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日常生活类.docx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日常生活类一、文言文阅读(共8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 元方:“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 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口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 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 (3)相委而去()(4)下车引之()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3 .当友人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4 .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5 .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答案】1.(1).约定 (2).才 (3),离开 (4).拉,牵拉2 . (1)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2)友人感 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3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 .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5 .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 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 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今”,现在;“斗”,争斗;“谬”,错。【20题详解】C.有误。甲诗以“护田”与“排网”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借此表达的是 他自己在退官闲居时期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坚守。故选Co【点睛】参考译文:(甲)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 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乙)蜀中有一位杜处土,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 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乂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 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 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现在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 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J这个 道理是不变的。三、课内阅读(共6分)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口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2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晓雾将歇() 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22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3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使人烦闷。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答案】21.(1).消散 (2).四季 (3).交相辉映22. (1)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自康乐公(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风景了。23. C【2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大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消散。(2)大意:四季常存。四时:四季。(3)大意: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 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实词:(1)欲:将要;颓:落下;沉鳞:代指鱼;竞:争相。(2)自:从;未:没;与: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2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理解。C项中“繁多杂乱,使人烦闷”判断错误;“猿鸟乱鸣”指来猿、鸟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让人赏 心悦目。故选Co【点睛】参考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 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 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书谱(节选)孙过庭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宋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 为绝伦,其馀不足观J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 过之。张草犹当雁行久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 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J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 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酷一迁,质文三变,驰鹫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 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张。”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 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 始,匪无乖互。【注释】钟张:三国魏钟繇(ydo)和东汉张芝的并称。二人皆以善书名。二王:王羲之、 王献之。抗行:不相上下。雁行:排在他后面。假:如果。摭:拾取;摘取。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氏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C.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D.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2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回的一项是()A.夫自古之善书者/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氏钟张信为绝伦/绝 多生怪柏(三峡) C.彼之四贤/修竭我盈(曹刿论战)D.未必谢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2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2)反玉辂于椎轮者乎!27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博采兼通,无愧书法。王羲之的书法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体现前人书写法则,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B.书法风尚格调,随世而变。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然而,质朴风尚因循 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世俗变化在更易。C.书法继承传统,不背潮流。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 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D.草体即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以草书见长的书法家 有怀素、张旭、王羲之、颜真卿等。【答案】24. B25. D26. (1)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2)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27. D【24题详解】B.本句译文为:(元常擅长隶书),伯英精通草体,两人最拿手的本领,而逸少(王羲之)集于 一身。据翻译可断为: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故选B。25题详解】A.擅长/优点、长处B.独特的,少有的/极C.那/对方,指代齐军D.他/他故选Do26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还要注意句式变化,倒装句要在翻译 时,把语序调整过来;如果有省略句式,翻译时,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译文要忠于原文,不遗 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语句通畅。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重点词语:谓:说;继:继承。整句译为: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2)句重点词语:玉辂:以玉为饰,古代帝王所乘之车;椎轮:原始的无辐车轮。