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诗歌鉴赏主观题答题模板+比较阅读辨别模糊易错题.docx
诗歌鉴赏主观题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一、有相关知识的题型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抒情方式、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等1 .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物描写正面描写:动作、肖像(装束)、神态、心理;修辞人 物烘托、他人 评介、景物 烘托、事物烘 托描写手法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写物侧面烘托:感官:视、听、嗅、触/视听结合、色彩映衬、形声色结合等动静: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 静为动时空:远、近、高、低等;早晚、春秋等 修辞: 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虚实结合、虚写点面结合白描正衬反衬(以动衬静)形状、颜色、气味等自身特征;修辞环 境烘 托、他 物烘托、人物 烘托(行为、态磨、情感等)2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物二植物、动物、无生命的自然物。 志;作者(或他人)的特点、人格、 志趣、思想。同时用上,象征"一词。抒情方式景情一致情,借托物言志景情相反 反思史以乐写乐以哀写哀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罕见)咏史抒怀1吊古抒怀借古讽今古今相悖,颂古非今古今相似,贬古刺今描写抒情V以景结情叙述生活事件、描写生活场景、 描写人物活动、描写人物动作、 描写人物肖像或装束I修辞手法D. “此夜曲中闻折柳”,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古人 送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相赠,以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古诗中不乏其例。2.春夜洛城闻笛和春夜闻笛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简 要分析。【答案】1. A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李白诗中的“曲中闻折柳”,李益诗中 的“吹笛唤春归”,“大雁尽北飞”都表达回乡的渴望。不同点: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对大雁北归的自由的羡慕。诗人想归而不得归的 愁怨。希望得到朝廷的赦免,重回仕途的春天。诗人作为一名迁客,看到春到大地却不暖人 间,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自然的春天一同到来,含有不尽的怨望,难言的惆怅。【分析】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清晰”说法不正确,“暗”有断续、隐约之意,笛声不知从谁家飞出来,那未曾 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2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李白的诗歌写“此夜曲中闻折柳",“柳”谐音“留”。古人 送别亲友时,折柳相赠,暗示留恋、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种习俗,也代表一个场景、一 种情绪。古人还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借助“折柳”习俗表达思乡; 尾联“何人不起故园情”则更是直抒胸臆。李益诗歌写“寒山吹笛”,这笛声,这情景,激 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而“雁”的 意象更体现思乡之浓,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 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 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借助大雁表达渴望回 到家乡。不同点:李益诗比李白诗感情更复杂。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诗人十 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 但这种自由却与自己无关。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 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3.4题。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 五更疏欲断, 薄宦梗犹泛, 烦君最相警, 病蝉 贾岛病蝉飞不得, 拆翼犹能薄, 露华凝在腹,徒劳恨费声。一树碧无情。故园芜已平。我亦举家清。向我掌中行。酸吟尚极清。尘点误侵睛。黄雀并莺鸟,俱怀害尔情。3 .下列关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诗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见蝉思己,想象故园荒草齐平,发出宦薄梗泛之叹,结 尾烦蝉自警。全诗以蝉起,以蝉结,首尾圆合,章法紧密。B.从内容安排看,李诗摹物与叙已并重,尾联己与物直接对话,人与物密合无间;贾 诗以叙物为主,全诗虽未着力叙已,但已之情绪明显流露。C.两诗颔联都着力刻画蝉之形象,李诗以碧树相衬,侧重刻画蝉之声孤;贾诗视听结 合,突出蝉虽翼“拆”吟“酸”,但仍有“薄” “清”之坚守。D.贾诗以“病蝉”为题,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病蝉遭遇之惨烈。尾联“黄雀”“莺 鸟”也点明了 “病”的缘由,突出病蝉树敌之广。4 .两首诗都托“蝉”以寄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诗所寄之意有何异同。【答案】3. D4. (1)同:两首诗都借蝉寄寓怀才不遇之叹。李诗中蝉居高而难饱,喻自身才高而 薄宦;贾诗虽腹凝露华,但现状却是飞不得,表怀才不遇之感。两首诗都托蝉表达了坚守 高洁之志的决心。李诗尾联直抒胸臆,借蝉自警,虽清贫不顺,但依然清高,坚守高洁之志; 贾诗借病蝉的“拆翼”“酸吟”喻仕途的坎坷、生活的穷酸,尽管贫贱,仍能不以俗厚而自 薄,不坠污浊而自清。(2)异:李诗借蝉侧重表达在险恶宦海、无情世道中自身官卑禄薄、梗泛飘泊的愤 懑;贾诗以病蝉自况,感喟自己才高命蹇,侧重表达被“黄雀”“莺鸟”等险恶势力排挤 的哀怨与苦闷。【解析】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手法、结构的能力。D. “主要刻画蝉之病状,突出病蝉遭遇之惨烈也点明了 病'的缘由”错,病蝉 全诗并未明确交代“病”的缘由,“黄雀并莺鸟”只是“病蝉”所面临的重重危险。故选Do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不同诗歌思想感情异同的能力。