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关于力的教案范文8篇.docx

    • 资源ID:93213719       资源大小:26.74KB        全文页数:2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关于力的教案范文8篇.docx

    关于力的教案范文8篇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看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及分析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育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叙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展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由于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熟悉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洁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依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试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看,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展讲解.引导学生观看弹簧测力计的形状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洁的说明:在肯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当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着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终向学生简洁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详细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试验的教学建议 本试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试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试验中要求学生仔细观看和读数,把试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试验根底上可让他们思索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拟,以提快乐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头试验前争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开弹簧破壳子卡住.假如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展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依据自身的阅历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预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看.然后引导学生争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分.为了精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展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例如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预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例如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依据自身的阅历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预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看,然后引导学生争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分.为了精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展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预备两个一般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详细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预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看,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展讲解.引导学生观看弹簧测力计的形状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当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着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试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试验局部,然后按步骤进展试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试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准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试验的根底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由于这个道理,许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终向学生简洁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学问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进展 【课题】测力计的进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订规划与设计试验;进展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状况.总结测力计的进展概况.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觉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测与假设;制订规划与设计试验;进展试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详细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状况.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觉新问题。 力的教案 篇2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预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例如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始终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试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试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刚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试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拟,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学问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帮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转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试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转变两个力的夹角,观看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终教师在学生观看、发言的根底上进展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始终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学问的特别状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力的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详细观念。 2知道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秤测量力。 (二)教具: 拉力器,弹簧秤。 学生试验器材: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看,然后答复: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顿。 提起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力约为10牛顿。 举起20千克的小孩的力约为200牛顿。 