整句译为: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牛车呢!【27题详解】D.以草书见长的书法家有“汉末张芝,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张旭、怀素”,颜真卿是楷书的 代表。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自古以来,擅长书法的人,汉、魏时期,有钟繇(yd。)和张芝的卓绝书艺,晋末是王羲之和王 献之的精妙。王羲之说:“近来研究名家书法,认为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 赏。”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之、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 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与张芝的草书比,排在他后面;张芝精研熟练, 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下功夫到那个程度,未必赶不过他。”这是推举张芝、 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 各种书体,也无愧于书法了。评论者说:“钟张、二王那四位了不起的大书家,分别在古今书法界特别超绝。但今(二王)不 及古(钟张)。古的特点是质朴,而今的特点却是妍美”。我认为,质朴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妍美 却随着习俗的不同而变迁。虽然人们书写文字,是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然而,正如酒有浓 有淡一样,质朴和文采也是多样的,时代不断进步,前人的东西沿袭中有改革、继承中有发展, 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关键是他们做到了质朴不违时宜,妍美不同时弊。所谓:“文采和朴 实配合适宜,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何必舍弃雕梁画栋的宫殿不住而去穴居,从用美玉装饰 的车上下来去乘连车辐都没有的古车呢?评论者又说:“王献之同王羲之的差距,就象王羲之同 钟繇、张芝的差距一样。”持这种意见的人自以为评价得很准确,却不是真正的了解这两种差距 之间的始末原由。况且,元常(钟繇)擅长隶书,伯英(张芝)精通草体,两人最拿手的本领, 而逸少(王羲之)集于一身。比草书他又能写真书,比真书他又多一样草书,虽然从专业和精通 方面看有一点小不足,而在他涉足的许多方面都很出色。总的来讲,他们之间各有长短。阅读文言语段,完成题目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J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 F1: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 入门不顾。28.对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入家门后不顾反。B.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引导陈元方。陈元方进门后不再看他。C.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表示好感)。陈元方进入家门后没有回头看他。D.友人十分惭愧,下车去拉陈元方。陈元方不顾友人自己进入家门。29.【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期)去(离开)委(委托)信(信用)B.期(约定H期)去(离开)委(舍弃)信(信用)C.期(日期)去(到去)委(舍弃)信(相信)D.友人期(约定日期)去(去往)委(委托)信(相信)30 .【小题3】指出以下称呼所指代的对象(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2)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君:家君:31 .对这段短文理解有误的一项()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既是个“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D.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32 .【小题5翻译句子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J33 .通过学习这则故事你受到哪些启发?【答案】28. C 29. B30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君:您。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1. C32 .远方说:“您和家父约定在中午,中午您没到,就是您不守信用;您在儿子面前骂父亲,就 是无礼。”33 .做人要方正,要明礼守信。(言之成理即可)2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句关键处是“引”和“顾”的解释,“引”字不可望文生义为“引导”,“顾”是“回头看”的意思,而不只是一般性的“看”。考点:文言字词理解。点评:本题不难,课内阅读,文章内容简单,易于理解。古文的语文是非常精炼的,一个字词往 往含有丰富的意义,所以阅读时不能简单地理解,而要根据语言环境准确地解释其全部意义,这 样才能理解其表达的真正含义。【29题详解】试题分析:“期”为“相约”,“去”是“离开”,“委”为“舍弃”,“信”为“信用”“守信”,故B全部正确。考点:文言字词辨识。点评:本题不难,老师讲解过此文,所考文言字词易于记忆。对学过的课文,要强化记忆,要注 意老师提示的易错点,比如本文中的“去”和“期”。翻译好文章,也是识记字词的方法之一, 翻译时要关键字语解释准确到位,方能记得清楚。【30题详解】试题分析:君,都带有尊敬的意思:国君,君子,父辈。“尊”,是对别人说话,如“令尊”“尊 姓”,“家”,是自称,如“家父”。考点:文言常识。点评:本题不难,属常识性问题。学习古文,不仅是学习古代语言,也是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将优良的文化蕴含于自己的生活之中。了解文言中一些常识性知识, 学习古代语言的精华,对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操也有重要的作用。【31题详解】试题分析:“去后乃至”此句说明陈太丘失约在先,不是“友”“不讲信用”“独自上路”,而是陈 太丘心急先走。考点:文意理解。点评:本题不难,学生细心阅读理清文意便可解答。对文言文句子表达意思的理解,要读好文章,清楚地了解每个细节,可将有关句子翻译好,先看清字面意思,再分析内涵。【32题详解】试题分析:两个“君”字要意义不同,要翻译好,一是对对方的尊称,一是指自己的父亲;“期”是“相约”的意思;“日中”本义为“日悬中天”,这里是“中午”的意思;“贝相是“就”,语气肯定;“信”是“信用”。考点:文言句子翻译。点评:本题不难,句子意思容易理解,难解字不多。古文翻译,是学习古文必做的训练,翻译是 为了准确的理解文意,对朗读背诵也有一定的帮助。翻译句子,先理解大意,再抓关键字语,最 后疏通句子。翻译要做到准确、通顺,完整。33题详解】 试题分析:从文中元方所说的“信”字去理解,结合现实生活,真诚,诚实,守信,皆可以议 论。考点:理解文章,观点表达。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明确,易于理解。解答此类主观题,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旨,从文章所表 达的思想谈起,联系现实生活,谈及感想,语言要精炼,主旨意义要突出。四、课外阅读(共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更熟。朵如葡 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缗,膜如紫绡,飙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 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注释】冬青:冬天是绿的。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红缗(zeng):红色的丝绸。缙,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绡(xido):生丝织成的绸。醴(li):甜酒。酪(Id o):奶酪。乐天:指白居易。34 .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中“书”在文中的意思是 o35 .这是一篇说明性的小品文,文中使用次数最多的说明方法是,显示这种说明方法的标志词是。36 .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案】34.书写,题写。35 .(1).打比方 (2).如36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34题详解】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年代:南朝宋参考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 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 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 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 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 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1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 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占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 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 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2题详解】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 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 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 解释准确。