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
-
资源ID:93295803
资源大小:172.50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33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doc
浙江金华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0年)辨白檀树五代王仁裕剑门之左峭岩间有大树,生于石缝之中,大可数围,枝干纯白,皆传曰白檀树。其下常有巨虺,蟠而护之,民不敢采伐。又西岩之半,有志公和尚影,路人过者,皆西向擎拳顶礼,若亲面其如来。王仁裕癸未岁入蜀,至其岩下,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时值睛朗,溪谷洗然,遂勒辔移时望之。其白檀,乃一白括树也。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即其笠首也;两面有上下石缝,限之为身形;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上有苔藓斑驳,即山水之毳文也。方审其非白檀,志公不留影于此,明矣。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玉堂闲话)【注释】虺(hu):一种毒蛇。移时:一段时间,限:限制,限定。文末的“限”指界限、边界。毳(cuì)文:像鸟兽细毛一样的花纹。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大可数围/果得于数里外B. 又西岩之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 路人过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D. 溪谷洗然/吴广以为然16. 用“/”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两处)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17. 阅读第三段文字,完成下表。志公影真相志公戴着斗笠的头志公身体的形状圆柏两边上下走向的石缝斜向的石缝、斑驳的苔藓 18.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的一项是( )A. 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 B. 遂勒辔移时望之C. 又西瞻志公影 D. 志公不留影于此19. 联系穿井得一人中的传闻,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附: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参考答案】15. A 16. 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 17. 岩石间的一株圆柏 志公袈裟的花纹 18. D 19. “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哪有边界啊”,“乃加强感叹语气,强调传闻的荒诞,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这与(穿并得一人中“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何其相似,“乃”和“哉”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做好积累,联系词意和例句进行归纳整理。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A数:几,几个/几,几个;B西:西边/向西;C过:经过/过于;D然:的样子/对,正确。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故停顿节奏为:夹路溪谷之间/此类甚多/安有檀香蛇绕之事。【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又西瞻志公影,盖岩间有圆柏一株”可知第空真相是:岩石间的一株圆柏;从“斜其缝者,即袈裟之文也”可知第空为“志公袈裟的花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题目中的“辨”是分辨、辨别的意思。A. 注目观之,以质向来传说: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实,“质”是“判断”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B. 遂勒辔移时望之: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移时望之”是“久久观望”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C. 又西瞻志公影: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瞻”是“观看”的意思,照应题目中的“辨”;D. 志公不留影于此: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不能直接照应文题中“辨”。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乃知人之误传者何限哉”中,“乃”是“才”的意思,“哉”相当于语气词“啊”,该句意思是“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界啊”。通读文章可知,文中人们对白檀树、志公影的传闻竟信以为真,甚至顶礼膜拜,后来王仁裕通过仔细观察,才知道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再结合链接材料穿井得一人中将“得一人之使”误传为“得一人于井中”,两文何其相似,传闻是何其荒诞。因此“乃”“哉”两词加强感叹语气,也流露了作者对此类现象的不满与批评,告诫人们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剑门左边的峭岩之间,有一棵大树,生长在石缝中,好几围粗,枝干纯白色。人们都传说这是一棵白檀树。树下常常有一条大毒蛇,蟠踞在那里守护着,村民不敢去采伐它。又说西岩壁的半腰处,有志公和尚的影像。路人从这里走过的时候,都要朝西方擎起双手顶礼膜拜,就像亲眼见到了如来一样。王仁裕于癸未年进入蜀地。他走到那岩下时,尤其注意地观察了一番,来判断向来的传说是否属实。这时候正赶上天气晴朗,溪谷青翠,就像用水洗过的样子。于是他就勒住马辔久久观望。那白檀,原来竟是一棵白栝树!道路被夹在溪谷中,这类情形特别多,哪有什么毒蛇盘绕香檀树的事!