蝉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本 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 感受暗合,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 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 却是徒劳的。“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 如故毫不动情。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 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 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颈联是说,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 芜杂草早已长平。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 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 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 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树无情而人('我') 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想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 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 的品格。病蝉中首联“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写衰颓老弱的蝉飞不起来了,不得不落于 我的掌中(被我俘获),交待病蝉不得自由的悲惨命运。颔联“拆翼犹能薄,酸吟尚极清”写病蝉被卸下翅膀但尚能搏击动弹,痛苦呻吟声依然 保持清脆。颈联“露华凝在腹,尘点误侵睛”写露水积聚于腹部,尘土遮盖了眼眸。尾联“黄 雀并莺鸟,俱怀害尔情”写黄雀和莺鸟全都怀着坏心眼想害病蝉。相传诗人贾岛在韩愈的劝说下,参加了科举考试,他天真地以为,凭着自己的才学一定 能考中,所以,并不把“八百举子”放在眼里,一入考场,挥笔就写,在病蝉诗中,痛 骂:“什么黄雀、乌鸦,都一样想害蝉。”结果被认为是“无才之人,不得采用”,与平曾 等人一起落了个“考场十恶”的坏名。本诗借助病蝉象征比喻诗人的悲惨遭遇,生活困顿窘 迫,仕途坎坷,磨砺不已,面对命运的不公也会有怨恨和悲伤,但依然坚守高洁的情操,老 当益壮,奋发有为。结合以上信息总结处异同点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河涅(唐)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注)河涅:这里指的是吐蕃统治者自从唐肃宗时期以来占据的河西,陇右之地。 元载:唐代宗时的宰相,曾对西北动防提出建议,后来因事下狱而死。借箸:为君王筹划 国事,出自史记中张良为刘邦谋划的故事。遗弓剑:古代传说黄帝仙去,只留下弓和 剑。凉州:李唐王室出自陇西,偏好凉州一带的音乐。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的前两联回顾中唐宰相元载和唐宪宗的事,写他们都曾力图收复失地,但都没 有实现。B.诗歌颈联借苏武牧羊归来时须发皆白的故事,写河涅地区的百姓身陷异族统治而忠 心不移。C.诗歌后两联运用对比,将河涅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百姓闲散安乐对比,突出了对前者 的同情。D.本诗将史实和典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诗叙事与议论相结合,自然而又富有历史 厚重感。6 .这首诗和杜牧的名作阿房宫赋都含有针硬讽喻之意,请分析二者在思想情感上 的异同之处。【答案】5. C7 .相同之处:两首诗都针硬讽喻统治者。不同之处:本诗直接讽刺统治者贪图享乐; 阿房宫赋借古讽今,以史为鉴,警告统治者不要骄奢淫逸,要吸取秦朝亡国的教训。【解析】8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 “将河涅百姓受奴役和唐朝百姓闲散安乐对比”错,应该是将白发丹心的汉臣与沉迷 歌舞的富贵闲人作对比。故选Co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叙事,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感慨宰相元载提出过收复失地 的建议,却遭陷害;唐宪宗李纯在看地图时,也曾感叹过河涅地区的失陷,常想恢复失地, 但未及西征,便赍志以殁。后四句写河涅地区的百姓虽然沦为异族臣民,身着戎服牧羊驱马,但却仍然“白发丹心”地忠于汉家王朝;可是当朝统治者对此却无所谓,而只是对“凉州歌 舞曲”感兴趣,过着悠闲享乐的生活。全诗歌颂长期受吐蕃奴役、渴望版图归唐的河涅地区人民,讽刺元和以后无心国事而只 知享乐的统治者。阿房宫赋:此赋通过对阿房宫兴建及毁灭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 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 情怀。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7-8题。戴复古 天地一大窑, 万物此陶铭, 君看百谷秋, 田水沸如汤, 农夫方夏耘, (注)陶铭:大热五首(其一) 阳炭烹六月。人何怨炎热?亦自暑中结。背汗湿如泼。安坐吾敢食?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7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一,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将气候描写与悯农的内容结合起来,语言平易浅近,更易让人感受到农夫夏日劳作的艰辛。8 .诗人把六月的天地比作一个大窑,太阳像炭火一样熔炼着其中的一切。“烹”字尤 其精当。C.暑天虽极炎热,诗人却认为不应抱怨,因为秋天的谷物均赖此而成熟。富有理趣, 值得称道。D.田中的水被晒得似乎要沸腾,“我”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虽是夸张, 却也写实。9 .此诗与白居易的观刈麦都表达出对农人艰辛劳作的同情,但在内容和方法上有 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7. D8.同:两诗都在结尾表达了自己不从事农耕生产,却能饱食的惭愧之情。以此表达对 农人劳作的同情赞美。异:本诗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极力描写夏日的炎热,以此衬托农人劳作的艰辛,从而 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诗先描写农家人人忙于夏收的场景,再特写拾穗妇女的悲惨遭遇,以此突出农人 辛勤劳作却生活贫困的现实。以此表现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分析】7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D. "'我'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错误。