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 式,运用“留”“删J”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 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 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 本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的意思是: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 并写上这篇序。书:动词,书写,题写。35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一般有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下定 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从文中的“树形团团如帷盖”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缗,膜如紫绡,瓢肉莹白如冰雪, 浆液甘酸如醴酪”的“如”字可知,这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3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主要用说明、描写的表达方式介绍了荔枝生长的环境、外形特点、味道及不易存储等特点, 客观形象地对荔枝本身进行了全面介绍。从第二段的最后一句“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 者云”可知,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见过不到三天的人。【点睛】参考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 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 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瓢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 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 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 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 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见过不到三天的人。言志颜渊、季路侍久 子日:”盍各言尔志? ”子路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 无憾。”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日:“愿闻子之志。”子日:“老者安之,朋友信 之,少者怀之。”【注释】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治长篇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知。颜渊、季 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者之旁叫做侍。盍:何不。 裘:轻暖的皮袄。憾:遗憾。伐:夸耀。施:表白。37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D.无施劳(功劳) *38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愿闻子之志”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C.夫君子之行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39 . “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 结合文中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答案】37. A 38. C40 .孔子:仁义;子路:重情义;颜渊:谦虚忠厚。3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A. “盍各言尔志”句意是: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尔:人称代词,你们。因此括号里的解 释“助词,无义”表述错误;B. “衣轻裘”句意是:穿轻暖的皮袄。衣:名词做动词,穿。因此B项括号里的解释正确;C. “敝之而无憾”句意是:用坏了也不抱怨。敝:弄坏,使破旧。因此C项括号里的解释正 确;D. “无施劳”句意是: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劳:功劳。因此D项括号里的解释正确; 故选Ao【38题详解】题干里的“愿闻子之志”句意是:希望听听您的志向。之:结构助词,的。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句意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之”字在这句话中是助词,用 于主语与谓语之间,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句意是: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之”字在这句话中无实际意 义,起到补足音节的作用,使句子读起来有抑扬感觉:C. “夫君子之行”句意是:君子的行为操守。“之”在这里也是结构助词,的。与题干“之”的 意思一致;D.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意是: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之”在这里是代 词,代指学习; 故选C。【39题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 手。由“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可知子路重情义;由“愿无伐善,无施劳” 可知颜渊谦虚忠厚;孔子说的话说明他致力于让所有人都得到社会的关爱,体现了他的仁义。【点睛】译文:颜回、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子路说:“(我)愿 将我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 处,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子路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老人安享晚年;使平辈的 人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 强。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 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 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 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40 .请你说说下面加点词的意思。(1)作青云白鹤现(2)鞭数十41 .请你翻译下面语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42 .第三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43 .第四段中的“庞然大物”指的是:,所拔的“山”指的是:,所倒之”树"指的是:44 .文中出现了几个成语,请写出两个来。45 .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46 .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 o(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o(3) “由,诲女知之乎? 通, o(4)项为之强。通, o *【答案】40.景观,景象;用鞭子打41 . (1)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2)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42 .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43 .(1).癞蛤蟆 (2). 土砾凸者(3).丛草44 .明察秋亳、怡然自得、庞然大物45 .因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且观察细致,加之有丰富的想象力,又富有童心童趣。46 .(1).知 (2).智 (3).智慧 (4).说 (5).悦 (6).愉快 (7).女 (8).汝 (9).你 (10).强 (11).僵 (12).僵硬【40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含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 词语意思。(1)句意为: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观:景观,景象。(2)句意为:鞭打了几十下;鞭:名词作动词用,用鞭子打。【41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私,私下里;拟,比;于:在(2)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42题详解】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是描述前面在草丛中观察的庆幸和感受,所以前面对在草丛中观察的细节描写是解释具体表达的句子。【43题详解】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不难看出“庞然大物”指的是“癞蛤蟆”(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山”指的是“土砾凸者”(以土砾凸者为丘),“树”指的是“丛草”(以丛草为林)。【44题详解】考查成语积累。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 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45题详解】考查内容的理解。