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第六册美术教案.pdf
第一课:我们的社区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本节课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区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规模上都在不断发展,花园式的小区比比皆是。小区中优美的环境、齐备的设施、丰富多彩的活动,都会给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因此,本课教材中,选择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环境为教学内容,从题目上力图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社区的特点,通过观察、记忆、表现社区,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环境,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和儿童画创作能力。(二)教材版面分析教材中编入了 3 幅社区的图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回忆小区的环境、设施以及人们在小区活动的情景。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些小区的图片,丰富教学资源。教材中还选入了 6 幅形式各异的学生作业,有的用线描,有的用彩墨,有的用刮画和黑白画的形式,各不相同;既有个人完成的,也有集体合作的长卷,教学中可供教师和学生借鉴。二、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观察了解自己社区的人物活动和景色,并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社区新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及美术表现能力。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巨大的变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社区的人物活动和景色,并画下来难点:能从独特的角度表现社区美好的生活景象。四、教学具准备:教师:大画纸、学生:彩色水笔、油画棒。五、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出示课题:第一课:我们的社区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观察了解自己社区的人物活动和景色,并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社区新貌读 目 标(2 0秒)2、出示自学指导(一)1谁能做一个小区中人物活动的动态,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做的是什么动作?请几名学生到前面做几个小区中人物活动的动态,大家根据其特点猜出是什么动态。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做的不同的人物动态的特点。观察小区环境、设施以及人物活动的特点。出示自学指导(二)在这么美的社区里,人们的生活怎么样呢?有些什么有益的活动呢?到黑板上画出小区的景物、人物?分析几个学生做的不同的人物动态的特点。师生互动:他们画的哪些地方抓住了社区和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黑板上学生画的社区及人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材第3、4页上的学生作业出示自学指导(三)社区里的人们真是生活的有滋有味啊!我们来看看一些小朋友是怎样来夸自己的社区的?欣 赏(书上的学生作品)。这些作品从哪些角度表现了社区?画面上如何表现前后关系?用了哪些表现方法?(1)社 区 全 貌(线描):表现了社区的繁华与热闹。(2)海 岛(色彩):表现了社区的宁静与朴素。(3)健身、下 棋(线描):表现了社区健康、活力的生活。通过欣赏,使学生明确表现的形式(线描与色彩)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反映社区,表现社区的哪些方面(环境与生活)。当堂检查训练:分组合作完成长卷作业,可自选工具材料。师生评价,展示作业。课后拓展张 择 端 清明上河图板 书 设 计 第 一 课:我们的社区社区的人:动态情感社区的景:位置方法课后小记: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学生们都是比较熟悉的,只是还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教师在这堂课上的任务就是去引导学生到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去发现美,认识美,并创造美。把同村的学生分为一小组描绘自己社区的生活,他们都显得十分乐意,作业效果也很出色。第二课:恐龙世界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本节课是“造型 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恐龙”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从小就玩恐龙玩具,看有关恐龙的连环画,听关于恐龙的故事,因此,这节课从题目上就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相关的模型、书籍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种恐龙的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观察、记忆、表现恐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注环境,训练他们的观察、记忆、表现能力。