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初中物理教案(5篇).docx

    • 资源ID:93330682       资源大小:23.27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中物理教案(5篇).docx

    初中物理教案(5篇) 一、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教学说明 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让学生从这一物理现象变化全过程的高度来分析这一物理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局部内容的理解熟悉、 2、由于本试验要求学生同时观看和考虑的内容比拟多,如凸透镜的焦距、凸透镜焦点的位置、2倍焦距的位置、物体的位置、像的位置,同时还要观看像的性质、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来讲简单在观看某一内容时忽视观看其他内容,或者虽然观看了但是头脑中没有反映出其它的内容,这样就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物理变化过程,为此在本节试验设计中实行了两个方法、 (1)每进展完一个内容的试验(如物体位于2倍焦距以外),要求同学画图从理论上进展分析,并逐步形成物体在这个范围内成像的物理模型、然后由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的灯片进展分析、从而使学生在试验现象与物理模型之间建立起必定的联系,从而加深对这一物理过程的熟悉和理解、 (2)三个内容的试验全部完成以后、可用计算机模拟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移到焦点以里的过程、凸透镜成像由小到大、由实到虚、从倒立变为正立、在透镜另一侧用屏幕接取到用眼直接观看的整个动态变化,从而对凸透镜成像形成一个宏观的整体的熟悉(也可通过投影或画图进展)、 3、为便于操作,也为使学生对试验现象形成深刻的熟悉从而为探究规律打下根底,试验前应要求学生在光具座中透镜两侧的标尺上明显的标出与焦距和2倍焦距等长的位置以便在试验中能快速精确的找到应找的位置,并对物、像所处位置形成深刻的印象、 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说明 要教育、引导学生不要死记硬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要在理解的根底上把握它、把握它的途径有三个 1、仔细完成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试验,通过试验获得深刻的感性熟悉、 2、采纳作图法,利用凸透镜三条特别光线中的任意两条,作出凸透镜在三种状况下的成像光路图,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凸透镜成像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3、将试验现象、物理模型与平常应用幻灯机、放大镜的实际有机联系起来,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课时安排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完成“讨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学生分组试验、 1、完成分组试验、(分两个阶段完成) 2、利用凸透镜的特别光线,运用作图法来讨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分两个阶段完成) 3、每完成一个阶段的试验及相应的理论分析后,争论、讨论在实践中哪些光学仪器是运用这一原理制作的或工作的、 (二)结合上节照相机的学问分析、讨论在三种状况下凸透镜成像的变化过程及变化规律、 五、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1、引入课题 方案一:教师采纳幻灯机和投影仪在屏幕上展现各种有关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仪器的主要工作元件都是凸透镜,从而引入新课、 方案二:结合上节课讲到的照相机,指出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提出问题:假如物体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物体成像特点是什么;若物体放在焦点以内,能成像吗?像的特点是什么?从而引入新课、 2、新课教学 学生试验: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讨论物体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画出板图)、位于焦点以里(画出板图),两个位置凸透镜的成像状况(包括像的位置,像的性质(指像与物比是放大还是缩小、像是倒立还是正立,是虚像还是实像)、我们用u来表示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像到透镜的距离、f表示焦距、 教师介绍仪器及使用方法,并重点强调以下几个问题 (1)告知同学凸透镜的焦距 (2)把透镜放在标尺中心,从透镜的位置开头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物体分别设两个位置,进展两个试验,分两次完成、每完成一个试验,做一次小结,再进展下一个试验、对每个位置成像状况的讨论都要通过三个途径进展 (1)通过试验讨论物体在某一位置的成像状况、略调整物距和光屏位置,看像发生什么变化、 (2)利用凸透镜的特别光线(两条就可以),用作图法讨论凸透镜在同一位置的成像状况、 (3)讨论、分析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三种仪器中,哪种仪器利用了凸透镜在这一位置的成像原理、 教师讲完后,问同学们有无问题,然后宣布开头第一个试验,将物体(蜡烛)放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 学生开头试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察并进展指导、学生试验完毕,教师组织提问、进展总结、 教师利用作图法分析物体从2倍焦距以外向透镜移近的过程中,凸透镜成像的变化状况(有条件可用计算机模拟)、 物体从大于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向焦点处移近的过程中,像成在透镜另一侧,像离透镜越来越远,像越来越大、2倍焦距处是一个变化点,物体在2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实像,进入2倍焦距内(大于焦距)成放大实像、焦点处是又一个变化点,而且使像发生了质的变化,物距大于焦距成倒立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使学生们头脑中对整个成像状况形成一个动态的模型、 教师结合试验叙述幻灯机、放大镜的构造及应用、为了扩大学生的学问面,在讲了幻灯机后简要介绍一些投影仪的构造和原理、讲放大镜之后可介绍一下显微镜的学问,有助于学科间的联系、 3、总结 分析了幻灯机、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结合前面学过的照相机,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特点、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过小孔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的三种状况、这里有三个成实像的状况,两个成虚像的状况、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虚像是由反射光线(平面镜成像)或者折射光线(物体位于焦点以里的凸透镜成像)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从岸边观看水中的鱼、石子,看到的也是水中物体的虚像、它们的一样之处是:不管实像、虚像都是由光线形成的、从这点看影又与它们有本质的不同,影是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 篇二 教学目标: l 学问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熟悉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看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 2、讨论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问回忆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忆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具体学习运动的相关学问)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怀的问题。 多媒体展现:出游时,人们盼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竞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打算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试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拟这两张纸锥从一样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看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拟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泼,用学生熟识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拟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拟物体快慢的方法; 2、沟通总结; 3、展现各组争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展评价并总结:比拟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路程一样的状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在时间一样的状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育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时,那如何去比拟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竞赛冠军的成绩是28 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行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索争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状况下进展比拟。 2、速度 我们平常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 ,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 。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简单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现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现)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展物理计算,标准计算步骤: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假如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发动跑完全程用了11 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拟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现标准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留意将物理学问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讨论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现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拟长? 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根本保持不变?