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门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
资源ID:93295934
资源大小:145.50KB
全文页数:2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湖北荆门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1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1年).doc
湖北荆门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截至2021年)【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出师表) 【乙】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令唯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门,扫地欲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节选自三国志) (注释)晋宣帝:指司马懿。垂:将。敕:下令。猥:突然趣:急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B由是感激(感谢)C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距离) D回迹反追,势不相及(赶得上) 11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亮屯于阳平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皆以美于徐公(邻忌讽齐王纳谏) C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D休降于天(唐睢不辱使命) 12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以先帝叹息痛恨框、灵二帝昏庸误国为告诫,意在促使后主亲贤远妥。 B乙文写“将士失色,莫知其计”,反衬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 C乙文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他认为可以和巍延前后夹击司马懿。 D甲文在议论、记叙中融入抒情,表现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乙文以记叙为主,表现了诸葛亮的大智大勇。 13翻译下列句子。 (1)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_(2)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于是引军北趣山。 _【参考答案】10B 11C 12C 13(1)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2)宣帝经常说诸葛亮老持稳重,突然显出弱势,怀疑他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向北急走上山。 10 B.有误。“由是感激”的意思是:我因此十分感奋激发。感激:感奋激发。故选B。 11 例句:“于”是介词,意思是:在; A.介词,对; B.介词,比; C.介词,在; D.介词,从,自; 故选C。 12 C.“是因为他认为可以和巍延前后夹击司马懿”有误。根据“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的意思“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太远,如果让魏延反过头来追击司马懿军队,势必赶不上”可知,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了解司马懿生性多疑。司马懿认为诸葛亮突然显出弱势,一定有埋伏的士兵。故选C。 13 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亲”,亲近;“此”,这;“所以”,的原因。 (2)重点字词:“谓”,说;“猥”,突然;“疑”,怀疑;“引”,带领。 【参考译文】【甲】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乙】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军联合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城。晋宣帝率领二十万人抵抗诸葛亮,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抵挡,侦察人员对宣帝说诸葛亮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跟他迫近,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太远,如果让魏延反过头来追击司马懿军队,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神态自若,下令军中放倒旗帜,停止鼓声,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扫地洒水。宣帝经常说诸葛亮老持稳重,突然显出弱势,怀疑他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向北急走上山。 (2021湖北荆门)【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歌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软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瘾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注释】斫:(zhuó),砍削,鬻:yù,卖。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约束)C、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为病态)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沟通) 遏其生气(抑制)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故虽有名马(连词,即使) B、是马也(代词,这,这样)C、其真无马邪?(代词,它,指天下) D、梅以曲为美(介词,凭借)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乙两文虽然文体不同,但都直接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B、甲、乙两文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甲文用“千里马”来比喻杰出人才,而乙文则用“病梅”来比喻因受摧残而性格扭曲的统治阶级御用人才。C、甲文揭示了“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D、乙文揭示了梅被摧残的根本原因是“文人画士孤癖之瘾”。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_【参考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BC正确;D有误,句意: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明白。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ABD正确;C有误,句意: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A有误,两文都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批判了统治者肆意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BCD正确。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骈,两马并驾。于,在。称,出名。句意: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重点词:之,的。以,凭借。为,做。句意: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答案:(1)D(2)C(3)A(4)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又不是愚蠢的想谋取钱财的人凭借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能做到的。【点评】“之”的用法: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参考译文】【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乙】江宁的龙蟠里,苏州的邓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产梅。有人说:“梅凭着弯曲的姿态被认为是美丽的,笔直了就没有风姿;凭着枝干倾斜被认为是美丽的,端正了就没有景致;凭着枝叶稀疏被认为是美丽的,茂密了就没有姿态。”本来就如此。(对于)这,文人画家在心里明白它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疾呼,用(这种标准)来约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够来让天下种梅人砍掉笔直的枝干、除去繁密的枝条、锄掉端正的枝条,把枝干摧折、使梅花呈病态作为职业来谋求钱财。梅的枝干的倾斜、枝叶的疏朗、枝干的弯曲,又不是那些忙于赚钱的人能够凭借他们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画士这隐藏在心中的特别嗜好明白地告诉卖梅的人,(使他们)砍掉端正的(枝干),培养倾斜的侧枝,除去繁密的(枝干),摧折它的嫩枝,锄掉笔直的(枝干),阻碍它的生机,用这样的方法来谋求大价钱,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成病态了。文人画家造成的祸害严重到这个地步啊!(2020湖北荆门)【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司马迁史记)【注】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难:驳倒。易置:撤换。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竟不可得竟然 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佯败走假装 D.而绝其粮道截断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山门圮于河 介词,在 B.如其言 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 连词,因而 D.而括易言之 连词,表转折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B.甲文中寺僧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讲学家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只有老河兵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做出了正确推断。C.乙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年轻时熟读兵法,后来接替廉颇为赵将,只知道按兵法行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D.两篇选文都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甲文中寺僧和讲学家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因而能提出正确的看法;乙文中赵括虽懂兵法却不会实际作战,因而战败。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参考答案】9.A 10.C 11.B12.(1)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参考译文】【乙】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论战谈略,自以为天下人没有能比得上他的。有一次与他父亲谈战阵布设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但是也并不因此就认为他懂兵法。赵括的母亲询问其中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大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硬拼,秦军射死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几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2019湖北荆门)【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佩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硯冰坚,手指不可届伸,弗之忽。录毕,走送之, 不敢稍逾的。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拨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佘虽愚,卒获有所闻。