“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的 意思是:田中的水被晒得像沸水一样烫,农人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背汗湿 如泼”一句描写的应该是农人,而不是诗人自己。故选Do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同:本诗最后两句“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意思是“但他们还要继续耕耘劳作,我又怎 敢安然高坐饱食呢? ”诗人自己无需劳作,与前文农民“背汗湿如泼”做对比,表达了自己 不从事农耕生产,却能饱食的惭愧之情,侧面烘托了对农人劳作的同情赞美。观刈麦的最后两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也同样因为自己不从事农耕生产, 而农民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而暗自惭愧。综合分析,两首诗都在结尾表达了自己不从事农耕生产,却能饱食的惭愧之情。以此表 达对农人劳作的同情赞美。异:本诗前两句“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意思是“六月的天地好像一个大窑,太阳像炭 火一样熔炼着其中的万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六月的天地比作大窑,将太阳比作炭火,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七八两句“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的意思是“田中的水被晒得像沸水一样烫,农人 背上的汗水流得就像刚刚用水泼过”,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天气之炎热。如此炎热的天气, 农民还要在田里劳作,衬托出农人劳作的艰辛,从而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十二句,通过直 接描写和环境描写表现了农家人人忙于夏收的场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家田输 税尽,拾此充饥肠”八句写了拾穗妇女的悲惨遭遇,主要以直接描写为主,突出农人辛勤劳 作却生活贫困的现实,表现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好事近烟外倚危楼苏轼(宋代)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当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映。9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词人登高望远,所见之景“远灯明灭”,渲染了孤独冷清的氛围,奠定了情 感基调。B.词人由实入虚,想要跨着“玉虹”去仙墙看那“洞天星月”,来摆脱现实的苦闷, 也反映了他无可奈何的心境。C.下阕作者借用典故,表明了自己也拥有如同张范二人般珍贵的友情,何况还可以与 友人一品赏雪之乐。D.本词文字洗练,寓意明确,以现实与历史相融会的笔调,塑造了仕途困顿却极力解 脱内心烦恼的词人形象。10 .苏轼定风波中以“莫听穿林打叶声”起笔,本词以“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 吠”结尾。“莫听”与“莫问”都道出了作者的心境,请分析二者的异同。【答案】9. C11 .同:都表明了一种超脱的态度,外物不足萦怀。异:本词“莫问”的对象是世间之事和别人的言论,以此句做结,表明了作者面对仕途 坎坷,想要不问世事,羽化登仙,或者以友情为寄托排遣内心的苦闷的心理状态。定风波 中的“莫听”对象是“穿林打叶声”,以雨势象征人生坎坷磨难,以此句起笔,以“谁怕” 承接,以“也无风雨也无晴”做结尾,表达了作者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分析】12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一品赏雪之乐”错。“一尊浮雪”乃酒。尊:同“樽”,酒杯。浮雪:白酒。此句 指品酒之乐。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及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先看相同点:两词都能体现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吠” 是不在意世间之事与外人的言论;“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不在意外界环境的好坏。两句都表 明外物不足萦怀的洒脱态度。再看不同点:本词结尾“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映”,剑头微映(XU。):喻微小、无足轻重。这 里以剑环和剑首声喻微不足道的言论。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不要过问政治大事和不值得一听 的微小言论”。由此可见,此句“莫问”的对象是世间之事和别人的言论。此句是作者此时 此地世界观、人生观一一对朋友乃至对世人的公然宣告:社会政治你不必过问,剑头微吹你 不必听从。你走你的路,让他人去说吧。表明了作者面对仕途坎坷,想要不问世事,羽化登 仙,或者以友情为寄托排遣内心的苦闷的心理状态。而定风波的“莫听穿林打叶声”,意思是“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莫听” 的对象是“穿林打叶声”。此句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 物不足萦怀之意。此处的“风雨”象征人生坎坷磨难。再加上后文的“谁怕? ”,意思是说, 我不怕这种艰辛和磨难。这是一句反问句,意在强调这种生活态度;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 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可见这首词以“莫听”起笔,以“谁怕”承接,以“也无 风雨也无晴”做结尾,表达了作者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全情境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 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午日:端午节。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 有向阳特性。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高咏楚辞”透露了作者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以及报国无门的处境。B. “榴花” 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对比,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C. “戎葵”句中,作者借蜀葵向阳的属性来比喻自己身虽老却始终热爱祖国的思想。D.最后三句写了面对时间流逝的感喟以及凭吊屈原所体现出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2 .下片“万事一身伤老矣” 一句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 B3 .