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智慧型教师的成长之路 3篇.docx
智慧型教师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理论学养、良好的人 文素质和信息素养,同时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学 习力,并且以促进学生智慧及创新思维的开展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要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能力体系,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性的 思维能力,让学生聪明起来,智慧起来。要成为智慧型老师,一方面 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型,另一方面需要借助网络和终端设备为学生 准备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并在此根底之上组织、引导、指导学 生进行自主探究、协作交流,发现问题、设想和归纳知识,梳理应用 方法并形成综合的问题解决能力。一、什么是智慧型教师对于智慧这一概念的理解,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祝智庭教 授认为,智慧首先表达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其次表达在对伦理道德和价值认同,最后,智慧综合表现为利用成功 的智能、创造力和知识到达“共善。智慧教育主要表现为一种教育 的境界,应当渗透在教育教学当中。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 值、任务的直接表达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 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智慧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 教学行为来表达。所以,教师是智慧教育实践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角色。 因此,对于智慧型教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综合素质上都对教师提出了 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于智慧型教师有学者认为,智慧型教师是指依托教育科研,不 断探索教育规律,并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教育智慧的一类教师,在教 将研究视为重要的成长根底等。但从二者的内涵和目标指向来看,智 慧型教师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目标指向,它对现代教师的成长 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更高的开展境界一一在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 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教师向研究型开展,总体效 果是好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改革中存在着 功利性的倾向,研究型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已被当成一个标签,研究是 目的还是手段这一问题被颠倒了,出现了大量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 实际上研究恰恰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能把研究作为 目的,研究永远是一种手段,是教师成长的一种途径。一旦把研究本 身作为目的,研究就变味了。二是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 重视理论修养,往研究型方向开展的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 那就是对实践的无视。所以,我们试图以“智慧型教师这样一个概 念来对教师专业开展方向进行新的概括,以便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理解得更为全面。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表达,具有更广泛、 丰富的内涵。以智慧型教师作为对教师的整体境界、专业开展的总要 求,将从客观上对教师的理论学养和综合实践素质提出更加全面的要 求。提倡智慧型教师,一定程度上会使教师的专业开展更为协调、完 整和全面。在实践中,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因而教育智慧 的构成也是多类型、多层面的。它既包含了基于整体感知、直觉把握 形成的知性智慧,基于理论思考、规律认识形成的理性智慧,基于职 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师爱形成的情感智慧,也包括了基于个体 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形成的实践智慧。教育智慧是教师整 体素质的核心构成,它内在地决定着教师教学工作的状态、质量,进 而深刻地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知性智慧是对教育的直觉把握、整体感知,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 种直觉反响,是建立在直觉根底上的一种整体感知和反响能力。"教育 的感知力(Pedagogical perceptiveness)局部来自于某种无言的直觉 的知识 2理性智慧是在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规律认识的根底 上形成的,它是教育智慧的核心构成和高级表现形式。智慧不仅属于认识范畴,同时也属于情感范畴。如果只从认识范 畴来谈智慧,这种智慧是不完整的。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局部, 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是智慧开展的维持系统。对 教师而言,情感智慧是在教师的职业感、道德感、人际交往和师爱根 底上形成的特殊智慧。特别是师爱,即对于教育对象的热爱,是教师 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根底,是构成教师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情 感智慧对于教育而言是一种很重要的智慧成分,它可以在很高的程度 上维持人对于智慧的追求,并不断加深对教育的认识和整体把握。如果说理性智慧建立在对知识的把握和学习的根底上,那么实践 智慧更多的是在经验的根底上,是在个体经验感悟、教学反思根底上 形成的教育智慧。如果离开了实践探索,离开了对实践的反思,那么 教师的实践智慧水平是很难提高的。在当前教学教程中,应当强调实践及实践智慧的重要性,让教师 关注自身的实践智慧。实践经验是教师的珍贵财富,中小学教师做科 研也好,做教学也好,都应重视总结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凡在教学 实践中产生重大的影响,真正被大家所接受的高水平的优秀教师,根 本上都是在对自身优秀教学经验的提炼、概括、总结中,即在实践智 慧的提升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主张。