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愚公移山课堂.pdf
-
资源ID:93050520
资源大小:1.88M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语文人教八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愚公移山课堂.pdf
愚公移山课堂教学讲稿(预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播放视频 愚公移山(4分钟)2.导入:愚公移山是著名的神话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看我们能从故事中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多媒体出示课题及作者)(1分钟)3.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二、按 试读单指导学生读悟交流三、学生展示,教师点评1.学生展示课文朗读;2.教师检查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难句的翻译,教师精讲语言重难点。完成课后练习四.师:同学们课前按照 助读单 自学了课文a.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学成果。(学生活动,3分钟)b.现在我们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好吗?(5分钟)(学生齐声朗读全文。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读中错误。c.下面请同学们说说看,在自读中有什么字词句理解的问题。(学生自由发言,共同解决,5分钟)师:同学们还有别的问题吗?(稍顿)没有问题了?很好,说明大家都懂了。你们看,许多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不是都解决了吗?这说明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读懂这样的文章的。d.下面我们来做课后练习四。(抽学生讲。1分钟)3.检查自学指导二的学习情况。(1)下面请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5分钟)提示:复述要点。一学生讲师生评议。(2)现在,老师来问你们一些问题,看大家真的读懂了没有。(20分钟)1.这个寓言写了一件什么事?“高万仞”就是很高的意思,“方七百里”就是方圆面积七百里。山又高又大,很难移。此外:路远、工 具 差(引导:理 解“高万仞”、“方七百里”两句。“叩、垦”“箕畚”)师:说得很好。移山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不同的精神面貌。2.事情我们搞清楚了,下面再看看,这篇寓言共写了几个人?我们先来把它们列出来,大家一起说,我来写,好不好?(学生们纷纷提出,黑板上最后出现了一个人物表:愚公、其妻、其子孙、遗男、智叟、操蛇之神、夸娥氏二子、天帝。)师: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这个人物表。a.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有多大年纪了?(“且”)师:且,对!有的同学看书仔细,有的同学就有些粗心。b.那么,那个智叟是年轻人吗?(“叟”字)c.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龊”字,上黑板写写看)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孀妻、遗男)师:对了!这个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妈妈。你们看书的确很仔细!d.再请你们计算一下;这次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你们怎么知道的?(5 人,“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率”前面省略了一个什么句子成分?)3.接下来让我们根据这张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来看看他们对待移山这件事的不同态度。a.愚公妻和智叟,他们的态度一样吗?点拨:说话的目的、称谓、方式、语气、心理师:智叟讲的第一句话是怎样组织的?师:那么不倒装该怎么说呢?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倒装吗?师:对,把“甚矣”提前,强调愚公不聪明到了极点。这句话愚公的妻子是不讲的。我们再来看一看称谓,愚公妻称愚公什么?(“君”表示尊重)。智叟称愚公(“汝”很不客气)长辈对小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一般用“汝”。平辈之间用“汝”,就有些不尊重的意思。还 有“如太行、王屋何”和“其如土石何”,同样是“如何”的句式,可是智叟的话里多一个“其”字,这里有什么不同?(智叟的话语气比较强,用 个“其”字,强调愚公没有用)。现在请你们再在文章里找出两个字来,把两人的态度分别用两个字说明一下。(愚公妻:献 疑 智 叟:讥笑。)师:你们看,本来大家认为他们的态度差不多,但仔细比较、分析一下,就发现差别了。所以你们读书要常把看起来差不多的词句拿来比较比较。这个很重要。b.我们再来看看另外几个人。那个遗男对移山的态度怎样?