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适应性测试(二模)语文试题.docx
-
资源ID:93022997
资源大小:105.90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省温州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适应性测试(二模)语文试题.docx
机密考试结束前2021年3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考试须知: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VR技术虽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初见端倪(ní),但不应该成为“VR+教育”的噱(xué)头,不能留于形式甚至喧宾夺主,而应使VR教育回归教育本真。B.扶贫剧山海情秉(bng)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扎(z)根人民群众生活,挖掘人物内心情感,激发广泛而强烈的共情,同时不忘融入深刻的思辨。C.对着满是蛤(gé)蜊、蛏(chng)子、姜蛋和酥脆黄鱼的海鲜面,出生于海边的我没有丝毫惊奇,直到喝了一口汤,彼时彼刻的内心感受,竟十分妥帖。D.幽暗的水底世界因为水妖的降临熠熠生辉,变成了绚烂的宫殿,水族们都目瞪(dng)口呆了,惊讶于这突如其来的艳丽和光彩,屏(bng)息凝视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朋友的乐趣在相同中客易见出,朋友的益处却往往在相异处才能得到。【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古人常将之用来譬喻朋友的交互影响。玉石有瑕疵棱角,用一种器具来切磋琢磨它才能圆融光润,才能“成器”。人的性格也难免有瑕疵棱角,如私心、成见、骄矜多受切磋琢磨,便能洗刷净尽,臻于完美。【乙】交友是一件寻常事,人人都有朋友;交友却也不是一件易事,很少人有真正的朋友。势力之交固容易破裂,就是道义之交也有时不免闹意气之争。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程颢诸人在政治和学术上的倾轧便是好例。他们个个都是好人,彼此有相当的友谊,而结果闹成和市俗人一般。交友之难,从此可见。前人谈交友的话说得很多。【丙】例如“朋友有信”“久而敬之”“君子之交淡如水”,待朋友须视如己出,要急难相助,须知护友之短,像孔子不“假盖”(借伞)于悭吝的朋友。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难免 B.臻于 C.意气 D.视如己出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三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 B.乙 C.丙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是新发展理念在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体现,推动着“冬奥红利”惠及到千家万户的生活。B.推行“数字货币”能节约印制纸钞的成本,减少与洗钱有关的案件数量,有利于金融市场的资本流动,为经济的高效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C.AG600飞机的“水陆两栖、一机多型”多功能用途,可满足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是我国应急救援中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D.因为教育惩戒有了内容的限定性、操作的规范性、程序的合法性,所以,更利于教师拿好“戒尺”,让管与教、严与慈更好地融为-体。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 分)同样都是“锅”, :“甩锅”的“锅”是指“自己应担的责任”,而“背锅”的“锅”则是指“并非自己应担的责任”。与“甩锅”意思相近的有“丢锅”“扔锅”等,为什么只有“甩锅”的认可度最高呢? 。“甩” 有尽快摆脱、尽力挣脱的形象化色彩,这是“丢”和“扔”所不具备的词义特征。“甩手不干”“甩手掌柜”“甩掉重担”等“甩"的常用搭配组合也都显露出不愿承担责任的意思。因此,“甩”和“锅”的搭配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 。