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
-
资源ID:93293106
资源大小:167.50KB
全文页数:3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宁波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
浙江宁波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妙赏亭 明祁彪佳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注释】暱:同“呢”,亲近。这里指挨近,靠拢。掖:搀扶。挟持。沤:水中气泡。都:汇聚。【亭之址·有讲究】13.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2分)寓 山 之 胜 不 能 以 寓 山 收 盖 缘 身 在 山 中 也。14.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3分)(1)解释【甲】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临:_(2)请从【乙】文中找出直接写妙赏亭建造位置的句子。 _【亭之景·有情味】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5分)(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此亭不暱于山,故能尽有山。 【亭之名·有因由】16.祁彪佳为什么把亭命名为“妙赏亭”?根据【乙】文中的画线句,简要回答。(3分) 【探究成果】17. 请你补全“亭亭皆有情·探寻亭文化”活动收获卡。(3分)活动收获卡亭不仅是实用之物,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亭,虽由人作,宛自天工。亭的选址,依山傍水;亭的环境,美不胜收。观赏者眼中有景,情由心生,寓情于名。欧阳修自问自答,道出亭名,体现了他(1) 的心态;祁彪佳名亭为“妙赏”, 感叹“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流露出他(2) 的心情。不知不觉中,亭成了古人怡情寄趣的载体。【参考答案】13.寓 山 之 胜/不 能 以 寓 山 收/盖 缘 身 在 山 中 也。(2分。断对1处1分。多断1处扣1分,扣完为止)14. (1)居高面下(2)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3分。(1)1分。(2)2分,写“置亭于屿”也对15. (1)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2)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5分。(1)3分。(2)2分。意对即可16.祁彪佳认为在此亭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有神清气爽的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3分。意对即可。只写“能欣赏妙景”得1分)17. (1)悠闲自在 (2)得意3分。(1)1分。(2)2 分,仅从“快乐”层面作答给1分。意对 即可【解析】【分析】13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意思是: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故断句: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14考查对文言文中实词及内容的理解。(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意思是: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临:居高面下,由上看下。(2)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阅读全文可知,“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描写了妙赏亭建造的位置。15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水声潺潺,潺潺的水声;而,表承接;泻出,飞淌下来。(2)暱,靠近;故,所以;尽,全。16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首先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理解作者把亭命名为“妙赏亭”的原因。“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意思是: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冷冷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激石穿林,泠泠传响”是对景物的描写、赞美,“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是由眼前景抒发情感。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隐约透出一股辛酸。为求解脱,不愿与腐败政治同流合污,他把所有尘埃俗世中的劳役伤神彻底抛在脑后,在这个亭子里不仅能欣赏妙景,还能洗涤心灵,带来奇妙感受,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妙赏亭”。17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解答此题首先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和创作背景作答。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作者写醉翁亭,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态,把难言的被贬谪的苦衷寄托在山水中。乙文,祁彪佳在丙子岁(1636)日记中多次写到在寓山“垒石成峰”,他亲自指点匠工,有时也自己动手。甚至慨叹“予真愚公也”。一旦园成,看到自己的心血成了美景奇观,娱悦之情自然溢于言表。祁彪佳以为他的寓山“众妙都焉”,又以高士逸人自诩,流露出他得意的心情。【参考译文】【甲】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乙】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2020浙江宁波)【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释】孙枝蔚:清初诗人。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遑:闲暇,空闲。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丙】谕儿书吴汝纶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疾”,皆至言也。【注释】吴汝纶:清代作家。掌:同“长”。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释义·懂文】13.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2分)(1)示( ) 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2)谕( ) 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答案】13.(1)D(2)2B(2分,每小题1分)【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注意“示”是一词多义,“示”在解释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示儿”意思是教导儿子,“示”意思是“教导”。“谕”也是一词多义,“谕”在解释时也要结合具体语境,“谕儿书”意思是告诉儿子(一些道理)的信,“谕”意思是“告诉”。此题考查较为巧妙,从相似文体的对比阅读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示:shi,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示,从二、天地;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表明,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示警。示范。示弱。示威。示众。示意。告示。指示。请示。对来信的敬称:赐示。谕:详细解释:告诉,使人知道(一般用于上对下):面。手。旨。晓。其子名视,字孟明,日与乡人打猎角艺,不肯营生。杜氏屡谕不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明白,古同“喻”,明白,理解。古同“喻”,比方。【考点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一词多义一、考点例释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条件,即我们常说的“语境”。综合这两点,既是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看懂一篇具体的文言文的能力。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一般的,不是偏难险怪的;这些文言实词中的重要词语列在新教材的附录上,可以查看。另外,也可翻查给中学生用的文言实词解释的工具书。“在文中的含义”,要求通过一定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学会在语境中“望文生义”。