯、宽带等设施齐全。环卫设施是建设了几个垃圾收集点,每几日收集一次。4.2.4建筑质量居民点房屋建筑基本是住宅建筑,目前集中点上无公共建筑。住宅建筑大多为二层楼,砖混结构,质量大多较好。4.2.5环境质量 村庄环境质量较好,大气、水质状况良好。4.3村庄居民点布局4.3.1规划建设用地范围用地范围主要集中在张园东路北侧的区域。建设用地38.2公顷,人均用地146/人。村域地势平坦,建设条件良好。4.3.2规划布局结构村庄总体结构为:“一心”“两轴”“四组团”的结构形式“一心”是以保留的树港上、华树村居民点为中心形成的村庄公共服务中心树港上、华树村居民点作为村委会所在地,并且是保留的最大居民点,还具有便利的交通优势,使之成为东联村村庄规划的公共服务中心。树港上、华树村居民点占地8.7公顷,位于东联村的中心,对外交通张园东路紧靠其南侧,南接元荡,两条河流贯穿其中。对该中心的规划为:对保留的建筑住宅进行进行一定的翻修和改建,结合南侧的一期建设区域,新建包括社区活动中心、卫生站、商店等服务设施以满足未来需求,对区域内的环境进行整改,建设一定的绿地,种植花卉、树木美化环境。通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的改善,使之成为怎个规划区域的公共服务中心。“两轴”是指沿道路形成的交通轴和眼河流形成的绿化生态轴贯穿东联村的张园东路为规划区的主要对外交通,新规划的居住区内外道路为:一条南北纵向的主干道,连接保留居民点南北两侧的新建居住组团并连接至张园东路,三条横向次干道使新建的居民点内部交通通达。通过张园东路结合新建的居住区内部道路形成道路系统,方便居民出行和居住区内外联系。在主干道旁注意道路的绿化。规划区内主要有两条河流通过,先对河流进行污染的防治,种植水草净化水质,在沿河一侧设立木质栏杆并改善现有的亲水设施,建造亲水平台以及沿河休憩欣赏风景的座椅等,并改善河流周边环境,种植花卉、乔木,设立景观节点,铺设鹅卵石小径,增设一些活动设施,形成生态休闲公园,为居民提供一个休憩、活动的良好场所。“四组团”是指保留的的居民点和新建的三个居住组团原有保留居民点作为一个组团,按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一定的拆建和翻新。重点是新建三个新的居住组团,以满足东联村其他居民点的撤并和居民的安置,并且作为未来村庄的居民点和居住区。一期新建居住组团主要是为了满足首先撤并的居民点居民安置,并以此居住组团的建设为基础、参考模板,建设二期居住组团来满足中期的住房需求,三期就是整个规划区最后阶段的住房建设,包括最后撤销的居民点和保留居民点居民的住房需求。 4.3.3公共空间规划结合原村庄中心进行合理规划利用,形成东联村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周边空地、河流、绿地形成以文娱休闲为主题的生态中心广场2。4.3.4分期建设现状村庄保留原来居住用地,可进行部分翻建和空地插建新住宅,用地面积为8.7公顷。规划建设用地29.5公顷,新建用地共分为三期,在现状村庄南侧,已有良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块作为一期建设用地,用地面积为11.5公顷,主要用于满足目前短期住房需求;现状村庄向北扩展,在西北侧规划二期建设用地,用地面积9.8公顷。在西南侧规划三期建设用地,用地面积8.2公顷。并建设配套的基础和服务设施,形成完整的村庄格局。一期建设主要包括住宅236幢,一个商店,一个卫生站,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住宅户型为:大户型77幢、中户型68幢、小户型91幢。住宅建筑面积为46500。一期建设考虑到初期撤并居民点居民的需求多样,大中小三种户型兼顾,小户型稍微偏多。首先按规划好的交通,对居住区内主要干道进行建设,接着住宅建设,住宅建设完成后进行住宅间道路建设,与主干道形成道路系统,辅以设立公共服务设施,垃圾桶、公厕、路灯等,形成居住组团。在建设完成后,对居住区的进行绿化,为居住区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二期建设主要包括住宅215幢,一个幼儿园。住宅户型为:大户型50幢、中户型143幢、小户型22幢。住宅建筑面积为44400。二期建设基本以中户型为主,经过初期的安置,中期小户型需求很少。建设依次按主干道-住宅-宅间道路-公共设施-绿化的流程施工,借鉴一期建设的住宅需求,合理安排户型,满足中期居民点撤并的需求。三期建设主要包括住宅207幢。住宅户型为:大户型108幢、中户型53幢、小户型46幢。住宅建筑面积为44500。三期建设以大户型为主,考虑到后期安置居民需求和保留居民点居民需求,并建设适当的中小户型。建筑总面积与一二期建设流程一样,用于满足最后撤并的居民点和保留居民点居民的住房的需求。4.3.5建筑群体组织结合东联村地形地貌与道路网络,将村庄规划为不同的建筑组群,每个组团之间既考虑风貌的一致性,又要各具特色,使之形成有序的建筑空间脉络。4.3.6村口村口作为村庄的门户,应该整洁、美观,展示出村庄形象特色。可以做好绿化,设立特色宣传栏,也可设置小型雕塑,突出以东联村为特色的主题。4.3.7水域空间利用规划范围内水域较多,为两条主要河流。整治污染,注重对河流水质的保护。沿河设立绿化带,交错种植草坪、灌木、乔木等,并设立一定的长亭、座椅,将水域空间建设为居民生活休闲空间。