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庄暴见孟子》教案.docx

    • 资源ID:93269451       资源大小:32.32K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庄暴见孟子》教案.docx

    庄暴见孟子教案庄暴见孟子教案1 教学目标: 一、把握“鼓、少、王、疾、直、与、田”等文言词语。 二、学习对比描写,领悟其妙处。 三、使同学正确理解“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增加宠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一、目标一 二、目标二 教学难点: 目标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谁? 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众多文章收入初高中语文教材,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等。 明确:孟子 二、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高校、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讲授新课 (一)、熟读课文,把握字词 1、范读庄暴见孟子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把握节奏。 给加点字注音: 王语暴(yù) 庶几(shù j) 好乐(hào yuè)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臣请为王言乐(yuè lè ,yuè lè,lè,lè ) 可得闻与(yú) 蹙(安页)(cù è) 管龠(yuè) 羽旄(máo) 2、自读课文 A、词类活用 (1)、鼓乐(名词用作动词,演奏) (2)、与少乐乐(形容词用作名词,少数人) (3)、则王矣(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 B、古今异义 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女儿;今指男子的配偶。 C、一词多义 鼓: (1)、一鼓作气(击鼓) (2)、微风鼓浪(振动) (3)、今王鼓乐于此(演奏) (4)、噌洪如钟鼓不绝(乐器的一种) 疾: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2)、疾首蹙(安页)(痛) (3)、疾风知劲草(猛烈的) (4)、声非加疾(强) D、通假字 (1)、直好世俗之乐耳(通“只”) (2)、可得闻与(通“欤”) (3)、吾王之好田猎(通“畋”) E、翻译句子 (1)、暴未有以对也。 (2)、直好世俗之乐耳。 (3)、则齐国其庶几乎。 3、齐读课文 (二)、研习对比,感悟妙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三)、归纳主题,加深理解 明确:与民同乐 四、拓展延长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 五、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的有关名句。 2、结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大家探讨本课“游说”的艺术。 六、结束语 庄暴见孟子教案2 一、课文悟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规律性很强,有极强的劝告力;其文气概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谈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人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围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同学对孟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见先作一些了解。 学习本文,还要对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加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以加强文言学问和语感的积累。为此,要求同学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二、亮点探究 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学界消逝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惭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当“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知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应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知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消遣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见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连续进行,是由于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判,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 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行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状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假如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3、本文所记叙的两次对话有何联系?并作了怎样的艺术处理? 探究学习:文中第一次写庄暴和孟子的对话,实际上是全文的引子,起开篇的作用,故略写。庄暴对齐王“好乐”的话题无言以对,一方面表明这个话题有难度,另一个方面反衬了下文孟子谈话技巧的超群。其次次对话是孟子和齐王的对话。这一段对话表明白孟子的政治观点,体现了孟子擅长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牢牢把握谈话的主动权,一步一步地将齐王引入自己预先设想中的话题,从而达到宣讲自己政治主见的目的。这次对话是全文的重点,故详写。 4、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进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动身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进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削减农夫因丢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苦痛,却有确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峻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苦痛之上的,又有谁情愿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深厚的复古保守颜色。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三、选题设计 1、孟子散文的特色及其对后代散文创作的影响争论。 争论方法: 通过广泛阅读孟子作品来归纳出孟子散文的写作特色,同时通过阅读历代评论家的有关评价,增进对孟子创作成就和影响的熟识。 