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汇编7篇.docx
关于八年级数学教案范文汇编7篇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1 学问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能精确识别出函数关系中的自变量和函数 力量目标:会用变化的量描述事物 情感目标:回用运动的观点观看事物,分析事物 重点:函数的概念 难点:函数的概念 教学媒体:多媒体电脑,计算器 教学说明:留意区分函数与非函数的关系,学会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 引入: 信息1:小明在14岁生日时,看到他爸爸为他记录的以前各年周岁时体重数值表,你能看出小明各周岁时体重是如何变化的吗? 新课: 问题:(1)如图是某日的气温变化图。 这张图告知我们哪些信息? 这张图是怎样来展现这天各时刻的温度和刻画这铁的气温变化规律的? (2)收音机上的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表中是一些对应的数: 这表告知我们哪些信息? 这张表是怎样刻画波长和频率之间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一个表达式表示出来吗? 一般的,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假如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假如当x=a时,y=b,那么b叫做当自变量的值为a时的函数值。 范例:例1 推断以下变量之间是不是函数关系: (5) 长方形的宽肯定时,其长与面积; (6)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与面积; (7) 某人的年龄与身高; 活动1:阅读教材7页观看1. 后完成教材8页探究,利用计算器发觉变量和函数的关系 思索:自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取值 例2 一辆汽车的油箱中现有汽油50L,假如不再加油,那么油箱中的油量y(单位:L)随行驶里程x(单位:km)的增加而削减,平均耗油量为0.1L/km。 (1) 写出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指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 汽车行驶200km时,油箱中还有多少汽油? 解:(1)y=50-0.1x (2)0500 (3)x=200,y=30 活动2:练习教材9页练习 小结:(1)函数概念 (2)自变量,函数值 (3)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 作业:18页:2,3,4题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建议 学问构造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供应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纳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简单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帮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状况比照有肯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 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纳发觉法,由学生自己观看、猜测、测量、论证,实际把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依据学生状况参考采纳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展演示学问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例如 一、教学目标 1.把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把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展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力量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育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5. 通过一题多解,培育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猜测争论,启发引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表达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表达,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 3.如下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 ? 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状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 ,只要 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 【引入新课】 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分,可做一练习,在 中,画出中线、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下图,DE是 的一条中位线,假如过D作 ,交AC于 ,那么依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 是AC的中点,可见 与DE重合,所以 .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 ,且DE FC,所以DE .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应留意的两个问题: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把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其次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依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许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帮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泼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拟简捷的方法证明. 由学生争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列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 (l)延长DE到F,使 ,连结CF,由 可得AD FC. (2)延长DE到F,使 ,利用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 FC. (3)过点C作 ,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 可得AD FC. 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 FC,再由 得BD 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 BC,又因DE ,所以DE . (证明过程略) 例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依据命题,说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下图,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由于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假如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同理, GH EF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分.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1(2)、4、7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3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把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把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添加较明显的帮助线. 2、力量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育学生的规律推理力量.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试验、观看、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育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SSS公理、敏捷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如何依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敏捷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裂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最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假如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谈论后答复,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 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意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试验,依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展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 (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挨次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查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局部,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 (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分与联系 (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行削减,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预备,进展了沟通。 (5)说明AAA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应用 (1) 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意完成后的点评。 例1 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DBC 分析:(设问程序) (1)要证ADBC只要证什么? (2)要证1= 只要证什么?(3)要证1=2只要证什么? (4)ABD和ACD全等的条件具备吗?依据是什么? 证明:(略)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目标 学会观看图形,勇于探究图形间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受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进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力量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好玩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有用性 教学重点: 探究、发觉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预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学生观看、猜测) 情景: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获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其次环节: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争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争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详细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觉: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绽开得到矩形,讨论“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讨论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 学生汇总了四种方案: () () (3)(4) 学生很简单算出:情形()中AB的路线长为:AA+d,情形()中AB的路线长为:AA+d2所以情形()的路线比情形()要短 学生在情形()和()的比拟中消失困难,但还是有学生提出用剪刀沿母线AA剪开圆柱得到矩形,前三种情形AB是折线,而情形()是线段,故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推断()最短 如图: ()中AB的路线长为:AA+d; ()中AB的路线长为:AA+AB>AB; ()中AB的路线长为:AO+OB>AB; ()中AB的路线长为:AB. 得出结论:利用绽开图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沿母线剪开圆柱体,详细观看接下来后提问:怎样计算AB? 在RtAA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若已知圆柱体高为12c,底面半径为3c,取3,则. 第三环节:做一做(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23页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方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方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第四环节:稳固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展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动身,他以6/h的速度向正东行走,1小时后乙动身,他以5/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3有一个高为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局部为0.5米,问这根铁棒有多长?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3分钟,师生问答) 内容: 1、如何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第六 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分别记录) 内容: 作业:1课本习题15第1,2,3题 要求:A组(学优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能娴熟把握简洁图形的移动规律,能按要求作出简洁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够探究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2、力量目标: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探究图形之间的平移关系; ,对组合图形要找到一个或者几个“根本图案”,并能通过对“根本图案”的平移,复制所求的图形; 3、情感目标:经受对图形进展观看、分析、观赏和动手操作、画图等过程,进展初步的审美力量,增加对图形观赏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图形连续变化的特点; 难点:图形的划分。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帮助教学。 四、教具预备: 多媒体、磁性板,若干小正六边形,“工”字的砖,组合图形。 五、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演示课件):教材上小狗的图案。提问: (1)这个图案有什么特点? (2)它可以通过什么“根本图案”,经过怎样的平移而形成? (3)在平移过程中,“根本图案”的大小、外形、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小组争论,派代表答复。(答案可以多种) 让学生充分争论,归纳总结,教师赐予适当的指导,并对每种答案都要确定。 看磁性黑板,展现教材64页图3-9,提问:左图是一个正六边形,它经过怎样的平移能得到右图?谁到黑板做做看? 小组争论,派代表到台上给大家讲解。 气氛要热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掘他们的想象力。 畅所欲言,相互补充。 课堂小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在我们四周查找平移的例子。 课堂练习: 小组争论。 小组争论完成。 例子肯定要和大家接触严密、典型。 答案不惟一,对于每种答案,教师都要赐予充分的确定。 六、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并不是很简单,借助多媒体进展直观、形象,内容贴近生活,学生兴致较高,课堂气氛活泼,参加意识较强,学生一般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握。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美学思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在同始终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上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伸长、压缩)之间的关系并能找出变化规律。 2、由坐标的变化探究新旧图形之间的变化。 重点 1、 作某一图形关于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并能写出所得图形相应各点的坐标。 2、 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已知轴一边的图形或坐标确定另一边的图形或坐标。 难点 体会极坐标和直角坐标思想,并能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 学习过程(导入、探究新知、即时练习、小结、达标检测、作业)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旧知回忆: 1、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义:在平面内,两条_且有公共_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2、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的表示方法_。 3、各象限点的坐标的特征: 二、新知检索: 1、在方格纸上描出以下各点(0,0),(5,4),(3,0),(5,1),(5,-1), (3,0),(4,-2), (0,0)并用线段依次连接,观看形成了什么图形 三、典例分析 例1、 (1) 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加5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假如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减2呢? (2)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加3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假如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减2呢? 