(跳往,跳跳蹦蹦)(体 会“跳”字的感情色彩:高高兴兴)C.那么愚公子孙的态度怎么样?(赞许:杂然、杂曰)这 个“杂”字很准确地写出了子孙们纷纷赞同的场面。(体会:“杂然”、“杂”对描绘气氛的作用。)上面几个人,对移山有坚决拥护的,有疑问的,有反对的。d.最后还有操蛇之神、天帝、夸娥氏二子他们分别是什么态度?(惧、感、帮)请大家下课以后想一想:“愚公”就 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四.课间播放歌曲:江 涛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一、导入:“愚公”就 是“笨老头”,他究竟笨不笨?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这个故事中究竟隐含了什么道理?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强调:我们说愚公笨,或者不笨,都要从文章里找根据,不能凭空想。二、(一)教师预设问题。(二)按 品读单指导学生读悟交流。(小组讨论5分钟)(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评价。(15分钟)师:现在请同学们积极发言:愚公他究竟笨不笨?师:刚才我说过,无论说愚公笨还是不笨,都要根据文章。现在让我们把前前后后有关愚公的一些句子分析分析,再下结论,怎么样?先看看引起愚公移山的动因是什么?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板书:痛感迂塞之苦。)那么山移掉了有什么好处呢?愚公想过没有?“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板书:确知移山之利”)他那段回答智叟的话,你们觉得这段话讲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我们来念一念,体会体会,好吗?(学生念:“北山愚公长息曰何苦而不平”几句。)你们感到这段话写得怎么样?有力。师:你们找找原因看,为什么会造成有力的感觉?句子组织有什么特点?(顶针)前面一句最后一个字和后面一句第一个字相同。你们知道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吗?(一句顶一句,显得语气加强;朗朗上口,显得子子孙孙,绵延不绝“无穷匮”)下面还有一句话,一转显得特别有力,那一句?(而山不加增。)对,这里的“加”是“更”的意思,加增,就是更增高,不 是“增加”的倒装。这一句话一转特别有力,最后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哪一句?(“何苦而不平?”)师:对,这句是水到渠成,很有说服力,很有道理,智叟能回答吗?(亡以应。)师: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回答,叫做一一(哑口无言。无言以对。)师:为什么智叟“亡以应”?因为愚公讲出了一个很普通的道理,做了一道简单的算术加减法。从这里可以看出,愚公不仅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而且还深明可移之理(板书:深明可移之理).可见愚公移山不是一次盲目的行动,他是考虑得很周到的。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愚公笨不笨的问题了。你们想,一个笨的人能这样考虑问题吗?恐怕不可能。那为什么智叟说他笨呢?比如雷锋,有些人不是也叫他一一生:(齐生)傻子!师:你们看,这是什么道理啊?你说。生:有的人是从为自己的角度来看的,就说他是傻子;有人是从为他人做好事来看,感到他是好的。师:好。那让我们回到本题上来,再来看看老愚公。他做的事看起来好像是很傻的。他要移山,可他已经多大年纪了?生:就要到九十岁了。师:这么大年纪了,他自己能看到山移走吗?生:看不到。师:这一点愚公自己也知道,你们看,他是怎么说的?生:“虽我之死”。师:你解释一下好吗?生:即使我死了。师:对,这里要用个假设的意思。可见愚公移山早就想到在自己手里是移不了山的。他自己能享受到移山之利吗?生:(齐声)享受不到!师: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傻了,但我们用另一种观点来看,用什么观点呢?(为子孙后代造福)师:我们如果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他不仅不笨,而且还是-一有句成语就叫“大智大勇”,还有一句成语叫做“大智若愚”(板书)。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智叟:这 个“聪明老头”聪明吗?为什么他叫“智 叟”?(自作聪明耍小聪明,是鼠目寸光)可见作者给这两个人的命名是有深意的:对 愚 公(老人家)是尊重,对 智 叟(老头子)是讽刺!当然,这是一个寓言故事,目的是要夸张的表现愚公的精神。如果从真正做事的角度来看,愚公移山的行动有没有值得商榷的?(生自由发言)接下来我们把文章最后一段读一遍,来继续思考一些问题,好吗?(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文章。)师:里 头 有 个“厝”字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字同哪个字相通?什么意思?师:故事的结尾跟开头一段那个字呼应?(本)读了这一段,我有个问题:有人说这个故事到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山搬走的,这样看起来,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不同意!