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浦江经验”经验案例专题研讨心得发言材料3份.docx
-
资源ID:93102200
资源大小:17.28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浦江经验”经验案例专题研讨心得发言材料3份.docx
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浦江经验”经验案例专题研讨心得发言材料3份<目 录>浙江省2023年“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1560字范文2023年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稿1540字范文“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浙江省2023年“千万工程”经验案例专题学习研讨心得体会发言材料1560字范文近日,中央有关部门赴浙江开展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走访、面对面交谈切身感受等方式,与浙江的同志一起总结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经验启示。“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如今,全党上下正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千万工程”中深刻领悟“调查研究”之道,推动调查研究工作走心走深走实。心中有方向,查之有据、有的放矢,调查研究要“带着问题去”。识大势才能方向明,方向明才能步子实。21世纪初,浙江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突出。村庄布局缺乏规划指导和约束,环境“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境,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广泛听取干群意见、充分研判风险形势的基础上,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践证明,这是一次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之作,对浙江省加强乡村治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要有行动,更要见成效。如何才能取得成效?最重要一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好调查研究之前的准备工作,对所调查的区域要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提前梳理总结出要看的重点、要问的情况、要听的汇报,带着问题去调研,有效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做无用功,让调研更有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脚下有力量,明察秋毫、动真碰硬,调查研究要“紧盯问题究”。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千万上程”是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后不久,用118天时间跑遍11个地市,一个村一个村地仔细考察,充分掌握省情农情作出的重大决策。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习近平同志紧盯农村环境“脏乱差”、农村经济“来源少、基础弱、发展低迷”等突出问题,决定将村庄整治与绿色生态家园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并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账与发展账一起算,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关停“小散乱”企业,大力创建生态品牌,积极培育“美丽乡村十”新业态,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习近平同志“严谨踏实、明察秋毫”的调研态度在新时代的今天更值得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强化问题导向,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紧盯突出问题不放手,深究细查、入木三分,敢于直面矛盾,勇于动真碰硬,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眼前有目标,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调查研究要“拿着办法走”。方向明则思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在脱贫攻坚战推进过程中,要求“把不清不楚变成一清二楚”“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这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国推进“精准扶贫”明确了目标、确定了方向。20年来,“千万工程”的精准实施、有效落实、持续向纵深迈进,得益于在调查研究后形成的一系列针对性强、适配度高、行之有效的举措做法。广大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要扑下身子、投身基层,把“解决问题”作为推进这项工作的根本目标和开展好这项工作的根本检验标准,沉下心来、脚踏实地,解剖麻雀、体悟实情,在真听真看真研究中找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和死角盲区。要善于拜人民为师,甘当“小学生”,向基层干部“取经”,向农民群众“求学”,自觉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依据和有力支撑,以调查研究实现“工作纠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关于“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专题学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稿1540字范文“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浦江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并带头下访接访群众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个重要批示精神,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常学常新、常悟常进的过程。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坚持深学细悟,准确把握蕴含其中的理论精髓、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更好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领会“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的精神实质。要站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深入学习领会“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中蕴含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不断地学习消化、思考领悟,将“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好经验灵活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既跳出来“谋大势”,又钻进去“谋要事”,学会在多目标平衡中找到“最优解”,不断增强抓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长效性。深入学习领会“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中蕴含的新发展理念,“千万工程”实施前后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推进落实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观念一变天地宽,只有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发展才能理清思路、把握方向、找准着力点。深入学习领会“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中蕴含的大抓基层导向,常态化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持续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带头作用,不断完善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入学习领会“千万工程”经验和“浦江经验”中蕴含的务实作风,聚焦市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坚持“提品质、出精品、创经典”,坚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跑马拉松的心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久久为功,把见成效作为抓落实的检验,确保干一件成一件,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循迹溯源“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的为民情怀。千万工程”“浦江经验”历久弥新,我们要从中深刻感悟人民领袖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循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切身感悟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擘画的印记和牵挂的心迹,加大研究、阐释、提炼力度,把好的经验做法提炼出来,好的成果展示出来,为全国全省提供更多方案案例。我们要更加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多去基层一线、矛盾集中的地方倾听声音,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拿出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真正把为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和“浦江经验”的实践要求。要谋深谋细,全面对标落实,树牢“全市一盘棋”理念,在现代化实践中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千万工程”“浦江经验”的所蕴含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为民情怀、问题导向和务实作风,加快完善统筹协调、督查考核、闭环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以更实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学习实践好“千万工程”经验方面,要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的工作经验,强化系统观念,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要深入实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乡村产业兴旺、基础配套提标改造、强村富民集成改革、乡村治理提能增效“五大行动”,加快打造一批标志性成果,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的新画卷。学习好实践好“浦江经验”方面,要健全完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等工作制度机制,深化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强化信访源头治理,扎扎实实做好“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千万工程”的巨大贡献“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作出了实施“千万工程”的重大决策: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20年来,“千万工程”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20年来,“千万工程”贡献巨大,意义深远,不仅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而且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9月26日,“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0年5月,浙江成为中国首个生态省。20年的“千万工程”实践与迭代升级,“千万工程”的内涵和意义已不断深化和升华,“千万工程”改变的已不仅仅是乡村的人居环境,而且还触及了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理念、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治理方式以及城乡关系。因此,“千万工程”不仅是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与改善的乡村建设工程,而且也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和共富工程,是乡村振兴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工程。20年来,“千万工程”对浙江的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等方面带来了显著的正向效应,其中对乡村带来最直接、最显性的变化是人居环境的改善。随着“千万工程”的不断迭代升级,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大大提高,村庄文化礼堂的建立,不仅让村民活动有稳定去处,而且也使乡村文化与历史有了承载和显示的空间,有的还成为农文旅产业的组成部分。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浙江乡村数字化水平高于全国乡村近30个百分点,不仅带动了乡村居民的数字消费,促进了乡村一二三产的数字化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治理体系的数字化、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共建与共享、村与村的联盟化发展。“千万工程”改善了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实际上也改善了乡村的营商环境,优化了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最明显的是,经过20年的“千万工程”建设与深化,许多传统的村庄演变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空间,而不仅仅是村民居住的生存空间。这大大促进了浙江乡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多功能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使许多美丽乡村蝶变为美丽经济,使村庄既要建设、更需要经营的理念成为浙江乡村发展的重要共识和趋势。浙江“千万工程”在乡村人居环境、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效应,反映在广大乡村居民身上,就是他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个人与家庭收入的不断增长。2022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7565元,连续38年居全国省区第一。浙江正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尽管仍存在城乡、地区、收入等方面的不平衡和差距,但是相对而言,这些差距并不是很大,这不能不说是与20年的“千万工程”所产生的多重效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