6.阅读下面漫画,完成题目。(6 分)(1)为图三补全文字,不超过10个字。(2 分)(2)简要评价这组漫画的创意。(4 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10分)材料一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简称,源于日本动漫产业,原本用来指人物角色的各种设定,包括人物造型、身材比例、面貌特征、个性特点等。今天,人设有了更多的含义,具有社会性。公众人物用人设进行商业包装,营销自己,给自已贴上某类或者某几类高辩识度标签,满足了市场个性化需求;普通人则用人设向外展示自身的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不过这种“塑造”的形象可能是对人物的一种真实反映,也可能出于经济利益、娱乐效果等考量,与现实形象偏差极大。人设是公众人物低成本获得流量红利的捷径。公众人物一旦设定了人设,就会小心经营。他们不仅会囿于以上身份标签,还要时刻挤压真实本我,防止真实本我溢出。在网络通讯和大众媒介发达的今天,粉丝能用网络对公众人物的方方面面进行无孔不入的窥探,公众人物构建的人设与个人真实性格的矛盾和反差就显而易见。如果反差较小,且尚未触碰道德底线,粉丝也会选择相信这是公众人物包装下的基于真实的虚拟人设。近年来公众人物出现了层出不穷的失范现象,涉及作风混乱、学术不端、偷税漏税、违反法规、触犯公序良俗底线等不良事件,这些负面影响将其过往长期塑造的正向人设毁之殆尽。而一旦“人设崩塌”,他们的职业生涯将一落千丈,资本投入将血本无归。(摘编自印象管理视角下公众人物人设探析)材料二如今,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以过于逐利的方式聚焦眼球,打造充满戏剧化的人设刺激大众神经,吸引追求即时情绪满足的受众,最终博取火爆人气和轰动效应。在公众人物被爆出负面消息后,无良媒体和营销号会趁机进一步制造耸人的丑闻。社会整体氛国和文化消费市场反映出大众对符号价值的过分追求,人们不再有耐心花大量时间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全部,只愿被动地消费着空洞的人设符号,同时符号更成为将人异化的力量。归根到底,公众人物人设代表着消费它的那部分人群的立场。若将自我压制于符号之下甘心做它的奴隶,公众人物难免会因消费群体立场容易变化而反过来被“人设崩塌”戏弄与操纵。(摘编自当代“人设崩塌”事件的传播学解读和反思)材料三公众人物往往通过人设来塑造自身形象,吸引公众和媒体关注,这本是一件平常的事。在大众文化发展环境中,人设环节是有必要的,也是有限度的。公众人物在塑造个人形象时应实事求是,避免卖弄人设。人设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就在于受众的评判可能逆转。大众对于过度渲染的人设也不是照单全收。尤其作为公众人物粉丝群体的主力军00后,他们的精神世界虽然几乎完全生活在虚拟环境中,但他们追求“真实”的价值取向却更加鲜明。这反映出“真实”的道德价值正重新被大众审视。公众人物对大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是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践行者和传播者,理应主动肩负起道德责任。大量公众人物“人设崩塌”,势必造成整个社会的伦理危机与文化沦丧。事实上,人设面向大众文化需求,是一种很好的大众文化包装手段,在促进文化传播方面,可起到积极作用。以往借助文学、影视作品传递出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现在借助于某些公众人物的人设,能在互联网时代更好抵达受众。(摘编自“人设”须面向公众需求)7.下列对材料中“人设”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设原用于动漫的角色设定,后延伸到社会其他领城,多指某人传达给公众的社会形象。B.人设在现今是为了提供市场个性化服务而产生的,公众人物可以利用它来获取流量红利。C.人设会因受众评判变得不确定,-旦人设崩塌,资本投入和公众人物职业生涯都将受损。D.人设有导向性,可将主流价值观更好地传递给受众,能够对大众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众人物的人设是虚拟的,并不能真实反映现实形象,但只要反差不大,不触碰法律道德底线,粉丝群体或许还会选择相信是它忠于真实的。B.社会上对“温柔纯情的小鲜肉”“霸道总裁”“国民老公”等人设的追捧现象,就是文章中所说的“大众对符号价值的过分追求”的具体例证。