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福建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doc
-
资源ID:93181119
资源大小:88.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2年福建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13篇(含答案与翻译).doc
2012年福建各地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注】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州纲纪:州府的主簿。6下列加点词与“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3分)A负箧曵履行深山巨谷中 B.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C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2)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8文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两点启示?(3分)【参考答案】 6、(3分)C7、(4分)(1)一同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释”1分;句式“于树荫”1分)(2)例一:(李惠)回头对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并敲打它能够得知它的主人吗?”例二:(李惠)回头对州纲纪说:“用这张羊皮(作为物证),拷打它,能查出它的主人吗?”(“顾”1分;通顺1分)8、(3分)不贪图不义之财。为人要诚实。多思考,多观察,用智慧解决问题。谎言终究会被揭穿(纸包不住火)。多积累生活常识和经验。事实胜于雄辩。【参考译文】有背着盐和背着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争执很久都没有结果,于是去报了官。李惠让他们出去,看着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然后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于是背柴的人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2012福建龙岩)【甲】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令为产业,震 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乙】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选自古文观止)【注释】稔:庄稼成熟。这里是“丰收”的意思。屏:除去,这里是“退职”的意思。代:这里是“补缺”的意思。大较:大体情况。5解释下面加点词。(4分)(1)举茂才 举: (2)谒见 谒: (3)日有食 日: (4)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俟: 6.翻译下面句子。(4分)(1)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译文: (2)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译文: 7下面说法正确一项是( )。(2分)A甲文,王密和杨震都曾经接受邓鹭的征召,仕途都发展得很好,他们成为好朋友。B乙文,范文正集合了族人的钱财购得“义田”,供族人共享。C甲文,王密心中有愧,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让杨震一家“开产业”,再次遭到杨震的拒绝。D甲乙两文都通过具体的事件来表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8乙文的“义田”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3分)答: 9杨震和范文正公都是朝廷命官,但他们在甲乙两文中所体现的为人处世方式不同。请分别加以概括。(4分)答: 【参考答案】5.(4分)(1)推荐(2)拜见(3)每天(4)等待6.(4分)(1)(王密)深夜就怀揣着十斤金子来赠送杨震。(2)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7.(2分)D8.(3分)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补贴。9.(4分)杨震:廉洁自律,清白做人;范文正:乐善好施,救济族人。【参考译文】【甲】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在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深了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乙】范文正公是苏州人。生平喜欢用财物助人,选择关系亲近却很贫苦、关系疏远却很贤能的人,都接济他们。当他富贵显达时,购置了千亩田地,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助全族的人。(使他们)每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时,都有供养。选择族中年长又贤能的人管理账册,再按时共同掌管收支。每天吃饭,每人一升米;每年制衣,每人一匹绢。嫁女的给钱五万,再嫁的给钱三万;娶妻的给钱三万,再娶的给钱一万五;丧葬的和再嫁的数目相同,葬小孩的给钱一万。族里的人聚居在此的有九十名,义田每年可收入稻谷八百斛;拿义田的收入,供给那些聚居的族人,充裕有馀,使用不尽。凡曾经出仕而暂时解职在家、等待新职的人,也给予救济;已经出仕为官的人,就停止供给。这就是义田的大概情形。(2012福建宁德)【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箅:蒸锅中的竹屉。馏:蒸饭。糜:粥。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6“猜想联想”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请结合上下文或学过的古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未尝识书具 尝( )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俱委而窃听 委( ) 尔颇有所识不 不( )7“联系比较”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请你用此方法完成(1)(3)小题。(6分)(1)找出与乙文“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曹刿)乃入见C.家祭无忘告乃翁 D.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分)(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就是,翻译“言无遗失”。(2分)【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言无遗失】 8. “读文品人”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古文的内容。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5分)(1)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2)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3分)【参考答案】6. 曾经 以为宾客 停下,丢下 不,通“否”7.(1)B。A项理解为“才”,C项解释为“你”,D项解释为“竟然” (2)从此,指着每一件事物(让他)写诗,一会就完成了。(3)大人说的话,一点也没有遗漏。8.(1)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饭落釜中。(2)方仲永的父亲只知让自己的孩子去挣钱,“不使学”,因而成为“泯然众人”;而陈太丘在元方兄弟做错事时,没有指责,而是以提问所听谈话的内容的方式来考验他们,对待他们的过错,用宽容来原谅。这种教育方法,让他们最终成为博学多才的人。【参考译文】【甲】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3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伸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乙】有客人在陈太丘(陈寔)家留宿,太丘让元方(陈纪)、季方(陈谌)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太丘问:" 为什么没蒸饭呢?" 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 您和客人谈话,我们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箅子,饭都成了粥了。" 太丘说:" 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兄弟回答道:" 大概还记得。" 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叙说,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都没有遗漏。