操蛇之神怕他不停地挖,把山挖平了,神仙搬山是因为愚公感动了上帝)师:对 那么看,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是写出了愚公挖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同学们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得很好。愚公精神就是我们学习本文应该学习的精神。那么一一现在我们能不能归纳一下:(详见板书)愚公形象和精神:表现手法:我们今天还需要这种精神吗?(点拨:从个人和国家角度思考。学生自由谈。)三、拓 展 延 伸(5分钟)1.说出你能想到哪些和愚公精神内涵相同的成语或典故?(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铁杵磨针、滴水穿石、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精诚所至,金石为开)2.愚公移山的 影 响(多媒体展示:书法、绘画、雕塑、政治、音乐)3.现在我们再把文章从头至尾读一遍,要求大家仔细体会,尤其是智叟和愚公对话的话,要把两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读出来!(5分钟)4.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阅 读 歧路亡羊(5分钟)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及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译文: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邻居)已经率领他的朋友(追羊),又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唉!(只是)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又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丢掉了.(杨子)问:为什么羊丢了?(邻居)回答: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去了哪里,所以就回来 了。1.杨子:对杨朱的尊称。杨朱,战国时哲学家。2.歧路:岔路;小道。3.亡:丢失。4.获:获得,得到。5.党:朋友,有交情的人。6.竖:小童,小听差,这里指的是杨子的仆人。7.岐:岔开的。8.奚:怎么。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寓意: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比喻事理复杂多变。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有的人在学习、工作或社会生活中迷失了正确方向。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指的是学习的人因为学说太多而无所适从,就难以所获。板书:愚公移山 列子痛感迂塞之苦,确知移山之利,深明可移之理愚公形象和精神:远大的抱负、伟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实干苦干、坚持不懈。愚公不愚!不畏艰险移三山;智叟何智?只顾眼前捞一手!表 现 手 法:鲜明对比两次对话、“愚公”“智叟”侧面烘托山高、路远工具差,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研究课例回顾一一愚公移山9 6 韩军在线关注2023.05.16 05:53字 数 3989阅 读 301评 论 1 喜 欢 1潘庆玉,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执教年级七年级群文篇目 愚公移山 巴别塔 西西弗斯神话教学过程老师我们学这篇课文要拿出一种精神,哪一种精神?学生坚持。老师坚持就是胜利,就是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哪位同学来猜一猜,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篇题目的动画?学生只要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就一定会最终成功。老师我们的课还没有开始学,她就知道了谜底。潘老师的谜底,大家一戳就破。课文里哪一段话表达了题目动画的意思?学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老师考考大家的地理知识。太行王屋二山,本来在哪里?用课文中的原文来回答。学生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老师土石搬到哪里去?学生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老师最终的结果,两座山搬到了哪里?学生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老师从哪里到哪里再无垄断?学生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老师下面考考你们,这些地方在哪儿?两座山原来在图上哪个位置?(PPT出示地图)老师一厝朔东,(指着地图)在这儿。一厝 雍 南(指着地图)在这儿。大体上是这个位置,这里是长江。