(二)教材版面分析教材中编入了学生参观恐龙化石的照片,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意识。4 个不同种恐龙玩具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种恐龙的特点。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恐龙的种类、习性、外形特点。学习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带来一些恐龙的图片、模型、玩具,丰富教学资源。教材中还选入了 3 幅不同形式的学生作业,有的是用彩泥,有的是用油画棒的表现形式,可供教师和学生借鉴。这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情节,教学中可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学习不同种恐龙的表现方法,以及对情节、环境的表现。教材第5 页还有2 幅学生活动的图片,中间一幅在引导学生利用恐龙玩具、模型探究不同种恐龙的特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右下角的图片,力图引导学生课下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并制作专刊进行展不0二、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恐龙消失的原因,增加对恐龙的认识。能力目标: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初步学习如何捏制各类造型。情感目标:通过故事形式,引起学生想进一步了解的恐龙的学习欲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独立完成一只恐龙造型。难点:正确把握不同体型恐龙的身体各部分的比例。四、教学具准备:教师:范作学生:橡皮泥、各类小型的恐龙玩具。五、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出示课题:恐龙世界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说说恐龙消失的原因。想象恐龙生活的世界,并能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能够以想象和仿制结合的方式完成一只恐龙造型。读 目 标(3 0秒)2、出示自学指导(一)这是什么?(恐龙一长颈龙、三角龙、剑齿龙)师生互动:出示自学指导(二)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都有哪些种类?它们是长什么模样的?你最喜欢哪头恐龙?出示自学指导(三)任选一只恐龙,一起说说身上各部位如何来捏制(画)。A、头部;B、身躯;C、腿部;D、尾部按自己的喜好与兴趣捏制(画)一头恐龙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各类恐龙形象具体化。和学生一起聊聊恐龙是如何生活的。身上的各种不同体形各有什么作用。长劲龙的长脖子;三角龙头上的角;剑齿龙背上的刺;冀龙的翅膀及翅膀上的爪子当堂检查训练:画恐龙师生评价,展示作业。课后拓展:课 后 查 阅 有 关 恐 龙 的 资 料,了解恐龙为什么会消失板书设计恐龙世界恐龙的外形特征:恐龙的故事课后小记:第 三 课:画中的线条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线条是绘画的重要造型语言。画家笔下的线条包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以及对所表现物象的理解。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分为两页,第一页的3幅作品均为我国古代绘画中的经典之作。放牧图、黄河逆流、八十七神仙卷3幅作品从内容题材上分别表现了动物、自然、人物,其中蕴含的情感也各不相同。奔马的骡悍与力度;黄河水惊涛翻滚、柔中带刚的气势;神仙繁而不乱、随风飘荡的衣带,把我们带入了不同的境界,而如此美妙的变化,来自于线条曲直、舒缓、粗细等无穷的变化。体会线条的变化,感受不同的境界,就是学生们读画、赏画并获得欣赏技能的过程。因此用3幅作品对比欣赏,可以使学生很快感受到线条在画中的作用。学生自然会认识到画家可以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本课第2页上半部分选用了马蒂斯 女像、毕 加 索 两个青年农民和琼坎 海景3幅作品。从地域文化上讲,这3幅作品均来源于欧洲,其文化背景与上一页完全不同;从绘画工具上看,完成这3幅作品的画笔与中国传统的笔墨工具有着巨大差别;从时代上看这3幅作品属于近现代作品。尽管有着如此多的不同,但用生动的线条表现作品是它们共有的特点。在本页的学习提示中这样写道:这三位外国画家在画中运用的线条,反映出了他们当时的心情,有的平静如水,有的动荡不安这一提示,显然是对学生在欣赏第一页作品后,对线条认识的提升,即从线条可塑造生动的形象,提升为线条还可以表达画家的心情。马蒂斯流畅简洁的线条表现了一个宁静思考的少女,从其舒缓的笔触中,即可体会到画家安静、平和的心情;毕加索的 两个青年农民与 女像对比则更显出农民的朴实与粗放,似乎少了少女的一份宁静。海景是一幅风景画,画面的构图似乎是要表现一种平静,但如果细细品味画中躁动的线条(特别是天空的线条),就会感到画家在绘画时的心境是复杂的,这平静中蕴含着暴风雨的来临,远处的小船、鼓起的风帆、被风吹起的旗都在告诉我们这平静中的不平静。对于三年级小学生,我们不要求孩子深刻地理解画家的意图,只要学生知道线条可以表现不同的心情就可以To对于能力强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正确评价。