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复习备考.docx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复习备考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萧县中学梁军峰在大部分省份的高考回归全国卷的背景下,对高中历史选修课的复习备考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 要:选修题的分值(15分)毕竟占了历史科分值的近七分之一。与必修课那种“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 专题不同,选修课中的每一个专题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事件或人物进行深入剖析,“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可以说,选修课的历史味更浓,对学生历史 学科能力的要求更高,当然,在试题命制上,选修题也体现了这一课程目标。一、以教科书中的事例为依据,学会分析“改革”的方法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改革”模块共设置9大学习要点,就是9个中外古今的著名改革。 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在这方面是一致的,仅仅是对改革事件的具体介绍有所不同。我们如何用好教科书这一 资源呢?回过头来细致地看看课标关于每场改革的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了解改革的背景(社会状况)、 概述(归纳)改革的内容(特点)、探讨(简析)改革的影响(作用、地位)",那么我们在学习每一场改 革时就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方面着手就行了。把9场改革按照相同的程序都细致地讲述一遍,时间上不允许事实上也不必要。可以将9场改革分成 两类:第一类是必修没有涉及的(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改革、明治维新), 第二类是必修中多多少少涉及到的(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宗教改革、戊戌变法)。第一类由于必修没有 涉及到,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学习时多注意方法的点拨和归纳,把它们作为学习改革的例题来用。例如对 “王安石变法”的学习,以下几点是需要掌握的:把改革与当时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理解改革的背景 (北宋社会矛盾尖锐、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也可以从改革的必要性 (原因)和可能性(条件)来学习;要了解改革者的生平和性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成 败:王安石有政治才能,性格刚直;学会归纳记忆改革内容,变法措施可归纳为三类:富国的,强兵的, 取才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地分析变法的特点和实质:将财富在国家、地主商人、平民之间再分配,是封 建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是维护宋朝统治;学会辩证地历史地评价变法;理解判断变法成败的标准: 变法措施是否持续,变法目的是否达到,而不是看变法者的荣辱得失;思考变法成败的经验教训:从社 会基础、变法者自身、保守力量、措施是否完善等方面考虑;将历史上的变革与当前的变革结合起来实 现知识迁移。对于第二类,在必修的学习过程中大家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可以作为阅读材料练练手。比如“欧 洲的宗教改革”这一专题。先了解课标有关这一专题的要求“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 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 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J,然后课下模仿教师分析“改革”的方式自学:可以要求教师 给自己设计问题,并且约定好时间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试卷,也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对“改革”模块的这两类复习最好交叉进行,以便学以致用、趁热打铁地巩固学到的方法和技能。有 些同学认为全国卷选修题不考教科书上的,所以干脆就不学了,那样就会造成碰到试题由于缺乏相应的分 析方法而感到无从下手。二、以往年高考题为依托,熟悉考查角度和回答方式高考题相对平时训练的题目质量较高,同一个命题机构在相近几年命制的试题会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所以研究最近几年全国课标卷的选修题是十分必要的。从2011年到2016年的全国课标卷第45题固定为 考查“改革”模块的试题,取材范围涉及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货币制度改革、税制改革、律令改 革、山林管理改革、防腐败制度改革”等方面。仔细分析能够发现这些特点:材料上:选取一段材料, 大多为白话文,字数基本上在300字到400字之间,材料内容与课标“改革”模块中的事例无关,改革项 目细致具体(2013年“清末新政”题例外)。问题上:第一问在回答方法上以“指出”、“概括”或“概 括指出”的要求考查学生准确提取材料信息并高度归纳概括的能力,在回答对象上以“区别、共同之处、 特点”的方式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第二问在回答方法上以“简析、分析、说明”的要求考查学生的分析 理解和阐释能力,在回答对象上有“作用、原因、实质、影响、意义”这几类;既有内涵式的“根据材料 回答”也有外延式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两间之间联系不紧密,第一问回答不出来 也不影响第二问的回答。客观地说,全国卷中“改革题”的题目要求与课标中对改革模块的学习要求是一 致的,难度也不大。我以2015年新课标I卷第45题为例说明如何利用往年高考题,试题如下:4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 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 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 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 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 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 如“熙宁通宝” “光绪元宝”等。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第一步是审题:所提供材料的主题一般体现在问题的定语部分,这道题的主题是“唐代币制改革”。 我们来看问题(1),回答问题的依据仅是“材料”,方法是“指出”,回答对象是“改革内容”,明确这些 之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在“针对这种情况”之前和“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之 后的材料显然与“改革内容”无关可略读,中间部分是解题信息蕴藏的部分要细读,运用学习教科书时掌 握的“提取概括”能力得出答案(衡法改为十进制,钱文不再标重量)。按照同样的程序去审问题(2), 回答问题的依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方法是“说明”,对象是“改革的意义”,这一问对 学生的要求较高,既考查学生知识的广度,又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阅读材料时同样要有侧重点,解 答第(1)问时略读的部分变成了阅读重点,“意义”当然是“积极、深远、较抽象”的影响,通常包括“解 决了历史上存在的问题和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础”这两部分,调动学习教科书时的“理解分析”能力得出 答案(开启新的货币体系,为纸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为年号钱出现奠定基础)。 第二步是书写答案时要做到用学科语言,要点化,要有逻辑性,卷面内容尽量做到“准确、全面、精练、 美观”,这一点是需要平时不懈地努力才能养成的。第三步是研究试题提供的答案,看看与自己的答案有 何不同,为什么有这些区别,从中自己又悟到了什么?这一步如果做好了会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 技巧。三、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的改革事例,开阔自己的视野全国卷中“改革”模块的选修题总体上不难做,考生普遍感到困惑的是“材料脱离教科书。碰到这 样的题目首先心理上产生畏惧影响水平发挥。克服这种状况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教与学上“以本为本”的思 维模式,另外,补充一些课外知识,也可以让自己“见多识广”,心理上变得强大起来。当然这也要方法。 首先在选择改革事例上,选择有助于必修模块学习的、能够体现这一时期时代特征的、对当前我国改革有 借鉴意义的事例,例如: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赋役制度改革、近代史上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现代史上土 地制度改革,世界史上的凯末尔改革、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制度改革等。学习时只要粗线条的了解一 下改革的内容、特点、影响就行,还有,要把这场改革与时代背景和我国现在进行的改革联系起来。也可 以仿照高考题选取合适材料制作仿真题,考生既锻炼了做题能力又了解了这场改革。以上三个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家只要以勤奋刻苦为前提,以高 效的方法为指导,选修题将不再是你的拦路虎,它将成为你成功道路上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