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益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
资源ID:93295752
资源大小:120.50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湖南益阳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湖南益阳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乙】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史记管晏列传)【注释】御:车夫。驷马:四匹马拉的马车。志念:气度。自下:谦虚而甘居人下。抑损:小心谨慎。(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 从门间窥其夫B.故逐之夫问其故C.曹刿请见 其妻请去D.公将鼓之 晏子怪而问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B.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C.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D.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谋虑深远周密、军事才能高超;【乙】文中的晏子平易谦逊、为国荐贤。B.两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相同。【甲】【乙】两文都主要通过直接描写的方法,分别刻画了曹刿及晏子这两个主要人物。C.两文的某些词语与古代文化有关。【甲】文中的“牺牲”与古代祭祀有关;【乙】文中的“相”“大夫”与古代职务有关。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甲】文“未可”“可矣”写出了战事紧迫和曹刿的坚决果断;【乙】文“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写出了车夫的骄傲自满。(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参考答案】【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间:参与/间:暗地;B.故:所以/故:原因,缘故;C.请:请求/请:请求;D.之:音节助词/之:代词。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故断为: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CD.正确;B.有误,【乙】主要通过写车夫与他的妻子来刻画晏子的形象,这是间接描写。故选:B。(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以,把。句意: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重点词:然,然而。子,你。是,这。以,因为。去,离开。句意: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答案:(1)C (2)B (3)B(4)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点评】“故”的用法: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故:旧有的,原来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特意)公问其故。(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故:所以,因此)【参考译文】【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晏子是齐国的宰相,有一天坐车出门。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为晏子的车夫,头顶上撑着大车篷,用鞭子赶着四匹大马,意气风发,十分得意。车夫不久后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请求离开。车夫问其原因,他的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名声在各诸侯国中都很显赫。现在我看他,深谋远虑,自己却总是很谦虚的样子。如今你身高八尺,却只是个车夫,然而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这就是我要离开你的原因。”从这件事后,车夫常常抑制自己的骄态,谦虚退让。晏子对此感到奇怪便询问车夫,车夫如实回答,于是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2021湖南益阳)【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夫君子之行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B非宁静无以致远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卖油翁)D蒙乃始就学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成语“孤芳自赏”的“孤”与此义同。C.经,儒家经典,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D.博士,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与现代汉语含义不同。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诫子书中的“诫”与孙权劝学中的“劝”意义相同,均为劝诫、劝勉之义。B.甲、乙两文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认为学习是修身养德的有效途径;乙文则通过生动且富有情趣的故事表明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C.甲文议论精当,开篇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后具体论述修身养德的意义;乙文记事简练,仅通过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表现人物性格。D.甲文通过“淡泊”“宁静”与“淫慢”“险躁”的对比,来论证“静”对修身养德的重要作用;乙文通过鲁肃的语言和行为从侧面烘托吕蒙的进步之大。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参考答案】13、C 14、B 15、C 16放纵懒散就不能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读书人分别了一些时日,就要另外用新眼光来看待,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2020湖南益阳)【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杂说(四)【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不以千里称也 先帝称之曰能C.策之不以其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D.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B.其真无马耶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C.骈死于槽枥之间 有亭亦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D.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孔孟论学习)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分)(2)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4分)1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和“表”分别是选文的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写法比较随意,“表”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疏。B.选文内容都与人才有关,【甲】文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策之以其道;【乙】文作者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远佞,知人善任。C.【甲】【乙】两文都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但【甲】文重在说理,在说理中渗透强烈的情感,而【乙】文重在抒情,通过抒情让后主明白道理。D.【甲】文巧用比喻,语言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浩然之气;【乙】文语言率直质朴,句式骈散结合,富有音韵美。【参考答案】12.D13.B14.