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4诗歌的结构技巧【亮点练】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与检测(全国).docx
-
资源ID:93148328
资源大小:56.06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考点24诗歌的结构技巧【亮点练】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与检测(全国).docx
考点24诗歌的结构技巧膜揪纸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鹦四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宋代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为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 痛。古乐府迷露:“迷上露,何易曦! ”用原草之露初曦暗指夫人的新殁。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运用了典故、比喻以及双关手法形象地刻画出了词人孤 独的凄凉。B.过片“原上草,露初曦”结构上承上启下,也是比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 妻子生命的短暂。C.尾二句写词人月夜辗转难眠,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读来令人凄婉哀绝,感慨万千。D.本词抒情手法多样。作者运用了借叙事抒情、借典抒情、借比喻抒情、借景物抒情、借行为举止抒 情等多种抒情手法。2.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最突出之处在于将生者和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作者词笔始终关合自己和妻子 双方,其情之深已经浸入文章构思中,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惜红衣姜?夔吴兴号水晶宫,荷花盛丽。陈简斋云:“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亦可见矣。丁未之夏,予游千岩,数往来红香中,自度此曲,以无射宫歌之。箪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问讯、城南诗客。岑 寂。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藉。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不共美人游历。问甚 时同赋,三十六陂秋色。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桃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纂茶。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女子出嫁。簧(f6n):果实硕大的样子。藁(zhen)藁:树叶茂盛的样子。本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使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1分)将“桃之夭夭” “之子于归”两句反复咏唱,回环反复,增加了诗句的音乐美。(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本诗中“桃之夭夭” "之子于归”反复咏唱,是典型的 重章叠句手法。重章叠句也是诗经惯用的章法结构,其作用在于营造回环反复的音乐美感。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张先龙头由乍盆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注】乙卯:指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拾翠:本指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后指采摘绿叶或 妇女春日嬉游。下阕前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过渡(承上启下)。(2分)上句写云去山昏,游人散后,郊外一片空寂,为上阕白天赛龙舟、踏青的热闹场面作结;下句写笙歌已歇,喧嚣一天的池院显得分外清静,为下文写静谧优美的夜景做了铺垫。(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所考句子处在词的中间,优先考虑的结构性作用是过渡 ,然后对上下文意进行总结,验证该句是否承上启下。“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写白天的 游人散去,远山渐渐昏暗下来;音乐停止,夜晚的庭院显得异常幽静。“行云去后”承接上文热闹的游 春景象,“已放笙歌池院静”引起下文幽雅、恬静的庭院景色。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菜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溪,指储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磷溪,西对慈福寺阁。”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在全诗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开门见山。(2分)一个“愁”字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统领全诗,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一上高城万里愁”是全诗的首句,开篇就直接写愁, 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属于开门见山的结构技巧。4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问题。赠弹筝者萨都剌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10/25【注】本诗写于元泰定四年(1327),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请简要分析尾句在结构上的妙处。答案:尾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1分)“扬子江头月满船”描写了一曲终了后,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 ,只见月光照进船头的场景,(1分)既表达了知音难觅的感叹,又表达了理想和抱负难成的失落。(2 分)诗人以月光暗喻心事,意境悠远含蓄,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这首诗以写景句作结,景中含情,在结构技巧上称作“ 以景结情”。作答时,先要用自己的话描绘句中画面;然后联系上文,阐明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具 体情感;最后还要说明这种结构技巧有何艺术效果。