比方江苏省的李吉 林老师,她提出的情境教学理论,就是长期实践的成果,是高水平实 践智慧的结晶。现在学校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就是对教师的实践经验 关注不够,这对教师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在知识经济快速开展的今天,社会对教育开展的模式、人才培养 的规格及教师专业开展的方向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关注教育的 品质和质量,更加关注人的个性培养和智慧开发,进一步推进教师专 业开展并使之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已成为时代开展的迫切要求。 从根底教育阶段来看,义务教育根本普及以后,教育开展的模式已由 扩张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 的方向在哪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注教育智慧,重视智慧型教师 的培养。这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开展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把这样的要求凝聚在教师专业素质和课堂教学方面,无疑将从新的角 度有力推动这两方面的开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后所呈现出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 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 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 求。因此,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教育智慧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教 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和途径,进而就, 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 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 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三、教学中什么因素阻碍了教师和教育智慧的生成(一)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的束缚总体而言,经过20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虽然取得了很多的 成就,但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的大框架,这一体系 在理论、实践上仍然顽强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现实。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发端于欧洲近代工业革命,20世纪初经由日 本传入我国。这一教学体系在教学认识上强调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 中心,注重教学的知识传承价值,视教学为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 殊认识过程。在教学操作上,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标准化 和精确化,视教学活动为可精确预设、程序化操作的标准流程。由于这 套体系是在欧洲工业革命背景下形成的,无形中受到了近代工业生产 原理的影响,因此其教学操作原理与工业生产原理在诸多方面具有惊 人的相似之处。这种建立在标准化、程序化、标准化操作根底上的教 学体制,大大提高了知识传授效率,使得大批量培养学生在历史上首 次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工业时代对培养具备根本读、写、算知识的熟练劳动者的需求,所以长期以来受到了广泛的欢送。另外,由于这一教学体系立足于教的需要,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 注重为教学效劳,重视教学过程、环节的操作化设计,因而具有很强 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最大的便利,在实践中 深受教师欢送和认同,并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与教师的内在需要和行 为习惯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实践惯性和超强的稳定结构。正 因为如此,中小学教学改革虽经20多年的艰苦探索,至今仍未攻破传 统教学的堡垒。今天,当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及教育开展的需要产生重大转变 时,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固有的一些优势正成为阻碍新型人才培养和 教学创新的障碍,至少在两个方面束缚、影响着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第一,狭隘、片面的教学理论束缚了教师的理论视野,影响了教 师对教育意义、价值及教学活动丰富内涵的全面认识与把握。例如, 传统教学理论长期以来坚持把教学过程的本质定位在特殊认识的层面 上,即从哲学意义上视教学的本质为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特殊认 识过程。这样的认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由于长期以来这 种认识始终停留在哲学层面,没有把哲学认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认识, 从而忽略了教学肩负的多方面使命和教学活动丰富的意义、价值与内 涵。教学活动本身除了肩负认识使命之外,还肩负着其他多方面使命, 如对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开展,对学生整个生命价值的提升,甚至对教师 自身的成长的独特价值等。传统的经典教学由于没有全面反映教学过程 所承载的多方面的教育使命和应有的丰富内涵,因而在理论上导 致了对教学价值认识的简单化,同时也导致了实践操作中的简化倾向, 教学过程被简化为知识的授受过程,甚至简单化为知识的告诉与被告 诉过程。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知识告诉学生,学生作为 被告诉者接受了知识,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就全面实现了。这样一种简 单化的认识和操作,限制了教师的思考,使得实践活动本身简单化, 阻碍了教师教学智慧的形成。第二,传统教学操作体系高度的技术取向和工业化生产特征束缚 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从操作层面上看,传统的教学操作体系是一个 具有高度技术取向和工业化生产特征的体系。