(1)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或:况且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准确译出“且”“安”“千里”各1分,语句通顺流畅1分) (2)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不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准确译出“良实”“是以”“简拔”各1分,语句通顺流畅1分)15.C(乙文重在晓之以理)(2019湖南益阳)【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蟬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节选自黄生借书说)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B.媵人持汤沃灌赴汤蹈火(成语)C.故有所览,辄省记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D.为一说,使与书俱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1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当余之从师也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B归而形诸梦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芙蕖)C.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D.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岳阳楼记)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2)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1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试作具体分析。(3分)【参考答案】12.(3分)B13.(3分)C(C项“以”,介词,分别为“用”和“凭借”之意)14.(8分)(1)(4分)(我)住在旅舍里,主人每天供应我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寓逆旅”“日再食”“鲜肥滋味”各1分,句意正确1分)(2)(4分)这以后我才感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小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地值得珍惜啊!(然后”“为”“可惜”各1分,句意正确1分)15.(3分)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甲文重点将自己从师学习时条件之艰苦与同舍生的奢华作对比;(1分)乙文既有“我”借书读之专与藏书多而读书少的对比,也有黄生与自己在借书这件事上彼此不同遭遇的对比。(1分)【参考译文】我小时候爱好读书,但是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藏书很多。(我)到他家去借,(他)不借给我,回来以后我在梦中还出现向他借书的情形。我那种迫切(求书的心情就)像这样。所以(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记在心里。(我)做了官以后,薪俸花出去了,书籍买来了,屋里到处都堆放满了,蠹虫丝迹时常覆盖书册。这样以后我(才)感慨借书读的人是(那么)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候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的啊!如今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我(从前一样);只不过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出借,)似乎并不相同。这样看来,那么是我本来不幸遇到了姓张的,而姓黄的年轻人本来幸运遇到我吧?(黄生)懂得了(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他读书一定会专心,而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快。(我)写下这篇说,让(它)和书一起(交给黄生)。(2018湖南益阳)【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且不辱使命)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B今齐地方千里 C与臣而将四矣 D此庸夫之怒也1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之妻私臣(偏爱) B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讽刺)C臣未尝闻也(曾经) D今日是也。(这样)1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且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B【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且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C【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D【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参考答案】12(3分)C(与臣/而将四矣)13(3分)B(“面刺寡人”的“刺”意思为“指责”)14(8分)(1)能够在公共场所公开指责(摘)、议论过失,被我听到的人,得下等奖赏。(准确译出“谤议”1分,“市朝”1分,“闻”1分,语言通顺1分。)(2)平民发怒,也不过脱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准确译出“布衣”1分,“免”1分,“抢”1分,语言通顺1分。)15(3分)A 甲文未体现不畏强权。(2017湖南益阳)【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居/庙堂之高 B然则何时而/乐耶C树林/阴翳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13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是进亦忧,退亦忧 否,非若是也。(唐且不辱使命)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3分)译文: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分)译文: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从表达方式来看,选文【甲】以议论为主;选文【乙】先叙后议,叙议结合。B从句式来看,选文【甲】骈句与散句结合,自由交错,朗朗上口;选文【乙】大量使用“也”字,一气呵成,如珍珠串联。C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与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均被贬官在外,但是两人都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此,他们是古仁人的代表。D范仲淹的“先忧后乐”与欧阳修的“与民同乐”都具有民本思想,但是“先忧后乐”没有“与民同乐”那样博大的心襟与强烈的责任感。【参考答案】12.(3分)B(然则/何时而乐耶)13(3分)B(“不以物喜”的“以”意思是“因为”,“河曲智叟亡以应”的“以”意思是“用来”)14(6分)(1)我曾经推想古时候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大概同上面说的两种情况不一样。(准确译出“求”1分; “或异二者之为” 1分,语言通顺1分)(2)醉了能同人们一同享乐,清醒了能够用文字来述说的,是太守。(译出倒装句式“叙以文”1分;译出判断句式1分,语言通顺1分)15(3分)D( “与民同乐”没有“先忧后乐”那样博大的心襟与强烈的责任感。(2016湖南益阳)【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12对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C苔痕上阶绿 D可以调素琴1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B怀民亦未寝(动词,睡觉)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动词,出名)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1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相与步于中庭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使楚)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芙蕖则不然(芙蕖)D孔子云:“何陋之有!”