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从观察和想象中得到乐趣,所以说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 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仔细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把“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以 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同时,观虫斗, 驱虾蟆的故事,也紧扣“趣”,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有童心童趣。从文段中总 结,适当概括语言即可。【46题详解】考查通假字。(1)句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知”通“智二智慧, 聪明;(2)句意: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说”通“悦”,愉快,高兴;(3)句意:子路啊,告诉你对待学问的态度。“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你;(4)句意:脖颈都为此僵硬了。“强”通“僵”,僵硬。【点睛】参考译文我回忆儿童时,可以张开眼睛看着太阳,能看清最细微的东西。我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会 去仔细地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夏天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声响,我暗自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么想,那成千成百 的蚊子果然都变成仙鹤了;我抬着头看它们,脖颈都为此僵硬了。我又将几只蚊子留在素帐中, 用烟慢慢地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我把它当做一幅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像仙鹤在 青云中鸣叫,我为这景象高兴地拍手叫好。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相平;聚精 会神地观察,把草丛当做树林,把虫子、蚂蚁当做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做山丘,凹陷的部分 当做山谷,我在其中游玩,觉得非常安闲舒适。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蹲下来观察它们,兴趣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的家 伙,掀翻山压倒树而来了,原来是一只癞蛤蟆,舌头一吐,两只虫子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时年纪 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呀的一声惊叫起来。待到神情安定下来,捉住癞蛤蟆,鞭打了儿十 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报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 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携苗者也;非徒无益,而 又害之。注释:闵:忧虑趋:小步紧走47.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今日病矣()搞:()48.请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提炼出一条成语。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窠】47.累枯萎48.携苗助长(拔苗助长) 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急于求成。【47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病:疲惫,劳累。槁:枯萎。【48题详解】掴苗助长或拔苗助长。万物应当顺其自然。不能做那种投机取巧的人。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急于求成。“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 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 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相关句子。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 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 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 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 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甲】愚公移山(节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 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 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6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限2处。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虽我之死() 方磨铁杵() 惧其不己也()媪自言姓武 () 8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9 .【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10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答案】6.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7 .(1).即使 (2).正在 (3).停止 (4).说8 . (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9 .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10 .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6题详解】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 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这句话意思是“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根据意思划分节奏即可。【7题详解】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 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 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虽”意思是“即使”。【8题详解】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 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 充完整。固:顽固;彻:通;还:回家。点睛:翻译语句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 赋分点。具体的方法是:首先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 “调” “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然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 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9题详解】解答此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相关词句,分析其含义及在文中的作 用。甲文的写作对象是愚公,其余的人或物都是为塑造愚公形象服务的,即写山的高峻、遗男的 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都是从侧面烘托愚公的形象。移山困难重重,而愚公并未放弃,乃 至感动了神仙,至此愚公直面困难、坚持不懈、为子孙造福的形象跃然纸上。【10题详解】解答此题,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人物品质。甲文愚公移山成功,是因为“其 不已也”,“不己”即坚持不懈。乙文李白完成学业,是因为老婆婆誓把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感动了 他。由此可见,愚公与李白获得成功的共同原因就是坚持。作答时,符合这一主旨,语言简明通 顺,言之成理即可。(甲)选自列子 作者:歹U御寇 年代:战国(乙)选自方舆胜览 作者:祝穆 年代:南宋参考译文:(甲)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 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说:“你 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 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 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 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 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功课就 出去玩了。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正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 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 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1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2)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答案】(1). (1)嘻!技亦灵怪矣哉 (2). (2)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和提示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