老师冀之南,这 是 冀(指着地图)。汉之阴,阴是指河水的南边。从冀之南,汉之阴,南北遍通。那么,故事里出现了哪些人?学生北山愚公,河曲智叟。老师还有吗?学生邻人,愚公的妻子,神仙,子孙。老师大家看潘老师这个板书排列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像一个十字架。老师家人和邻人在一起,神仙在上面,愚公在下面,更下面是妻子,智叟在旁边。大家看看这个图(PPT),愚公移山,讲的是愚公号召大家搬走两座大山,大家对这件事情态度是一样吗?学生不一样。学生排列在左边的是帮助愚公移山的,排列在右边的是阻止愚公移山的。老师还有排列在愚公上面和下面的呢?学生妻子是提问的,神仙是提供帮助的。老师文章中最精彩的地方是出现了两次质疑,第一次是妻子,第二次是智叟。大家看这两处质疑有什么一样和不同的?学生我觉得妻子提出的是带有帮助性的问题,是问他怎么移呢。智叟是有恶意的,讥讽。老师妻子是站在愚公的角度,希望帮助他,把这件事情做好,考虑得比较仔细,提出了“且焉置土石?”这类问题,而智叟的问话是否定的。语言形式上,他们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学生语言形式是相似的,妻子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而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老师里面哪些词句是一样的?按顺序说。学生第 一 个 是“以“,第 二 个 是“力”,“曾不能,“土石老师还有,“如何”。以君之力的“以”,“曾不能,还 有 如太行、王屋何?”,还 有“其如土石何?”所以提炼出来的句型是“以曾不能如何?”这是一个句式,表示反问、质疑。你们写文言文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们怎样读出他妻子的质疑和智叟质疑的差别呢?妻子是什么语气?智叟又是什么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模仿愚公妻子、智叟的语气读原文)老师愚公的妻子提出的质疑,第一、他年龄大了,干不了多久了;第二、把土石放在哪里去。众人回答了哪一个问题?学生(齐答)第二个。老师“杂日 就是七嘴八舌地说。试想一下,当爷爷、小孩儿他爸,做一个宏伟的计划时,奶奶或者妈妈说“你年龄大了,这个计划不能完成,你会怎么说?学生虽然可能干不久了,但我们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因此这件事情肯定可以推行下去。老师他把刚才那个回答的意思表达出来了。但为什么作者在这个地方没有把“杂曰”写进去,只回答了“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学生是为了避免重复,而且文章的后面写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就表明了他的态度,可以带自己的孩子去。老师看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第一个问题已经在家庭里解决了,所以在回答的时候,他没有写。妻子和智叟的疑问都解决了。后面河曲智叟只好这样灰溜溜地离开了,最后神仙帮他们搬了。下面进入这篇课文最有挑战性的问题:愚公的做法在现实世界中行得通吗?你赞成吗?学生我觉得行不通,因为移山在现实生活中没办法做成。老师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哪些地方有悖常理?学生不真实,因为有神仙。现实中我们只能靠自己。老师愚公这个人物,他的年龄已经9 0岁了,可信度高不高?学生(齐答)不高。学生“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就,跳往助之”。一个孩子才有七八岁,连一点儿力气都没有,怎么可能帮助他。老师七八岁的孩子应该上学,搬山好像有点小。出于安全考虑,也不会让他做这件事情。作者通过这个虚构的故事讲了什么道理?学生坚持不懈就能成功。学生不必在乎他人的流言蜚语,坚守自己的本心,做自己想做的事。老师坚定自己的目标,认真地做下去。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夸张和虚构的方式来讲道理呢?可以讲一个正常的故事吗?学生用夸张的方式突出了愚公的精神。老师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想象不到有万仞的高山,也无法想象妈妈让七八岁的孩子去搬山,更无法想象一个年近90的高龄老人搬山。但在这篇故事里,这些情形都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信念。老师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字数不多,带有讽刺、劝诫,用虚构的故事讲道理。一个是夸张、一个是拟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虚构的?学生愚公移山是出自 列子,而我们以前学过 列子,应该是虚构的。老师是从文章的出处来判断。因 为 列子里有很多寓言,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 夸父。哪里看出有夸张?学生搬山。老师这个山万仞,一个神仙背一座山,夸张吧。讽刺什么样的人?学生智叟这样的人。老师讽刺像智叟那样目光短浅。赞扬什么样的人?学生(齐 答)愚公、邻 人。老师有很大的志向,与人为善的人。鼓励我们什么?学生征服大自然,创造不可能。老师在征服大自然的时候还要考虑什么?学生(齐 答)要保护环境。老师告诫什么呢?学生不能半途而废,不能因别人对你的评价而做出违背自己良心的事。