在本页下半部是该课的作业提示,作业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作业,也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好机会。教师应提倡每个人都开口说一说,说给好朋友、老师、家长、小组同学均可,关键是每位同学的参与。第二部分是用线画一幅画,为了让学生产生共鸣,教材中还选用了两幅学生作品,这样孩子与线和作品间就缩短了距离,使学生能够有信心的大胆创作。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线条的表现力,学习观察、欣赏画面的方法,进而体会、认识到线条这种造型语言的魅力。二、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了解线条这种绘画语言,通过仔细观察,认识不同动势的线条。能力目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线条的观察,了解艺术家的表现风格和情感,能用线条表现自己身边的景物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古代作品,了解中国灿烂的绘画艺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不同画家用线条表现的作品,初步体会画家不同的情感,认识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对画面的分析,认识线条的表现力,学习对画家作品的分析和评述难点:学生能将本课的认识,初步运用到绘画作品中四、教学具准备:学生:铅笔、彩色笔五、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出示课题:画中的线条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读 目 标(2 0秒)2、出示自学指导(一)我们怎样理解线条是重要的绘画语言?请同学们对此观点进行论证。放牧图、黄河逆流、八十七神仙卷3幅画局部线条:师生互动:三 种 线 条 给 人 的 感 受,。学生发言:奔放、流动、柔美质疑:三种线条,分别表现什么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看画面。简单介绍3幅作品(连线)(1)砖画奔放马远壮丽、气势吴道子安静、悠闲下面有3幅作品的资料,请同学伴随着音乐读给大家,同学们听一听,听到的音乐适合哪幅作品,为什么这样选择?小结:线条可表现不同的质地(水、衣纹、骏马强健的肌肉)。刚才我们认识到,不同的线条能表现不同的场景,其实线条还有更神奇的功能,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自学指导(二)说出几个描述心情的词,马蒂斯、毕加索、琼坎的作品,请同学们分析三位画家的心情。出示自学指导(三)了解了线条的这么多知识,下面在小组内交流你都能画出什么样的线条(任选美术作品的一个局部进行临摹。通过临摹尝试线条表现力。)当堂检查训练:谈学习感受,请同学说说画线条的感受。互相说说自己对画中线条的不同感受。师生评价,展示作业。课后拓展进一步了解、体会,使学生对用线造型产生浓厚的兴趣。板书设计画中的线条特点:疏密 粗细 长短 曲直情感表达课后小记:第 四 课:会动的线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本 课 是“造 型-表 现”领域的一个内容。本套教材中,各册都贯穿了线条系列的内容,”会动的线条”是这册中线条系列的一个内容。首先,从题目上力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教材中既有古代敦煌壁画,又有现代雕塑、摄影作品,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使这一课教材内容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教材版面分析教材中编入了敦煌壁画的作品,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画中的人物形象为什么给人以飞动的感觉,体验曲线的作用,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教材第8页左下角编入了罗马市的雕塑,它向空中的彩带一样,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右下角城市公路上的夜景图片,条条曲线,使人联想到公路上飞速奔驰的汽车,动感强烈。教材第9页中还有一些内容不同、有一定动感的学生作业,可以启发学生的创作思路,便于学生作画过程中参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线条的表现力,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尝试怎样使线条能动起来的游戏般的学习活动中,对美术造型活动产生兴趣,教材中既有古代敦煌壁画,又有现代雕塑,摄影作品,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使这一课教材内容体现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体验、感受、了解哪类线条能表现出动感,感悟线的表现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欣赏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以及对线条活动的兴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哪些线条能表现出动感,学习如何运用纤小表现动感难点:线的动感的表现及疏密的组织四、教学具准备:学生:画纸、水彩笔,彩带等五、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出示课题:会动的线条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读 目 标(2 0秒)2、出示自学指导(一)谁能让你的丝带动起来?丝带动起来时是什么样的线?谁能到黑板上画出表现丝带动起来的线?