第三句中的“故人”,既指弹筝者,又指诗人自己 ,两人都有知音难觅的感叹;“情怨”不仅指私人感情,还包括理想和抱负,而后者正是诗人一再感慨 、难以排遣的伤心事。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情感直接抒发出来,而是暗含在尾句“扬子江头月满船”的景 物描写之中,以景结情,故而令人遐想不已,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题。晓发公安杜甫北城击柝复欲罢,东方明星亦不迟。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舟楫眇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出门转眄已陈迹,药饵扶吾随所之。【注】大历三年(768),诗人离开公安前往岳阳。明星:启明星。野哭:恸哭,号啕大哭。语 出孔子家语:“若是哭也,其野哉。孔子恶野哭者。哭者闻之遂改之。"物色生态:“物色”指 物,“生态”指人。转眄(mi*n):转眼。扶:扶持。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击柝”“明星”点明标题中的“晓”字,“复”字说明此前饱闻击柝声。B.第二句中的“亦不迟”意谓柝声一歇,启明星也出现了,仿佛催人早早出发。C.全诗叙写晓发公安之见闻感受,以人生感触为主线,景中融情,语言老到。D.第七句照应颈联,第八句照应颔联,形成尾联分别呼应颈联和颔联的结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A项,“北城击柝”与“东方明星”都交代了时间 O “击柝”是报更之声;“启明”是报晓之象。“复欲罢”,言朝朝闻柝,今日之柝声又将停止,这就 点明夜之已去,晓之将来。选项正确。B项,“亦不迟”,言启明星现于拂晓之东方,于柝声隐没时出 现,一点也不迟疑。对于要早起远行的诗人来说,这一报晓之星仿佛是告诉自己要出发了。选项正确。 C项,全诗围绕“晓发”而作,写出了诗人晓发公安的所见所闻,如击柝、启明星、邻鸡、野哭等,诗 人由此发出人生儿何的感叹,抒发了浪迹天涯、漂泊江湖的无奈和时光易逝、老病缠身的苦情,情由景 生,景中融情。语言老到精练,展示出诗人晚年的困苦处境。选项正确。D项,第七句是说出门离开之 后,转眼之间,这里已成为过去了,照应颔联“邻鸡野哭如昨日,物色生态能几时”的感慨,抒发了时 光易逝、世事无常之感;第八句是说只要有“药饵”可以疗疾,就让小舟漂荡到哪儿算哪儿吧,照应颈 联“舟楫吵然自此去,江湖远适无前期”的迷惘,抒发了漂泊不定之感。选项错误。故答案为D项。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2题。柳枝词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诗:“首句一顿,下三句连作一气说,体格独别。”这首诗与李白越中 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鸿飞”在结构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答案:柳枝词的尾句紧承前文,而越中览古的尾句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2分)柳枝词首句表现等待的场景,次句回答等的对象,第三、四句直写离别。全诗一气而下,表现 相别之干脆、舟行之飞速,不容人有丝毫的缠绵俳恻,有力地烘托出浓重的怨别之意。(2分)越中览古首句点题,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第二、三两句承上启下,写战士还家、越王还 宫的盛况。结句笔锋一转,说过去繁华热闹的宫殿如今只剩几只鹏鹃盘旋不去,以景结情,表达了盛衰 无常的主题。(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需要在理解诗歌各句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各句之间 的关系。题干中已经给出他人对柳枝词的评价,是答题时的重要参考信息。首句所展示的系舟杨柳 岸的画面,恰是一幅春江送别图,表现的是一个“等”字。次句以“直到”接续,回答了等的对象 行人,也就是将要离开家乡的人。在船将发未发之际,送行者和行人依依话别,做最后一刻的流连。第 三、四句直写离别,在首句点染的画船上做文章,说不管烟波浩渺,不管风风雨雨,行人终将离去,画 船带走的只是离愁别恨。全诗就船和送别场面展开描写,气韵贯通,正合陈衍所说的“首句一顿,下三 句连作一气”。而越中览古在首句点题之后,第二、三句分写战士还家、越王勾践还宫的情况,体 现出越国称霸一方后的繁盛、威风;结句突然一转,通过昔时的繁盛与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 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3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杜甫先帝天马玉花照,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着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玉花骐:唐玄宗御马名。赤 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斯须:一会儿。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答案:“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 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3分)“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 米尤其不易。(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中的结构技巧。本题题干中已给出所使用的结构技巧 铺垫。根据提示分析诗歌发现,前四句是为了突出曹霸的画技而做的铺垫。第一、二句“画工如山”是 形容画师众多,“貌不同”是说所画之马都不逼真。第一、二句意思是说,先帝的御马玉花骁许多画师 都画过,每个画师画得都不同、不逼真,暗含玉花骋难画之意,这是第一层铺垫。再看第三、四句,这 两句是描写真马。“迥立”“生长风”写出了真马的昂首挺立、气宇轩昂,暗指画家要画出此马的神采 实属不易。这是第二层铺垫。1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题。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12/25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第三联"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沉醉于山中月下的美景,以及将要离开时依依 惜别的深情。B.在本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句子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C.本诗的结尾用“南望”的景物来作结,诗人把目光投向远处,呼应、深化了开头的忘归之情,表达 了诗人对胜景的留恋向往。D.尾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一句在描写上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以远处楼台的钟鸣之音表 现出山中月下的幽静。