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
资源ID:93295676
资源大小:231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徐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江苏徐州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熙宁十年秋七月乙丑,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八月戊戌,水及彭城下,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水未至,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水备。故水至而民不恐。自戊戌至九月戊申,水及城下者二丈八尺,塞东西北门,水皆自城际山。雨昼夜不止,子瞻衣制履屦,庐于城上,调急夫、发禁卒以从事,令民无得窃出避水。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方水之淫也,汗漫千余里,漂庐舍,败冢墓,老弱蔽川而下,壮者狂走,无所得食,槁死于丘陵林木之上。子瞻使习水者浮舟楫、载糗饵以济之,得脱者无数。水既涸,朝廷方塞澶渊,未暇及徐。子瞻曰:“澶渊诚塞,徐则无害,塞不塞天也,不可使徐人重被其患。”乃请增筑徐城,相水之冲,以木堤捍之,水虽复至,不能以病徐也。故水既去,而民益亲。于是即城之东门为大楼焉,垩以黄土,曰:“土实胜水”。徐人相劝成之。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览观山川,吊水之遗迹,乃作黄楼之赋。(选自苏辙黄楼赋并叙)注:澶渊:古湖泊名。被:遭受,蒙受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以 身 帅 之 与 城 存 亡 故 水 大 至 而 民 不 溃。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余兄子瞻适为彭城守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B.使民具畚锸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方水之淫也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D.水虽复至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4分)(1)澶渊诚塞,徐则无害。_(2)故水既去,而民益亲。_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熙宁十年,黄河决堤,滔滔洪水抵达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徐州面临灭顶之灾。苏轼带领徐州军民,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洪的胜利。B.抗洪中,苏轼“水未至”就未雨绸缪,准备充分,所以大水到来,城内百姓并未逃散。他还赈济灾民,使无数受灾百姓获救。C.水灾过后,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楼上涂上黄土,取名“黄楼”,寓土能克水之意,表达驱除水患、永保徐州平安的美好愿望。D.选文描述了黄河泛滥徐州受灾的情景,记述了苏轼不辞劳苦抗洪救灾的政绩,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史料价值。【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自己身先士卒,下定决心与城共存亡,因此,水势虽大但老百姓抗击洪水的决心很坚固。据此断句为: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相同,动词,担任;B.不同,动词,准备/副词,全,都;C.不同,副词,刚刚/名词,方圆;D.不同,连词,即使/连词,虽然。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中重点词语有:诚,确实;则,就;句意为:澶渊如果(果真)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中重点词语有:故,因此;益,更加;句意为:因此大水退去之后,百姓们更加团结了。(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ABD.正确。C.有误,根据“辙方从事于宋,将登黄楼”可知,“苏轼请苏辙在徐州城东门建楼作赋以作纪念”说法错误,应该是建楼在前,苏辙登楼在后。故选:C。答案:(1)以身帅之/与城存亡/故水大至而民不溃。(2)A(3)澶渊如果(果真)堵住了,徐州城就没有危险了。因此大水退去之后(已经退去),百姓们更加亲密(团结、友爱、亲近)。(4)C【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参考译文】熙宁十年七月四日,黄河决堤于澶渊,往东流入巨野,北溢出到成功,在泗水往南溢出。八月戊戌日,洪水到了彭城,我哥哥子瞻恰好为彭城守。水没到,使百姓准备畚箕铁锹,准备好了土石、刍茭,把空隙都堵塞上了,做好了防治水患的准备。所以洪水来到后,百姓也不担心。自戊戌日至九月十五日,水淹到城墙的二丈八尺,流向东西北门,水势汹汹,浪头仿佛和远山、城墙一样高。大雨昼夜不停。子瞻穿着草鞋,住在城墙上,征调民夫,调派禁卒来抗洪,严禁百姓私自出城躲避洪水。自己身先士卒,下定决心与城共存亡,因此,水势虽大但老百姓抗击洪水的决心很坚固。当洪水漫无边际,淹没千余里的土地,冲走房屋,冲塌坟墓,溺水的老弱随水漂流,强壮的人还能逃跑,老百姓没有吃喝,饥渴死在丘陵上的树木上。子瞻使熟悉水性的浮船,载着吃的、喝的来帮助那些被困的人,获救的人数不清。水已经干涸,朝廷正堵塞溃决的澶渊,没有时间顾忌徐州。子瞻说:“澶渊如果真能堵塞,徐州就安全了,如果堵不住,那就是命啊,也不能让徐州百姓再次遭受水患。”于是请求加高徐州的城墙,防备大水的冲击,用木头做成栅栏保护城墙。大水虽然再次袭来,没有冲溃坚固的堤防。因此,当洪水退去时,百姓更加团结了。于是子瞻在城东修筑高高的门楼,粉刷一层黄土,他说:“水来土掩。”徐人互相庆贺成功抵御洪水。我要到洛阳去上任,路过徐州,将登上黄楼,俯视黄河水患的遗痕,联想古代黄泛的灾难,展纸挥毫,写成了这篇散文赋。(2021江苏徐州)秦攻赵,赵使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得十九人偕从,无以满二十。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既至楚,平原君与楚王言合从。日中不决。毛遂入,按剑迫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毛遂谓十九人曰:“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毛遂为上客。(选自史记·平原常虞卿列传)注:赞:介绍。蛋:通“早”。录录:通“碌碌”。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2分)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得十九人僧从 所识旁乏者得我与B.左右未有所称诵 不以千里称也C.平原君亦自以为不善相士 陈康肃公善射D.