参读书目: (1)曹础基先秦文学集疑,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陈柱中国散文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先秦卷,北京师范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 (4)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2、孟子与论语异同之比较争论。 争论方法: 孟子与沦语同列“四书”,对两者作比较争论,可加深对它们的熟识和了解。 参读书目: (1)杨伯峻(论语)和孟子,载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高校出版社1984年版。 (2)胡念贻盂子的文学价值,载先秦文学论集,中国社会嫦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3)张志岳关于中国封建时代的讽喻文学和叛逆文学两个传统问题的初步探讨,载中国文学史论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庄暴见孟子备课笔记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3、孟子的论辩艺术争论。 争论方法: 孟子在庄暴见孟子一文中体现出超群的论辩艺术,即使把它放人当代论辩艺苑之中来欣赏,仍不失为一朵奇葩,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孟子的论辩方法作探讨。 参读书目: (1)徐立(孟子)骋辞逞辩的特色,语文月刊1982年第2期。 (2)李竹君孟子)散文的论辩艺术,河北高校学报1982年第2期。 (3)高捍东有效的演讲技能,中南工业出版社1995年版。 (5)周正舒、吕银风论辩之法,蓝天出版社1995年版。 庄暴见孟子教案3 教学目标: 基础学问目标: (1)、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2)、理解对比描写在说理中的运用。 (3)、学习文中的重要句式和成语。 (4)、了解中国古代一些重要的音乐美学思想。 2.思想教育目标: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留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习孟子关怀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3.力气培育目标: (1)、把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把握论题提出的艺术。 (3)、把握切分文章重要层次的方法,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文意。 教学难点:文意的理解。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呈现手段: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学练方法选择 1、切分法。 这种方法适应于很多课文的学习,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内在规律思路,我们在解读时,不行能一眼看透其内部结构,只有先把它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然后才有可能完成对全文的理解。这种方法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给文章划分层次,它是建立在自己对文章已有熟识的基础之上的,每一个同学对一篇相同的文章在理解的起点上不行能完全一样,语文的学习不是运动场上的赛跑,不会都站在同一条雪白的起跑线上,这个同学对这一段较熟,觉得亲切,简洁作为切入口,那一个同学却对另外一段易于上眼,于是,在学习时,我们拿起自己目光之剪,切分出一段文章来,细细品尝、鉴赏,自然可以渐渐地步入学习的佳境。其实,读书治学,应当学一学“庖丁解牛”的方法,到“目无全牛”之后,方可到达对文章的心领神会。 庄暴见孟子一文的最精采的段落是对比描写突出“与民同乐”思想的那一段,那一段若再细分,又可分为乐境图和惨境图两个小段,学习时,由点及面,可以理解全文。 2、以写促读法。 学习本文,可以先看一看学习重点,然后,试着作一次片断写作的练习,练习过后,分析总结一下需要把握的写作重点和技巧。课文是用对比描写法突出“与民同乐”的好处,学习时,可以自己定个题目,比如,“学习上沟通与切磋的好处”,然后按步骤去完成课文的学习。 3、珠玉收集法。 语文学习,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说,是语言的学习,古人所谓“清词丽句必为邻”,所道出的其实是语言学习的甘苦和语言学习的方法。假如不留意吸取大量优秀的语言材料,那么,在阅读时,势必难以真正进入理解文章的佳境;在写作时,当然更是捉襟见肘,无法用恰当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自古以来,一大批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都特别重视语言的积累工作。唐朝的李贺,经常骑着毛驴到外面收集语言材料,一有所得,便记录下来,放进布袋,晚上回到家中再作一些整理的工作;俄国作家契诃夫和客人谈话,听到句好玩的谚语,总要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登记来;而高尔基说得更好玩,他“从十六岁开头”,就是“作为一个别人私语的旁听者始终活到现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做大量的批沙拣金的工作的,而语言的金子必需在大量的收集之后才能真正闪光。以一个中同学来说,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特别需要我们去吸取和积累。 本课中的一些至今习用的成语和一些精采的描写类的词句,在语言的仓库中,就象珍宝美玉一样,我们可以用争论的方法去先行作个了解和分析,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全方位的理解。 二、重难点化解 1、课文内容:孟子主见人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思想。 化解:读通课文,即可理解。 2、论题的提出有哪些特点? 化解:论题是“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要留意的是,在庄暴谈到齐王“好乐”的问题时,孟子并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好乐齐国就能大治。这里的可能有几种:一是事实上孟子根本没有民齐王详谈,但更大的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写出,那样就更加恰切有力。另外,在面对齐王开放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通过与庄暴的谈话引出论题,作用却是多方面的:不仅造成了悬念,而且以庄暴无言以对来说明论题的难度,为后文显示孟子论辩艺术的超群作好铺垫。再说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其切入方式当然最好是对话形式。 3、孟子是如何调控与齐王谈话的气氛的? 化解:首先,齐王把自己和孟子对立起来,谈话气氛特殊僵硬,齐王简直是给孟子来了一个大关门。孟子与齐王谈话,是从齐王好乐开头的,可是,齐王根本不顾孟子的面子,变了脸色,还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这等于是堵住孟子的嘴巴,不让孟子谈他的“先王之乐”,而事实上,孟子的谈话确定是离不开谈“先王之乐”的,由于孟子的音乐观是与王道有关的。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齐王为什么要有意和孟子对立。对这个问题,朱熹在他的孟子集注中有个说法可供参考:“惭其好之不正”。意思是为自己不宠爱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惭愧。 其次,我们要看清孟子面对这并不融洽的气氛所用的对策。假如孟子牵强硬谈先王之乐和世俗之乐的是非,谈话气氛可能更加紧急,更关键的是达不到劝说齐王与民同乐、行仁政的目的。所以,孟子在此时转换了谈话的内容,几乎是迎合齐王似的说了那句“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其目的很明显,那就是想通过引起齐王爱好,转变谈话气氛。但是这句话却是很有文章的,它已经奇异地把谈话内容引入了政治领域。紧接着,孟子又说“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这话是承接齐王的“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而言的,但更应引起我们留意的是这其间孟子已经转变了原来的概念,于是,消逝了四个概念:“先王之乐”、“世俗之乐”、“今之乐”、“古之乐”。