老师不能因为别人对你的否定评价而否定,要坚持正确的事情。“愚公移山”不仅是寓言故事,还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一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学生面对很困难的任务的时候。老师看起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天大的困难。就可用愚公移山的成语,表达我们的决心、信心、恒心。在历史和现实中哪些事例能够体现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学生蚂蚁,它的躯体很小,但团结起来可以搬动一个很大的食物。还有蜜蜂也会团结起来,它们用一点点蜂蜜做成一个很大的蜂窝。(老师出示图片: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丝绸之路、西游记、嫦娥三号等指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愚公精神)老师这是什么?(PPT出示图片)学生(齐答)抗日战争。老师(展示出一幅画)这就是愚公移山。在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为了号召抗日,在1940年画出了这幅画 愚公移L l.lL愚公移山的精神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老师接下来请阅读下一篇,巴别塔。(学 生 自 读 巴别塔)老师西方文化里也有与 愚公移山类似的故事,这 就 是 巴别塔。诺亚的子孙为什么要建巴别塔?学生以免洪水再发生。老师上帝为什么要阻止人类的计划?学生上帝发现自己受到了人类的怀疑,而他不允许人类怀疑自己。学生上帝担心人类建通天塔,如果建成了,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办不成呢。老师人类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吗?学生从课文来看是没有掌握自己的命运。老师最终没有建成。愚公移山是因为大山挡住了人类的出路,巴别塔是因为洪水来了。在对待人类自身的命运问题上,东西方文化有什么不同?态度和观点有没有差异?学生西方的神比较喜欢给人类制造困难,而东方的神比较喜欢帮助人类。老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发现?学生西方的神最大。老师西方的神最大,人是神的奴仆。学生在东方认为人定胜天,而西方是信天命。老师从文章中感受到,东方的神和西方的神在对待人类命运上是有区别的,到底有多少区别,我们可以再研究。现在看,(漫画)一个人在滚石头。(播放视频 人滚石头)老师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内容,西西弗斯神话,大家看这篇文章,感觉比较抽象,思想也比较深。大哲学家们最喜欢这篇寓言,康德最喜欢这篇寓言,加缪也最喜欢这篇寓言。这篇寓言考验你的理解力,今天同学们是很幸运的,在这个年纪就接触到人类寓言里最棒的、也是最难理解的故事。比较一下,比如说他们面对的困难,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学生我 从 西西弗斯神话中读到,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乐观的心态,从困难的事情中找到生活的意义。老师即便是在绝望之中,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他读得太好了。还有哪位同学分享?学生我觉得西西弗斯感受到的幸福,应该是他为自己的努力而幸福。老师他从自己的努力中见证了生命的价值、活着的意义。因为他完全可以躺在石头边放弃目标,但他并没有,他在努力坚持。三个故事,你最喜欢哪一个?学生西西弗斯神话。因为他很伟大,牺牲了自己的幸福,把自己绑上了死神。学生我喜欢愚公移山,因为他是为了自己的后代和人类的生存而努力。学生我更喜欢西西弗斯,因 为 愚公移山和 巴别塔,都是为了解决一个困难不懈努力地奋斗。而西西弗斯讲的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把困难不再一味地只当成是“困难”,我们就可以从这样的努力中看到豁达的生活态度。老师从这样的生活态度中获得幸福感。巴别塔,我很喜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上帝换成大自然,就变成了一一对大自然,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要与环境和谐相处。所以这个寓言,换不同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愚公移山,这是两座大山(指板书上的大山简图),这是人的脚(指板书上的金文“止”),人们决心把它搬走。巴别塔是要建一个塔,人要到塔上去。西西弗斯神话是要滚动这个巨石。这些都是要克服的困难,而人要脚踏实地奔向的目标,左右 两 边(指板书的大山简图和金文“止”)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字一 一“路”,路就是通达,来来往往畅通无阻的意思。大家注意PPT上写的就是路字最原始的写法。说 到“路”,我 就 想 起 西游记里的主题词,“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学生(齐答)路在脚下。老师路在脚下。希望同学们自己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