遂以毛遂为上客 不足为外人道也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6分)(1)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2)毛遂入,按剑追楚王,说以利害,致楚王立定合纵之约。8.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毛遂自荐,本来指毛遂主动自我推荐承担出使楚国的重任,后来作为成语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指荐。B.从平原君赵胜出发前对毛遂不屑一顾、满怀顾虑的态度,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C.“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在文中属于侧面描写,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毛遂却都没有说出来,为下文突出毛遂的才华出众作铺垫。D.毛遂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赞美。【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断句。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故停顿应为: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得:挑选/“得”同“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B称:称赞/称呼;C善:擅长/擅长;D为:作为/给;故选:C。(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语有:愿,希望。以,用。行,走,出发。句意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句中重点词语有:说,劝说,分析。致,致使。句意为:毛遂进去,手握剑柄逼迫楚王,就把利害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致使楚王答应马上签订“合纵”的盟约。(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可以得出平原君赵胜不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这一结论”有误,平原君赵胜是一位善于发现人才、知人善任的人。故选:B。【参考译文】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毛遂进去,手握剑柄逼迫楚王,就把利害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致使楚王答应马上签订“合纵”的盟约。毛遂对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平原君也自以为不擅长鉴选人才,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2020江苏徐州)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吴告急于王。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命为伯。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注:种:指越国大夫文种。成:讲和,和解,质:人质。罢:通“疲”,胙:祭肉。5.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越王勾践反国厚遇宾客为质于吴勾践已去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使范蠡治国政使老有所终B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忠之属也C以淮上地与楚念无与为乐者D与鲁泗东方百里方欲行,转视积薪后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女忘会稽之耻邪?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参考答案】5.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所以其停顿为: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意:越王勾践回了越国。反:同“返”,返回;句意:对宾客厚礼相赠。遇:对待、招待;句意:到吴国做人质。为:作为;句意:勾践离开徐州。去:离开。7.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相同,均为“让”的意思;B不同,属:归属/属:类;C不同,与:给、赠送/与:和;D不同,方:方圆/方:正、刚。故选:A;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女,同“汝”,你。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重点词:于,在。皆,都。句意: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ABC正确;D有误,吴国是因为越国不断地进攻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吴国与诸侯国订立盟约,他们之间没有战争。故选:D。答案:5.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6.同“返”,返回;对待、招待;作为;离开。7.(3)A。8.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9.D。【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越王想让范蠡管理国家政务,范蠡回答说:“用兵打仗之事,种不如我;镇定安抚国家,让百姓亲近归附,我不如种。”于是把国家政务委托给大夫种,让范蠡和大夫柘稽求和,到吴国作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到第二年春天,吴王到北部的黄池去会合诸侯,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跟随吴王赴会了,唯独老弱残兵和太子留守吴都。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吴国使者赶快向吴王告急,吴王正在黄池会合诸侯,怕天下人听到这种惨败消息,就坚守秘密。吴王已经在黄池与诸侯订立盟约,就派人带上厚礼请求与越国求和。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越国大败了吴军。勾践平定了吴国后,就出兵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向周王室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人赏赐祭祀肉给句践,称他为“伯”。句践离开徐州,渡过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给楚国,把吴国侵占宋国的土地归还给宋国。