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答案1.docx
-
资源ID:93326257
资源大小:16.20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三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答案1.docx
初三下册语文答司马谏议书课后习题答案 一、根底题(16分) 1.给以下字注音。(4分) 胥( ) 卤( ) 谤( ) 晤( ) 2.解释加粗词义。(4分)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而天下之理得矣 辟邪说 3.辨识一词多义。(8分) 二、整体感悟(7分) 1.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大事有什么作用?(3分) 2.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4分) 三、课文阅读题(27分) 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加粗词。(8分) 特: 悔: 膏泽: 事事: 2.翻译句子。(6分)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3.文中提到的盘庚,是 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 。(3分) 4.文段最终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 态度。(2分) 5.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政治家,也是一位文学家。依据你的积存,试写出他的一篇诗作。(8分) 四、中考题(1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出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饮,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面句中加粗词意思一样的一组是( )(2分) 2.为文中标序号的“食”的读音和意义归类,把序号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依据文意,简要说说应当怎样正确对待千里马。(2分) 参考答案: 一、1.x l bàng wù 点拨:对字音要精确把握,第一个字不读“xù”。 2.持 优厚 明白 排解,驳斥 3.点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许多,要擅长积存。 二、1.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决性和正确性。点拨:文章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阐述的内容。 2.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三、1.只是 懊悔 给以好处 做事情 点拨:第一个“事”为动词,其次个“事”为名词。 2.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呢? 3.商 摆脱自然灾难 点拨:对书下有关内容要加强记忆。 4.坚决 5.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 四、1.A 2./ 或:/ 3.想要它跟一般的马等同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 拓展:答司马谏议书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目标: 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存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1、领会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在本文中对实施变法消失四个问题的解答。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止,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见。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决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见,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二、文题讲解: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这个文题的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身为参政知事(相当于宰相)的王安石开头推行新法。其次年,当时任翰林学士、右谏大夫的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六百多字的长信,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的复信。 三、诵读感受 (1)教师范读课文。 朗读时语速稍慢,留意突出句子内部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能对比修正自己预习时揣测不当的停顿。 (2)认读下音。 怨谤(bàng) 难壬人(nán) 胥怨(xù) 盘庚(gng) 会晤(wù) (3)同座或前后桌的两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听、读,诵读全文。 (要求:能仔细、大声、精确、清楚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缺乏。) (4)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点。 (可从声音是否洪亮、读音是否精确、停顿是否合理、语调是否恰当等方面入手。) (5)识记词语 某: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见。 强聒:强作讲解。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害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承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解,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 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相互。 非特:不只是。 特,只是。 度(dù):规划,主见。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 知,领教,承受。 由:机缘,时机。 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真诚。 憧憬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6)集体诵读,把握文脉,体会文情。 全文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这段主要说明写这封信的缘由和目的。由于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说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其次局部:全文驳斥的重点局部,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展驳斥,说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局部: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今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第四局部:书信常规的完毕语。 四、诵读回味 五、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稳固课上文言字词的积存。 2、用正楷或行楷字书面翻译第12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