它强调教学流程的高度 标准化、统一化、精确化和程序化设计,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接 受性,这是其优势所在。教师一旦掌握了根本要求,就可以顺利实施 教学。但是也正由于其高度的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发 挥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按照传统教学的操作要求,教学内容的 设计要追求高度的完整化和细节化,甚至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 重要的提示语、根本上都要非常详细完整地写到教案里面。教学过程 各个环节的设计要追求高度的精确化和程序化,每个环节的前后衔接、 起承转合都要设计得严丝合缝,每个段落用时多少都要作精心计算。教师 在执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完美无缺、高度准确地实现这些预设的目标。可以 想见,在完成这样一个教学流程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现场中灵活处置教 学变化情况,灵活面对学生多样化需求的空间以及创造性发挥的空间还能 有多大这种高度技术取向的教学体系从根本上束缚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束缚了教育智慧的生成。对于教师而言,这些精确的标准要求就相当于一个格,教师入格以后,还应该考虑如何出 格。但实际上这些过度精细、机械的标准要求使得教师一旦入格后, 就被限定在一个具体的框架内,很难再出来。过去人们常说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其实这种说法深刻而辩证地反映了教学中教师入格与出 格的关系。所谓教学有法,就是教学要有一个根本的规矩,要有一个 根本的格。但更重要的是还要追求教无定法。教无定法,就是要求教 师入格后还要出格,要大胆创新,要进入自由和智慧的境界。教师被 定格,就会失去自我,失去智慧产生的根底。(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取向近年来,蓬勃开展的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教育科研工作极大地推进 了学校开展,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改革与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越来 越强的功利性倾向,又正在损害着改革自身的成果,严重制约着教师 教育智慧水平的提高。对一个学校或一个教师而言,教学改革或科研 工作一旦成为一种追求地位、声誉、利益的手段,乃至关系荣辱、命 运的事情,其过程的功利性,必然会限制和阻碍人们的思考,并极大 地影响教育的品质及教育者的智慧状态。在现实中,急功近利式的改革和科研正以各种方式影响和干扰着 学校及教师的智慧水平。如今在不少地方和学校,出现了一些所谓快 餐式的改革,即为了快出成果、多出成果,什么东西快就学什么,什 么东西时髦就学什么。学校中各种改革的话语、口号和主张走马灯似 的变换,让人眼花缭乱。很多学校的课堂变成了各种“流行理论的 实验场,一些该传承、坚持的东西没有坚持下去,而所谓新的东西又 不能长久。不少学校处在一种改革的亢奋中,同时也处在思路混乱中, 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并没有形成比拟冷静、严肃和富有智慧的思考。 另外,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及繁忙的改革的双重重负下,教师在很多情 况下已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过去我们总是批评教师给学 生灌输了太多东西,现在回过头看,外界也给教师灌输了很多东西, 教师的大脑被塞得满满的,再加上一些功利的导向,教师很难有冷静 思考的时候,很难在工作过程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体验和真正意义 上的反思。现在甚至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 热衷于通过快速引进、移植、模仿一些新的方法、模式,然后通过参 加各种教学比赛获奖而快速成名。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师所掌握的 新东西往往停留于模仿、移植层面,并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经验和 智慧,快速的成功往往会助长骄傲的情绪,掩盖教师成长中的其他缺 乏,影响其教学智慧的正常生成。因此,这种“一课成名式的成长 之路,最终会影响教师的长远开展。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来说,中小学生前进行的教改研究大局部是以 求善为目的的研究。求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求得改革教学的善策,是 直接指向教育实践的。这类研究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以教师为研究的 主体。如果丧失了这样的主体,研究就会陷入被动,就会成为外在于 教师的强制任务,不仅会加重教师的负担,也会影响到教师对问题的 独立思考,降低教师的智慧程度,这是应该防止出现的情况。但不幸 的是这种情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少学校所作的研究课题或脱离 教师的教学实际,远离教师需要;或完全为专家所左右,教师成了研究 牵引下的木偶,丧失了研究的主体地位。学校虽然出了不少成果,但 很多并没有内化成教师自身的东西,没有升华为教师的智慧。另外值 得注意的是,现今教师富有个性的、有自己特色的话语越来越少。教 师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表述,与各种教育理论书的语言越来越相似。 甚至在一些经验交流研讨会上,教师在交流自己教学经验的时候,所 说的话也都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教师失语症,这反映 出教师个性逐步丧失,智慧水平下降的深层次问题。总体来看,在这样一个忙碌、紧张的功利背景之下,现在学校、 课堂中正呈现出有知识但少智慧,有理论但少思想这样一种局面,人 的整体智慧水平在外表繁荣下正出现下降。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的 高度关注。(三)教师在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长期形成的一些习惯工作方式也在很大程 度上阻碍着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这些习惯方式主要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搬运工式的教学方式。在这类方式下,教师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简单“搬运,即把所要教的知识、内 容从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上搬到教案上,然后把教案搬到课堂里,再 把教案的内容告诉学生,一个教学流程就算完成了。教师在这里根本 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的内容搬到了课堂, 告诉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中,教师很难有创造性。 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已经成了教师的“圣经,教师很难超越。另一类方式是“捆绑式教学。