阅读F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各题。别房太尉墓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注】房太尉即房瑁,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周州,死后赠太 尉。谢傅指谢安。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 冢树而去。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有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向亡友致哀,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B.颔联写诗人哭墓致哀,天上的云似乎也受到感染。“低”字强化了压抑哀伤的氛围。C.尾联写林花纷落,莺啼送客。“唯”字与首联“孤坟”照应,暗写房瑜身后凄凉。D.本诗既有对朋友的推崇和情谊,又有对朋友过世的哀痛,还有对安史之乱的忧虑。3 .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请分 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红蕉柳宗元晚英值穷节,绿润含朱光。以兹正阳色,窈窕凌清霜。远物世所重,旅人心独伤。回晖眺林际,撼撼无遗芳。注撼撼:拟声词,形容叶片掉落的声音。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丽的形象。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的特质。C. “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世之感。5 .本诗的尾联堪称精妙,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蚕麦二首(其一)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典我千钱追四邻。【注】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 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 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7 .本诗衔接自然逻辑严谨,体现出七言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城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14/25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徽宗崇宁二年(1103),蔡京、赵挺之等人对旧党的迫害愈烈,黄 庭坚受到罗织。士 :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 死。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清明”为题,既点出此诗写在清明节,又能从清明扫墓的习俗自然联想到人的生死问题, 甚至扩而大之。8 .颔联春雷启蛰、万物复苏,春雨充沛、润物无声,写出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之景,引发下文作者对 人世命运的思考。C. “乞祭余”用孟子中的典故:齐人偷吃了祭余酒肉不算,还要恬不知耻地回家向妻妾炫耀。这 是对向蔡京之流的讽刺。D.尾联生发疑问:蓬蒿荒丘,遗骨一土,千载万世,谁知谁是贤愚?诗人内心迷惘,把世界看成微 尘,流露出无限感伤之情。9 .清人方东树说:“山谷之妙,在乎迥不与人,时时出奇”。赏析这首诗在行文思路上的艺术特色。参考答案:1. B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 ”在本诗中起提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句子是”错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能起提 纲挈领、统率整首诗的作用。“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提纲挈领,统率全篇。以下六句,具体展 开“胜事”和“赏玩忘归”的描述。故选B。2. D3. (1)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体现在颈联承担“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情,由颔 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由颔联的墓前景物转到典故意象,由前两联的压抑转到温馨。(2)连贯性:颈联对房瑁的推崇和与房瑁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痛悼的原因;因情深而 意更悲,明转暗承。“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解析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 “对安史之乱的忧虑”理解错误,此诗表现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以及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安史之 乱此时已经平息,故“对安史之乱的忧虑”过渡解读。故选D。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为第三联,在整首诗中起到“转”的作用。依据颔联诗句含义可知,谢傅,指谢安。诗人以谢安的 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瑁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培的推崇备至;再依据注释,说苑载: 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 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作者在本联由颔联的叙写眼前的沉 痛哀悼“转”到回顾过去的友情的回忆,由前联凄凉压抑氛围的渲染“转”到本联典故意象的温馨,无 不体现此联“转”的独立性。但在本联独立的同时由与其它三联相互照应,体现着其连贯性。本联写作者对房培的推崇备至,这又照 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特别是“觅徐君”来到墓前,这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整首 诗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4 . C5 .结构上,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内容上,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 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尾联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 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解析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 “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错误。