三、弹簧秤(10分钟) 说明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依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秤,观看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看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最小刻度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留意事项: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争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秤。 四、学生试验:练习使用弹簧秤。(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试验局部,然后按步骤进展试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试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准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刻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力的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通过收集、沟通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熟悉科学技术对社会进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学问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状况打算于 和 ; 假如物体上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假如物体下沉,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假如物体漂移或悬浮,则浮力 物体的重力。 2、思索:木材能漂移在水面,其缘由是什么?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 我们知道,钢的密度远大于水的密度,而钢板制成的轮船却能漂移在水面上,轮船是用 方法使它排开水的体积 , 浮力 从而到达 漂移在水面上的。轮船的排水量指的是 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3、浸没在液体中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是 ,但艇内有两个水舱随时的充水或排水,这样就转变了潜水艇的重力,从而能上浮、下沉或悬浮。气球与飞艇用 于空气密度的氢气或氦气充入气球和飞艇中,通过转变气球和气囊 从而转变浮力的大小,实现升降的。 二、课内探究: (一)引入新课: 视频展现: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它受到浮力的作用了吗? 试验感知:实心的铁块,放到水面上后,它将怎样? 设疑:用钢铁铸造的万吨巨轮能够浮于水面,而小铁块却会沉入水底?物体的浮与沉打算于什么呢? (二)新课学习 争论自学中的疑问,针对答复点拨。 1、漂移、悬浮和下沉 演示试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布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局部沙,用蜡封住),松手后消失什么现象?分析争论。 问: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 )它们的施力物体是谁?( ) 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它们共同打算。 (1)当F浮=G 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2)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3)当F浮G 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 问: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 问: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受到 力的作用。 点拨1:悬浮的物体完全进入液体中,可以静止在液体内部任一地方,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而漂移则是物体静止在液体外表上,其体积 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物体的浮沉条件 点拨2: 技术上为了实现浮沉总是设法转变重力与浮力的“力气比照”,来到达目的.若保持浮力不变,可转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若保持重力不变,可转变排开液体(气体)的体积来实现沉浮. 点拨3: ,所以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写成: 当液>物时,物体上浮; 当液=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液<物时,物体下沉; 3、应用 点拨4: (1)轮船:轮船从河里到海里,两次都是 状态,它受到的浮力都等于它的自重,它两次受到的浮力 ,由于海水的密度大于河水的密度,所以它排开海水体积 于它排开河水的体积,轮船要 一些 (2)潜水艇: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 。 (3)气球可以靠改变浮力或气体密度来实现升降 (4) 密度计 用来测定液体密度的仪器.它利用漂浮原理:G密度计 F浮液gV排,即液大,V排就 ,密度计露出液面部分 而做成的. (5)利用浮筒打捞沉船时,是靠改变 来使沉船上升的。 (三)课堂练习: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四)自我小结: 本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_;你还有的疑惑 : ; (五)自我检测: 1、当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它所受的浮力_自身重力(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所受浮力的方向是_,它将(上浮或下沉)一些。 2、重为20N 的物体,将其浸没在水中时,它排开的水重为10N,此时它受到的浮力为_N,松手后物体将_。(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3、体积相同的小球,都放在水中静止后,甲球沉入水底,乙球悬浮于水中,丙球漂浮于水面上,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甲_F乙_F丙,它们的密度甲_乙_丙 4、将一木块分别浮在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中,木块均有一部分露出液面,如果甲液体的密度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则() A、木块在甲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B、木块在乙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 C、本块在甲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D、木块在乙液体中露出液面的体积较大 5、绿豆汤可以消暑解毒,张亮在煮绿豆汤前,将绿豆倒入盛水的容器中,发现成熟饱满的绿豆甲沉入水底,干瘪、虫蛀的绿豆乙漂浮在水面上,下列关于其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B甲受的浮力小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C甲受的浮力大于重力,乙受的浮力等于重力 D甲受的浮力等于重力,乙受的浮力小于重力 力的教案 篇5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筷子能将米甚至杯子都提起来呢? 知道摩擦力是什么?设问:同学们,桌上有一个装有满米的玻璃杯,还有一只筷子,你能用筷子将杯子离开桌面吗? 老师播放:筷子提米的实验。 提问:是什么原因使筷子能将米甚至杯子都提起来呢? 1设问:摩擦力是什么? 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摩擦力呢!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认识。 (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拉放在木板上的木块。(木块不动) 2)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滑动。 3)将木块下放几支圆珠笔芯,仍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运动。 提问:弹簧测力计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呢?你能作何猜想?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观察现象,思考。 (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做实验: 1)用弹簧测力计拉放在木板上的木块。(木块不动) 2)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滑动。 3)将木块轮下放几支圆珠笔芯,仍然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运动。 观察弹簧测力计,有示数,猜想可能有其它的物体 力的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知道风力以及利用风力的实例;了解风是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 2经历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的探究过程,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3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材料:纸、铝片、小钉子(大头针)、小木棍、铁丝、剪刀等;演示材料:风向标、电风扇、风力发电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等。 