把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给了鲁国。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2019江苏徐州)【甲】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选自墨子公输)【乙】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吾请无攻宋矣 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 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公输盘诎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卒廷见相如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醉翁之意不在酒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至赵矣D男有分,女有归 毕礼而归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4分)虽杀臣,不能绝也。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9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_、_的品质。(2分)【参考答案】5(3分)C6(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 通“屈”,理屈,理亏。入侵,侵犯,侵略。拉、牵。终于,最终,最后。7(3分)B(实在)8(4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不如趁此给他优厚的待遇,让他回赵国,赵王怎么能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呢?9(2分)不畏强权、无所畏惧、英勇无畏、镇定自若(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有勇有谋、聪明机智、足智多谋、机智灵活(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解析】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主要根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虽”“绝”“因”“遇”“岂”“以”的意思。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志趣、才干。此题依据【甲】【乙】两文内容,可以从“不畏强权、足智多谋”两大方面概括墨子和蔺相如的品质。【参考译文】【甲】于是楚王又叫来鲁班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鲁班多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多次抵拒了他的进攻。鲁班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鲁班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了,但我不说。”楚王问原因。墨子回答说:“鲁班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的侵略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乙】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2018江苏徐州)【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绲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乙】徐中行,台州临海人。始知学,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至京师,首谒范纯仁,纯仁贤之,荐于司马光。光谓斯入神清气和,可与进道。会福唐刘彝赴阙,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乃归葺小室,竟日危坐,所造诣人莫测也。父死,跣足庐墓,躬耕养母。推其余力,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晚年教授学者,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不失其性,不越其序而后已。(选自宋史·徐中行传)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B所造诣/人莫测也C葬内外亲及州里贫/无后者十余丧。D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6解释下列加点定的词语。(4分)(1)主人日再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闻安定胡瑗讲明道学: (4)会福唐刘彝赴阙: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当余之从师也 其徒转相传授,将往从焉B久而乃和 光谓斯人神清气和C乃归葺小室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D所造诣人莫测也 夫大国,难测也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 9【甲】【乙】两文都表现了古人求学的 ,【乙】文还表现了徐中行做人行事方面的 。(2分)【参考答案】5D解析:应停顿为“自洒扫应对格物致知达于治国平天下”。6(1)两次(2)通“披”,穿(3)听说(4)恰逢,恰巧遇到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含义的理解和把握。(1)(2)是课内文言文中的内容,学习时注意识记、积累。(3)(4)是课外文言文中的字词,可结合课内文言文内容完成。比如,“闻”可联系醉翁亭记中的“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会”可联系陈涉世家中的“会天大雨”和口技中的“会宾客大宴”。7B解析:A项中的“从”都解释为“跟从”;B项中的“和”可解释为“暖和平和”;C项中的“归”都解释为“回家”;D项中的“测”都解释为“揣测(预料、推测)”,故选B。8(1)因为(我)心中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 (2)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含义的理解和把握。翻译时,应抓住关键字词,逐字逐句翻译,注意相关的特殊句式。9刻苦勤奋 高洁操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人物性格的把握。完成时,应先在文中找到两段文章中人物的共同特点。【参考译文】【乙】徐中行是台州临海人。他刚刚通晓儒学,就听说世居陕西路安定堡的胡瑗将理学讲得非常透彻,他的门生之间互相传授学业(先入学的学生直接和老师学习,然后辅导后入学的学生),将要去跟从胡瑗学习。到了京城,首先拜访范纯仁,范纯仁认为他很贤能,就向司马光推荐了他,司马光认为这个人心神清朗,态度和蔼,可以和他一起进修道业。