C.00后群体越来越追求真实,热衷窥探公众人物的生活,因此,公众人物与其小心经营人设,不如主动突破虚假人设框架,实事求是地塑造形象。D.公众人物都充分考虑自身的社会角色,注重形象,负起道德责任,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传播,社会的伦理危机和文化沦丧就可以避免。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公众人物“人设崩塌”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头发的故事鲁迅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地说:“啊,十月十日,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我的一位前辈先生N,正走到我的寓里来谈闲天,一听这话,便很不高兴地对我说:“他们对!他们不记得,你怎样他!你记得,又怎样呢?”这位N先生本来脾气有点夸张,时常生些无谓的气,说些不通世故的话。当这时候,我大抵任他自言自语,不赞一辞;他独自发完议论,也就算了。他说:“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展,警察到门,吩咐道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 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我也是忘却了纪念的一个人。倘使纪念起来,那第一个双十节前后的事,便都上我的心头,使我坐立不稳了。多少故人的脸,都浮在我眼前。几个少年辛苦奔走了十多年,暗地里一颗弹丸要了他的性命;几个少年一击不中,在监牢里身受一个多月的苦刑;几个少年怀着远志,忽然踪影全无,连尸首也不知那里去了。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现在他们的坟墓也早在忘却里渐渐平塌下去了。我不堪纪念这些事。我们还是记起一点得意的事来谈谈罢。”N两眼望着屋梁,似乎想些事,仍然说:“谁知道头发的苦轮到我了。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你也早忘却了罢?”N收回目光望向我,继续他的絮叨:“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我想,假的不如真的直截爽快,我便索性废了假辫子,穿着西装在街上走。一路走去,一路便是笑骂的声音,有的还跟在后面骂:这冒失鬼!“假洋鬼子!我于是不穿洋服了,改了大衫,他们骂得更利害。在这日暮途穷的时候,我的手里才添出一支手杖来,拚命的打了几回,他们渐渐的不骂了。只是走到没有打过的生地方还是骂。”N用胳膊在空中比划着手杖,说:“宣统初年, 我在本地的中学校做监学,同事是避之惟恐不远,官僚是防之惟恐不严,我终日如坐在冰窖子里,如站在刑场旁边,其实并非别的,只因为缺少了一条辫子!有一日,几个学生忽然走到我的房里来,说,“先生,我们要剪辫子了。我说,不行!有辫子好呢, 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呢?没有辫子好你怎么说不行呢?犯不上,你们还是不剪上算,等一等罢,他们不说什么,噘着嘴唇走出房去,然而终于剪掉了。呵!不得子了,人言啧啧了;我却只装作不知道,一任他们光着头皮,和许多辩子一齐上讲堂。然而这剪辫子传染了;第三天,师范学堂的学生忽然也剪下来六条辫子,晚上便开除了六个学生。这六人,留校不能,回家不得,一直挨到第一个双十节之后又一个多月,才消去了犯罪的火烙印。”阿,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N愈说愈离奇了,但一见到我不很愿听的神情,便立刻闭了口,站起来取帽子。我说,“回去么?”他答道,“是的,天要下雨了。”我默默的送他到门口。他戴上帽子说:“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一九二年十月(有删改)【注】双十节:1911年10月 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时间,后被中华民国政府定为国庆纪念日,世称“双十节”。扬州十日,嘉定屠城:指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扬州、占领嘉定后进行大屠杀。10.文中写了哪几件发生在N先生身上的“头发的故事”?请简要概括。(4 分) 11.理解文中画线句的含义。(4 分)(1)“阿,十月十日,一今天原来正是双十节。这里却一点没有记载!” (2)“再见!