这种教学不但束缚了教师,而且 在更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所谓捆绑式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对学 生的思考、对学生的问题解答、对学生的整个思维活动进行人为控制、 牵制。按照这种方式,教师在课前要认真设计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重要 问题,并同时设计好解决每个问题的标准思路和方法,确定标准答案。 课堂中,教师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结论、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往往 是以启发的方式提出问题,但教师很快就会以引导性、暗示性的评价语 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设计好的标准化路线上来, 然后在教师的牵引下迅速指向标准答案、正确答案。这样,一个教学过 程就完成了。这对知识的传授来说可能是高效的,但是高效背后牺牲的 却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开展的空间和权利。特别是 当这样一种方式被普遍运用到各个学科甚至每一节课教学的时候,它带 来的可能就是一种灾难性后果。在进行中西方学生学习状态比拟时,大家认同的一个事实是,中 国学生在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完备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独立思 考的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西方学生相比却有差距。 为什么会这样从课堂深层来思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传统教学中, 课堂中一切都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按部就班地推进,很少出现思考问题 的波澜,也很少出现教学的转折、高潮,这在根本上束缚了教师和学生 的开展。10多年前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是,全体学生45分钟都在背着 手安静地听教师讲课。与那时比,现在课堂局面已大有改观,师生可以对 敌、互动,可以讨论、动手操作。但我们不能只看外表的改良,这些根深 蒂固的传统教学方式如果不从深层上进行改良,最终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和创造性地获取和运用知识、 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师生互动,既解放了学生,又解放了老师,把学 生教得越来越聪明。智慧型教师需要具有较高的智慧教育水平,随着 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开展,对于教师的信息素养及相关的教师技能水平 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型教师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理论学养、良好的人 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同时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学 习力,并且以促进学生智慧及创新思维的开展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 这对信息时代下教师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开 展机遇。二、为什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教育最大的挑战是学生认为教师讲的知识没有用,学生是为了应 试的目标而学习的。在应试的目标导向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很 多教师总是思考学习者的痛苦、困惑。学生被灌输,盲目接受,目的 不清;缺乏创造力,不知道未来能够做什么,没有信心,没有奔头。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 才,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改变,难以培养出杰出人 才。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创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开发培 养的。创作性思维能力的核心特征是会发现,发现原有知识解决不了 的知识点;设想需要什么知识能够解决它;归纳出需要的知识是什么样 的;能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当中选择适宜的知识、方法解决它;能够 正确评价自己。这种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直接讲解出的,而是 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也是影响师生智慧生成的一个重要方 面。四、如何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境(一)要走出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重新认识教学的意义与价值教师的教育智慧很多来自于对教学工作深层的、理性的思考和把 握,如果理性认识是片面的,是有局限性的,教师的教育智慧很难得 到提升,很难进入到一个较高境界。所谓有大智慧才会有大境界,这 种大智慧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人们对问题把握的深刻性和全面性。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理论上的诸多局限性,对教师教育智慧的提 升已形成严重束缚。例如,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传统的经典教学 体系对教学的一些特征,即教学的标准化、标准化、程序化以及可预 设性、可控性等做了淋漓尽致的阐述,并且形成了一整套标准操作要 求。但是,对上述特征的另一面,即多样性、复杂性、特异性、灵活 性、开放性、生成性、选择性等,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在理论认识上 是严重缺乏的,而这种理论认识上的缺乏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长期呈 现机械、僵化的局面。因此,在反思传统教学弊端,推进课堂教学重 建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重建课堂教学的操作体系,更重要的是要重 建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重建课堂教学的哲学根底,重新认识教学的 意义、价值与特点,要在理论认识上逐步走出传统的经典教学体系的 大框架。(二)要切实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教师的实践是每一位教师成长的基石。任何教师的成长,都离不 开实践的锤炼。智慧源自实践,“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一 一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 的反思,我们得以表达机智。 