师生互动:请几位小朋友到上面来跟着音乐起舞,让其他同学把他们的舞蹈用线条表示出来。分析用线条的方法(波浪型的线条具有动感,平直的线条比较呆板。)出示自学指导(二)观察教材中壁画作品,提问:画上哪些线条给你飞翔的感觉?我国敦煌石窟中还有许多这类壁画。看看它们如何用线表现出飞翔的动感。(1)分别说说作品中都表现了什么。(2)线条的排列以及疏密关系哪张处理得比较好?(3)你认为哪一张动感最强?为什么?播放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教师利用教材第8页右下角的图片、补充的一些艺术作品,以及教材上学生作业,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什么样的线条能给人动感。组织小组讨论。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如何使画面中的线条既有动感又具美感。出示自学指导(一)欣赏观察书上另两张图片分析其线条的动感和添加其他线条的表现作用。你想用会动的线条画什么当堂检查训练:如何运用线条使画面具有动感和美感?要多用曲线和能表现动感的线条,注意线的疏密。师生评价,展示作业。课后拓展除了在普通图画纸上画,还可以用什么材料表现呢?展示几幅用刮画方法表现动感的作品,鼓励学生课后试一试。板书设计会动的线条动的表现:说说怎么动:课后小记:线条是绘画造型的基本元素,也是作者用来表达感情的重要要素,而线条的波动能带给人不同的运动感受,线条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感受具有动感的线条的表现方式和视觉冲击,体验线条造型的美感。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线条运动的规律,画面上的事物能够用会动的线条来表现。但由于养成的绘画习惯,动感还不够强,今后在这方面还要多强调,多练习。第 五 课:卵石动物造型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本课属于“设 计 应 用”领域。设计本课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描绘、拼摆、组合等多种手法进行卵石动物造型设计。在设计、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并表达自己的创意。生活中,卵石随处可见,经过挑选,再把捡回的卵石洗干净后,就可以根据卵石的形状进行创作。(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教材共两页,展示了学生研究、评价作品的图片和10余件各种卵石动物作品。另外,还有两幅卵石猫头鹰绘制的步骤图。卵石动物造型作品中,有以动物头部形式表现的,也有以动物卷曲状形式表现的,还有的是几块卵二、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认识有趣的卵石造型游戏,根据卵石的不同形状,创作可爱的动物形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造型能力。情感目标:丰富学生的绘画经验,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根据卵石的形状进行合理的想象,并创作可爱的动物形象。难点:动物形象饱满生动。四、教学具准备学生:卵石、记号笔、颜 料、毛笔等五、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出示课题:卵石动物造型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读 目 标(2 0秒)2、出 示 自 学 指 导(一)出示多种形状的卵石,学生大胆想象。仔细观察卵石的形状,你联想到了哪一种动物?学生发言师生互动:你们还了解哪些动物?请在小组中将你喜欢的动物特征介绍给大家。想一想,怎样将喜欢的动物画到你找来的卵石上?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组织学生汇报。出 示 自 学 指 导(二)很多小朋友和大家一样,看到了各种形状的卵石,也产生了很多丰富的想象,并且把自己的想象变成了现实,创作出了许多有趣的动物造型。在我们的课本里就有很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打开书本,学生观赏卵石动物作品,自由交流。询问学生是否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结合课件作品解决。发给各小组卵石作品出示自学指导(三)仔细观察,说一说这些作品是怎样利用卵石形状创作的?创作的动物形象在姿态上有什么特点?(除了动物头像与鱼类外,动物的姿态大多是静止的团身形象。)当堂检查训练:(1)根据卵石形状进行合理想象;(2)用记号笔在卵石上勾勒动物形象细节;(注意:此时,这块卵石就是动物的身体,就像是它的剪影。)(3)用干笔蘸上颜料进行美化。师生评价,展示作业。课后拓展卵石作品与生活的联系。石头的艺术作品欣赏,文化的介绍。板书设计课后小记: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习的内容非常感兴趣,学习过程中始终表现得很积极,很投入。对于在卵石上进行动物造型也掌握得比较好,只是由于第一次尝试的缘故,学生的经验还不够足,底稿画得不错,在上色时,好多学生内有处理好,导致形象稍模糊了些。我觉得只要让他们多操作几次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得到了体验,得到了收获,得到了快乐。第 六 课:威武的盾牌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本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设计本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习利用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合作创作、设计威武的盾牌。