“远物”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此地 的红蕉就是“远物”。故选C。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尾联“回晖眺林际,撼撼无遗芳”意思是远眺夕照山林间,落木萧萧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 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从结构上看:“无遗芳”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两联对红蕉外在美貌和内在精神的描写。从内容上看:这本是秋冬之景,在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 在一起,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 凋零。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从情感上看:群芳已经消失,最后只剩下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 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表达了诗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6 . B7 .本诗首联以“天养人”为起句,点出丰收的自然前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颈联话锋一 转,从天助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写面对一年来得之不易的大16/25 丰收,自己借来千钱也要参加四邻乡亲举办的秋社祭祀活动,表达对丰收的欣喜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 结构上的圆合。解析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8. “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错,原文是诗人“自分”也就是自认为别人嫌弃自己,而非是自 己真的懒散。从苏辙当时所处的被朝廷贬官甚至被褫夺俸禄的政治环境看,这里的“嫌”所表达的应该 是政治上的牢骚和不满,此句中既有讥讽也有自嘲。故选B。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首联“贫病可怜天养人”是“起”,作者感慨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点出丰收的自然前 提。颔联紧承首联写丰收的成果。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 悦之情。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颈联话锋一转,从天助 写到自助,即要想取得丰收的成果也离不开人的辛勤劳作。尾联意思是家家都不辞辛苦大办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活动,庆祝来之不易的大丰收;面对如此热闹的庆 祝场景,诗人自己虽然贫病不堪,但也要借钱来买贡品像四邻那样献上诚心。表现了作者对丰收的喜悦 之情。到此全诗达到了结构上的圆合。8 . D9 .首联一面写稀春烟景,桃李欣欣而笑;一面写扫墓时节使人联想到野田荒城,发生死之悲。一笑 一愁,对比强烈。颔联、颈联分承“佳节清明”和“野田荒堤” o颔联极写春天的蓬勃生意,是“佳 节”的最好说明。颈联运用对比,表达了对奸臣丑恶人生的鞭挞。尾联在语意上承接上联的爱憎分 明,表达对小人当道、政治黑暗的深深愤慨。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 “诗人内心迷惘,把世界看成微尘,流露出无限感伤之情”错,表达诗人对仕途贤愚混杂、是非不分 的深深愤慨。故选D。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思路的艺术特色的能力。首联描写清明之时两幅不同的画面。“佳节清明桃李笑”,清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百花竞相开放,争 奇斗艳。桃花李花盛开于春风之中,似有欢笑之意。“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也正是人们上坟祭祖的 日子,走到坟场,只见荒冢累累,心中自然会生出许多凄凉。“桃花与荒冢”“笑与愁”对比强烈。颔联描写清明时节生物的活跃情景。“雷惊天地龙蛇蛰”,写的是动物的活动;“雨足郊原草木柔”, 写的是植物的生长。承“佳节清明”句写春天的蓬勃生机。颈联写人,“人乞祭余骄妻妾",通过齐人于燔间乞食这一典故写了愚人的行为。“士甘焚死不公 侯”,乃是通过介子推的故事表现了贤人的气节。承“野田荒城”句,运用对比,表达了对奸臣丑恶人 生的鞭挞。尾联意思是,他们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至今又有谁知道呢?现在留下来的只不过是满目乱蓬的野 草而已。表达贤愚不分的慨叹、蓬蒿满眼之感触。这首诗在行文思路上最显着的特色是对比和用典。这首诗的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无不得力于对 比。不但桃花与荒冢有对比、齐人与介子推有贤愚之比,而且自然界的蓬勃春景与人生的无味黯淡也是 一组鲜明的对比。闾蟒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夷门歌王维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良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题材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但故事主人公由公子无忌(信陵君)变为夷门侠士侯嬴,从而 成为主要是对布衣之士的一曲赞歌。B.这首诗是古体诗,标题中的“歌”与长恨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意思相同。C.七八两句,强调侯嬴、朱亥二人的卑微地位,意在突出卑贱者的智勇,同时也表现了公子不以富贵 骄士的精神。D.最后两句专写侯生,慷慨豪迈,又浓郁的抒情风味。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困惑,侯生这样做究竟是 为了什么呢?2 .请简要概括出本诗的写作思路。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伤?春陈与义18/25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注】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 指宋高宗。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3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B.