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演进过程.ppt
1第二章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演进过程第一节 物流管理的演进过程第二节 供应链的演化第三节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第四节 供应链管理策略第一节物流管理的演进过程2一、物流价值的发展阶段二、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一、物流价值的发展阶段3第一阶段:产品物流阶段第二阶段:综合物流阶段第三阶段:供应链管理阶段二、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4美国物流管理的发展物流观念的启蒙与产生阶段(1901-1949)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实践推广阶段(1950-1978)物流理论的成熟与物流管理现代化阶段(1978-1985)物流理论、实践的纵深化发展阶段(1985 年迄今)二、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5日本物流管理的发展物流概念的导入和形成期(1956-1964)物流近代化时期(1965-1973)物流合理化时期(1974-1983)物流纵深发展时期(1985 迄今)二、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6欧洲物流管理的发展物流市场竞争激烈内陆集装箱运输面临威胁配送中心兴起物流分工逐渐明细第二节 供应链的演化 7一、从物流到供应链二、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三、为什么要实行供应链管理【GB】:“物流是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Logistics is that part of the supply chain process that plans,implements,and controls the efficient,effective forward and reverse flow and storage of goods,services,and related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point of origin and the point of consumption in order to meet customers requirements.”从物流到供应链物流到供应链的发展史第三节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10一、物流的基本理论二、供应链基本理论一、物流的基本理论11“黑大陆”学说 著名管理学权威PF 德鲁克曾经讲过:“流通领域里的黑暗大陆”。德鲁克泛指的是流通,但是,由于流通领域中物流活动的模糊性尤其突出,是流通领域中人们更认识不清的领域,所以,“黑大陆”说法现在转向主要针对物流而言。“黑大陆”学说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说明了在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和实践都还不成熟。一、物流的基本理论12“物流冰山”学说 物流冰山学说是日本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他专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是一片空白,甚至有很大的虚假性,他把这种情况比作“物流冰山”。冰山的特点是大部分沉在水面以下,这是我们看不到的黑色区域,也正是物流的潜力所在。一、物流的基本理论13物流冰山学说“物流冰山”学说一、物流的基本理论14“第三利润源”学说第三利润源学说也出自日本。利润中心说的含义是,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非但如此,对国民经济而言,物流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利润源”。一、物流的基本理论15成本中心说物流在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解决物流的问题,主要并不是要搞合理化、现代化,主要并不在于支持保障其他活动,而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和物流的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一、物流的基本理论16服务中心说服务中心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等一些国家学者对物流的认识,他们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因此,他们在使用描述物流的词汇上选择了后勤(Logistics)一词,特别强调其服务保障的职能。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和增加利润。一、物流的基本理论17效益背反说“效益背反”是物流领域中经常出现的普遍现象,指的是物流的若干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即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反之也如此。这在供应链理论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因而,将物流细分成若干功能要素来认识它,将包装、运输、保管等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从一个整体来认识物流,有效解决“效益背反”,追求总体效果。二、供应链基本理论18长鞭效应(一)消除“长鞭效应”的整合理念“长鞭效应”是对需求信息扭曲在供应链中传递的一种形象的描述。其基本思想是:当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或者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tion,MC),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大规模定制(Mass Customiza tion,MC)由此产生。1970年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 托夫(AlvinToffler)在FutureShock 一书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设想:以类似于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时间,提供客户特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1987 年,斯坦 戴维斯(StartDavis)在FuturePerfect 一书中首次将这种生产方式称为“MassCustomization”,即大规模定制(MC)。1993年B 约瑟夫 派恩(BJosephPinelI)在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一书中写到:“大规模定制的核心是产品品种的多样化和定制化急剧增加,而不相应增加成本;满个性化定制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其最大优点是提供战略优势和经济价值。”(二)延迟战略与大规模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