这四个概念的消逝,使孟子转换了话题,为齐王钻进自己的圈套作好了预备。 至此,孟子就已经完成了化被动为主动的转移。 要指出的是,孟子为了缓和谈话气氛所用的手段,并没有转变自己原来对音乐的立场,却把谈话引入了自己想说的领域。这是不简洁的。 3、谈话中的两层铺垫的作用 化解:这两层铺垫就是孟子的两次提问和两次回答,孟子的两问是“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王的两次回答“不若与人。”和“不若与众。”说这话的前提是齐王忍不住主动地说“可得闻与?”孟子在此有意不直接阐述自己的道理,其目的很明确,一是蓄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重谈话气氛,诱导齐王在思想上趋向自己与民同乐的观点。 4、两幅画面的妙用 化解:一是人民个个“疾首蹙頞”,“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 离散”的凄惨图景;一是人人都“欣欣然有喜色”,祝福国君身体健康的太平景象。这两幅画面使用的是描写的手法,目的是为了说理,其好处是避开直接的、枯燥的说教。这种手法的运用,在中学教材中是少见的,通过描写来说理,在谈论文中可以借鉴使用。 5、对比手法的运用 化解:为了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文章不仅用了两幅画面,而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当然,这里主要是惨景图和乐景图的对比,这个对比在用法上有一个特点,即分两步接受分述的方式进行,惨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反面的结论“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乐景图的描绘,引出的是正面的结论“此无他,与民同乐也。”这种两步分述的对比法也是不同于一般对比的,在学习时要留意借鉴。 6、语言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化解:描写类语言的形象和精炼。在文中,形象化的语言主要是指那一些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比如,“疾首蹙頞”、“欣欣然有喜色”、“王变乎色”等,这些神态语言,赛过许多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孟子中优秀的地方。而精炼的语言在文中主要是指那一组描写齐王消遣、田猎的词语,那是一组经过提纯的生活场景的概括,比如,“钟鼓之声”、“管籥之音”、“车马之音”、“羽旄之美”,这些词语,特殊概括地绘出了王公们的日常生活,是语言运用上的精彩之笔。有人说,文章写作,就是剪辑生活场景的艺术,这一组名词短语的锤炼技巧,就值得后学借鉴。 三、相关学问补充 1、孟子论仁政重民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 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试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2)仁者无敌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 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3)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为民父母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子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後察之; 见贤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行,勿听;诸大夫皆曰不行,勿听; 国人皆曰不行,然後察之;见不行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 庄暴见孟子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消逝的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 2、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二、教法: 诵读法、练习法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今日,孟子又一次站在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见。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扫清字词障碍,并归纳重要词汇。 2、同学齐读课文,找出中心句。(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3、找同学翻译课文,老师指导。 4、同学自由提出问题,同学间争辩解决,最终老师统一问题答案。 (三)研读课文,提出如下问题: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探究学习:不是。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超群。 2、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探究学习: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知给孟子。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应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罪”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知给孟子。 3、“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学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犹古之乐”呢? 探究学习:“今乐”“古乐”本不行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状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犹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赏。若能与民同赏,则古今无异。假如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 4、其次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见制造条件;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5、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当时能否实现?为什么? 探究学习:针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进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动身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进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削减农夫因丢失土地而迁徙流离的苦痛,却有确定的进步意义。同时,孟子的思想存在着严峻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苦痛之上的,又有谁情愿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而且他的“仁政”学说带有深厚的复古保守颜色。他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说成是“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因此,在当时不过是空想而已。 (四)用简表表示孟子开放论述的思路。 