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议论说理类.docx

    • 资源ID:92962534       资源大小:51.87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议论说理类.docx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议论说理类一、文言文阅读(共2分)六、【2017年中考湖北省鄂州卷】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下列小题。【甲】隆中对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 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 乎? ”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 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己,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陈寿隆中对)【乙】高帝求贤诏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 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 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部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 下都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 老痛病,勿遣。(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 伯:同“霸:游:交游。“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昌:周昌,跟从刘邦入 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鄢侯:即萧何。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郎侯。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义:同 样麻烦!”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甲】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一子罕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 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一为政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一子张【乙】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4 .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2)博学而笃志*(3)静以修身(4)侬踝则不能治性(5)年与时驰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非宁静无以致远。16 .用“/”给下列两个句子断句,每句只断一处。(1)仁在其中矣 (2)夫君子之行17 .乙文中“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与甲文中的“ ”都表达 意思。【答案】14. (1)通“又。指零数与整数之间(2)坚定(3)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4)轻薄浮躁(5)疾行,指迅速逝去15 . (1)七十岁时,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越过法度。(2)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16 . (1)仁/在其中矣(2)夫/君子之行17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珍惜时间【14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有:同“又。用在零数与整数之间。(2)句意为: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3)句意为: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4)句意为: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躁:轻薄浮躁。(5)句意为: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欲,想;逾,越过。(2)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1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 加以验证。(1)句意:仁德就在其中了。“仁”是主语,“在其中矣”是谓语,应该划分为:仁/在其中矣。(2)句意:君子的行为操守。“夫”是句首发语词,引出后文的议论,应该划分为:夫/君子之 行。【17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意思是: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甲】文中“逝者如 斯夫,不舍昼夜”的意思是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这两句表达的意思一致,都是珍惜 时间的意思。【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 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子夏说:“广泛地学习而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而且多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 就在其中了【乙】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 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 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 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文言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 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 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选自诸葛亮诫外甥书)注: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揭然:高举的样子。窜伏:逃避,藏匿。18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19 .解释下列的加点字。(1)将复何医()(2)使庶几之志()*(3)徒碌碌滞于俗()(4)若志不强毅()2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21 .诸葛亮的两封家书,都体现了他对后代的殷切期望,但是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甲】文强调了的重要性,【乙】文则阐述了的重要性。【答案】18.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19 .(1).赶上 (2).让 (3).被 (4).如果20 .能忍受屈辱,抛弃琐碎的东西,广泛地向他人咨询、学习,除去狭隘、悭吝。21 .(1).静 (2).志【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即使未得升迁,又何损于自己美好情趣?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可断句 为:虽有淹留/何损美趣/何患于不济。【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1)句意:又能赶上什么呢。及:赶上。(2)句意:让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使:让。(3)句意:徒然受世俗阻滞,碌碌无为。于:被。(4)句意:如果意志不坚定。若:如果。20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忍:忍受。屈伸:侧重于“屈”,屈辱。去:抛弃。广:广 泛地。除:除去。嫌吝:狭隘悭吝”的翻译要准确。【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诫子书用“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来劝勉儿子修身养德。修身养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 因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忌怠惰险躁,因为“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 能治性”。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 个“躁”字,对比鲜明。乙文则期望后代“志当存高远”,强调远大的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点睛】译文: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 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 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 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 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一个人的志向应当保持高尚远大,仰慕先贤人物,断绝情欲,不凝滞于物,使接近或近似于 先贤的志向高高地有所保存,诚恳地有所感受,能屈能伸,抛弃琐碎的东西,广泛地向他人咨 询、学习,除去狭隘、悭吝,这样即使未得升迁,又何损于自己美好情趣?何愁理想不能实现? 如果意志不坚定,意气不昂扬,徒然受世俗阻滞,碌碌无为,就将继续伏匿于凡庸人之中,终究 不免于卑下的地位。三、课内阅读(共14分)论语十二章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一学而学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一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一一为政子F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一为政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一一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一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J 一一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一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一一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一一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一一子张2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人不知而不愠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3 .翻译下列句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4 .请从“学习”和“修养”两方面,写出对你的启示。【答案】22.(1).生气,恼怒 (2).以为乐25 .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26 . “学而时习之”,在学习上,启示我学习新知识之后要常常温习实践。“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在修养上,启示我和朋友交往一定要讲求信用。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恼怒;(2)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乐:意动用法,以为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 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 点词有:温:温习;故,指学过的知识;知:得到、获得;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可以; 以,凭借、靠;为,成为、做;矣,了。24题详解】本题考查启示。根据有关“学习”和“修养”的语句,表达获得的启示即可。如:“学而时习之”其意思是: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启发我们学习后要时常 温习。(学习方面)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其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 修养的人吗?启发我们要时常保持君子的风度。(修养方面)如:“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意思是: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启发我们要时常反 省,为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注重诚信。(修养方面)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 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启发我们学与思相结合,要会学习,要独立思考。(学习方面)【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 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 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 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 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 而无定见。”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 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J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J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 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 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故患有所不辟也/无冻馁之患矣 B.呼尔而与之/似与游者相乐 C.是亦不可以己乎/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2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7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例子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任意写出一种即可)【答案】25. C 26. (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2)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仪”,指仪表,包括身材尺寸、肤色。寐(16ng)病:手足不灵活的病。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谓为信然(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患在入主不交故也(4)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2)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君与俱来 B.凡三往,乃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其有意称明德者其如土石何 D.皆待贤人而成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 .甲文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的作用是。乙文列举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的作用是。5 .甲文中刘备“思贤若渴。乙文中汉高祖刘邦发诏令求贤,他们都渴求贤才来辅佐自己,但他们求贤的目的又有所不同。请指出不同点。【答案】1. (1)确实这样(2)接近,趋向(3)缘故(4)通“无”,不(每小题1分)2 . (1)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2)贤士大夫有愿意跟从我治理天下的,我一定能叫他们显贵。(每题2分)3 . A4 .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说明了贤才的重要性。(2分。每空1分)5 .刘备还处于创业阶段,求贤的目的是兴复汉室;刘邦已平定了天下,求贤的目的是守住汉室的江山。什么益处呢!27.