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选择各种彩色纸,以剪、贴、搭配或绘画的表现形式,创作各种新颖、生动、威武的盾牌作品。在进行本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在冷兵器时代,盾牌是一种防御武器。同时,培养学生要在生活中学会保护自己,树立防范意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想像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教材选择了北朝彩绘陶俑 扶盾武士俑。作品中的武士,右手呈握状,很可能有一件兵器,只是年代久远,已无处可寻了。武士左手扶着一块装饰着面目狰狞威猛兽头的盾牌。武士的两眼圆睁,眉头紧锁,嘴角下垂,更显得威风凛凛,充满杀气。除此之外,教材还展示了 7 幅学生设计、制作的盾牌作品,另外,有两幅学生制作、展示作品的图片。在作业提示中,要求学生寻找有关盾牌的资料,可引导学生查找用神、怪及动物形象创作的面具,凶猛动物张开大口的照片以及商代装饰有兽头、饕餐纹样的青铜器作品。二、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在冷兵器时代,盾牌是防御性武器,并了解盾牌在当今生活中的用途。能力目标:结合现有的资料和材料,从外形、图案、色彩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制作。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会保护自己,从小树立防范意识,建起心中的盾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盾牌外形及图案的特点并进行设计和创作。难点:让学生感受威武的含义并能做出让敌人胆战心惊的威武的盾牌。四、教学具准备:学生:彩色卡纸、蜡光纸、瓦楞纸、剪刀、双面胶、彩色笔及大锅盖、雨伞等。五、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出示课题:威武的盾牌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盾牌的设计、制作。盾牌造型、色彩、图案纹样的新颖。读 目 标(2 0秒)2、出示自学指导(一)研究教材第1 2、1 3页的学生作品。你知道盾牌的用途吗?盾牌的外形有什么特点?你还能设计出哪些形状?学生积极发言请四位同学上前设计盾牌形状,其他同学在白纸上画,比一比谁画的又多又好。师:总结左右对称、威武出示自学指导(二)从外形上看,这些作品有什么不同?从图案上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从颜色上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从表现手法上看,这些作品有什么不同?师:把盾牌作品分发给各组,进行研究。A、学生回答盾牌图案设计的特点,并谈感受。你能例举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威武的形象?(欣赏课件显示生活中威武的形象:石狮子、铺首、青铜器、面具。)看了那么多威武的形象,你能选一选这幅图片中的三个形象哪个最威武吗?为什么?你认为要显得威武,关键是抓住哪个部位的变化,你能不能上来做一下威武的样子?课件显示两只不同形象的老虎,问:哪只更适合做盾牌?出示自学指导(三)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用动物头的图案设计一个能让敌人见了胆战心惊的盾牌。当堂检查训练:设计制作小盾牌师生评价,展示作业。课后拓展在古 代,人 们 遇 到 危 险 时 用 盾 牌 来 保 护 自 己。那假如你以后遇到危险,将用什么来保护自己呢板书设计 威武的盾牌外形、色彩、纹样图案“威武”的含义课后小记:第 七 课:会变的盒子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设计本课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样的盒子,发现不同种类的盒子的不同功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初步树立设计意识,培养简单的设计能力。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研究发现盒子的种类和用途,简单了解纸盒的基本制作方法。让学生通过纸盒的收集、观察、研究、制作等教学活动,了解有关盒子的相关知识,学习用简单的方法将不同的纸盒进行组合和制作。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在动手实践中了解盒子特征和功能,明确盒子不仅造型美,具有审美价值,还具有实用价值。(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共有两页,第14页以欣赏内容为主,提供了古今中外的各种各样的盒子,通过欣赏分析盒子的造型、功能,了解盒子的设计与实用的关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了解有关设计的基本要求。第15页出示盒子的展开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纸盒的基本制作方法。作业提示中要求学生研究纸盒的制作步骤,找一些其它的纸盒,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变成你想做的东西,如:房屋、车辆等。、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立体纸工的制作方法、不同的表现技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和创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学会自己动手美化生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制作纸家具。难点:多种不同的设计和制作。四、教学具准备:学生:样品、范作、油画棒、水彩笔、白版纸、剪刀、胶水。