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docx

    • 资源ID:93284387       资源大小:39.20KB        全文页数:4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docx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不同的数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有不同看法。虎知道为您带来了10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5页例3和议一议,第76页上的课堂活动及练习十四第510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估算。 2借助已有知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3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导观察例3情境图,让学生说图意:“桃园里有桃树64棵,平均每棵收桃48kg。”教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你能估算一下总共有多少个桃吗? 教师:怎样估算? 学生:把64看作60,把48看作50,因为60×50=3000,所以桃园大约能收桃3000kg。老师:“桃园里有桃树64棵”变为“桃园里有桃树647棵”。教师:估算一下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又该怎样列式?学生:647×48。 教师:现在又该怎样估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准备如何对647×48进行估算?学生讨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然后抽学生问答准备怎样估算。 学生1:可以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来估计。 学生2:也可以把647看作650,48看作50来估计。 教师:这种估算方法和前面学习的估算方法有相同的地方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估算都是把不是整十、整百数看作接近这个数的整十、整百数来算。教师:同学们估算出这个桃园大约能收桃多少千克了吗? 学生1:647×4830000(kg) 学生2:647×4832500(kg)。 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用“”,表示这是一个近似值。教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更喜欢哪种估算方法呢?为什么? 小组交流,展开讨论,反馈交流情况。 学生1: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48看作50,600×50等于30000,计算很方便。 学生2:我也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647看作600,就把第一个数看小了一点,48看作50,把第二个数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与准确值很接近。 学生3:第二种方法是把两个数都看大了一点点,一定会比准确值大,虽然与准确值还是比较接近,但计算不够简便,所以我还是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 2.教学“议一议”。 教师: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一个问题,怎样估算45×496? 引导学生提出多种估算方法,如把45看作50,496看作500来估算,或者把45看作40,496看作500来估算。 教师:估算出结果,看相差多少? 学生估算出结果分别是25000和20100,相差5000。教师:怎么会差异这么大呢? 引导学生得出:由于45看成40和50都相差5。把45看成40来算少算了5个500,就是2500;把45看成50来算多算了5个500,就是2500,所以两种结果相差5000。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有时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你认为采用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呢?为什么? 出示:动物园每张门票45元,496个小朋友去参观,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引导学生讨论出用第一种估算方法较好,因为第一种方法把两个因数都看大了一点,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肯定大于45×496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在参观旅游中可以防止意外发生。 教师:我们在进行估算时,可以灵活地选择估算方法。但在具体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进行估算。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76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数学教案 篇二 一、说设计理念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说教材 节日礼物,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判断观察者从高到低不同的观察位置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图片判断观察位置,以及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重难点突破: 仔细观察、大胆猜想是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的突破口。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以活动促发展,我采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自主进行体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操作法 利用学生自己,让学生动一动,说一说,动脑、动口,调动他们喜学、爱学、乐学的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3、观察讨论法 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猜想、小组讨论等,体验、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练习法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在自主体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后,就要通过一些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内化,形成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是通过两个活动完成的。 活动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首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模拟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活动的手段,从中帮助学生真正去发现、感悟、理解、解决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 对于书本中的主题图,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亲身体验。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们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自己的课桌,好吗?请看(课件)要求:蹲着观察;眼睛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站着观察。观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们,你所看到的物体画面有什么不同呢?说得对,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由于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画面的范围也不一样。 这时我把书中的主题图节日礼物改成练习,出示课题节日礼物,同时这时出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小狗贝贝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礼物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呢?这时学生就能在刚刚亲身活动的基础上看到东西的变化很快的判断出他们观看时所处的位置,观察位置由低到高,观察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板书低到高范围扩大)那么大家在生活中你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能举一个例子吗?谁来说一说,前后左右可以交流一下。你们说的都很好。通过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的不同 对于设计由远到近观看物体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景物,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说说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从近到远观察物体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呢?对,站得远,看到的范围大;站得近,看到的范围小,但是清楚。(板书远到近范围缩小)。接着我不作较多的讲解,直接进行了练习,课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途中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进一步巩固了远近观看的规律。然后再次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再次体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从而验证了刚才交流中发现的规律。贴近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3、生活延伸,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是57页的画面(课件显示),同学们请先观察然后在书上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能完成吗?好开始。 (这时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我呢作适当的巡视指导。) 通过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受到了为人处世的思想教育。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应用设计意图 目标达成 导入新课 一、目标导学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个运算定律,你能说出是哪两个吗?你能举出例子说说吗? 2、导入新课(师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本20页例3。) (一)自学提纲 1、例3中都给出了哪些已知条件?求的问题是什么? 2、你能列出算式吗? 3、你能很快算出此题的答案吗?你是怎样计算的?与同桌交流。 4、在此题中,你运用了加法的哪些运算定律?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并告诉学生在看不懂的地方要做上标记)。 (三)自学检测 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425+14+18675+168+25 环节 三、合作探究 1、小组互探(把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探究)。 2、师生互探(师生共同探究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不会问题及经小组讨论后还未能解决的问题) 3、在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四、达标训练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数。 46+()=75+()()+38=()+5924+19=()+() a+57=()+()要求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数。 2下面各式那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40+250=260+13020+70+30=70+30+20260+450=460+250a+400=400+a 3、P20做一做1、2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找出共同点?和或积同。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四个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2)利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内容得出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2×( 37+63) 2×37 + 2×63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2×( 37+63) =2×37 + 2×63 (3)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新授内容,在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我班同学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树3棵,共植树?