他又向西看那志公和尚的影像。在岩间有圆柏一棵,那就是志公戴着竹笠的头;两边有上下走向的石缝,画出了志公的身形;斜向的石缝,就是袈裟上的花纹了;那上面有斑斑驳驳的苔藓,就勾勒描画出山水图案来。这才审定,那树不是白檀树,那影也不是志公的留影。弄明白了,才知道人们的误传没有边际呢!(2020浙江金华)洗心亭记(唐)刘禹锡天下闻寺数十辈,而吉祥尤章章。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始予以不到为恨,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既周览赞叹,于竹石间最奇处得新亭。彤焉如巧人画鳌背上物,即之四顾,远迩细大,杂然陈乎前,引人目去,求瞬不得。征其经始,曰僧义然。啸侣为工,即山求材。槃高孕虚,万景坌来。词人处之,思出常格;禅子处之,遇境而寂;忧人处之,百虑冰息。鸟思猿情,绕梁历榱。月来松闲,雕缕轩墀。石列笋虡 , 藤蟠蛟螭。修竹万竿,夏含凉飔。斯亭之实录云尔。然上人举如意挹我曰:“既志之,盍名之以行乎远夫!”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长庆四年九月二十三日,刘某记。(选自刘禹锡集)【注】吉祥尤章章:吉祥寺尤为著名。弭:消除。槃(pán):回旋,弯曲。坌(bèn):并,一起。榱(cu):椽子。墀(chí):台阶。虡(jù):柱子。然上人:指义然。上人,对僧的尊称。(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释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今方弭所恨而充所望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B. 修竹万竿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C. 既志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D. 故名洗心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是“月来松闲”中“闲”字的繁体篆书,“月色入户”是为 。请赏析“月来松闲”中“闲”的妙处。 (4)有同学认为,吴均与朱元思书中有“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语,本文中又有“忧人处之,百虑冰息”之句,此亭可叫“息心亭”。请你比较“息心”“洗心”的内涵,说说刘禹锡为何将此亭命名为“洗心亭”。 【参考答案】(1)A(2)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3)“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4)“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文言文断句,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 B:修竹万竿 :形容词,长;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动词,谋求。 C:既志之:动词,做标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动词,立志。 D:故名洗心:连词,所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名词,原来,原来的样子。 A项都是动词,古今异义词,遗憾,故选A。 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句意是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据此断句为: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在作者眼中,亭子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 ,可见 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 ,“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既是“闲心”,又能“洗心”。 这道题既是比较阅读,又是分析两文中作者思想感情的比较, 吴均与朱元思书 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本文 “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 故答案为:A; 蹲名山/俯大江/荆吴云水/交错如绣。 “月来松闲”令人联想到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古诗文中的“明月”“山松”常常营造出清朗的意境。作者用拟人手法,以松之“闲”表现景之清幽与人之清闲,“松闲”实则作者自己内心的观照。 “忧人”“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指耽于尘世俗务、患得患失之人,或极力追求名利、处心积虑之人,“息心”指平息他们的世俗名利之心;“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四周之景令人心思变得恬淡、纯净,“洗心”指人们都可以在此洗去心灵上的尘埃,重获心灵的自由和活力。相比较而言,“洗心”更契合刘禹锡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精神气质。【点评】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明确题目中这个词所有的解释或用法,探究每一项中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 ,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赏析字词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答题时应注意,引用原文句子回答,或者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文言语句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附参考译文】天下著名的寺庙有数十等,而吉祥寺名气最大。吉祥寺傲立名山,俯瞰长江,西为荆州山水,东南是吴地风光,山水交织,灿烂如锦绣。起初我以没到过这里为遗憾,今天来了才弥补了遗憾,满足了愿望。既而在山上四处游览观光,赞不绝口,在竹石之间最佳处寻到新亭,红彤彤的仿佛能工巧匠所画的鳌背上的神物。登亭四望,远近大小景物纷纷呈现在眼前,优美的风光目不暇给。