五、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出示课题:会变的盒子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读 目 标(2 0秒)2、出示自学 指 导(一)你收集的盒子是装什么物品的?造型美吗?有什么特点?设计、实用功能表现在哪儿?说一说你最喜欢之处。师生互动:学生说完师总结盒子的造型美、装饰美和实用价值的关系。出示自学指导(二)研究分析纸盒的制作特点。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设计。根据学生探究结果引出制作要点。(选材、设计加工、组合。)出 示 自 学 指 导(三)指 导 看 书 第1 4、1 5页。让学生讨论设计制作纸家具的构思当堂检查训练:学生活动:1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在此过程中,掌握纸家具的基本制作规律。2 .各组选派代表反馈探究结果。3.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制作构思,协调统一本组的制作方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师生评价,展示作业。(一)教学评价方法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的方法或者是填写评价单的方法进行评价。(二)教学评价要点巧妙利用纸盒的形状和颜色进行组合制作。课后拓展板书设计:设计要点 造型美、装饰美和实用价值制作要点:选 材、设计加工、组合。课后小记:第 八 课:彩墨游戏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彩墨与宣纸的特性,体验彩墨画的乐趣,并进行简单的技法练习。让学生在充分的艺术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带领学生根据现象去发现,根据问题去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简单知识,通过名家名画的欣赏,感受彩墨画的艺术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学习使用毛笔、水彩颜色或中国画颜色,以及墨、宣纸等绘画用具,了解和学习几种中国画的特别表现技法。(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共占两页,选用画家作品的局部作为欣赏内容,同时还提供了学生课堂活动的照片、学生优秀作业和技法参考图。让学生在研究中发现基本技法,重点强调在彩墨游戏中感受乐趣,在实践中尝试和运用基本技法。作业提示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在玩中学习。二、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利用墨与彩的调配变化与宣纸特征画有趣味的儿童彩墨画,体验彩墨游戏的乐趣。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彩墨画中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彩墨表现能力。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彩墨大胆表现,体验乐趣,表达感受。难点:合理运用点、线、面,使画面具有节奏感。四、教学具准备:学生:水彩、墨、毛笔、宣纸、水五、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出示课题:彩墨游戏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利用墨与彩的调配变化与宣纸特征画有趣味的儿童彩墨画,体验彩墨游戏的乐趣读 目 标(20秒)2、出示自学指导(一)请你用毛笔蘸上墨,中锋用笔、侧锋用笔试一试,看有什么变化?请你笔上蘸满淡墨,笔尖蘸一点点浓墨,卧锋用笔试一试,看看有什么变化?师生互动:你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说一说,在画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周围同学探讨解决的方法出示自学指导(二)看书研究、讨论、解答问题: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画?观察分析书中作品采用了哪些画法。分析技法的运用。教师演示。浓淡、干湿、点染、勾勒、没骨等技法。放映课件,组织学生观看:艺术家是怎样作画的。运用了哪些技法出示张桂铭的 觅出示自学指导(三)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及画题。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那代表什么?(师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上墨色的变化以及用笔的手法。)播放幽雅、轻快的音乐,让学生想想这幅画上表达的内容。交流想法。当堂检查训练:学生自由创作,教师鼓励并指导。师生评价,展示作业。2、展示自己的作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面。3、学生自评、互评。课后拓展组织学生办小型展览活动彩墨天地。板书设计彩墨游戏浓淡、干湿、点染、勾勒、没骨课后小记:第 九 课:大嘴怪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 大嘴怪是一节吹塑纸版画课,属 于“造型表 现”的学习领域,是本套教材版画系列课中的一节。制作版画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比如木版画、纸版画、实物版画、对印版画等,题材形式也多种多样。吹塑纸版画由于材质软而薄、造价相对较低,且比较容易划刻,所以,应该说是最易于被儿童所接受、所掌握的版画教学内容之一,适于小学中年级学生学习。