请你恕我打搅,好在明天便不是双十节,我们统可以忘却了。” 12.有人认为小说前4段与“头发”没关系,可以删去。你的意见呢?为什么? (6分) 13.鲁迅的杂文被喻为“匕首”与“投枪”,有评论认为这篇小说“融进了鲁迅杂文的若干特质”。试结合文本,从语言特点、选材立意、表达方式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谈谈你的思考。(6分) 三、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上徐阁老书明归有光四月十四日,进士归有光谨再拜献书少师相公合下。有光幸生明公之乡,相望不过百里。自少已知向仰,而无由得一接其声光。庚子之岁,举于南都,而所试之文,乃得达于左右。顾称赏之不置,时有获侍而与闻之者,辄相告,以为幸矣:“子之见知于当世之巨公长者如!”自后数试于礼部,遇明公之亲知,未尝不传道其语以为宠。有光之试,又辄不利,退而归耕于野。以为古之人有生同世而不相知者矣,有知之而异世者矣。不知者恨其同世,知之者恨其异世。今获与明公同世,而又知之。而明公方在日月之际,有光之蹇拙蔽翳,无复自振,以为今已矣,无以望明公之门矣,是同世而有异世之感也。往岁,海虞瞿内翰见访,以为“子之不遇不足忧,即徐公当国,子之进有日矣。”今幸而适明公之当国,又幸随多士之末,而自获举以来,几又二月,不一望明公之辉光。此有光之所以食不甘味,寝不成寐者也。 有光尝读易,观消长变更之际,虽圣人不能无惧。而汉、唐、宋之君子,每履其际,其气不能不动,其色不能不形;而天下不能无惊以疑。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有之矣。今明公处之宴然,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觉。此古之大臣之所难也。 又尝读史,见汉文帝疏贾谊之少,而问冯唐之老;光武下冯衍之赋,而隆桓荣之经。两汉风俗治体,超轶后代,实在于此。今明公于科举之际,稍示意向,而海内枯槁之士,已于于焉乐观明公之化矣。于此之时,稍有蕴抱,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况有光被知于数十年之前者乎?今兹辄有干于阍人者,独以数十年之知,而不一见于明公;明公以数十年之知其人,而不见其一来,其亦不能无怪也。昔曾舍人巩上范资政书云:“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合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平生颇有所撰述,去家时,不及裒汇成编。橐中得杂稿十九首,谨以为贽。明公试览其文,知其非求于世者也。干冒尊严,伏增惶恐。有光再拜。(选自震川先生集)【注】本文写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作者时年近六十。曾舍人巩:曾巩,曾任中书舍人。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海虞瞿内翰见访 见访:探望,访问B.每履其际 履:经历C.今兹辄有干于阍人者 干:请求,请托D.谨以为贽 贽: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今获与明公同世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B.有光之蹇拙蔽翳 渺沧海之一粟C.盖以少不顺而激为大变者 敛赀财以送其行D.其亦不能无怪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科举不顺,仕途坎坷。自从庚子年南都乡试中举以后,曾多次参加礼部会试,都失意落第,直到年老才考中进士,可见其作为传统知识分子出仕入世之心执著强烈。B.本文引经据典,说服力强。如列举汉文帝重用贾谊、冯唐,光武帝尊宠冯衍、桓荣的史事,意在表明自己老当益壮,希望徐阁老提携自己,以施展才干,为国建立功业。C.作者措辞得体,颇有分寸。高度赞扬徐阁老有古大臣之风,治世颇有成效,对于这位有同乡之谊的当权者不无景仰感佩、恭谨奉迎之言语,但并无卑躬屈膝的媚骨丑态。D.本文叙议结合,层次分明。先从作者生平遭际及与徐阁老的知交起笔,紧扣“幸”字,倾吐怀抱后谈读书心得,联系徐阁老品性,不忘自荐;结尾表明自己独特志趣。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合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今明公处之宴然,而风俗世道为之潜易,如寒暑雨旸之至而人不觉。(4分) (2)谁不欲争自濯磨以自致于明公?不肯没没而已也!况有光被知于数十年之前者乎?