询问修建此亭的经过和始末,有的人说:有僧义然,发动僧侣一起动手,因势象形,就地取材,建亭于此。该亭盘曲高耸,气象万千,山中景象,尽收眼底。词人置身此地,意境常新;僧侣置身此地,随遇而安;忧郁的人置身此地,一切烦恼永远消失。飞鸟思归,猿猴依恋,在亭子的梁椽之间,鸟飞猿攀随处可见。明月照在松林及雕镂的窗户和台阶上。巨石上悬挂着钟磐的木架,蛟龙像藤一样蟠据在高大的乔木上。有修竹万竿,夏季依然舒爽清凉。这就是这个亭子的真实记录。然而,山上的人手持如意向我作揖行礼说:“既然写了篇文章记录它,何不再给它命个名字,让它传播更远呢!”我凭借这个亭子环视了一下四周,认为没有不适宜的地方。不仅赏心悦目又能让人心里清净,所以命名为“洗心”。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九月二十三日。刘禹锡记。(2019浙江金华)天石砚铭(并序)【宋】苏轼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注释】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先君:这里指苏洵。祥:吉祥之兆。主:以为主,着重于。当涂:地名。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2分)A得异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C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D求砚不复得 求石兽于水中17用“/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译文: 18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3分)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付迨、过。答: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3分)答: 【参考答案】16(2分)B17. (2分)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18. (3分)“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石砚交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寓了苏轼对天石砚的珍爱之情。19. (3分)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徳,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徳”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参考译文】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2018浙江金华)沈宣词尝为丽水领,自言家大梁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选自唐语林)【注释】大梁:今河南开封,古时称大梁。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贡马:向皇帝进贡的吗。飞龙:指皇家。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而意常不足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B度终不可禁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C亦如是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D会魏师李公蔚市贡马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14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他 日 谒 公 遂 问 向 时 马15下面句子的横线处省略了主语,根据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翌日, 令诸子乘值,亦如是。A沈宣词 B客 C王公遂 D李公蔚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提示:真,价值、价钱。)译文: 17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售”有以下两个义项:卖出去;买。“公阅马,一阅遂售之”中的“售”字,选用哪个义项才符合文意?选出正确义项,并用自己的话简述理由。(2分)答: 18韩愈的马说深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知而不能通其意。联系马说,结合文本,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2分)答: 【参考答案】13(3分)B14(2分)他日/ 谒 公 遂 /问 向 时 马15(2分)C16(3分)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17(2分)此处的“售”是“买”的意思,从“李公蔚市贡马”“后入飞龙”等可知李公蔚是买马的,从“一阅遂售之”可见李公蔚买马的果断、坚决18(2分)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骄傲发掘良马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潜能,使其成为名马【参考译文】沈宣词曾经是丽水县令,他常说家在大梁的时候,家中马厩里曾经有骏马几十匹,然而中意的却很少。咸通六年,门客有马要出售,此马通体雪白,但是颈上的鬣鬃却有点近似红色,十分奇异,于是沈宣词答应给门客五十万钱做酬劳,门客答应卖给他,但是还没来得及将马给他,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过了几天,沈宣词去拜见公遂,问起当时那匹马,公遂说:“我竟然还没有骑过呢。”于是将马牵出,马懒懒的站在原地,不肯移动,公遂生气的去捶马,又让马去驾车,公遂觉得这样也不行,于是就将马关了起来。第二天,叫几个孩子去骑这匹马,还是和昨天一样,让家仆去骑,也是一样。于是将马卖给了之前打算买的沈宣词,宣词得到马以后,情况也和公遂一样。恰好魏帅李公蔚在街市买贡马,前后来的马都不合心意。李公蔚看马,第一眼看见就把它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进了飞龙厩,是皇上最喜爱的马,成了当时的名马。(2017浙江金华)胡翰传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奚谷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先达之门。