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或:“舍生而取义者也” “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本文主 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 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 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5题详解】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 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祸患,灾难/担忧;B.给/和;C.停止/停止;D.苟且/如果;故选C。【26题详解】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 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 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1) “得兼(同时具有)”“舍(牺牲)”“取(选取)”“义(道义)”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 要解释准确。(2) “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是此句中的关键词 语,一定要解释准确。此题考查中心论点和论证方法。文章开头,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舍鱼而取熊掌”,孟子接着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话题自然从讨论物质 需求,过渡到精神修养。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任选一例进行分析即 可。如:“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 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饿者”为了保持做人的尊严,在两难之间选择了饿死,这个例子具 体生动地论证了 “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又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运用了对比论 证的方法,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 “本心”,从而 有力地突出论证了中心论点。【点睛】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 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 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 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 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 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 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 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 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 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 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优厚的俸禄,如果 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 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 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 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 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非宁静无以致远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遂成枯落 29 .翻译下面的句子。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30 .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 “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 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 “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答案】28.达到 修养 随同 于是29.如果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如果意志不坚定就不能学有所成。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30. D【28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2)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3)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与:随同;(4)句意:于是最终枯败零落。遂:于是。【2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2)与:跟随,随同;驰:疾行,指迅速逝去;意:意志;日:时间;去:消逝,逝去。【30题详解】D.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意思是: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美好愿望;“独善其身 的良好愿望”表述有误;故选Do【点睛】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 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 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 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 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于是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 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 制,刻唐贤今人诗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涯际,朝晖夕阴,气象万 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湘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 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橘倾楫 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 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3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展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B.南极潇湘极:极点C.浊浪排空排:冲向D.宠辱做忘偕:一起32.下面各项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不以物喜 醒能述以文者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翼然临于泉上者 D.前人之述备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B. “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C.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D.作者略写楼,详写湖,概括言志,重在写景抒情,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二【答案】31. B 32. C 33. D【31题详解】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C. “南极潇湘”的意思是:向南一直到达潇水、湘江。“极”是“到达”的意思,不是“极点”。 故选B。32题详解】 考查虚词的意义与用法。A.则:就是/就;B.以:连词,因为/介词,用;C.于:介词,在/介词,在;D.之:助词,的/代词,代琅珊山;故选C。【3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文章详写了洞庭湖景色,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 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其目的在于以衬托最后一段的“古仁人之心”,从而表达自己的胸襟和 抱负,同时劝勉友人。所以文章重在言志抒情,并不是重在“写景”。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 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 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 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 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 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 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 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 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 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 而十分悲伤了。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 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 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 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 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 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 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 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 湖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 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 “学学半”,其此之谓乎!【乙】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 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J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 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4 .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知其旨也旨:味美困:困惑B.教然后知困C.才美不外加见:看见D.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3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知不善也?真不知马也B.马之千里者策之不以其道C.执策顾临之是故谋闭加不兴D.其真无马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6.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驱使千里马不用(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材料物尽其用,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B.用马鞭驱赶千里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C.鞭打千里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D.用马鞭驱赶千里马不用(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材料物尽其用,它鸣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37.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结尾处引用的句子,都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B.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把道理讲述的生动形象,深入浅出。C.甲文用总结的语气得出结论,坚定有力,令人信服;乙文则用诘问的语气提出观点,表达了作 者愤懑的感情。D.甲文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了 “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控诉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答案】34. C 35. D 36. B 37. A【34题详解】C.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体现的意思) *故选C。【35题详解】A. “其”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指“至道”;后者表猜测(推测),译为“其实、恐怕”;B. “之”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后者是代词,它,指千里马;C. “而”都是连词,前者连接状语和谓语,不译;后者承接关系,可译为“就”;D. “邪”都是语气词,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故选Do【36题详解】B.句子中“策”指马鞭,这里作动词,意为用马鞭驱赶,据此可排除AC项,“材”翻译为“才能、才干”,“通”翻译为“通晓”,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B。【37题详解】A .甲文中引用兑命中的话是道理论据,而乙文中引用食马者拿着马鞭站在千里马前的话,表现的是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属于事实论据;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甲文: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 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如“就”:接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2题详解】试题分析: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度”“信”“尊显” 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 理,使句意通顺。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 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 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 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 句意尽量达到完美。【3题详解】试题分析:A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 君与俱来”中的两个“与”都是“跟、 和”之意。B前者“才。后者“竟然”。C前者代词,后者语气副词。D前者表顺接,后者表逆 接。【4题详解】试题分析:文言文要点的比较阅读。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 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 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此题还要考虑到所写事件的背景。“隆中对”中的刘备 还处于创业阶段,而刘邦已平定了天下,所以他们求贤的目的有所不同。二、对比阅读(共8分)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J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乙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 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 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 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 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人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题材议论说理类.docx)为本站会员(太**)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