复习文言实词不要去背字典和词典的实词义项,而是通过一定文言实词的学习,培养具体辨析的能力。有必要掌握基本概念,通过重温教材和个例,弄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二、命题预测比较而言,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稳定的。题型稳定多用单项选择;考点稳定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复习时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应根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说明,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词义。但稳中有变,上海卷近几年在考查实词的含义时都是采用了主观题型,或许这种变化反映出命题的趋势。三、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基本方法1、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例(1)径造庐访成。造:到例(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觐:拜见“造”形旁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2、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3、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恪:谨慎而恭敬。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副:符合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给:满足自己。例(8)善才绳之。绳:捆绑。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绳之以法”。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等:(童贯)等人。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例(12)登辞疾不受。疾:急速“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同样的道理,例(12)中的“疾”也是名词,应释为“疾病”,“辞疾”即“称病”、“托病”。5、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解释:“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互文多为的近义词并用,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理解词义。例(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讲。6、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例(15)得全首领以没。全首领:指保持高位。例(1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绝食;断绝饮食。例(15)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例(16)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答案】14.(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答案】2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増长学问和见识。(6分。每小题3分,意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重点词语有:“所为”,所做的事;“未遑”,没有空闲(余力);“效”,效仿。句意: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句重点词语有:不易处之境,逆境(不顺的处境);掌:増长。句译: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増长学问和见识。【考点解析】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技巧文言文翻译常用的技巧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2.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3.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圈点·品味】15.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4分)【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1)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15.(1)“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技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2)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2)“安得乎”以反问的语气,告诉儿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很难,要学会忍让,表现了吴汝纶对儿子拥有美好德行的股切期望。(4分。每小题2分,语气、情感各1分)【考点解析】文言文中表反问语气的的固定格式文言文中表反问语气的的固定格式句中有“安乎(哉)、安能、安得、何能、何得、不为乎、不亦乎、何为、无乃乎、其乎、庸乎、得无乎、得无耶、独耶(哉)、非欤、况乎(欤)、岂哉(欤、乎)”等词.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摘录·明理】16.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4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忍让为居家美德 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生于忧患,存乎疢疾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1)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2)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3)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4)_”。【答案】16.(1)(2)(3)(4)(4分,毎小题1分)【解析】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译文: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参考译文】【乙】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 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 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女应当知道。【丙】忍让是搞好家庭关系的美德,你没有听过孟子"三自反"的话吗?如果必须以相争取胜,那就是大愚鲁钝的人,就是自寻烦恼。人生在世怎能和我同心的人生活在一起呢?凡是遇到逆境,就能增长学问和见识。孟子的"生于忧患""存乎疢疾"都是至理名言啊。(2019浙江宁波)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与知识连结,更懂“记”】14初中已学的“记”有“修造记”“游览记”“器物记”,下面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岳阳楼记 核舟记 醉翁亭记 满井游记 小石潭记A/ B C D【与篇章连结,更懂“情”】15根据要求,完成题目。(5分)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2)“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包含了作者哪些感叹?【与材料连结,更懂“人”】16阅读下面宋史·范仲淹传中的材料,完成相关任务。(9分) 材料一:(范仲淹)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材料二: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材料三: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 【注释】夷简:人名。延州:地名。砦,同“寨”。 【任务一】材料一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B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C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D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任务二】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 (1)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 A丰富,充足 B供给,供养 (2)帝谕仲淹使释前憾 ( )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任务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坚守的信条,请联系三则材料,说说他是怎样践行的。