同: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异:陈词有对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表示自己并不服老,有为国 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的能力。8. “表现作者对往日歌舞宴会生活的怀念和向往”错误。“榴花” 一句中用榴花与舞裙 对比,是以过去的春风得意表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故选Bo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万事一身伤老矣”意思是: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这一声长叹,包涵了 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意思是: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作者 以廉颇自比,这个典用得很贴切,内蕴非常丰富,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 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 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 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 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 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故两句是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共同点:都关注时局、心系朝廷、热爱国家。不同点是:陈词中“老矣”包含着年华老去的悲叹、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辛词以廉颇 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和能力以及对奸佞惑君误国的痛恨。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3-4题。春夕酒醒皮日休四弦才罢醉蛮奴,鄢醵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和袭美春夕酒醒陆龟蒙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坊。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注:皮日休:字袭美,与陆龟蒙均为晚唐诗人,二人因诗酒结为好友,常效仿竹林七 贤放达纵饮。人称“皮陆”。鄱醵(ling lu):美酒名。3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均以醉酒写起,既而写酒醒所见,以景物描写作结,记叙、议论、抒情有机 融合。B.两首诗语言表现力极强,将残烛“流泪”比作珊瑚,形神毕肖,“明月”“花影” 交织错落,情趣盎然。C.两首诗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的暗示流露出来,比正面直述更 含蓄有力。D.宋人洪迈曾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两首诗以对答形式,表现了酬和诗 对同一话题相应关切的特点。4 ,请结合全诗谈谈两首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异同。【答案】3. A4 .同:两首诗都借饮酒表达了郁郁不得志之情。皮诗通过写放达纵饮直到夜半,表达 不得志的孤愤;陆诗首句交代自己无所事事,浪迹江湖,流露出内心深处的不得志之感。异:皮诗还表达了诗人的孤独、落寞、凄凉。三、四句诗人自比为“一枝”“红烛”, 点明自身处境的孤独;陆诗还表达了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三、四两句写月光皎 洁、花影抚身的迷人景色,融花、月、影、人于一体,潇洒自如,自在悠然。【分析】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 “记叙、议论、抒情有机融合”错误,无议论表达方式。故选Ao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情感的能力。皮诗:在古代,不得志的正直之士,往往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这首诗里,诗人虽只暗示 自己嗜酒,但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愁。诗的后两句,写酒醒所见景象:“短”字,绘出红蜡残 尽的凄清况味;“一枝“,点明红蜡处境孤独;“寒泪”的形象则使人仿佛看到那消融的残 烛,似乎正在流着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不仅把“红蜡”写得形神毕肖,而且熔 铸了自己半生凄凉的身世之感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这时作者已进入中年,壮志未酬,人生 道路正像这一枝短残了的红蜡。陆诗:起句”几年无事傍江湖”,无所事事,浪迹江湖,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反映了 “泛 若不系之舟”的无限自在。第二句中的“黄公旧酒坊“,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放达纵饮的生活 态度,从而标榜襟怀的高远。“觉后不知明月上”,是承前启后的转接,即前承“醉倒”, 后启归去倩人搀扶的醉态。此处所云“不知”,情态十分洒脱;下句“满身花影倩人扶”是 全篇中传神妙笔,写出了月光皎洁、花影错落的迷人景色。诗人极力以自然闲散的笔调抒写 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然而,以诗人冠绝一时的才华,而终身沉沦,只得“无事 傍江湖”,像阮籍、嵇康那样“醉倒黄公旧酒坊“,字里行间似仍不免透露出一点内心深处 的忧愤之情。可见两首诗都借饮酒表达了郁郁不得志之情,但皮诗还表达了诗人的孤独、落寞、凄凉, 陆诗还表达了自己无牵无挂、悠然自得的心情。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客游李贺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快,归问时裂帛。(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 “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弹铁:战国策 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铁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 家信。