由“初怪”至U “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C.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也尽是满怀伤感。D.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丝欣慰,让人看到了希望。4 .后人评价本诗“此诗已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请结合作品从思想情感与结构技巧两方面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汪藻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茅茨烟瞑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春日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B.诗的颔联和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都描绘了春日唯美最致。C. “桃花嫣然出篱笑”和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均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春日的喜爱。D.尾联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询一样,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6 .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少年行雍陶【注】不倚军功有侠名,可怜球猎少年情。【注】淳熙十四年丁未,诗人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甘碧:香甜鲜碧的瓜果。墙头唤酒:化 用杜甫诗“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不?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写杜甫在佳客来访时,向邻家借 酒,一唤邻家就把酒从墙头递过来。三十六陂:言水乡湖塘之多,也是荷花生长的环境。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墙头唤酒”句,借用杜甫诗句,但又反用其意,写自己客居他乡,无人造访,表达出内心的孤独 与冷清。B.本词用字精练,生动传神,如“换”字写词人感到时光飞快,“半”字写荷花已凋零大半,“虹 梁”使用比喻,具有诗情画意。C. “维舟”两句远望,“可惜”两句感叹,“问甚时”两句遥想,字里行间希望与无奈交织,流露出 矛盾的感情。D.本词结构曲折精微,开头描写生活细节,中间交代时序变迁,层层暗示寂寞之情,结尾时才倾吐出 怀人相思的期盼之苦。4 .此词为姜夔自度曲,“红衣”即荷花,请结合全词(包括小序)分析“红衣”在词中的作用。阅读F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蓑?衣杨朴软绿柔蓝着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菜葭影里和烟卧,落药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5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身穿色彩鲜艳、质地柔软的蓑衣,倚船吟诗垂钓,透露出清静淡泊的隐逸情韵。B.颔联“兼葭影里” “菌苕香中”妙用烘托,用富有诗意的环境来表现诗人雅致超然的情怀。C.颈联“狂脱” “乱堆”二词,表现诗人醉后狂放自在之态和晴时无拘无束的渔家生活之乐。D.尾联说即便是别人用“紫绶” “金章”等珍贵之物也不愿换去蓑衣,表现蓑衣的价值昂贵。6 .本诗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在结构和感情上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起即事因成回文寄袭美陆龟蒙平波落月吟闲景,暗幌浮烟思起人。清露晓垂花谢半,远风微动蕙抽新。城荒上处樵童小,石葬分来宿鹭驯。晴寺野寻同去好,古碑苔字细书匀。02/25 戴铃健鹘随声下,撼佩骄嬲弄影行。觅匠重装燕客剑,对人新按越姬筝。岂知儒者心偏苦,吟向秋风白发生。【注】雍陶(805-?) 0字国钧,成都人。出身贫寒。文宗大和八年(834)登进士第,曾任侍御史、 国子毛诗博士、简州刺史,世称雍简州。后辞官闲居,养病傲世。不知所终。7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描绘了一位不依仗军功却重侠名、纵情于蹴鞠的少年行猎者的形象。8 .诗人通过侧面描写的方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少年矫健的身姿。C.诗歌围绕“少年”逐层精细描写,刻画这个英武洒脱、尚义高志的丰满形象。D.诗中的“少年”可能是诗人想象虚构出来的人物,以此折射自己的生活理想。9 .诗的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怎样理解它和前六句的关系?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赴邠宁注留别李益身承汉飞将,束发即言兵。侠少何相问,从来事不平。黄云断朔吹,白雪拥沙城。幸应边书募,横戈会取名。注邠宁:唐代方镇名,治所在邠州(今陕西彬县)。10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自言为飞将军李广之后,年少就习兵法,流露出对军事才华的高度自信。B.侠少的问询,激起了作者对世道不公的愤慨,暗示了前往邠宁从军的缘由。C.作者庆幸能响应招募、前往边镇征战,并坚信自己将横戈沙场、赢得功名。D.作者前往边镇之际作诗留别,却不为离别而感伤,慷慨豪迈之情溢于言表。10 .本诗颈联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李嘉佑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20/25要自趋丹陛,明年鸡树亲。注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要:应该。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称。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恩泽之广大。B. “未满”句写房明府任期未满而求退,“归闲”句写他要归家过闲居生活。C.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借清新之景衬托凄恻别情。I).本诗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与朋友间的深情厚谊。12.元人范德凯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1. D2.前四句写出了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赵国的燃眉之急,魏王的态度;中间四句写信陵君礼贤下 士;最后四句赞扬侯生。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 “表明了作者的困惑”错,“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意思是,侯嬴甘愿以身命报答信陵 君知遇之恩,七十岁老人别无所求。