例2、(1)将鱼的顶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2倍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2)将鱼的顶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1/2画出图形,分析所得图形与原来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四、题组训练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坐标为(0,0),(2,4),(2,0),(4,4)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图案。 (1)这四个点的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变成原来的1/2,将所得的四个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图案与原来图案相比有什么变化? (2)纵、横分别加3呢? (3)纵、横分别变成原来的2倍呢? 归纳:图形坐标变化规律 1、 平移规律:2、图形伸长与压缩: 其次课时 一、旧知回忆: 1、轴对称图形定义:假如一个图形沿着 对折后两局部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定义:在同一平面内,假如把一个图形绕某一点旋转 ,旋转后的图形能和原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中心对称图形 二、新知检索: 1、如图,左边的鱼与右边的鱼关于y轴对称。 1、左边的鱼能由右边的鱼通过平移、压缩或拉伸而得到吗? 2、各个对应顶点的坐标有怎样的关系? 3、假如将图中右边的鱼沿x轴正方向平移1个单位长度,为保持整个图形关于y轴对称,那么左边的”鱼各个顶点的坐标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三、典例分析,如下图, 1、右图的鱼是通过什么样的变换得到 左图的鱼的。 2、假如将右边的鱼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分别变为原来的1倍,画出图形,得到的鱼与原来的鱼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假如将右边的鱼的纵、横坐标都分别变为原来的1倍,得到的鱼与原来的鱼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四、题组练习 1、将坐标作如下变化时,图形将怎样变化? (x,y)(x,y+4) (x,y) (x,y-2) (x,y) (1/2x , y) (x,y) (3x , y) (x,y) (x ,1/2y) (x,y) (3x , 3y) 2、如图,在第一象限里有一只蝴蝶,在其次象限里作出一只和它外形、大小完全一样的蝴蝶,并写出其次象限中蝴蝶各个顶点的坐标。 3、 如图,作字母M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并写出所得图形相应各端点的坐标。 4、 描出下列图中枫叶图案关于x轴的轴对称图形的简图。 学习笔记 八年级数学教案 篇7 课题:一元二次方程实数根错例剖析课 【教学目的】 精选学生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关问题时消失的典型错例加以剖析,帮忙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缘由和订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少犯错误,从而培育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课前练习】 1、关于x的方程ax2+bx+c=0,当a_时,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当 a_时,方程为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判别式=_,当_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_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当_时,方程没有实数根。 【典型例题】 例1 以下方程中两实数根之和为2的方程是() (A) x2+2x+30 (B) x2-2x+30 (c) x2-2x-30 (D) x2+2x+30 错答: B 正解: C 错因剖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1+x22,极易误选B,又考虑到方程有实数根,故由可知,方程B无实数根,方程C适宜。 例2 若关于x的方程x2+2(k+2)x+k20 两个实数根之和大于-4,则k的取值范围是( ) (A) k-1 (B) k0 (c) -1 k0 (D) -1k0 错解 :B 正解:D 错因剖析:漏掉了方程有实数根的前提是0 例3(20xx广西中考题) 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1-2k)x2-2 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 由(-2 )2-4(1-2k)(-1) -4k+80得 k2又k+10k -1。即 k的取值范围是 -1k2 错因剖析:漏掉了二次项系数1-2k0这个前提。事实上,当1-2k0即k 时,原方程变为一次方程,不行能有两个实根。 正解: -1k2且k 例4 (20xx山东太原中考题) 已知x1,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m+1)x+m2+10的两个实数根,当x12+x22=15时,求m的值。 错解: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得 x1+x2 -(2m+1), x1x2m2+1, x12+x22(x1+x2)2-2 x1x2 -(2m+1)2-2(m2+1) 2 m2+4 m-1 又 x12+x22=15 2 m2+4 m-1=15 m1 -4 m2 2 错因剖析:漏掉了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的前提条件是判别式0。由于当m -4时,方程为x2-7x+170,此时(-7)2-4×17×1 -190,方程无实数根,不符合题意。 正解:m 2 例5 若关于 x的方程(m2-1)x2-2 (m+2)x+10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 错解:-2(m+2)2-4(m2-1) 16 m+20 0 16 m+200, m -5/4 又 m2-10, m±1 m的取值范围是m±1且m - 错因剖析:此题只说(m2-1)x2-2 (m+2)x+10是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而未限定方程的次数,所以在解题时就必需考虑m2-10和m2-10两种状况。当m2-10时,即m±1时,方程变为一元一次方程,仍有实数根。 正解:m的取值范围是m- 例6 已知二次方程x2+3 x+a0有整数根,a是非负数,求方程的整数根。 错解:方程有整数根, 9-4a0,则a2.25 又a是非负数,a1或a2 令a1,则x -3± ,舍去;令a2,则x1 -1、 x2 -2 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错因剖析:概念模糊。非负整数应包括零和正整数。上面答案仅是一局部,当a0时,还可以求出方程的另两个整数根,x30, x4 -3 正解:方程的整数根是x1 -1, x2 -2 , x30, x4 -3 【练习】 练习1、(01济南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k2x2+(2k-1)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x1、x2。 (1)求k的取值范围; (2)是否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假如存在,求出k的值;假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依据题意,得(2k-1)2-4 k20 解得k 当k 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存在。 假如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则x1+ x2=- =0,得k 。经检验k 是方程- 的解。 当k 时,方程的两实数根x1、x2互为相反数。 读了上面的解题过程,请推断是否有错误?假如有,请指出错误之处,并直接写出正确答案。 解:上面解法错在如下两个方面: (1)漏掉k0,正确答案为:当k 时且k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2)k 。不满意0,正确答案为:不存在实数k,使方程的两实数根互为相反数 练习2(02广州市)当a取什么值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ax2+4x-10只有正实数根 ? 解:(1)当a0时,方程为4x-10,x (2)当a0时,16+4a0 a -4 当a -4且a0时,方程有实数根。 又由于方程只有正实数根,设为x1,x2,则: x1+x2- 0 ; x1. x2- 0 解得 :a0 综上所述,当a0、a -4、a0时,即当-4a0时,原方程只有正实数根。 【小结】 以上数例,说明我们在求解有关二次方程的问题时,往往急于寻求结论而无视了实数根的存在与“”之间的关系。 1、运用根的判别式时,若二次项系数为字母,要留意字母不为零的条件。 2、运用根与系数关系时,0是前提条件。 3、条件多面时(如例5、例6)考虑要周全。 【布置作业】 1、当m为何值时,关于x的方程x2+2(m-1)x+ m2-90有两个正根?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x2-2(m+2)x+ m+50(m0)没有实数根。 求证:关于x的方程 (m-5)x2-2(m+2)x + m0肯定有一个或两个实数根。 考题汇编 1、(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设x1、 x2是方程x2-5x+30的两个根,不解方程,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x1-x2)2的值。 2、(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x+m-10 (1)若方程的一个根为1,求m的值。 (2)m5时,原方程是否有实数根,假如有,求出它的实数根;假如没有,请说明理由。 3、(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x2+2(m-2)x+ m20有两个实数根,且两根的平方和比两根的积大33,求m的值。 4、(20xx年广东省中考题)已知x1、x2为方程x2+px+q0的两个根,且x1+x26,x12+x2220,求p和q的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