同郡柳贯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示顺生胡翰明招山中人,高义无等伦。恨子弗见之,一去五百春。我学如赘疣,未成先误身。误身身不淑,误世心不仁。【注释】籍:这里指征召。下同。糜饷:浪费粮食,耗费粮饷。顺生:人名。明招:武义明招山麓,晋元帝时阮孚曾在此筑屋修行。赘疣:长在皮肤上的肉瘤,比喻多余无用之物。14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太 祖 即 罢 之 后 聘 修 史 书 书 成 而 归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或劝之仕( ) 既归( ) 时方籍金华民为兵( ) 鲜习兵( )1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17文中“ ”处原有一字,请根据上下文推测,最有可能的一项是(2分)A于 B以 C而 D乃18诗中“恨”字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2分)19胡翰“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结合诗文分析其中的原因。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参考答案】14太 祖 即 罢 之/后 修 史 书/书 成 而 归15有人,有的;已经;正;少。16七岁的时候,(胡翰)在路上拾到了金子,坐在路边等丢金子的人,把金子还给他。17B。18表达了作者对顺生未能见到山中人的遗憾之情,期望顺生做山中人那样品德高尚的人,也流露出自己对山中人的仰慕之情。19自认为学问不深,品行不高,恰逢天下大乱;热爱山水;向往隐居生活;好读书。善作文。【参考译文】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时聪明超常。七岁时,在路上拾金,坐待失主来取。长大后从兰奚谷吴师道、甫江吴莱学古文,又向同乡许谦登门求教。当时,同郡黄晋、柳贯以文章远近闻名,而看了胡翰的文章后,满口赞誉。漫游至元朝都城,公卿交口称赞。他与武威余阙、宣城贡师泰为至交。有人劝他去做官,他不去,回到家乡。元末天下大乱,他避乱于南华山,著书立说,自有乐趣。其文章与宋濂不相上下。太祖攻下金华,召见他,命与许元等在中书省任职。后来侍臣中又有人向太祖推荐胡翰,太祖召他至金陵。当时朝廷正在金华征民为兵,翰从容谏劝道:“金华人多是读书人,很少练习武艺,征他们为兵,是徒费军饷!”太祖立即下令停征,后聘他参与修纂元史,书成后,受赏而归。他喜爱北山的泉石,筑屋于山下,留恋于此十数年而终,年七十五岁。学术著作有春秋集议,其文有胡仲子集,其诗有长山先生集。【选诗赏析】示顺生:在招远山中隐居这一人,品德高尚无人能比。遗憾的是你没能见到他,这一离开不知多久才有见到的机会。我学的东西多余无用,未能成功立业却先耽误了自己的人生。耽误了自己使自己没有高尚的品质,耽误影响了社会,就不仁义了。(2016浙江金华)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并加礼辟,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隐处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家甚贫窭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 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辟:征召(为官)。龙丘萇:人名。窭:贫穷。18.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家 甚 贫 窭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伯珍少孤贫( ) (2)学书无纸( ) (3)山水暴出 ( ) (4)建武四年,卒(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21.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参考答案】18.(2分)家 甚 贫 窭 / 兄 弟 四 人 皆 白 首 相 对 / 时 人 呼 为 四 皓 19(4分)(1)小时候(2)写字(书法)(3)突然(4)去世20.(2分)徐伯珍把床叠架起来,坐在上面,诵读不停。21.(2分)示例:不为名利等外物所惑,坚持自己的选择;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每点1分,答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徐伯珍早年丧父,家境贫困,在竹叶及地上写字练字。山洪暴发,淹没了房屋,村裹邻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却把床叠架起来,留在上面,读书不止。经过十年,对经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游学的人大多依从于他。太守琅邪王萧昙生、吴郡人张淹都曾礼聘他,徐伯珍应召后便立即退归,这样做共有十二次。吴郡人顾欢挑剔出尚书中含义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训释回答得很有条理,因此儒学之士对他极为宗仰他家南边九里有座高山,班固称之为九岩山,足后汉龙丘苌隐居的地方。二年后,徐伯珍移居逭里。他家门前长着一棵梓树,一年便艮得很粗壮,须两人合抱。家境很足贫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对,时人称之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卜四岁。接受他教诲的人共有一千余人。(2015浙江金华)匿名谤书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时,有匿名文书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和甫乃密以他事绾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明·孙能传益智编)【注释】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鬻状人:讼师,古代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绾:拘系。鞫:审讯,审问。【金华、义乌卷】22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金华卷】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曾经) B弗与(给予) C取谤书字校之(毁谤) D果马生所作,罪之(罪行)【金华、义乌卷】24王安礼在判案的过程中体现出了怎样的做事风格?