(4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9-20题。(8分)度荆门望楚唐陈子昂遥遙去巫峽,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注】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以上这两首诗,分别是诗人青年时期为应试、为漫游,初次巴蜀入荆楚途中所作。章台:章神台,春秋时楚国离宫。送别:指诗人告别故乡亲友。19.这两首诗,构思相似:首联都 ,突出远游,紧扣标题;颔联、颈联都写景, ;尾联都寄离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层层推进,浑然一体。 (2分)20.简析两诗尾联在手法和思想情感上的不同之处。(6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一22题。(6 分)材料一: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材料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21.材料一中“期可已矣”中“期”的意思是 ,这句话表明宰我对 (用文中词语)的不赞同。(2 分)22.在上述材料中,孔子既说“居处不安”,又说“居无求安”,你如何理解? (4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6分)(1)丘也闻有国有, , 。(论语)(2)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诗经)(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 (李密陈情表)(4)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5)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 。(杜甫旅夜书怀)四、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写作就是发现。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问题,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2021年3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C(A留流。B扎zh。D瞪dèng)2.D (视如己出,形容像对待亲生子女那样地爱护,不能用于对待朋友上。)3.A (引号内第2个逗号要改为句号,或移到引号外面。)4.B (A项成分赘余,“惠及到”,“及”与“到”重复。C项主宾搭配不当,“多功能用途”不能与“重大航空装备”搭配。D语序不当,教育惩戒放在主语位置,改为“教育惩戒因为”。)5.(1)但“甩锅”“背锅”的“锅”不同(或“在不同的搭配中意义各不相同”)(2)这多半与“甩"的词义特征有关(3)形容推卸责任的行为评分标准:(1)要指出两个对象,(2)指出“词义特征”,(3)指出“推卸责任”。意思相近亦可。6.(1)人生都要眉目带笑(人生都要昂首挺胸)评分标准:共2分。人生不一定要答出,答出乐观意思1分,结合牛“抬头”“眉目带笑”等情状表述1分。(2)构图简洁传神,寥寥几笔,生动地勾勒出牛的不同情态。文字搭配,凝练贴切巧妙,赋予牛以人格色彩。内容富有哲理,用“抬头”“向前走”等词,激励人们积极面对生活,引人警醒(发人深思,感召力强)。评分标准:共4分。第一、二点,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两点均答出则给3分;第三点必答,2分。7.B (偷换概念。“提供市场个性化服务”是公众人物人设的效果,而非目的;公众人物的人设是为了商业营销,普通人的人设是为了“向外展示自身的想让别人看到的那一面 ”8.B (A.混淆“或然”“必然”。公众人物的人设“可能是对人物的一种真实反映”。C.曲解文意。“00 后群体”与“热衷窥探公众人物的生活”之间无必然联系。D. 表述绝对化。“就可以避免”过于绝对,“人设”不是“社会伦理文化”的充分条件)9.人设与真实形象偏差太大。(人设过度渲染)道德失范,对大众无法起到示范作用。媒体平台出于逐利考虑的推波助澜。人设消费群体的消费立场容易变化。“真实”的道德价值正重新被大众审视。10.剪辫子装假辫子取下辫子劝阻学生剪辫子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4分。11. (1)从“原来”“没有记载”等词表现了当时民众(社会)对辛亥革命的淡漠之情,表达了“我”的失望与悲哀。