3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真正高水 平的理论成果也都来自实践。而真正的教育家、教育大师也只能是来 自于实践。无论古代还是近代、当代,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没有哪 一个是缺少教育实践的。日本教育界评价中国只有两个半教育家,一 个是孔子,一个是朱熹,那半个是陶行知。这当然是他们比拟苛刻的 说法,但也反映了陶行知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陶行知是当代著名教 育家,是留洋回来的博士,但他真正在教育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认 识,那么来自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教师对教育的各种看法、各种主 张,教师所接受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只有在与实践的结合中,特别是 在实践的反思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想。离开了与实践的结合,最多 只能说我们掌握了教育学知识,而不能说它已经转化为我们的思想。 上升成为一种智慧。(三)要切实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尊重教师的个人风格智慧在本质上是高度个性化的,没有完全相同的智慧,每个人的 智慧都是深深打上自己烙印的,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关注教 师教育智慧的状态,首先要关注教师的个体经验。教师的智慧可以通 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 在和教师的个体经验结合的时候,才能被内化。现在教师缺乏具有自 己特色和个性的经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有一种无视教师个体经 验,不尊重教师个人风格的倾向,再加之经过各种外在强加的“格式 化培训,教师像被洗脑一样,最后变得都一模一样,失去了个性和 个人风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其智慧水平不可能提 高。就教师个体而言,他最可贵的财富,就是他的个体经验,特别是 那些值得总结、挖掘、提炼的优秀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应鼓励教 师有个人风格。教师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嘴巴说话,学会 走自己的路,这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应当倡导的。(四)要淡化教育科研的功利性,还教育科研以本来面目只有在远离功利的背景下,教育科研才会成为提升教师教育智慧 的重要途径,并且会成为强大的动力,推动教师深入思考,不断提高 自己的智慧。要强调科研是手段,不是目的。要在当前科研风气比拟 急躁的背景下,创造条件使校园远离功利,归于宁静。古人所说的“宁静 致远,其实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在急躁的状态下,人的 智慧是不可能得到开展的。要“致远就一定要“宁静,这才是智慧的 生成之道。在校园里,应该给教师提供一个宁静的、适合于思考的环境, 要尽可能减少对教师的各种外在强迫,减轻来自各种功利性任务的压力, 让教师在归于宁静的过程中自由生发自己的教育智慧,创造性地推进教学 工作。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需要淡化的是科研的功利性,不是要淡化科 研自身,科研仍需不断加强。科研是教师智慧生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师开 展、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科研兴教、科研兴校,是大幅度提高教育教 学质量的成功之路,而且也是一大批优秀教师成长的成功之路。只要 把握住科研的正确方向。用正常的心态来从事教育科研,对于提升教 师的教育智慧就会有极大助益。(五)要切实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状态提升教师的智慧水平,不仅仅要关注教师的认识方面,更要关注教师的职业情感状态。作为一个职业工作者,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内 在的认同、情感上的接受,会直接影响到他的整体智慧水平。师爱是 教师职业情感,是教师情感智慧中的核心组成局部。关心和保护孩子 是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缺少这样一种情感,即使有再深的理性 认识,教师的个体智慧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智慧。因为在一 定程度上,“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 心品质 4, “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 心。 5由此看来,对教育的责任感,对孩子的责任与关爱是构成教 师教育智慧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根本条件。(六)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水平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重要组成局部。机智就是对意想不到的情 景,进行崭新而出乎意料的塑造的能力。教学机智是教师在一定的理 论修养根底上,在长期实践体验、感悟和实际经验根底上形成的一种 超乎寻常的、出类拔萃的临场发挥能力。它反映了教师对现场敏锐捕 捉的能力、快速反响的能力和非常得体的、合理的应对能力。具有教 学机智的教师,可以把教学现场中出现的偶然因素转化成一种有利的 教学时机,可以恰如其分地把教学引向高潮,推向深入。教学机智表 现为临场的天赋,但这个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在理论和实践 两个层面上磨合而成的。同时,教学机智又表现为教师对教育工作、 教育对象的深刻理解。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即使表现出来某种机智,也可能只是一种小聪明,不可能对教育工作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 用,而真正的教学机智正是要起到这种作用。(七)要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综合学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教育智慧水平,与教师终身学习、终 身进取密切相关。教师的学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书本的学习,如学 科知识的学习等,也包括实践中的学习,经验中的学习,以及向教育 的对象一一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进行积 累,需要在综合学养全面提高的根底上来提升。另外,只有在学习的 同时不断地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师的学习提高到新的水平。才能不断 地生成新的教育智慧。