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中图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测试题学习精品.pdf
-
资源ID:93088122
资源大小:491.40KB
全文页数:6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教育资料】中图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测试题学习精品.pdf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中图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和区域差异”测试题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林志胜 一、单项选择题 区域是用某个指标或某几个特定指标的结合,在地球表面划分出具有一定范围的连续而不分离的空间单位。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据此回答 12 题。1有关区域及其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里的人们,也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下列关于各区域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三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水分 B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热量 C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水分 D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热量 1D 区域的差异是地理环境的差异,由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不同,不同的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人们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指标和方法对区域进行划分。2D A 项的差异是热量,B项的差异是水分,C项的差异是海拔。读下表,表中为我国三大自然区的部分特征。据此回答 34 题。项目(1)(2)(3)地形 高原、高山 高原、盆地、山地 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植被 森林、草甸、荒漠 森林、森林草原 草原、荒漠 农业 畜牧业为主河谷农业 种植业 3表中的分别表示()A盆地、丘陵 温带大陆性气候 B平原、丘陵、高原 高原山地气候 C高原、盆地 温带季风气候 D高原、盆地、山地 亚热带季风气候 4有关表中的描述,正确的有()我国重要的草原牧场和山地牧场分布区,畜牧业发达 种植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 借助高山冰雪融水,发展灌溉农业,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 由于干旱严重,作物种植区的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 A B C D 3.B 根据表中提供材料判断(1)区为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形成高原山地气候。(2)区为东部季风区,指东部的地形,以三大平原、三大丘陵、两大高原为主。4.C 由上题分析可知,(1)区为青藏高寒区,(2)区为东部季风区,由相关特征可判断出(3)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干旱特征突出,水源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内蒙古高原有优良的草原牧场,新疆以山地牧场为主,新疆也是我国高品质果、棉生产基地,但在种植业区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问题突出。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地带。据此回答 56 题。5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社会经济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差异 资源分布的差异 距海远近的差异 开放程度的差异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C 6我国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给予西部大量的财政补贴 增加对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 保护西部的工业产品不受外部产品的冲击 发挥地区优势,积极引进人才 C D 5A 导致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有产业结构的差异、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和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6D 东部地区具有高科技文化水平的优势,西部地区科技文化落后,工农业基础薄弱,交通设施手段较落后。协调东、西部发展要结合东部地带资金、科技实力的优势和中西部发展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各具特色,区域间自然差异显著,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据此完成 78 题。7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A区域面积依次增大,人口比重依次减少 B地势逐级升高,降水逐渐减少 C人类活动渐次加强,自然状态变化逐渐变大 D土壤发育程度逐渐降低,生物种类越来越少 8青藏高寒区的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河谷地区气温较高,风力较小 C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7.D 从东部季风区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再到青藏高寒区,区域面积依次减少,人口比重依次减小,地势逐渐升高,但降水并非逐渐减少,人类活动渐次减弱。8.B 青藏高原以“高”“寒”为显著特征,对农业生产有极大的限制性,河谷地带因地势较低,气温较高,风力较小而适合发展耕作业。读下图,回答 910 题。9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青藏高寒区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 3000 米等高线为界 B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 C东部季风区是指我国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广大地区 D三大自然区存在内部差异均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 10关于三大自然区人地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东部季风区内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那么广泛、深刻 C青藏高寒区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况保存得比较完整 D三大自然区人类对自然界均有影响,且影响程度基本一致 9 C 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约以 3000 米等高线为界。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东部季风区是指我国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广大地区。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热量为基础;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差异的形成以水分为基础;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主要随海拔的升高而发生变化。10D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从而使得不同区域人类活动表现出相应的差异性。东部季风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没有东部季风区广泛而深刻。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寒区的影响比西北干旱半干旱区还要微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112 题。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11两地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是()A太湖平原土地减少,吐鲁番盆地劳动力不足 B太湖平原土壤贫瘠,吐鲁番盆地土壤矿物质缺乏 C太湖平原土地租金过高,吐鲁番盆地距离市场过远 D太湖平原气象灾害多发,吐鲁番盆地过于干燥 12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耕业为主 B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 C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11D 太湖平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年际变化大,旱涝气象灾害多发,影响农业发展。而吐鲁番盆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2B 农业生产发展方向的确定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制定。读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完成 1314 题。13三个地带比较()A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小,说明其第一产业发展落后 B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的开发,地带的第一产业比重将会大幅度的提高 C 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有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D随着经济的发展,三个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将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会有所下降 14为了加强三个地带联合与互补发展,由东部地带向中、西部转移的工业发展类型是()A劳动密集型 B资金密集型 C技术密集型 D严重污染型 13C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会逐步增大,而第一产业的比重会逐步减少,第三产业主要是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能够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14A 结合东部地带资金、技术实力和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和平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回答 1516 题。