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校2023-2024学年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计划方案.docx
-
资源ID:93112401
资源大小:16.3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学学校2023-2024学年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计划方案.docx
XXXX中学学校2023-2024学年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计划方案为深入贯彻XX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开 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意见(X教基发20XX1号,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充分发挥课程在中小学 生劳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高密市 加强全市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精神,特制定我 校小学生劳动教育实施计划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思想,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 育人价值与功能,完善劳动教育管理制度,落实劳动教育保 障措施,切实把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列入学校工作计划, 使广大中小学生逐步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和生活 技能,感受劳动之美,树立劳动光荣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 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 任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二、目标任务(一)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 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 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 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热爱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 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工作目标。一是在宏观目标上,从立德树人和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加强思想引领,完善学校劳动 教育管理制度,用2-3年时间,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 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崇尚劳动、 尊重劳动的氛围,不断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劳动意 志品质、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提升劳动教育实施水平。二是在微观层面上,提出具体工作 路径,创新活动方式,加强工作保障和示范引领,让我校小 学生逐步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和生活技能,做到以 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五育 并举。三、基本原则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 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 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 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 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 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 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 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四、实施路径(一)统筹课程设置实施,落实劳动教育精神1 .统筹课程设置。根据义务教育课程实施方案立足 我校学生特点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课外活动、社团活 动、校外活动,统筹校本劳动课程的规划设计、开发指导, 开足开齐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 课程载体。学生应围绕家务劳动、劳动技术、社会服务、职 业体验、考察探究和专题活动等,重在培养基本劳动情感, 养成劳动习惯,增强基本劳动能力,小学1-2年级每学期分 别至少完成1个主题活动,3-6年级学生每学期分别至少完 成2个主题活动;2 .统筹学科融合。要坚持与各学科教育教学融合推进, 积极推进跨学科实践教育,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课程建设计 划,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组合、优化和再开发,建构具 有地域及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要在思政课、语文 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在科学、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 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逐步构建 起劳动科学、劳动文学、劳动美学、劳动艺学、劳动生活和 劳动数学等校本课程体系。3 .统筹课时安排。落实指导意见,在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总课时中,安排一半以上时间采取社会服务、设计制作、 职业体验等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各学校在保证课时总数 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分散或集中安排课时,相关专题 活动可以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合实施。小学三年级以上 可设劳动日,每月一次,努力设置劳动周,每学年一次。4 .统筹成果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2年级学生每学 年完成1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1件劳动技术作品, 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集体劳动;3-6年级学生每学年 完成1份考察探究方面的成果、至少2件劳动技术作品、完 成1次社会服务和1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 公益劳动;初中学生每学年要完成至少2份较完整的考察探 究方面的成果(自主或合作均可)、至少2件劳动技术作品、 完成至少2次社会服务和2种职业体验活动,积极进行家务 劳动和公益劳动。小学生须按要求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党团 队教育活动、军训活动等。(二)树立劳动光荣意识,增强劳动实践体验1 .转变学生观念。积极营造“劳动最光荣”的校园文化, 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 展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崇尚劳动 的价值观;倡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展社团活动注意 融入劳动教育和劳动体验;多渠道表彰宣传劳动实践优秀典 型,引导学生践行热爱劳动的中华传统美德。2 .加强校内实践。中小学普遍划分校园义务劳动责任区, 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劳动。