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1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16【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 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安徽和州。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2分)【参考答案】12(3分) D 13.(3分)D 14.(3分)A15.(4分)(1)(2分)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准确译出比喻句、判断句1分,语意正确1分)(2)(2分)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美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准确译出“斯”、“馨”1分,语意连贯1分)16.(2分)借景抒情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2015湖南益阳)【甲】 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行牧且荛,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贼易之,对饮酒,醉。一人去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因取刃杀之。 (童区寄传节选)【乙】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 (李寄节选)11对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布囊其口(口袋) B贼易之(轻视)C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访求) D寄从后斫得数创(用刀斧砍)12下列各句加点的“为”与例句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汝曹怯弱,为蛇所食A一人去为市(童区寄传)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记)C为坻、为屿(小石潭记) D贤能为之用(隆对)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 (2)便诣庙坐,怀剑将犬。14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甲】的主要内容。(2分)15联系文可以看出,区寄是偶遇豪贼,被动应战,而李寄不同,她是 。不过两位少年英雄表现出了共同的性格特点,那就是 。(每空限填一至两个四字短语)(2分)【参考答案】11(2分) A 12(2分) D13(4分) (1)儿童区寄,是郴州打柴放牛的孩子。(准确译出“童”、“荛牧”1分,句式正确,句子通顺1分)11 就到庙里坐下,抱着剑,带着狗。(前句准确译出“诣”字,且句子通顺1分,后句准确译出“怀”、“将”字1分)14(2分)区寄智杀强盗。15(2分)有备而,主动出击 智勇双,胆识过人(意思相同即可,用词不求与参答案完相同,每空1分)【参考译文】【甲】儿童区寄,是郴州一个打柴放牧娃。一天,他正在边打柴边放牧时,两个凶悍的强盗绑架了他,反绑双手,又用布塞住他的嘴,走到四十里开外的集市上去卖他。区寄假装小孩子哭叫,害怕得发抖,做出孩子常有的那种胆小的样子。所以两个强盗不把他放在心上,只顾对着饮酒,喝醉了。一个强盗离开这里去找买主,另一个睡下,把刀插在道边上。区寄偷偷地看到那个强盗睡着了。就把捆在双手上的绳索背对着刀口,用力地上下锯,最终割断了绳索,趁机拿起刀来杀死了他。【乙】于是李寄就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宝剑和咬蛇的猎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带上剑,牵着狗,来到庙中坐下。她预先用几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头大得象个圆顶粮屯,眼睛像两面二尺阔的铜镜子。蛇闻到糍粑的甜香气味,就先大口吞食起来。李寄立即放出猎狗,那狗冲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从后边用宝剑砍伤了蛇几处。蛇受不了伤口剧痛,就猛然跃了出来,窜到庙中院子里死掉了。李寄进洞一看,发现九具女孩留下的头骨。她从洞中把这些头骨全拿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软弱胆小,结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怜悯啊!”说完,李寄就缓步回家去了。(2014湖南益阳)【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也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1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C群葩当令时 D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指近前把玩。(亵,亵渎,不尊重)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C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上面)D后先相继,自夏徂秋(往,到)1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C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D及花之既谢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淸涟而不妖15、同是写莲花,两文在写法和内容上各不相同。【甲】文主要采用_、以花喻人的手法,赞扬了君子_的高尚品质:【乙】文主要采用_的表达方式,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写了芙蕖“_”的特点。(4分)【参考答案】11.(2 分)D 12. (2 分)C 13.(2分) D14、(2分)我单单爱莲花从污泥中生出却不受沾染,经过淸澈的水波的洗涤却不妖艳。(准确译出“独”“染”“溜”“妖”,语句通顺)15、 (4分,每空1分)托物言志(咏物抒情、托物寓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胸怀磊落,行为端正)说明可目【参考译文】【乙】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2013湖南益阳)【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10、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实是/欲界之仙都 B. 蝉/则千转不穷C.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 水/皆缥碧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C.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D.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12、甲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乙文中总领下文写景的句子是“ ”。(2分)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4、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从文中“ ”即可看出。(3分)【参考答案】10、(2分)C 11、(2分)B12、(2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13、(4分)(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准确译出“颓”、“沉鳞”,语句通顺)(2)(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准确译出“从”、“东西”,语句通顺)14、(3分)山水自然;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012湖南益阳)秦王谓唐雎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此 / 庸夫之怒也 B安陵君受地 / 于先王而守之C夫 / 专诸之刺王僚也 D与臣 / 而将四矣10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以头抢地耳(撞、碰) B长跪而谢之(感谢)C寡人谕矣(明白,懂得) D请广于耳(扩充)1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B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聂政之刺傀也 D辍耕之垄上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