作者对侯生这么做,只有赞美,没有困惑。故选D。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本诗共十二句,一至四句交待故事的背景。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大势,后写“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 以“何纷纷”三字道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益围邯郸怠”退出情况的紧急,以“不救”二字表现出形 势的严峻。五至八句,写信陵君礼遇侯生。连用两个“愈”字,一是写出侯生的有意傲慢,二是写出魏公子的礼 贤。“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两句,巧用原文,点化为对仗句。九至十二句专写侯生,与首段呼应。以“献奇谋”,即策划窃符救赵及夺晋鄙军写出其智;以“向风刎 颈”写出其义。末两句写得慷慨豪迈,感人颇深。3 . C4 .(一)思想情感方面体现出“沉郁”之风:反对朝廷消极苟安政策。诗人对南宋朝廷采取的不抵 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表现出的忧患意识极为相 近;歌颂抗金志士爱国壮举。诗人对向子湮等爱国人士纷起抗战的爱国壮举,进行了高度热情地讴 歌,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极为相近。(二)结构技巧方面体现“顿挫”之美:本诗首联感叹朝廷无策抗金,此为首顿;颔联流露出诗人对高 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尾联写向子湮率军抗金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诗情上扬。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烟花”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而不是“烟花燃放之美景”,如“烟花三月下扬州”指在柳絮 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故选C。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分析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题干中说“此诗已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结合作品从思想情感与结构技巧两方面简要分析。考生要 知道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思想上内容方面,杜甫诗歌常常表现为爱国忧民的情怀;在结构 方面表现为节奏的跌宕起伏。可从思想情感角度分析本诗的“沉郁”之风,从结构技巧角度分析其“顿 挫”之美。首联,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 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使得金兵长驱直入、 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颔联,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步步进 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 的伤感,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颈联,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 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表现了 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尾联,诗人认为向子湮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 精神和牺牲精神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湮卫国精神 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湮的“疲兵敢 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可见从思想内容上看,本诗表现出的对朝廷不抵抗的不满和对向子湮爱国壮举的赞赏与杜甫的忧患意识 和家国情怀极为相近,体现出“沉郁”之风。从结构技巧方面,本诗也体现出“顿挫”之美。根据对诗句的理解,本诗首联感叹朝廷无策抗金,此为 首顿;颔联流露出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尾联写向子湮率军抗金使人看到了一线希望,诗 情上扬。5 . C22/256.作者以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为主线,把对春日的喜爱之情倾注于绵绵春雨、野田风光、篱边桃花、 茅茨鸡啼四个富有春日特征的画面之中,从而使整首诗的春日风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 "均表达对春日的喜爱”错。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的是落寞之情。 故选C。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特点及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题目问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要抓住“诗中景物各自分立” 一句,分析诗歌写了哪些内容;再抓住“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分析这些景物当中蕴 含的情感线索。春日这首诗把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次第展开,胜境纷呈叠出。入笔写难得的好天气,转出野田春 水,然后又转出渡头水鸟嬉游,再转出竹篱茅舍风光,天桃含笑情态;又转出雾气迷蒙,沽衣微湿,天 色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无数富于诗情的片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 力。这些景色诚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连,很难形成一个整体。事实上,诗人 用的是一种近乎现代戏剧中的“情意结构”手法,即又靠情节连系,而以心中清意活动流贯全篇,似断 实连,另是一种独特的章法。首句开门见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体描绘,补足上句之意。春日多 雨,早拟出游而苦无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愿,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见。多雨之日终得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