4.3.8生产铺房布局在符合安全和卫生的生产标准下,个体户分散布局,不集中大规模发展其他生产设施。4.4公共服务设施4.4.1布局结合现在的村委会及整治点,配置公共活动室、卫生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及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原则:了解村民具体需要,增加村民急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如文化室、运动场所、停车场、托儿所等。4.4.2具体设施及规模活动室:100平方米,图书室;100平方米,卫生室;100平方米,小型超市:300平方米;公厕30平方米;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模现状为全村人服务,今后为仅保留居民点服务时,规模可适当缩小。4.5住宅建设4.5.1建设原则(1)改善村庄人居环境,建设绿地、文化教育、卫生站、室外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增加村庄公共活动及服务设施,提高村民生活质量。(2)疏通道路系统,平整道路路面,改善道路绿化,增建排水设施,改建给水设施,整合电力电讯线路。(3)主干道路两侧的原有保留住宅,应进行立面粉刷或墙面清洁,尽量达到与新建建筑立面的统一。(4)完善村庄环道路住宅绿化,增设村标、建筑小品,提升村庄整体形象,提供村民文化休闲活动场所,提供良好的村庄居住环境。(5)结合村庄地理环境,根据实际现状将村庄建设于林木环绕之中,将树林绿地融入村庄建设之中,达到人、自然、村庄三者之间情景交融、和谐共处的目的。4.5.2建设标准按照“五化三有”标准进行综合建设。全面开展清垃圾、清粪污、清河塘和村庄绿化“三清一绿”的基础上,实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塘净化、环境美化,以及有公共服务中心、有长效管理机制、有乡村文化等“五化三有”工程8。4.5.3居住组团建设的居住组团在整体建设要求下,应具不同的组团特色。立面整治:外立面以浅色为基调,依据划分的组团,在组团间各有不同。外立面的主立面以同排建筑的总体一致原则,如以瓷砖贴面的就以瓷砖贴面为主,粉饰的以粉饰为主。现状的山墙立面大多未粉饰,山墙立面以粉饰为主3。组团绿地:以每个组团为一个单位,进行村庄内部的绿化建设,对房屋前后进行整治清理,以小型绿化为主;在具有相对较大空地的地方布置组团绿地,突出重点,以营造具有生动清新的居住空间。各个组团的绿化应以种植树木为主,间植其余灌木为辅,形成组团特色。组团道路:村庄及组团入口符合居民进出方向,道路分级明确,设村庄主要道路、组团道路、院落小路三级。在村庄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立一定的停车位,方便居民的出行。道路系统引用民居中采用的“街一巷一民宅”的构成形式,从村庄主干道引入次干道,接着再通过宅间路连接到住宅;从而构成空间上“村庄一组团一住宅”的过渡。组团停车:以一个组团为一个单位,配合组团绿地,设立一定的停车位与设施。各片居住组团的停车设施依据组团绿地合理布置。组团配套:结合组团绿地建设,片区居住组团布置一定的组团活动场地,配套活动设施,方便居民日常使用。4.5.4住宅选型根据不同家庭结构的需要,住宅建筑主要选用四种户型,分大、中、小和多层公寓式住宅。大户宅基地面积200m2,建筑面积250-200m2;中户宅基地面积170m2,建筑面积200-150m2;小户宅基地面积120m2,建筑面积150-120m2。4.6道路系统规划4.6.1规划原则道路建设原则:按照全村道路100%硬化的标准,修建、整治各村的进村道路,宽度不小于7m;其它环村庄道路和主要的村内道路,也根据现状针对性地加以整治建设7。(1)村级道路以通畅为原则,适当考虑景观需求,采用自由式的布局形式。 (2)因地制宜通顺村庄内部主要道路,主次干道路实现方便通达,主要道路及入户路全部硬化,做到每户能够停车后直接入户。(3)利用道路与建筑间的空地进行绿化建设,道路两侧按实际需要增设排水沟渠。车行道路应注意避免和步行路的交叉。(4)村庄道路标高原则上应低于两侧宅基地场院标高,并结合各类工程管线改造要求统一考虑。4.6.2具体措施4.6.2.1道路系统道路以拓宽改造为主。将道路分为三级,村内主干路-次道路-步行路,具体规划措施如下:(1)主干道全部以水泥路面硬化,路面宽度为不少于7米,次级道路不少于3米。住宅前后道路一般为1-2米。(2)保留现状已成形的宅间路和宅前道路,再将步行道通达、方便,建设一定的绿化带,形成村中步行小径。(3)在村内主要道路按要求设置路灯。4.6.2.2停车场停车场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一般按20%左右考虑室外停车。4.6.2.3道路设计道路的平曲线和纵曲线设计按规范设计,道路转弯半径一般按小汽车考虑,纵坡按自行车行驶要求考虑。横坡要考虑达到排水要求。4.6.2.4公交站场保证汾湖“村村通公交”工程的实施,规划东联村公交站场点位置在张园路进村入口处的南侧。4.7基础设施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