太丘说:" 能够这样,喝粥就行了,不必做饭了!"(2012福建厦门)【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期行【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田子退金韩婴【注释】镒:二十两。 馆:这里指家。 诗:这里指诗经。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尊君在不 不: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说其义 说: 6.翻译下列句子。(4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宜尔子孙承承兮。7. 【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8. 【甲】文中启发人们讲“诚信”的重要性,请你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说说 “诚信”在我们现今社会生活中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3分)9. 【乙】文中田子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参考答案】5.答案:相约同行。期,约定。 退休回家。不:通假字,通“否”,语气词。说:通“悦”,喜欢,赞赏。 (评分:共4分,答对一个词语得1分)6.答案: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评分:共4分。每个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7.答案:甲文:做人要讲诚信;乙文: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4分)8能说出“诚信”在如今市场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并对自己有所启发,言之有理即可给分。(3分)9. 本文是一则典型的儒家教育经典之作。作者通过阐述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的家教思想,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意思相近即可给分)(3分)【参考译文】【乙】田子担当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慧,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诗经说:“教育你的子孙时要谨慎小心啊。”说的是贤惠的母亲使子孙贤德。(2012福建漳州)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9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肉 食 者 谋 之 (2)弗 敢 加 也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小惠未徧( ) (2)小信未孚( ) (3)公将鼓之( ) (4)再而衰(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2选文详略得当,详写_,略写_,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4分)13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3分)【参考答案】9. (1)肉食者谋之(2)弗敢加也(2分,每小题1分)10. (1)通“遍”,遍及,普遍 (2)为人所信服(3)击鼓进军(4)第二次(4分,每小题1分)11我看到他们的车印凌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2分)12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或: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双方交战的过程(4分,每空2分)13. “公将战”表现鲁庄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或:勤政爱民)。“公与之乘”表现鲁庄公礼贤下士。“公问其故”表现鲁庄公不耻下问。鲁庄公发现曹刿才华出众,加以重用,表现鲁庄公知人善任。在作战时机的选择上,两次遭到曹刿否定,鲁庄公毫不介意,表现鲁庄公胸怀宽广,从善如流。(3分,任选一处分析,意思对或言之有理均可)(2012福建福州)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骧,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阡陌交通(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无论魏晋( ) 处处志之(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2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2分)13选文第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参考答案】10(4分)田间小路妻子及儿女不要说,(更)不必说做标记11(4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12(2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13(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如只答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给1分。)(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2012福建南平)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1)或异二者之为 或: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去: (4)太守谓谁 谓:、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请用选段中的句子作答。(分)()甲段中的“进亦忧”指的是:“_”,“退亦忧”指的是:“_”。()乙段中与“佳木秀而繁阴”相对应的一句是:“_”。5、你认为甲、乙两段中作者的“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参考答案】2、或许 没有 离开 为(是)3、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游人知道跟着有识之士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4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树林阴翳5、答案要点相同点:都是为国为民而乐不同点:甲段的乐是先忧后乐;乙段的乐是与民同乐(2012福建莆田)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6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7解释加点词。(4分) 余孥一小舟 见余大喜 及下船 客此 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9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参考答案】6(3分)B7(4分)通“桡”(携,带拿) 非常,十分 等到 客居,寓居8(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9(3分)C(2012福建泉州)【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乙】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 ) (2)杂然相许 (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 投诸渤海之尾C屋舍俨然 杂然相许D不复出焉 且焉置土石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 14.内容理解。(4分)(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答: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答: 【参考答案】10(2分)(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每小题1分) 11(2分)(1)通“邀”,邀请 (2)赞同,赞许 (每小题1分) 12(3分)C13(4分)(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2)冬夏换季(寒来暑往),(他们)才往返一次。或:一年的时间,(他们才往返一次。 (每小题2分,翻译准确、表连通顺即可)14(4分)(1)表达了作者向往自由、平等、和谐生活的愿望。(2)反映了人们与困难作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每小题2分,意对即可)(2012福建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