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3篇).docx
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推荐3篇)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第1篇】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 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 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 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 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 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 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 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 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 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 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 “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 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 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 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 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 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 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 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 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 会不可言传。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 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 躁转变为稳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第2篇】“假如生活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 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 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 呢? ”这段是我有幸在我与地坛中读到的一段话,而这恰恰是对 矛盾的最好诠释。诚然,这个世界不会因人的意志转移。我们也只是 芸芸众生的一员,可能我们会为赢得身前身后名利奋斗,也可能碌碌 无为虚度终生,若有时因为一时的失利而一蹶不振,恐怕就将陷入作 者苦思冥想多年才能解脱的问题。而这问题便是文章的开头。就命运而言,无论公道。社会无疑是多样化的,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也不尽相同。 但因此便存在高低之分。看来差距是必然存在的,人类剧本需要它, 存在的本身需要它,于是又一个令人绝望的问题存在那。由谁去充任 那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会时间的幸福骄傲,快乐。只好听凭偶然, 是没有公道可讲的。我也如同作者般设想过。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是否因其司空见 惯而腻烦和乏味?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或由患病者代替 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痛苦。如果能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痛 又由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一切我们所不 喜的食物和行为也都可以尽数消灭,当世上所有的人千篇一律的健康 美貌高尚,结果又会是怎样。恐怕世界这一剧本也将收场,一个失去 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无半点生机可言。在当今社会,存在一群利己主义者。在获得美好事物的同时希望 把自身的一切厄运转移给他人而又让自身充满幸运。殊不知幸运之路 就像天空的银河,它是许许多多星星的聚会或集结,这些小星星分开 了是为人所不知,但合在一起才能绽放光彩。可能对于人来说,星星 可能是小优点,才能甚至可能是厄运。那些“非己不爱的人”往往下 场不好,他们总是牺牲别人成全自己最终成了无常命运的牺牲品。他 们本以为已经用利己之道绑住了命运的翅膀却永远不可能飞上蓝天。命运似乎总爱和人开玩笑。21岁,风华正茂之时。正是努力之 时,可他却与轮椅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以后还要与它相依为命,就 想他说的一样:“世上的事常常使上帝的居心变得可疑”。但是不论怎 么可疑,人生还要继续下去。令我欣慰的是,虽然他也曾幻想死亡却 最终面向现实,在地坛的思考让他明白“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 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 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用急 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上帝的这个玩笑似乎并 未停止,就在他刚刚做出点成绩时,母亲却悄然离开了人世,她并未 看到儿子带来的骄傲。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此一子欲养而亲不在。 在失去母亲后,他又遇上更大的磨难,他患上了肾病并发展成尿毒症, 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虽然不能多说话,但他的脸上依然保持着笑容。命运的手永远不可能为人所操控。我们无法去改变肉体上的苦痛, 但却能如作者一般心灵甘之如饴。与其说作者是凭自己的才思敏捷写 出的作品,不如说是他思索人生的心灵日记。若没有这份苦难,恐怕 史铁生也如芸芸众生般泯然众人了吧。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是懦夫衬照了 英雄,是一时的厄运成就了他一生的幸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苦难对弈 我们每个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至少不是我的末日。我与地坛读后感500字【第3篇】虽然这本书中的有些文章早已在初中的阅读练习题中出现过,但 是再次拜读后我又有不一样的体会。同时我自知仅凭自己现在的阅历 不能完全体会到文章更深层的内涵,所以就在此把自己的一些小体悟 记录下来。关于生死“生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本书就像大多文人骚客的作品 一样几乎每篇文章都提到了这个话题。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写道:“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 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 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 节日。” 一个沉重的话题,却被作者以一种轻松的比喻那么淡然地看 破一切地解释完毕,这其中的虚无感与那种处之淡然的感觉就这样渗 透在作者的文字中,原来死亡不过如此啊,原来死亡是给度过一生的 疲惫的我们用来休息的节日啊,这种轻松让人感到有些不寒而栗,但 细想起来却觉得其实就是如此,尽管我们畏惧死亡(可能只有极少数 不是),因为死亡代表着未知,黑暗,像一个无尽的深渊,但这是老 天爷从我们出生起就给我们的一道难题,我们必须敢于直视它,勇敢 面对它。正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当一个人可以不辨生死,无所谓 死或生,那么他终将会走到天地中去,得到永生。关于母爱对于母亲的描写和对生死的讨论一样几乎在每篇文章中出现,这 可能与作者的母亲在作者最困难的岁月里给予他最无私最坚强的支 持,而后又在作者寻觅到自己生命道路之时离开人世有关。所以我想 在这里谈谈每一个平凡的母亲给予孩子的热烈深沉又伟大的爱。在 我与地坛中,“我”的母亲每次都会目送我摇着轮椅走出家门去 地坛,一回我走出去不久后又返回却发现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 我走的那个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出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 没有反应。”不知那时的她是不是在想自己能否代替自己的孩子受苦。 可是作者却没有明白母亲的苦心,直到母亲去世,作者才渐渐明白原 来“这园中不单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 过母亲的脚印。”秋天的怀念,合欢树中都描写了母亲感人的爱 和作者对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明白母亲的爱的忏悔。不可能每个家庭都像作家史铁生的家庭一样,特殊的生活背景凸 显出母亲伟大的爱,但是不能说我们的母亲的爱就不够伟大。小学时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对自己母亲爱我的方式有点腻烦,她常常对我说 “你看妈妈多爱你。”之类的话,因为那时的我常常读到母亲不让孩 子知道,只是背地里关照孩子的文章,我觉得母爱就应该是这样默默 的,哪个妈妈一天到晚把“爱”挂在嘴边呀?后来随着自己长大了, 我发现妈妈是真的爱我,她每天都看着我出家门,然后每次都对已经 在楼道里的我嘱咐“多喝水啊”,天冷时还常提醒我“课间操跑步时 记着围围巾”等琐碎的小事,每每此时我都感到幸福不已。我慢慢明 白了,每个母亲爱孩子的方式会有所不同,只不过我妈妈对我的爱表 现得有些热烈。我认为所有母亲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只是孩子能否体 会和理解这种伟大的爱。关于命运 在我与地坛中作者有一大段关于命运的论述,“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 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 善良和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 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看来差别永远是 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就命运而言,修论公道”有些 东西是与生俱来后天无法改变的,但是有些东西是依靠后天积累和刻 苦训练练就的,文中有些“宿命论”的味道,我认为我们要先接受命 运的安排,然后调整自己才能够积累更多,训练更充分,改变命运中 可变的部分,而非自暴自弃,荒废一生。读完整本书,“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这句出自想念地坛 的话久久萦绕在我心中。地坛是作者十几年前找到的心灵避难所,“那 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地坛空旷寂静,因为有了众 多生机勃勃的小生灵,园子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园子里有参天的古 树,破败的院墙.地坛放弃了昔日的荣华,回归生命的起点,在安静 中探寻生命的本真。虽然如今的地坛因游客渐多已少有最初的安静, 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找到一个“地坛”,在那个寂静的地方回归 生命的零度,思考生命的意义。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