注释1 2 3 4 5马克斯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5、273、274、12、270.第一批90后教师正逐渐成为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作为新时代的 教师,其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 小学的曾荟茹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本着对孩子的喜爱,曾荟茹已经 踏入教师行业8年,而她一直将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结合自身的经历和多年的学习,曾荟茹知道对于初入小学的孩子 而言,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润物细无声,以 身作那么成为孩子学习的典范。因此,在曾荟茹的班级里:看到地上 有垃圾,她总是主动捡起;和孩子们说话,她都会把礼貌用语挂在嘴边;观看班级比赛,她的加油声一定是最大的无需反复地说教,班级 孩子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工作8年,曾荟茹也在不断学习,提升 自我。她利用假期完成了四川大学在职研究生学业,获得国际汉语教师 资格证和心理咨询师证。并且,她先后5次参加市、区级课堂大赛,屡 获佳绩,更是在2019年成都市班主任技能大赛中荣获四项一等奖和一 项二等奖。她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们明白学无止境,有这样的典范力量, 班级的孩子也乐于学习,语文成绩一直位于年级前列。作为一名班主任,曾荟茹坚信要管理好班集体,必须得到家长的 信任与支持。2021年,带完第一届毕业班的她接任了当时三年级成绩 和班级常规均是全校垫底的班。开学第一个月,在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 之后,她每天都请四、五位家长到办公室促膝谈心,将自己的教育理 念和家长分享,了解每一位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家长共同寻找适宜的 提升方法。家长们被她的负责和专业深深打动,一改之前的态度, 大力支持她的工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原本最糟糕的班级一跃成为 语文年级第二、常规全校第一的班级。要成为一名智慧型老师,最重要的一定是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 人。曾荟茹通过学习,认真吸取优秀的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 落实生本教育,她的课堂上主角永远是学生。在班级管理方面,她借 鉴魏书生的自主管理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得力的小助手,将班级管理 得井然有序,曾荟茹所带班级的常规始终排在全校前列,因此她也被 评为龙泉驿区优秀班主任。不断学习,提升自我;重视家校携手,促进孩子成长;落实生本教 育,让学生做主角。就这样,曾荟茹不断探索实践成为一名新时代的 智慧型教师,也先后被评为龙泉驿区“教坛新秀 “优秀青年 “语 文骨干教师 “西河镇优秀教师。要让学生长时间经历发现、设想、归纳、抉择、评价的思维过程,积 累思维经验。形成科学创造能力、创造性思维,学生才有斗志、有信 心、有动力去学习,这也是学生学习核心的动力源泉。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智慧教育。从目标角度讲,要让学生形成学科 能力体系,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聪明起来。 智慧教育的“智慧表达在学生的智慧得以提升,学生智慧学和教师 智慧教。智慧起来的核心,从学习方式方法角度讲,就是让学生智慧 地学,发自内心主动学习,个性化、轻松愉快,尽可能以探究的方式 学习;教师要智慧地教,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兴 趣爱好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方式学习,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资源学习, 尽可能将创新性智慧培养与中高考科目的知识学习融为一体。三、如何成为智慧型教师评价教师是否具有智慧,首先要判断他的课堂是否是智慧的教学, 标准有三点:第一,有好的教学模型;第二,关键教学环节有信息技术支 撑;第三,能够创设有效的情境化学习环境。这三个标准也是实现深度 融合的关键。智慧型教师要能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改造教学模型, 建议读者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考虑以下五个方面,首先,要让学生发自内 心主动愿意学习;在学生进入到学习的环境中,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在 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会思考、会创造、会智慧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要让 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后需要让学生能够动态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一)让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要将知识到实际生活当中,给出有值得让 学生思考的问题或完成的任务。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据根本知识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设计问题或人物。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认知 水平、知识水平分类、分层次设计问题或任务。可以对整个学科进行 设计,也可以对单位进行设计,或者对知识点、知识片进行设计。设 计问题是需要智慧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原有知识不够,学习完本 节课的知识正好可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要设计这样的问题、任务。 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利用多媒体呈现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问题或任 务,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等将问题或任务提供应学生。(二)让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根本思路是: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 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找到有效的学习工 具和资源学习。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学生个性化探 究、获取、接受等所需要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三)让学生会思考、会创造、变聪明、有智慧要有能够培养学生会发现、会创造、聪明起来的教学模型,即尽 可能通过探究方式获得知识。