本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学习吹塑纸版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始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讨论、欣赏教材中所提供的步骤图以及学生作品,了解吹塑纸版画的划刻、磨印等基本制作方法以及撕、揉等特殊表现技法,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版画的学习兴趣和制作能力,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启发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使学生真正了解它们的不同效果与美感,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明确与主动探究。“你想象中的大嘴怪是个什么样的怪物?”“你的大嘴怪生活在哪里?”“它是一个善良的形象还是凶猛的?”“它的大嘴巴有哪些奇特的本领?”孩子们的想像力是自由而活跃的,本课“大嘴怪”这一题材的选择,力图为孩子们的创作营造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想象来帮助他们打破思维定势,要启发情节的表现并引导灵活多样的构图形式。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创新的乐趣,并藉此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和现创造能力。(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的版面设计既注重了情境的营造,又注重了对操作方法的呈现,内容丰富而有趣味,为开拓学生思维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第 18页的图片,首先营造了一种气氛,并呈现了制作吹塑纸版画最基本的划刻、滚油墨、磨印的步骤方法。第 19页的安排,主要是提供了内部镂刻、外形撕剪等多种形式、多种表现方法的学生作品,力图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二、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充分发挥想象,运用夸张的方法创造形象,并学习吹塑纸版画的方法。能力目标:集体想象,思维碰撞,构思新形象。情感目标:激活思维,感受乐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表现大嘴巴特点。难点:运用夸张的方法表现大嘴巴特点。四、教学具准备:学生:各种动物图片、吹塑纸、油墨、拓片、范作等。五、课时准备:一课时教 学 过 程教 师 组 织 教 学:稳 定 学 生 情 绪,检 查 学 生 带 工 具 情 况。出 示 课 题:大 嘴 怪先 学 后 教,引 导 学 生 自 主 学 习。出 示 学 习 目 标:读 目 标(2 0秒)每组一张试验用吹塑板材2、出 示 自 学 指 导(一)摸 一 摸:吹塑纸的手感和普通纸张有什么不同?试 一 试:你的笔都可以 在 吹塑 纸 上 做 哪 些 游 戏?(流 畅 的 线,圈 圈、点 点、戳戳,用 笔 粗 的 一 端 密 密 地 压 出 凹 面 )除 了 笔,用 其 它 的 用 具(钉 子、梳 子、牙刷等)可以在吹塑纸上划刻出哪些独特的痕迹?师 生 互 动:师 分 别 帮 每 组 的 试 验 板 材 滚 上 油 墨,并神秘地告诉他们磨印的 方 法,同 时 组 织 讨 论。(1)印制出来的效果与你想的有什么不同?(2)想 一 想,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3)这种不同又让 你 想 到 哪 些 好 主 意?(4)把 你 的 心 得 体 会 和 小 组 同 学 交 流 一 下。出 示 自 学 指 导(二)学生分析书中作品画面边缘可以有怎样的造型?有什么不同美感?找一找:在几幅学生作品中有哪些特殊效果,你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些效果又启发了你哪些想法?出 示 自 学 指 导(三)1)(一声吼叫)这会是谁发出来的声音?(2)它生活在哪里?(海 浪 声、鸟 叫 声、风 声 )(3)你 想 象 的 大 嘴 怪 是 威 猛 的 还 是 善 良 的?它 的 大 嘴 巴 有 哪 些 本 领?教 师 根 据 孩 子 描 绘 的 情 景 引 导、启 发 构 图 形 式,并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 想 像 力。当 堂 检 查 训 练:发 挥 想 像 力,独立或与朋友合作一幅表现大嘴怪的吹塑纸版画师 生 评 价,展 示 作 业。(1)给 小 伙 伴 讲 一 讲 你 的 画 面 表 现 的 是 什 么。(2)互相看一看:你最喜欢谁的画面。是因为造型新颖还是因为技法奇妙?谁的画面给你的启发最大?(3)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课后拓展欣赏:实物拓印、纸版画等其他版画形式的作品。提问:这些版画形式都运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来表现?板书设计大嘴怪主体是否突出,画面情节富戏剧性,点、线、面的组织。课后小记:第 十 课:中国龙一、教材分析:(一)编辑指导思想 中国龙一课是以“欣 赏 评 述”为主,融“设计 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一节美术课。它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二)教材版面分析本课分4个页面。前两页主要是“欣 赏 评 述”,在选择内容及版式风格上主要体现了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书中首先选择了玉猪龙(新石器时代),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龙”起源的久远,了解最原始阶段龙的造型。