(2)用“好在”“我们统可以忘却”表达N先生对现实的忧虑与愤激,并暗寓自嘲之意。评分标准:每点2分。淡漠(漠然、不理解)和失望(悲哀、伤感)各1分,忧虑、愤激(自嘲)各1分;12.不该删。从环境看,前4段通过“双十节”、历史人物事件,将叙述锚定在辛亥革命的历史上,为下文“头发的故事”的展开提供了社会背景。从形象看,初步展现了N先生脾气乖张、无谓生气、不通世故的性格,为下文人物形象的丰富作铺垫;从情节看,前4段与后文构成因果呼应关系,后文“头发的故事”是对前文“民众对革命如此漠然”的解释:革命并没给他们带来什么,除了革掉一条辫子。从主旨看,一场革命与“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烈士的献身与平塌的坟墓之间的对比触目而诡异;历史上的辫子事件与N先生的“剪辫”遭遇构成历史与个人经验的对比,丰富深化(丰富并深化)小说主旨。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13.语言上:表达犀利,不时用反语以讽刺。如用“最得意”来表达“革命的结果”仅是光着头皮在街上行走,把辫子说成“宝贝和冤家”,说“忘却”“好”,于轻松中见沉重,于欣慰中见悲哀,具有反讽效果。选材上(立意上):用一条辫子的遭遇来“舒愤懑”,将辫子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表达对辛亥革命的欣喜和失望,对民族病根的忧虑与愤慨,以小见大,启人深思。表达方式上:于叙述中不时议论,发表意见,表达看法,展现N关于历史和现实的独特观点,如“他们都在社会的冷笑恶骂迫害倾陷里过了一生”“造物的皮鞭没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使行文带有浓郁的杂文味道,使小说成了一篇杂文化的愤激小说。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学生任选两个角度。答出反语或犀利任一均给1分,分析2分;答出“以小见大”1分,分析2分;答出议论1分,分析2分。(如答描写、抒情等酌情给分)14. A (见访:访问我)15. A (A.、均为介词,和、与。B.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独;结构助词,表修饰,的。C.介词,因为;连词,表目的,来,用来。D.助词,表揣测语气;助词,表判断语气)16. B (“汉文帝重用贾谊、冯唐,光武帝尊宠冯衍、桓荣”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汉文帝疏贾谊之少,而问冯唐之老;光武下冯衍之赋,而隆桓荣之经”可知,汉文帝疏远贾谊,光武帝弃用冯衍)17.士之愿附于门下者/多矣/使巩不自别于其间/固非巩之志/亦阁下之所贱也/有光素慕巩者/故不量其不能如巩/而欲学巩之自别焉。评分标准:共3分。必断共6处,可断可不断共1处。断对1处不得分,断对2-3处得1分,断对4-5处得2分,断对6处得3分;错断1处不扣分,错断2-3处扣1分,错断4-5处扣2分,错断6处扣3分。漏断不计分。可断可不断之处,不计分。18. (1)现在您安然(或译为“安闲地”“安乐地”)对待世事,而风俗世道因此无声无息地变迁,就像寒冷炎热、下雨晴朗的天气到来而人们却浑然不知觉。(2)谁不想争着加强自我修养(或直译为“洗涤磨炼”),而向您荐举自己?都不愿湮没无闻(或译为“被埋没”“默无声息”“无所作为”)罢了!何况我在几十年前就被您赏识的(或译为“就被您了解呢”) ?评分标准: (1) 4分。“宴然” “潜易”“不觉”“雨旸”,各1分。(2) 4分。“濯磨”“自致”“没没”各1分,被动句式、固定句式(“况 乎”) 1分。19. (1)叙事(或交代行程或地点)。(2)描绘沿途雄奇风光。 (或从大处着笔描摹眼前胜境,或暗寓作者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之情,或融情于景,或景中寓情。)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意思相近即可。20.(1)陈诗:运用典故和对比,“狂歌客”指春秋时期楚国佯狂避世不仕的接舆,借以自比,又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志趣。或答:向往新世界、开拓新生活的思想,乐观自信、豪爽奔放、激昂慷慨的气质,入荆楚时惊奇、激动、兴奋、愉快、热烈的心情。)(2)李诗:运用侧面衬托(从对面落笔)和拟人,不直写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万里送行舟”,移情于物,并照应诗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惜别眷恋、依依不舍的深情。