归纳、探究才会产生智慧,智慧绝不是 灵感,它是能通过后天培养出来的。对技术的需求是应用信息技术构 建学生个性化探究所需要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教师需要问题库,激活 学生去思考、探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归纳知识所需要的信息化环境。 学生在教师的问题驱动下,在探究环境的支撑下形成发现与归纳根本 知识和应用方法体系,并通过实践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教师提供的支撑环境下梳理根本知识和方法体系,与已有知识建立关联。这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而到达学生智慧的目 的。(四)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让学生轻松、愉快学习的关键是新知识学习中疑难点要有有效的 破解手段和方法。对于很难学会、很难听懂的知识点,需要在信息技 术与课程深度融合根底上进行讲解。破解疑难点的方法有很多,例如 可以通过录制微课的方式来破解,但录制微课并不是简单地录人像或 抓屏,而是要在深度融合根底上,把不容易讲的、不容易理解的知识 点借助现代化手段录制下来,学生可以重复听讲,也可以个性化选择 听讲。这种微课绝不是把一节课压缩成十几分钟,而是学生感兴趣的 片段式知识。对技术的需求是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让学生容易理解疑难 知识所需要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五)让学生能够动态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教师借助现代化手段采集学习过程特征数据,记录测试结果,做 大数据分析,分析学生哪里会和哪里不会,不会的地方要帮助其找到 适宜的方式、资源去学习,制定适宜的学习方案。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是应用信息技术构建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特征和阶段性学习结果,能够 根据阶段性学习结果判定学生进一步学习方向及给出适宜学习方式, 提供有效学习资源的支撑系统。以上五点是关于如何通过技术来支撑教学,进行模型改造的一些 建议。归纳起来说教学模型改造的关键是让学生由内向外愿意学;轻松 愉快获得新知,形成技能;在获得新知形成技能的同时,提升自主与协 作学习能力,提升创新性思维能力;能够及时进行评价和调整;让学生有 修养,热爱生活,发自内心友善。现在提倡立德树人,真正的师德不是 简单当保姆,而是把学科创新这件事情做好,让每个学生轻松、愉快 地学习,让他们聪明起来,智慧起来,学生才会快乐,愉快。一、当今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缺少什么笔者关于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的思考缘自几年前发生的一个真 实故事。那时,某实验小学刚参加笔者主持的活动教学课题研究,为 把课题前期的研讨引向深入,学校课题组设计了一道“数学题,然 后让一各数学特级教师对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随机抽取的各20名学生 进行测试。题目是这样的:一条船上载了 25只羊、19头牛,还有1位 船长,要求根据条件求出船长的年龄是多少大多数学生居然都算出了 具体“结果,只有少数学生对试题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且质疑者 低年级学生居多,中年级次之,高年级最少。这一结果在教师中引起 强烈震动,并进而引发了教师们对这样一些问题的不断追问和反思:以 现有的教学方式,我们是否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当今的学校教育和课 堂教学究竟还缺少什么时至今日,这些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并依然具有深刻的思考价值。总体而言,经过了 20多年持续性的教学改革,特别是经过了近年 来新课改的冲击与洗礼,中小学课堂教学整体面貌已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思想纷至沓来,各种新的教育 教学模式、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涌进课堂,以往课堂教学普遍存在 的理论匮乏、方法单一、技术落后的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当 今的课堂教学似乎并不缺少新的理论、方法、技术,也不缺少改革的 热情和由此带来的繁荣局面。但是,长久以来人们所期待的课堂教学 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仍然迟迟不能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 活力为什么依然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的机械学习中被销蚀、 磨灭教师在面对各种新的挑战和复杂多变的教学场景时为什么经常表 现得无所适从、茫然无助课堂教学的各种理论、方法不断变换,但课 堂的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识,甚至千篇一律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是否把学生越教越聪明了正如开篇的故 事所反映的,现实中一个几乎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学生年级的递升, 受教育时间的增加,知识量的扩大,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 反而在逐渐萎缩,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在冷淡,而对教师、书本的依 赖、盲从程度那么越来越严重。为什么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 在课程改革一派繁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关乎课堂生存与质量 的深层问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关键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在我 们热衷于将各种理论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时,无视了 教师基于自身体验、感悟、反思、实践而形成的教育智慧的作用,甚 至压抑了这种作用的发挥。由于这些新理论没有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智 慧,所以并没有真正改变教育现实。如果基于以上判断进一步追问: 当下的课堂究竟缺少什么或当前教师的素质中亟待加强什么答案应该 是一致的:教育智慧。二、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教育智慧什么是智慧笔者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 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根底 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 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