15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是地球表面客观存在,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空间单位 B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都是根据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的 D区域的划分指标,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采用综合指标 16通常,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A相似性 B 连续性 C 趋同性 D 差异性 15D 解析:区域是客观存在的,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地区和区域不是一个概念,区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区域既可以按自然要素来划分,如地形区、温度带等;也可以按人为要素来划分,如经济区、文化区等。16D 解析:一般说来,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和连续性,尽管这种相似性是相对的,而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其内部差异是较小的,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例如,我国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之间的差异就十分显著。二、综合题 17.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坎儿井是我国吐鲁番盆地引用地下水的特殊水利工程,工程主体由竖井、暗渠、蓄水池等组成。坎儿井由直井、暗渠、明渠、蓄水池几部分组成。直井又叫工作井,在开掘和修理时用来出土和通风。暗渠为输水道,使地下水由地下流出地面。暗渠同明渠接头处的蓄水池,为蓄水用,又可减缓暗渠水流的冲力。材料二 坎儿井工程示意图(1)简要分析坎儿井的结构与当地气候、地形的关系。(2)简要说明坎儿井能防止土壤盐碱化的原因。(3)坎儿井在吐鲁番盆地最多最集中,简述坎儿井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的原因。(4)近年来,西北地区坎儿井的数量正在减少,试分析其主要原因。答案:(1)当地降水少,蒸发强,采用暗渠输水可减少水分蒸发;利用山麓倾斜的地势,可自流引水。(2)可降低洪积扇下部地下水位。(3)坎儿井之所以能在吐鲁番大量修建,是与这里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山地,每当夏季来临,就有大量的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当水流出山口后,很快渗入戈壁地下变为潜流。积聚日久,使戈壁下面含水层加厚,水储量大,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吐鲁番大漠底下深处,砂砾石由粘土或钙质胶结,质地坚实,因此坎儿井挖好后不易坍塌。吐鲁番干旱酷热,水分蒸发量大,风季时尘沙漫天,往往风过沙停,水渠常被黄沙淹没;而坎儿井是由地下暗渠输水,不受季节、风沙影响,水分蒸发量小,流量稳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所以,坎儿井非常适合当地的自然条件。(4)当地机井的大量使用导致对坎儿井需求量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水资源减少,坎儿井数量会相对减少;不合理利用地下水或过度开采地下水会破坏和污染当地水资源。18.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四川盆地历史上就是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盆地平均人口密度达到 400 人2,属于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材料二 四川盆地等高线略图和重庆市气温降水柱状图。(1)概述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2)列表比较四川盆地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特点。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特点 农业生产 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3)图中成都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油菜的主产区之一,试分析影响其农业发展条件。(4)重庆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请简要说出其成为交通枢纽的区位因素。答案:(1)地理位置: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处在我国地势第一、第二级阶梯交界处 地形:盆地四周被山岭和高原环绕,盆地内部低山丘陵起伏。地势四周低、中间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文:盆地周围众多河流,河网稠密,水系发达 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覆盖率较高 土壤:紫色土发育,土壤肥沃,有“紫色盆地“之称。物产、资源:盆地内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之称。(2)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气候特点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冬季温度要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高(北部山地阻挡寒冷的冬季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农业生产 以水田种植业为主,可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由于热量条件较好,可种植甘蔗 以水田种植业为主,可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油菜等(3)有利条件:位于成都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都江堰提供便利的灌溉;城镇多,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不利条件: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光照不足;季风气候,旱涝灾害严重。(4)重庆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是重要河港;是成渝线、川黔线、湘渝线和渝怀线的交点,是重要的铁路枢纽;有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联系。19.我国极端最高气温出现新疆吐鲁番盆地,这里 6-8 月平均最高气温都在 38以上,甲图为吐鲁番盆地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乙图为沿甲图中 MN线绘制的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比较乙图中 M、N两坡向自然带分布特点的主要差异,并说明差异形成的原因。(2)试分析夏季吐鲁番盆地内部易出现高温天气的原因。(3)简述影响吐鲁番对外交通线路建设的主要不利自然条件。(4)试分析我国吐鲁番盆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答案:(1)同一自然带(积雪冰川带除外)的上限在 N坡分布的海拔较高;云杉林在N坡缺失;N坡的雪线较高。N坡为阳坡、背风坡,热量条件较好,水分条件较差。(2)海拔在 200 米以下,地势低;夏季光照时间长;气候干旱,云雨量少,太阳辐射强;地形闭塞,热量不易散失;深居内陆且植被稀少,地面热容量小,升温快。(3)地表起伏大,地形坡度大;气候干旱,荒漠广布等。(4)由于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导致用水量增加,加之对植被破坏,容易产生土地荒漠化。因此应节约和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保护植被,大力实施防护林建设。20图甲是“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划分图”,图乙是“我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甲 乙 (1)写出图代表的经济地带的名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 (2)从三大经济地带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考虑,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其他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适宜建立在 经济地带,出口商品基地宜建立在 经济地带。(3)简要说明 A、B、C三个经济地带各自的区位优势。(4)三个经济地带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小?如何实现三个地带的协调发展?答案:(1)为东部经济地带;为中部经济地带;为西部经济地带。比较三次产业结构可知:点第二、三产业比重较高,第一产业比重较低,反映的是东部经济地带;与相比,点是第二产业相对较高,第一产业相对较低,故反映的是中部经济地带,为西部经济地带。(2)B A(3)A经济地带:工农业发达,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基地和最主要的工业区;交通便利,经济辐射腹地广;经济国际化程度很高,是我国主要对外贸易区;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城市化程度高,消费市场广阔。B经济地带: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我国粮油棉糖重要产区;有色金属工业和重工业较发达;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C 经济地带:沿边贸易发展有很大优势;各种资源都很丰富,特别是能源、矿产和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地区水力资源充足。(4)东部经济地带发展较快,西部地带发展较慢,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在扩大。三个地带的发展,除了因地制宜、按照各地带的特点安排开发整治的重点外,还应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的互补发展。结合东部地带的资金、科技实力和中西部地带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高能耗、高原料消耗、运输量大的企业由东部地带转移到中西部,把适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国家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在中西部安排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以东部的发展来加快中西部的建设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