恰逢福唐人刘彝入朝,(徐中行)(从他那里)得到了胡瑗所传授的经义,反复诵读,深入思考,勤苦自励,一心向学(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夏天不摇扇取凉,冬天不生炉取暖,夜晚(也因苦读)难以安眠,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于是回乡修理小屋,整天端坐,所达到的境地没有人能够揣测。父亲死后,他赤着脚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亲自耕种抚养母亲。(就着)剩余的力量推广施行(这样的行为),安葬了十多个同姓和外姓的亲戚以及乡里贫苦没有后代的死者。晚年他教导学生,从洒水扫地、应酬答对,以及研究事理、获取知识,以至于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都要求)不失去人的本性,不越过学的次第,如此这般方才罢手。(2017江苏徐州)【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乙】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 ,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 / 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是以 / 先帝简拔以遗陛下C是以先帝 / 简拔以遗陛下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 / 陛下【参考答案】B【试题解析】断句的主要标准是不破句,即意思相对完整。好在本题只考一句,反复推敲的话,必然选对。“是以”是一个固定结构,即“以是”,解释为“因此、所以”。如果只停顿一处的话,你要知道,“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短语。搞定!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志虑忠纯 志:_(2)悉以咨之 咨:_(3)时人异焉 异:_(4)益州既定 既:_【参考答案】(1)志向(2)询问,咨询(3)(感到)惊奇,(感到)诧异(4)已经,之后【试题解析】前两题是课内字词解释,不再做解释。“时人异焉”的“异”作谓语,且它的后面省略了“之”(他,指诸葛亮),所以解释为“感到惊异”;“益州既定”的“既”常用意义就是“已经”,如“既然”,由此可知。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有所广益 B性行淑均益慕圣贤之道 大道之行也C备得用与武帝交战 D江南悉平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悉如外人【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结题标准是“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中的“悉”都是“全部、全都”的意思。A项中的“益”一指“增加”,一指“更加”;B项中的“行”一指“品行”,一指“施行、实行”C项中的“得”一指“得以”,一指“感激恩德”。其实,仔细一点,看词性也能进行比较判断。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参考答案】(1)奖惩功过、好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2)诸葛亮当时才二十七岁,就提出(建议)良策,亲自出使(到)孙权那里,请求吴国助援。【试题解析】翻译的规则和技巧:连猜带蒙、逐字解释,确保通顺、意思完整、注意句式。前一句课内句子,故略。亮(诸葛亮)时(当时)年(年龄、年纪)二十七(岁),乃(于是,就)建(提出、建议)奇(奇妙、良)策(计策),身(亲自)使(出使)孙权,求(寻求)援(援助)吴会(吴国)。9【甲】文表现了诸葛亮的_,而【乙】文则表现了诸葛亮的_。(2分)【参考答案】忠诚,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远见卓识;才华出众,有勇有谋。【试题解析】出师表的主旨简言之“报先帝忠陛下”,所以在出师前上表进言,你说这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乙】文中“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亮有殊量”、“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江南悉平”“益州既定”,诸葛亮的特点不是明显得很嘛。【参考译文】【乙】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身高八尺,面容相貌十分伟岸,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战乱,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出名显达。当时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并投降曹操,而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人数少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就进谏奇策,亲自出使孙权,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又看到诸葛亮有特别的雅量,十分敬重他,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江南全都平定了。后来诸葛亮帮助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2016江苏徐州)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狂、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派的诗词风格。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突出表现了作者的“狂气”。C“何日遣冯唐”一句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作者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D最后一句表明了作者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壮志,抒发了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是绝对没有的,是苏东坡想都不不敢想的,那可是抄家灭族的罪名;除非是对别的王朝。稍微对封建王朝有点了解的人都不会选错的。好意提醒一下: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差一丢丢就废了。(2016江苏徐州)【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1)凄神寒骨( ) (2) 而适类于余( )(3)而善鉴万类( ) (4) 乐而不能去也( )6.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