龙在原始社会是超自然能力的象征。目前有据可考的是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400年河南濮阳出土的龙虎蚌塑,经过时间的磨砺,龙的造型在不断变化。书中出现了汉代瓦当上的行龙、隋代赵州桥石栏板上的双龙、唐代铜镜背面的云龙、元代高足杯上的云龙、明代金冠上的升龙、清代皇帝玉玺上的蟠龙等,为大家展示了不同时代龙的造型变化,以便了解龙的演变过程。纵观历代龙的造型,各有不同的特性风采,总结归纳为:商周粗犷抽象,春秋战国秀丽洒脱,秦汉雄健豪放,隋唐健壮圆润,宋元成熟稳健,明清繁复华丽。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发现中国龙频繁地出现在中国古代器物、建筑上,这说明龙的造型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封建社会龙更是帝王尊崇的权威象征。本书展示的龙袍、金冠、玉印、皇家园林的九龙壁,则是皇帝对龙的理解与认识。头戴双龙戏珠金冠,身穿龙袍,手持龙钮玉印,自称真龙天子,其目的也是希望拥有龙的威严、精神和本领。在今天,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也是借龙的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在本页的中心部分,有一张龙各部分的分解图,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龙各部分的象征。龙是观念意识物化的神灵造型,是人们千百年来虚拟的形象,自然界中并没有这样神奇的动物,但在人们的幻想中它腾云驾雾、翻江倒海、千姿百态。龙的图形虚拟、组合,集飞禽、走兽、水族及自然天象之精华于一身。其组合物象在各个朝代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说,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骆驼头、鹿角、虎眼、马齿、牛耳、蛇身、鲤鱼鳞、鹰爪、泥梁尾。龙身如蛇,灵敏矫健,龙鳞如鱼鳞,条理有序,龙爪如鹰爪,扎实气魄,龙角如鹿角,风华稳重。从以上动物的不同部位我们可以看出,人为龙选用的不同动物的部位,是摄取了最精华、最完美的部位,集如此多的优势于一身的造型自然是万物之灵,同时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在本课第3、4页面中,集中反映了“造型表 现”的内容。在两页中,出现了 3幅学生的绘画作品。这3幅作品有的是采用局部特写的方法,有的描绘的是舞龙的场面,有的则用黑、绿两色表现舞龙的场面。三幅作品均注意营造舞龙的热烈气氛,在龙的描绘上注意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的特征。在中国民间有画龙的几大诀窍:画龙必要昂首、张口、露齿、睁眼,这样才能画出龙的精神气象。在本页下方,分别为同学们提供了龙头、龙身、龙尾的不同形象,供师生参考。在本课的作业提示中,还提倡大家动手用纸、布以及其它材料做一条龙,共同表演一个舞龙的节目,这是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的一项综合性的作业,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集体完成龙的制作。在舞龙的活动中,同学们的相互配合也是考察他们相互合作的评价点。二、教学内容与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中国龙的造型特点,欣赏有关的龙的艺术品,并以合作创造的形式共同创造一条龙的形象。能力目标:收集,认识,理解,欣赏,交流,体会,感悟,创造。掌握一系列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初步的学习能力。情感目标:走进中国龙文化,体会中国龙精神,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中国龙的寓意,难点:了解中国龙五千年来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并激发昂扬的爱国激情。四、教学具准备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师生收集有关龙的图片、传说、生活用品、艺术品等。五、课时准备: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带工具情况。出示课题:中国龙先学后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出示学习目标: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通过观察,认识龙造型上的变化,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型与象征意义,体会龙的精神。与同学合作完成一件舞龙道具,会抓住龙头、身、尾三部分特点进行创作。读 目 标(20秒)2、出示自学指导(一)1、谈话:你见过真正的龙吗?能用语言说说龙的造型特点吗?师生互动:分别介绍印象中龙的形象:像蛇,大嘴,大眼睛,身上有鳞。学生看书谈感受。不同时期的龙的形象各有不同:新石器时期的龙头像猴子,身体像蛇,外形简单。汉代的龙身体上有了纹饰,有蛇体型和兽体型,有些像老虎。隋朝的龙的形体拉长,从头到尾体现为一种忍耐和克制,表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出示自学指导(二)2、出示龙的图片。龙是中国的劳动人民想象中的神兽,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美好希望。仔细观察龙的造型,你发现了什么?龙,经历了 3000多年交融演化。商周的古拙抽象、战国的秀丽洒脱、秦汉的雄健圆润、宋元的清秀典雅、明清的繁复华丽,均有着各个时代不同的特征和风采。唐代以后行龙的四肢已突破着地的局限,随意拨云驾雾,从此,龙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