经过课程小组 科学研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参与校园卫生 保洁、绿化美化、食堂劳作等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岗位,引导 学生制定劳动岗位公约,使学生从服务他人中对不同职业有 更清晰的认识和尊重,有序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责任感。3 .分段布置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明确 小学1-2年级、小学3-6年级、初中学段、高中学段等学生 普遍应当参加的家务劳动内容,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 和劳动成果展示,邀请家长志愿参加,通过年度评选劳动小 能手,劳动小模范等,大力表彰积极参加家务劳动的学生以 及劳动成果优秀的学生。各阶段作业要求为:小学1-2年级。会洗自己的袜子、红领巾、手帕、水杯 等小生活物品;会整理自己的简单出行物品;会抄自家的天 然气、自来水、电表等;了解简单手工工具的使用知识,了 解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简单知识;初步学会利用扎、结、 剪、折、粘贴等小技能,进行简单的创意手工制作等。小学3-6年级。会做简单的早餐和一日三餐家常菜;睡前关门窗、 检查煤气和电器;正确使用拖把;策划安排全家人的出行行 程;尝试修理简单玩具和家具;会钉纽扣、缝沙包、补袜子; 初步尝试泥塑、剪纸、扑灰年画等;了解野外生存的一些基 本本领等。(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家校协同育人1 .配备专业师资。配足配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建 立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其他各学科教师 要全员参与,分工协作;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把教师参与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纳入教师工作绩效,作为职称晋升、年度 考核、岗位聘任、评优树先等方面的重要内容。2 .聘请特长人员。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本地大 企业资源优势,聘请公司员工担任综合实践劳动课程的技能 老师,指导学生综合实践劳动课程学习。聘请退休五老志愿 者、家长志愿者、校外活动场所指导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等社区人才资源担任兼职教师。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 队伍能够较好满足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3 .推进协同育人。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互联网等渠 道,引导家长教育并指导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养 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家长要给孩子安排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成为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学校每学年组织 1至2次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走出课堂参与的“户外劳动”活动,教师和家长、家长和学生在共同劳动过程中交流 谈心,宽松和谐的氛围能极大地增强家校互信、亲子互爱, 提高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四)做好劳动结合文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1 .把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将综合实践活动室升级改造,着重创新,提升劳动教育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思维。2 .把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组织家长志愿者等校 外志愿服务人员走进校园,在保障劳动实践安全的前提下, 由志愿者包干负责志愿服务劳动项目的管理和开展,指导学 生进行劳动实践,学校定期对志愿者工作进行评价,对优秀 志愿服务者进行表彰。3 .把劳动教育与延时服务相结合。充分利用放学后延时 服务时间,打造劳动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在 用劳动教育活动丰富延时服务课程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劳动 教育和延时服务的效益与水平。4 .把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相结合。坚持“安全性、教育 性、课程性、实践性和公益性”的原则,借助市域周边的工 厂、农场、田园等劳动教育资源,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 式,不断开发适合小学生劳动体验的研学项目,通过撰写研 究性小论文或社会实践报告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运用知识的 机会,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5 .把劳动教育与劳动文化相结合。立足国情和本地实际, 与“二十四节气” “五一劳动节” “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中 国传统劳动所包含的人生智慧相结合,中小学校要结合地域 特点,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新时代文化内涵。五、保障机制(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劳动教育课 程领导小组,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教研组,具体承担劳动教育 课程实施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加强校内 统筹,充分发挥班主任、科任教师以及学校共青团、少先队 和学生会的积极作用。主动借助家庭、社会力量等校外资源, 形成支持劳动教育、重视劳动教育的工作格局。(二)加强条件保障。按照省定办学条件标准,设置足 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室,配置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工具耗材等。 要制定相关激励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个人支 持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和劳动教育的开展。在学校年度公用经 费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组织开展校内外劳动。(三)加强安全保障。制定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工作 规程,校内外劳动实践教育均要强化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 任,切实做好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四)加强资源开发。建立健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利用 与校际间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 研学旅行基地、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以及 区域内的风景名胜等各种社会资源,创造条件保障课程实施。 依据不劳动教育目标、内容,积极争取社会支持,在城市、 乡村遴选认证厂矿企业、种养殖场等社会资源,根据实际安 排一定的闲置校舍、场地,用于建设劳动教育基地。(五)加强评价指导。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劳动小能 手”评选,把劳动教育作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 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 选重要劳动实践经历、主要表现及重要成果,纳入综合素质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