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 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B. “日暖南山石”使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感受,“日暖”属于想 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悲”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 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 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6.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 联中的“裂帛”指写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案】5. B6.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长安沦陷 后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李诗主要是 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亲人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 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B. “使用拟人手法”错误,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使用了想象 的手法。6.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点:从李诗“旅歌屡弹铁,归问时裂帛”看,诗人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 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从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 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 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 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 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 至时的迫切心情。故两首诗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不同点:从杜诗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因为战争颠沛流离,不能回家,家信断 绝,音讯杳然,“烽火连三月”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 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 定的美好愿望。可见,杜诗描写长安沦陷后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 爱国家、眷念家人的情感。从李诗看,“旅歌屡弹铁,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 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一个“归”字 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结合注释对“弹锲”这一典故的介绍来看,“战国策中记载 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镁而歌”,冯谖有才却只能做人门下之客, 后得孟尝君赏识;诗人李贺想要入朝为官却难以实现,想要像冯谖一样施展才华而不能,所 以这“裂帛”之中还有流露出失意之情。所以李贺诗歌中的“裂帛”既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还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3.景情关系、艺术技巧、章法结构景情关系:触景生情: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常考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夸大夸张、缩小夸张)、比拟(拟人、拟物)、对比、衬托(正衬、 反衬)、反问、设问、双关(谐音双关、语意双关)、对偶、用典、意象罗列(列锦)、叠 词其他艺术手法:虚写、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想象章法结构:线索:时间、空间、情感、事物等。结构类型:首尾呼应、对比、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层进、前后照应。层次脉络。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层次的内容,理清作品脉络的发展。注意写景与 抒情内容的安排。答题模板答案表述模式特点+说明+作用二、有答题模式的题型字词品鉴、句子作用(含景物作用)、句子赏析、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 境分析、思想感情等。1 .字词品鉴答题格式:词义+手法+描述+作用第一步,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第二步,指出该词所用艺术手法。第三步,联想想象,描绘跟该词相关的诗句内容。第四步,指出作用:(1)内容作用(表现对象XX特点;抒发XX感情;渲染XX气氛;定下X 义基调);(2)结构作用(为XX作铺垫;与XX对照;与XX呼应;总领XX 内容;总结XX内容;线索;点题)。2 .句子作用答题格式:内容+结构内容包括:写了什么内容(景、人、物、事;如果是形象,要概括出特点);反映了什么时代、社会特征;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渲染什么气氛;抒发什么感情;定下什么基调。结构包括:为XX作铺垫;与XX对照;与义X呼应;总领义义内容;总结XX内容;点题。例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唐多令刘过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黄 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注】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 不被朝廷重用。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 金前线。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有何作用?描绘了江边凄清的秋色:衰败的芦叶落满沙洲,寒冷的沙滩边,浅水流过。渲染萧瑟、寥落的气氛,烘托了词人孤寂悲凉的情怀,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 调。为词人抒发重游南楼时时光流逝、忧国伤时的情怀作铺垫。3 .句子赏析艺术手法(优先考虑修辞)。答题格式:手法+说明+作用(特点,情感)精彩词语。独特角度。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答题格式:概括(特点+名称)+具体表现+回扣特点4 .