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拟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始终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现物体的运动状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争论思索,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留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洁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转变即速度转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根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状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简单,假如只做粗率讨论,也可以用 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赐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学问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 m/s=3.6 km/h 二、在变速运动中,v=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篇三 1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试验熟悉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试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熟悉磁化现象。 2教学预备: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观看“郑和下西洋”片段说明过去的中国人靠自己的”才智开拓航道向世界传递文明,现在的中学生更应当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使我们国家较快的建成小康社会,尽早的实现中国梦。我国古代的四大创造之一司南是如何工作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磁现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看现象然后沟通展现以下问题: (1) 观看什么现象? (2)观看到的现象说明白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局部吸引铁的力量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看现象,然后沟通展现以下问题: (1)观看到什么现象? (2)试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局部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局部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形状完全一样的钢棒,按如下图的位置放置,发觉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肯定都有磁性。 乙 B、甲、乙肯定都没有磁性。 C、乙肯定都没有磁性,甲肯定有磁性。 D、甲肯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看现象,然后沟通展现以下问题: (1)观看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区分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依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假如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渐渐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渐渐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看现象,然后沟通展现以下问题: (1)观看到什么现象? (2)试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觉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肯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肯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肯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讨论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自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刚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连续完成试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看现象,然后用磁体渐渐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看现象,最终拿走磁体,最终又观看现象,后沟通展现以下问题: (1)观看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状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盼望 初中物理课教案参考模板 篇四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熟悉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洁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杠杆的构造。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熟悉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熟悉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制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测,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看法、试验法、争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常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许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常很留意观看。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拟简单,有的比拟简洁。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洁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简单机械。简单机械也是由简洁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洁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觉?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展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安静下来。) 初中物理教案 篇五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把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 (2)物体的浮沉条件 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学模式: 试验、设问、讲解、练习 教学时间:1课时 实物及试验器材: (1)投影仪一台,透亮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 (2)演示弹簧秤一把 (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 (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 (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局部答复有,局部答复没有 教师演示课本图827试验,答复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 二、讲授新课 1什么叫浮力?(板书) (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 (3)最终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师:从上述的试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 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 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 2、用试验引动学生 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一样的规章的铁块,不规章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熟悉动身,逐个进展分析,使学生初步熟悉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订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 其次、通过演示规章铁块和不规章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熟悉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熟悉 第三、通过观看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一样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熟悉:“体积一样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一样”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外形等有关”的错误熟悉 第四、通过观看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肯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移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观看和试验的根底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的液体中,上外表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外表和下外表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外表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熟悉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外表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熟悉 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试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外表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试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熟悉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熟悉 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一样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 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学问加以综合并进展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展科学抽象时,必需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把握规律的关键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中物理教案(5篇).docx)为本站会员(碎****木)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