2学生准备:制作风车的材料及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风做哪些事情? 让学生说一说放风筝的经验,学生这时可以说出很多,比如如何放得高、如何收下来等。教材上呈现了三幅小插图,分别是放风筝、扬场、帆船竞赛,下面一幅大插图是风力也能用来发电。通过这几个例子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更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风力的具体实例。如利用风力表明风向、利用风轮提水灌溉、利用风轮吸海水制盐等。 二探索新知 1、制作风车。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几个不同形状的风车,材料可以选取纸、铝片、竹、木等,形状由学生自行设计。 2、制作风车后带学生到室外亲自去实验,回教室后进行交流。 1)要考虑的是上课当天是否有风、是否适合于本课的教学; 2)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我们制作的风车在风中能转动吗?哪一种风车转动快?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去探究,否则,实验只能成为学生玩风车的机会。如果学生所做的风车不能转动,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调整。重点要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3两个问题,对第3个问题,可以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一些猜想,如增大风力、增加与风接触的面积、使风车与风的方向垂直、减小风车与轴的摩擦力等,让学生想办法证明猜想是否正确,同时也让学生明确了去室外不是去玩,而是去观察研究问题; 3)回教室后不仅要求学生交流观察研究的结果,也要交流观察研究的过程,特别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所发现的细节问题,如怎样使风车转得更快这个问题的交流,只要是学生亲自做过了,说得有道理,教师都要予以肯定。 3风怎样使发电机转动起来发电呢? 通过制作风车、用风车做实验、使风车按风向的变化自动调整方向和阅读资料等活动,最后期望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结论。 力的教案 篇7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活动8.7物体在施力的同时是否也受力 各小组选择或者自己设计一个实验,做一做。 实验1.如图8-32所示,用手压铅笔尖,手的感觉是_。 实验2.如图8-33所示,小华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小华用力推小明,看到的现象_ 实验3.如图8-34所示,你会看到_。 小组讨论总结:上面的现象可以说明_。 2活动把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钩在一起分别用手向相反方向拉, 你看到的现象是_ 小组讨论总结: 上面的现象可以说明:两个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即力的作用是_的。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它们的大小。方向_,这两个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例1:如图所示,春游时小明坐在船上用力推另一只小船,结果两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请写出两个与此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_; ;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生活中的应用 阅读“读一读奇思妙想”,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 活动放飞吹气的气球。 1、尝试解释游泳和火箭升空的原理。 2、排球运动员用力扣球时,常常感到手部疼痛,这是为什么?手受到的力是什么物体施加的?(思考:姚明、刘翔的脚部经常受伤为什么?) 3、悬停在空中的直升机受到那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例2:从船头向岸上跨一步,可能会掉入水中,这与在陆地上跨一步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达标检测】 1静止在河中的船,当船工用桨划水时,船就向前进,使船前进的力是() A.人对桨的作用力B.桨对水的作用力 C.水直接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作用力 2有一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与它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属于相互作用的力是()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B.物体受到的重力 C.桌子受到的重力D.以上都不对 3当人用力提起一桶水时,人对桶的把柄施加一个拉力,把柄对人也施加了一个拉力,则这两个拉力的三要素 力的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厚度可以明显地加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同学们还能为工程师想想其它的办法吗? 二、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1、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大家右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分组感知纸的特性) 2、实验: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经过研究,我们产生的什么产生了什么问题或想法?准备怎样继续研究?) 三、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1、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1)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2)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3)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加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信息反馈】: 本课是在上一课研究了“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改变形状对增强抗弯曲能力的作用。本课的实验操作仍比较简单,教学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上。在教学安排上,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实验,应用结论再分析解决生活中的事物。 上课初,让学生看看生活中将各种钢材、铝材加工成各种形状的图片,最好是生活场景图,如屋顶雨篷、铁路铁轨等,这样学生更能明白这些形状的材料应用在哪里,而书本中的插图是堆放着的材料比较抽象。如果能找些这样的材料给学生看看,就更好了。我找了些塑钢窗的边角料、角铁等,丰富学生的认识。由此引入思考:为何要加工成各种形状?解决这个问题,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的操作很简单,实验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设计出各种形状,不要仅局限于书本中的几种形状。这个实验,只能改变纸的形状,其他各项条件均不能变化,所以给学生提供数张大小、材质一样的纸,同时,考虑到某些形状上面无法摆放垫圈测试承重力,我给学生提供回形针,可以将回形针折好挂在纸桥上挂垫圈测试。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同样的纸,改变形状就能大大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就可以了,不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哪种形状的抗弯曲能力会更大,这并不是本课所追求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可以让他们课后再开展这方面的探究,不应再课堂上深究。为何改变形状就能大大提高纸的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上一课的研究结论进行分析,还是比较容易能够解决的,改变形状后,虽然因为减少了宽度而损失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所以大大提高了纸的抗弯曲能力。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的结构,通过观察、解剖,了解了瓦楞纸因为改变了纸的形状,通过增加厚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抗弯曲能力。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解释生活中的事物,这是科学课所追求的。课后,布置学生用实验中所用的几张纸,模拟制作一个类似瓦楞纸的材料测试一下承重能力,这样即避免了实验材料的浪费,又能使学生有新的、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可谓一举两得。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力的教案范文8篇.docx)为本站会员(碎****木)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