(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铨九龄,母授以札记 周易 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銓行一室中,木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侠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息,即怒而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巳,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A.无从致书以观 (致使)B.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奔走)C.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规避)D.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稍微)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教儿低吟之以为戏A.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D.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11.下列关于甲 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B.甲文中作者通过自己求学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勤奋求学、谦虚求教。文章情感真挚,循循善诱。C.乙文通过作者的自述,再现了幼年读书时父母督促自己学习的场景:在温馨回忆的同时,也包含有对父母过于苛责的不满情绪。D.两篇选文都阐明“学业有成,必须勤奋”这一道理,但表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学习要注重积极求索的内在动力,乙文侧重于学习需要鞭策督导等外在因素。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参考答案】9.D 10.A 11.C12. (1)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为这件事而更加严格。【参考译文】【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酷寒时,硯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跑去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站着陪侍在他的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加恭敬,礼貌更加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 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了不少教益。【乙】我九岁时,母亲教我学礼记周易毛诗,都能够背诵。她有空又抄下唐宋诗人的诗,教我朗诵古诗。母亲和我两人都身体弱、多病。每当我牛病,母亲就抱了我在室内来回走动,自己不睡觉:我的病稍稍好一点, 她就指着贴在墙上的诗歌,教我低声念诵作为游戏。父亲如果做错了事情,母亲一定严肃地用委婉的话规劝他。 有时父亲发怒不听她的,她就屏住气不说了,等父亲怒气稍微缓解,又反复劝说,直到听了她的话才停止。父亲在外地的寓所,督促我读书时牌气急躁,我稍有点懈怠, 他就发怒,把我丢在一旁,几天都不和我说一-句话;母亲就流着眼泪打我,叫我跪在地上,把书读熟才罢休,从来不觉得自己疲累。我因而不会在嬉戏中荒废学业,母亲对我的教育也因此而更加严格。(2018湖北荆门)【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谴:谴责,责备。任:承担,责任 (1)下列语句中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 A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活:救助。使活 B室无贿赂,案无留牍 牍:书信 C值岁荒,人相食 值:遇到 D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去:离开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_ A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上有谴,我任之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C醒能述以文者 以画竹、兰为长 D 燮开仓赈济,或阻之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3)下面对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_ A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乐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郑板桥不仅为官洁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收到了老百姓的爱戴。8.翻译下列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腹乎?【参考答案】7.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 A句意为: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活:救助使活 B句意为: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 牍:公文 C句意为: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值:遇到 D句意为:(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去:离开 故选:B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句意:树林里浓荫覆盖,鸟儿到处鸣叫上:方位词,树的上面;(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上:皇上 B句意: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归:回去;(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C句意: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以:来;擅长画竹和兰花以:把 D句意: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或:有人;现在有人听说他没什么罪,秦二世却杀了他或:有人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A正确 B有误,从“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以看出“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并不是因担心上级拒绝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答案: (1)B (2)D (3)B 【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做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咏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 (2017湖北荆门)【甲】愚公移山(节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注释】睨:眼睛斜着看。揶揄:出言嘲笑、讽刺。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C观者如堵(堵:墙)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 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译文: 【答案】10C 11B 12C13、【答案】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尽力气向老人打去。【解祈】10试题分祈: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塔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 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舍义。另外,还要注意词 语的特殊闲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闲等,尽m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此题 闲反排除法,A.叩:敲打磕;3.且:将近况且;C.之:代词;D.许:赞成,赞同,同意左右。故选:C。【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B始:才。【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1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能够大致翻译全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作答。C中甲文段没有运用对比。【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13、【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重做 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本句中要注意“以、曾、如何?”的翻译。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本句中要注意“取势、奋”的翻译。【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甲】愚公移山(节选)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以北(的地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接近九十,向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乙】卖蒜老叟【清】袁枚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2016湖北荆门)【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文】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注释】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 弓手应声刺之 B远近皆服其能 其真无马耶 C学而不思则罔 遂曳矛而斗 D见必与之决生死 轻寡人与1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齐人三鼓(鼓:击鼓) B公将驰之(驰:奔跑) C远近皆服其能(服:佩服) D适值偷在市饮酒(适:恰好)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则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B乙文“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这句话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C甲、乙两文主人公都善于把握战机,从而一举取得胜利。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表现主人公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参考答案】10、A 11、B 12、D13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衰竭了。(2分)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生死吗?(2分)【参考译文】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箭手,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佩服他的技能。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军,只是与这位弓箭手技艺不相上下,说:“与弓箭手相见一定要进行生死决斗。”一天,弓箭手因公事来到码头,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势不可避,就拿矛来和他打斗,围观的人很多。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弓箭手忽然对小偷说:“兵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兵尉马前决一生死吗?”小偷说:“好。”弓箭手话音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死,原来是乘其分神不备而取胜的。(2015湖北荆门)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钓鱼记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