意境分析答题格式:意象+景象+意境+思想感情("运用了XX意象,描绘了XX景象,营造了XX (特 点)的意境,抒发了 xx的思想感情" )o意境特点+具体分析5 .思想感情关注诗题。逐句分析。利用注释。抓直抒胸臆的词句。把握描写(景、人、物、事、场景)的内容和情调(哀、乐)。化内容为感情。答题模版XX感情:作品中的义义内容(要转述诗句意思,不能只是引用诗句),表现了 X X感情。例题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杜子美书室赵扑直将骚雅镇浇淫,琼贝千章照古今。天地不能笼大句,鬼神无处避幽吟。 几逃兵火羁危极,欲厚民生意思深。茅屋一间遗像在,有谁于世是知音?【注】骚雅:骚,指离骚;雅,代指诗经。浇淫:指不良风气。兵火: 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对杜诗伟大成就的赞美:前两联写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表达了对 杜诗非凡成就的赞美。对杜甫坎坷人生的同情:第五句写杜甫多次在战乱中逃亡,几度陷于危难,表达了对 杜甫的深深同情。对杜甫仁爱无私的伟大情怀的景仰:第六句写杜甫在困境中依然希望造福百姓,体 现出不顾个人安危、心系天下苍生的大仁大爱,令人景仰。对雅道沦丧、世风颓败的社会现状的不满(或“慨叹”):尾联写杜甫的遗像留在 简陋的茅屋中,而当今世上知音寥寥,足见杜甫的艺术精神、高尚情怀没有得到传承,作者对此深感不满与哀伤。(对杜甫身后冷清的同情。)注意比较阅读课外作品比较、课内外沟通形象:特点、表现、感情、手法(2017年课标全国卷H)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 问题。真题解析: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注】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 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 ” 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表现了诗人旷达的 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 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三、无答题模式需读懂作品、扣问作答的题型2016课标全国卷II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9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10 答: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照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 前都不免相形失色。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 成。【典例分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听段处土弹琴 方干几年调弄七条丝, 泉迸幽音离石底, 窗中顾兔初圆夜, 唯有此时心更静,元化分功十指知。 松含细韵在霜枝。 竹上寒蝉尽散时。 声声可作后人师。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 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B.颈联正面写段处土的演奏效果,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 月爬上窗根、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C.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一一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 范,突出了段处土演奏技艺的高超。D.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土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 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2.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 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 B2.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 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异:从“形”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 “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了 “难”字, 凸显缓慢。从“声”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了 “幽音”,突出清远的特点;后者使用了 “幽 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B. “颈联正面写段处土的演奏效果”错误,颈联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写段处土的演奏 演奏技艺高超。故选B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迸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这一句是对 音乐声的正面描写,首先运用比喻,将琴声比作清泉从石底迸发出的清远的声音;“迸"幽” 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 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土弹琴技艺的高超。琵琶行中“幽咽泉流冰下难”是用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的泉水声来描写琵琶乐曲。 “幽咽”突出乐声凝滞不畅,“幽咽”是遏塞不畅状,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冰下难”是 说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一个“难”字突出乐声缓慢。运用比喻修 辞手法,使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综上分析,相同点方面:两句诗都是直接描写琴声的,属于正面描写,分别选用了 “泉” “石”“冰”等意象摹写,使用的都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喻体都用到了泉水,用具体的视觉 形象摹写抽象的音乐,形神兼备。不同点方面:“迸”“难”体现出不同的状态,“幽音” “幽咽”突出乐声不同的特点, 生动形象。【易错点警示】比较阅读辨别模糊比较型诗歌阅读题,有时是直接提供两首诗歌,要求考生进行比较分析,有时是就所给诗 歌,要求考生回忆学过的某一首诗歌,并与之进行比较分析,命题的指向一般比较具体。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