(2分)【义乌卷】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 ) (2)弗与 ( ) (3)取谤书字校之 ( ) (4)果马生所作,罪之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参考答案】22【答案】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 (每断对一处得1分;超过两处则多断一处倒扣1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 【考点直击】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思路点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23【答案】D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学生积累、理解文言字词的情况。 【思路点拨】D中的“罪”作动词用,可解释为“降罪”“处罚”。 【方法归类】课内学习时要加强积累,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24【答案】严谨,不轻信,重视调查;公正,重证据,处罚 严明。(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直击】本题要求在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选文内容,以加深理解。 【思路点拨】首先翻译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了,还可以寻找王安礼的所作所为,根据他的举动来概括他的做事风格。【参考译文】宋朝的王安礼,字和甫,在开封府担任府尹的时候,有一个人写匿名书信,告发一个富裕的人家家里有谋反叛逆的人,整个京都的人都担心,唯独和甫不放在心上,果然没有几天有圣旨下来要求彻查此事。和甫扫查了这户富裕的人家,没有找到确实的证据,因此询问他有没有冤家结仇。(富裕人家)回答说:前几日有个叫马生的讼师向我借钱,我没有借,他就说了很多不满的话。和甫于是就私下里用其他理由拘捕马生,核对字迹,取来诽谤的文书与他的字迹对证,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审问他关于诽谤之事。果然是马生所做 , 于是治了他的罪。(2014浙江金华)陈涉世家(节选)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日:“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l)吴广素爱人( ) (2)广故数言欲亡 ( ) (3)并杀两尉 ( )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祭以尉首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B屠惧,投以骨 C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参考答案】19【答案】(1)向来(一向) (2)逃走 (3)一齐 (4)带领(率领)(各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文言常用字词的积累。 【思路点拨】“素”“亡”“将”是一词多义词,要结合句子意思灵活理解。20【答案】A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虚词“以”的积累理解情况。 【思路点拨】A中的“以”是连词,解释为“因为”;B、C、D 和例句一样,都是作介词。21【答案】(1)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而死的本来就会达到十分之六七。(“藉第令”和“十六七”1分,句子表达1分) (2)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1分,句子表达1分)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句子译述的能力。 【思路点拨】第(1)句中的“藉第令”“戍”“固”“十六七”和第(2)句中的“宁”是关键词,一定要准确译述。(2014浙江金华)海鸥与巷燕鸥于海渚遇巷燕。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选自刘熙载寤崖子)【注】病:困苦。忮(zhì):嫉妒。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2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我至子所 (2)不乐依人焉 (3)燕不喻而去21世纪教育网24.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鸥于海渚遇巷燕 贤于材人远矣B、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 安陵君其许寡人25、这则故事的寓意是: (2分) 【参考答案】23、(3分)(1)处所(2)依附,依靠(3)知道,明白24、 (2 分) B 25.(2分)示例一:劝告人们要自主自强,不要依附他人,以免受制受辱。示例二:说明爱与恨、祸与福相互倚伏,相互转化的道理。(大意写出即可) 【参考译文】海鸥与住在巷子里的燕子在海岛相遇。巷燕对海鸥说:“我到你的住所来看你,你却不到我住的地方去,为什么呢?”海鸥回答道:“因为我性情孤傲而且不愿受拘束,不喜欢依附人,因而才这样。”巷燕说:“我因为依附人居住,所以狂风中有屏障,冷雨里有遮蔽,烈日下有庇护。由此看来,你的生活是多么困苦不堪啊。”海鸥回答道:“我看似困苦,却能像没有困苦一样生存,不像你生活在隐藏的困苦之中自己却看不到。”巷燕说:“我得以依附人,是因为人们不讨厌我而且还怜爱我,你认为我生活困苦不堪,是嫉妒我被人怜爱吧?:海鸥说:“你说人们对我是怜爱还是厌恶呢?”巷燕回答道:“都没有。”海鸥说:“我因为孤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以人们对我的爱憎就无从说起。站在人的角度看,我因为不被人怜爱,所以也不被人厌恶。这样看来,被人怜爱是多么危险啊!”巷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飞走了。后来,巷子里的人吃饭时,燕子造窝衔的泥(掉下)弄脏了他们的饭汤。因而他们发怒赶走了燕子,巷燕此时才想起海鸥说的话。(2012浙江金华)纯孝之报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