【参考答案】14A(2分)15(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示例1】有对世人的感叹,有对朋友的感叹,也有对自己的感叹。 【示例2】当今世上志同道合的人何其少啊!老朋友啊,让我们一起努力,追寻古仁人的脚步!5分。(1)2分;(2)3分,言之成理即可16【任务一】D(2分) 【任务二】(1)B(2)B(2分,各1分) 【任务三】范仲淹心系百姓,在乡族中设置义庄,赡养族人,自己及家人却过着“非宾客不重肉”,“衣食仅能自充”的俭朴生活;以国家大事为重,不计个人私怨;为了边境安宁,主动请缨,抵御外敌等;这些都是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体现。(5分,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意思相近即可)(2018浙江宁波)【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选自陶渊明集)【乙】刘酒,汴人,无名字,自呼曰“酒”,人称曰刘酒云。画人物,有清劲之致,酒后运笔,尤觉神来。人以为张平山后一人,酒不屑也。凡作画,皆书一“酒”字款,其似行书者次,似篆籀者,其得意笔也。尝为上洛郡王作画,王善之,曰:“张平山后一人!”酒意嗔,急索画曰:“尚未款。”乃卷入旁室,纵笔书百十大“酒”字于上下左右。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酒于醉睡之外,唯解画,他一无所知。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一日方持杯大饮,忽然脱去,开口而笑,杯犹在手。余感其宿昔之言,为买棺殓之。(选自虞初新志刘酒传,有删节)【注释】张平山:名画家,擅画人物。 款: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文字,引申为书画上的题名。 篆籀(zhòu):即篆书。 上洛:古地名,即今商县。(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王 怒 甚 裂 其 幅 驱 之 出 酒 固 怡 然。(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五柳先生钟爱宅边的五棵柳树,故取“五柳”为号。B五柳先生身居陋室,衣食不足,但忙于著文,无暇顾及。C刘酒作画,用行书落款,是为了显示其书法的精湛。D刘酒爱“酒”,以“酒”为名,与“酒”生死相随。(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4)传记往往用非常之笔表现非常之人。贾文忠“曾不”一词表现了五柳先生率真洒脱的性格特点;乙文中的“不屑”一词刻画了刘酒自命不凡的性格特点。(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填写)(5)两位传主,一位“衔觞赋诗”,一位“饮酒作画”,他们的人生追求有何相同之处?【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大王非常生气,撕裂了他的画,赶他出去,但酒喝得仍是怡然自得(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A有误,五柳先生因为宅边有五棵柳树,故取“五柳”为号;B有误,五柳先生身居陋室,衣食不足,不是因为忙于著文,无暇顾及;C 有误,他的落款似行书,也似篆书;D正确;故选:D(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造:到句意: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重点词有:妻子:妻子儿女句意:刘酒与我交往最久,没有妻子儿女,每次对我说:“死还要拖累您”(4)本题考查的是赏析重点词语中包含的人物性格,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并结合全文所塑造的人物性格来思考 (5)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心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解答时,需要结合人物的事迹、人物形象、故事主旨和自己的感悟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答案:(1)王 怒 /甚 裂 其 幅/ 驱 之 /出 酒 固 怡 然(2)D(3)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刘酒与我交往最久,没有妻子儿女,每次对我说:“死还要拖累您”(4)率真洒脱 自命不凡(5)摆脱约束、豁达超脱、释放人性,享受悠闲【参考译文】【甲】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乙】刘酒,是汴梁人,没有名字,自称“酒”,别人就称呼他“刘酒”画人物,有清新刚劲之风,酒后画,更觉得有神韵别人都认为他是张平山之后的第一人,刘酒很不屑凡作画,落款都写一个“酒”字,似行书,也似篆书,是他的得意之笔曾经为上洛郡王作画,郡王很欣赏他,称赞他是“张平山后一人”借着酒意有点不高兴,急忙要回画说:“还没有写落款”于是卷起画走到旁边的屋子,在画卷的上下左右写了百十个大大的“酒”字大王非常生气,撕裂了他的画,赶他出去,但酒喝得仍是怡然自得刘酒与我交往最久,没有妻子儿女,每次对我说:“死以累君”一天正持杯痛饮,忽然死去,开口而笑,杯子还在手里余感动于他以前说的话,为他买棺材装殓了他(2017浙江宁波)【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乙】伏伽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帝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注释】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子姓:子孙,子孙辈。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帝:指唐高祖。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15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5分)(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17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 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 。(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18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4分)王曰:“善。”乃下令 大悦,即诏【参考答案】14.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3分,每处1分。多断一处倒扣1 分,扣完为止)15. D (2 分)16. 一年以后(过了一年),即使(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周、隋两朝的晚期 (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一言堂会让一个国家灭亡)。5分,(1)2分,3分17. 王之蔽甚矣愿选贤才,澄僚友之选(4分,各2分)18. “乃”为“于是、就”的意思,“即”为“立即、立刻”的意思,说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发布诏书速度快,行事果断。说明他们都是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帝王。(4分,由字义引发理解2分,人物形象2分)【参考译文】【乙】伏伽说:“我听说人的天性相近,但后天养成的习惯却相差很远。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不可不有选择择的任用。只要不讲仁义的无赖,以及好奢华驰猎驭射,专作戏狗玩马、沉迷声色歌舞之人,知可以用来愉悦耳目,跑跑腿,打打杂,至于让他们来补充官缺,是决不行的。我历观前代,子孙不孝,兄弟离间,没有一个不是身边的作乱的。愿陛下妙选贤才,作为皇太子的僚友。高祖很高兴,立即下诏说“周、隋两朝的魄期(周、隋到了晚期),忠臣都不说话,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会亡国。我唯独道德修养不够,不能让自己的性格符合天意,于是做事常深思尽全力,经常希望得到众人的辅佐,以改正弥补自己的过失。然而朝中的大臣们,很少有直言进谏的。万年县法曹孙伏伽,真诚慷慨直言,语言发自内心情意恳切,指出我的得失,一点都不回避。提拔孙伏伽为治书侍御史并赏赐帛三百匹。”(2016浙江宁波)【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乙】昔伍子胥累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戒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注释】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13根据古今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1)昔伍子胥累谏吴王( ) A重叠 B同“垒” C堆集,积聚 D连续,屡次 (2)戒其子曰( ) A防备 B戒除 C告戒,后作“诫” D鉴戒,警惕使不犯错误14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