棵(植树节3.12)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725)×3 27×325×3 评讲:算式(2725)×3 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法,思路。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a×b=b×a (a×b)×c=a×(b×c) (ab)×c=a×cb×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107) ×6=( )×67×( )8×(1259)=( )×125( )×9 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88×125试做 师小结:通过前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5、找朋友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四、总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写完整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36×9936 73×31+28×3131 3.思考:填写完整: a×(m-n)= a×125+b×125-c×125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五 教材分析: (1)知识体系: (2)本册教材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但是难点集中,教学中要适当进行分割、补充。真正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简析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2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3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 引入谈话。 在我们班里,有多少同学会骑车?你最远骑到什么地方? 骑车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这里有一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 获得信息。 问: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问题是什么? 3. 解决问题。 问: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探索规律 1. 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你能照样子再举几个例子吗? (3)从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 (4)反馈交流。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揭示定律。 问:知道这条规律叫什么吗? 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好吗?(同桌轻声交流) 交流反馈,然后看书:看看课本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根据加法交换律对口令。 师:2565_ 7864_ 完成课本第18页下面的“做一做”1 2. 加法结合律。 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 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 8810496 8810496 19296 88200 288 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 (ab)c_(_) (5)问: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6)完成P18做一做2 三、练习巩固 1. 指出下面哪几道题运用了加法运算定律,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 验算:(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2)用“凑十法”796(19)(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3)教材练习五 四、小结 1. 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 这些运算定律是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如果让你把班里某一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 (学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例5。 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 师: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 (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 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 (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 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 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 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 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师:在数学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等腰三角形的底,两腰的夹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边三角形中,三条都相等的边都叫三角形的边。 6、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说说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 生: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师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两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种。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按边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生:分类。 师: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有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2、在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对于整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几何直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策略的价值,会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难点:借助画图的策略解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思考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既重视知识技能训练,又注重发展数学思考、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能在你的作业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 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怎么求宽?如何求长方形的长呢? 师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 师:今天老师想请大家解决我们学校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愿意吗? 2、教学例题 (一)例1教学 出示例题:合肥市华山路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认真读题,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质疑:同学们已经注意到花圃的长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仔细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增加了,面积就一定会增加吗?师指名回答、 预设1:学生长增加,宽不变,面积就一定会增加、 预设2:学生长增加,宽不知道,面积就不一定会增加,也许还会减少、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有道理,在这道题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花圃的长增加,面积就增加了? 预设1:把增加的面积画出来、 预设2:画图 3、画一画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接下来我们一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示意图,用刚才画的长方形代表花圃,在花圃上面画出增加的面积、提醒一下:既然是示意图,可以不需要用尺子,用铅笔直接画、 4、同学们都画好了吗?老师也想画一画、 预设:第一步,黑板上的长方形表示花圃、 第二步,只画一条边增加很长、追问:可以吗?为什么? 第三步,画出一条边增加3米、追问:画好了吗? 第四步,画出两条边都增加3米、追问:现在画好了吧?怎么又不可以? 第五步,谁能上来把那条边画出来、你来指一指哪里是增加的面积?教师用阴影部分表示增加的面积、原来的面积在哪里? 第六步:谁来根据示意图说一说面积为什么增加了?宽是哪一条边?师指着图,这条边既是原来长方形的宽,也是这个增加部分的什么?(用红笔再次画一画这条宽) 5、在示意图中标出条件和问题,然后同桌根据示意图互相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上台板书,说一说) 6、想一想应该先算什么? 7、独立完成,指名上台指着示意图板演,教师板书、 8、从图中我们发现花圃的长增加了,宽不变,面积增加了;如果花圃的长减少了,宽不变,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减少)你能在长方形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想一想,谁上台在长方形中画一画? 预设1:上台画出正确的同学,让他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减少的面积在哪里?这位同学的画法非常准确、 预设2:上台画出错误的同学,让别人说一说哪条线段减少了?符合题意吗?谁能上台画出长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 师提醒学生画图一定要一定要想好哪条边改变?哪条边不变?比较:两次画图有什么不一样? 过渡:长方形的宽不变,长发生变化,面积也发生了改变、那如果宽减少,减少的面积在哪里呢?一起看第二道数学问题、 (二)教学“试一试” 华山路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后来因扩建公路,水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学生齐读,教师追问:这个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吗? 2、在图中画出减少的部分,指名上台用手势比划后师追问:这次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没变呢? 3、独立列式计算后,谁来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上台指着图说、 (三)比一比 1、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这是文字叙述题意,这是用示意图表示题意,比一比,你有什么想说的?同桌交流,再指名回答、 2、师:看来,画图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和策略、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三、变式练习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两道题目中都有一个量没有变,你发现了吗?如果长与宽都发生了变化,这样的题目你们还会吗?出示变式1: (1)变式1 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老师读题后并追问: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怎么理解的? 2、师:照这样,增加的面积在哪里?先在大脑中想一想,想好了试着在图上画一画、 3、师指名上台比划示意图,课件随机出现、 4、长方形的长和宽都不知道,看着示意图,你会解决问题吗? (二)

    注意事项

    本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0篇.docx)为本站会员(麒***)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