或答:诗人在抒写昂扬进取精神(或博大开朗胸怀、青春蓬勃意气、豪放自由个性、高远宏大抱负、浪漫主义色彩)之外,也流露出面对未来的些许迷茫。评分标准:共6分。每大点3分,其中手法、结合诗句解说、情感,每一小点各1分。每大点中都有两种手法,各答出任意一种手法即得1分。关于陈诗的尾联,如有考生答“设问或反问”,虽然都不确切,但只要后面分析有道理,也给分。关于李诗的尾联,若答“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也给分;若答“以景结情”“以景作结” “化情为景”“化虚为实”手法,虽然并不准确,但也给分;对于李白的“迷茫”(或 “惘然”等),并不要求考生必须答出。21.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 三年之丧评分标准:第一问只要答出“一周年”即可;共2分。每空1分。22.“居处不安”是指君子服丧时,闲居也不觉得安适,所以不那样做,(1分)遵循“孝”和“礼”,体现出“仁爱”的思想。(1分)“居无求安”指君子居住不追求安逸,(1 分)体现出安贫乐道(“学以致其道")的思想。(1分)“居处不安”是精神层面的安心,“居无求安”是物质层面的安适。(2 分)评分标准:共4分。看得分点给分,满分为止。23.(1)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2)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 (4)雕阑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24.另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四月十四日,进士归有光恭敬地行两拜礼,向少师相公阁下呈上书信。我有幸生于您的故乡,两家相距不超过百里。我年轻时已知道向往仰慕您,可是没有机缘能亲聆您的言谈,目睹您的风采。庚子年,我在南京参加乡试并及第,而试场文章竟然能传到您的身边。您却不住地称赞文章,时常有在您手下服侍并且参与知道内情的人,就把当时的情形告诉我,并认为我幸运:“您被当 今年高望重的公卿大夫这样赏识!”此后我多次参加礼部会试,遇见了您的亲戚朋友,我未尝不因为他们转告您的话语而深以为荣。我科考又总是不顺利,回家耕种田野。我认为古人有生于同时代而不能相知的,有相知却生于不同时代的。不相知的人遗憾自己与他人生于同时代,相知的人遗憾自己与他人生于不同时代。现在能有幸与您生于同时代,又与您相知。而您正当位高权重之时,我却艰难困拙,不为人所知,再也振作不起来,以为自己如今已经完了,没有办法到您的门下去拜访您,这是我与您生于同时代却有与您生于不同时代的感受啊。往年,海虞县翰林院学士瞿景淳访问我,对我说:“ 您遇不到知音,不值得忧伤,徐公即将主持国政,您晋升职位就指日可待了。”如今有幸恰逄您主持国政,又庆幸自己名列于众多同科进士之后,自从我科举中第以来,差不多过了两个月,不曾拜望您的风采。这就是我吃不香甜、睡不安稳的原因啊。我曾经阅读易经,观察事物生长消亡、变化发展的关系(规律), 深感即使圣人对此也不能不敬畏。而汉代、唐代、宋代的君子,每当经历世事变迁,他们的精神不能不触动,他们的面色不能不显现,而天下人不能够没有惊讶又疑惑。因为稍微不顺利而急剧改变神色的人,是有的。现在您安然对待世事,而风俗世道因此无声无息地变迁,就像寒冷炎热、下雨晴朗的天气到来而人们却浑然不知觉。这就是古代贤能的大臣也难以做到的。我又曾经阅读史书,看见汉文帝疏远年轻的贾谊,却求教年老的冯唐;光武帝弃用冯衍的文采,却尊宠桓荣的经学。两汉风俗、政治法度,超越后代,其原因确实就在这里。现今您在科考选材时,稍微表明意图和方向,天下困苦的士人,已经安然自得,乐见您的教化。正当此时,稍有抱负,谁不想争着加强自我修养(或直译为“洗涤磨炼”),而向您荐举自己?都不愿湮没无闻(或译为“默无声息”“无所作为”)罢了!何况我在几十年前就被您赏识的? 如今就有请托看门人而拜见您的人,唯独我有着几十年的相知,却不拜见您一次;而您也有着几十年来对我的了解,却没看见我来拜望您一次,大概也不能不感到奇怪吧。过去中书舍人曾巩在上范资政书中说:“希望归附您门下的士人很多啊,让我曾巩不与众人有所区别,这本来不是我的志向,也是您所鄙视的。”我平素敬墓曾巩,所以不曾思量自己不能像曾巩一样,而想学曾巩自我区别于他人的做法。我平时多有著述,离家时,来不及编辑成册。囊袋中找到十九篇诗文,恭敬地以此作为拜见您的小礼物。您试着浏览我的这些诗文,就会明白我不是那种要在人世间追逐名利的人。冒犯您的尊严,我徒增惶恐之感。归有光行两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