转换概念转换话题再换话题吸引对方诱敌上钩直奔中心 五、练习巩固 1 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玩耍,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 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学问(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庄暴见孟子教案5 A目标: 1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2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3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B设想: 1学情:这篇短文,同学应当能从文中发觉全文思想的中心句,进而把握文章主旨。可能使同学感到怀疑的是:孟子只是通过两次假设性的对比,就能把“与民同乐”的大的观点论证出来了,是不是有劝告力呢?教学上应当联系实例,并通过练习,把握逐步推理的论证方式和正反对比的论证技巧,让同学自己去感受论述的强度。至于文言词句,本文在理解上没什么难度,应当布置课堂作业,准时整理。 2教法:诵读法、练习法 3课时:一课时 4其他: C过程: 一导入: 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孟子七章中多有论述。事实上,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忙于称霸,不但没多少闲工夫来考虑百姓的利益,反而加重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今日,孟子就要站一心“王天下”的齐王面前,向他推销自己的政治主见。这无疑是一次挑战,至于结果如何,还是让我们来看课文吧 二整体感知 1请一同学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2同学齐读,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明确:“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三局部理解 1用五分钟时间,对比解释,口头翻译课文。有疑难先作记号,等一会集中争辩。 2解疑。可以让同学提问,同学解答。 3老师归纳重要词语: 见、语、好、乐、今、王 4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与齐王的对话,第一节却写了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这是不是多余的文字?为什么? (明确:不是。通过庄暴和孟子的回答,引出话题,明确论述的议题,起引子的作用;庄暴对“王好乐”无言以对,表明话题有难度,反衬出孟子谈话艺术的超群。) 5思考:其次段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意思? (明确:写孟子主动发问,提出“好乐”的话题,为转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见制造条件;孟子借“为王言乐”,从正反两方面“与民同乐”的重要性。) 6争辩: 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时,脸色应当是怎么的?为什么会“变色”? (明确:无标准答案。让同学自己去推想。可以说“生气,恨庄暴转告孟子”,也可以说“良心发觉,惭愧不已”。 孟子谈音乐侧重于品位还是侧重于音乐的欣赏?为什么? (明确:欣赏。孟子擅长从对方能够接受的角度谈话,消退对方的反常心理,便于开放自己的论述。这就是求同存异法。) 7试用简表表示孟子开放论述的思路。 (请一同学上黑板来画。) 转换概念转换话题再换话题 吸引对方诱敌上钩直奔中心 四练习巩固 1有一个同学热衷电子玩耍,几乎不能自拔,请你对他说一番话,运用孟子的谈话的技巧,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课堂整理相关文言基础学问(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庄暴见孟子教案6 教学目的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领悟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3学习理解对比在论辩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 自读提示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词句疏通与文段朗读 一教学导入: 由孟子的“王道”思想,谈到“民本”思想,引入到本课教学。 二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然后齐声朗读课文。 三词语点读: 1王语暴以好乐语:告知 2直好世俗之乐耳直:同“只”,只是 3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乐:第一、第三两个“乐”读yue,意思是欣赏音乐;其次、四、五三个“乐”读le,意思是欢快。 4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举:全都 5兄弟妻子离散妻子:妻子和儿女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第一个是“大王”,其次个是“行王道一统天下”的意思。 四一词多义理解: 1见 A庄暴见孟子拜见 B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接见 C父子不相见见面 D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观看 E居有日,扁鹊复见进见 F诚恐见欺于秦被 2以 A暴未有以对也来 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把 C以啮人,无愈之者假如 D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 E不推恩无以保妻子用来 F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凭 3直 A直好世俗之乐耳同“只”,只是 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与“曲”相对 C而直为此廪廪也竟然 D半皮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格 E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挺直 4举 A举疾手蹙頞而相告曰全都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抬起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推举,选用 D举数人以训汝列举 E举大计亦死发动 F戊卒叫,函谷举占据 5夫 A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句首助词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 D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 五推断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状况。 1王语暴以好乐语:名词作动词,告知 2独乐乐,与人乐乐前一个“乐”:名词作动词,欣赏音乐 3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少,众:形容词作名词,少数人,多数人 4今王鼓乐于此鼓:名词作动词,弹奏、演奏 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疾病:生疾病 6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王(后一个):名词作动词,行王道。 六自读自译全文,然后解译下面的文段。 1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梁惠王上) 2与民同乐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优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下)25

    注意事项

    本文(《庄暴见孟子》教案.docx)为本站会员(麒***)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