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第三节河流与湖泊—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资源ID:93335593
资源大小:304.8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初中地理_第三节河流与湖泊—黄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课标分析本节课对应的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和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进展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结合自己教学理解,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如下内容:(1) 、记住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地形区;上中下游界点、主要支流、主要水利工程。(2) 、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说明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分析黄河下游“ 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3) 、运用实例说出综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及成就。在学问目标层面上为教学目标1所设计内容:能依据地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入海口、长度、年径流量、流经省区、地形区、主要支流及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教学目标2 中的黄河存在的忧患。在力量目标层面上,在完成教学目标1的过程中到达初步培育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力量;在完成教学目标2、3后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难的缘由并提出根本的治理方案。在情感目标层面上,一要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进展作出的奉献,培育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民族自信念。二要通过对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缘由的分析, 使学生生疏到黄河的现状及黄河的危害,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学情分析初二学生一方面对地理科学有较深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寻常能从地理学科的角度,通过所接触的诗文、电影及有关的歌曲,对黄河进展了肯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前两节地形、气候的学习中也已了解地形及气候对河流的影响,也对母亲河黄河或多或少已有肯定的了解;并且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长江,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肯定的把握;还有学生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根本具备了读、用地图猎取地理信息的力量,这些就保证了这节课学习的根底学问和根本力量,为顺当学习奠定了根底。评测练习课堂检测一1、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市A、江苏 B、青海、四川 C、山西、湖北 D、甘肃、河南2、关于黄河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黄河是我国其次大河B、黄河流经我国的第一、二、三阶梯C、黄河冬季没有冰期D、黄河流经四川盆地课堂检测二3、“地上河”的河段是A、兰州至河套段B、水土流失严峻的中游段C、河水清亮的上游段D、横穿华北平原的下游段4、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主要缘由 A、中游地势低下游地势高B、下游坡度缓,大量泥沙沉积C、中游河道宽,水流缓慢D、下游水土流失严峻,植被遭到破坏5、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缘由有A、黄土疏松B、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C、植被遭到破坏D、地面坡度陡6、”泾渭清楚“用来形容事情的好坏,就像古时候的泾河与渭河一样清浊清楚,但是现在两条河多浊浪滚滚,不分彼此,其根本缘由是A、流域内水土流失严峻B、流域内植被掩盖好C、河水全无D、河水清亮课堂检测三7、读黄河流域水系图答复以下问题:(1) 黄河之害在于泥沙问题,泥沙主要来源地填写字母及名称(2) 对于黄河治理不正确的选项是 A、上游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保护B、中游黄土高原造林种草,同时结合修建梯田等措施,削减水土流失 C、下游加固堤防,做好河道清淤D、对易于发生水患的“地上河”,实行“裁弯取直工程 (3)关于黄河表达不正确的A、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B、流经四大地形区,跨一二三阶梯C、跨三种温度带和三种干湿地区D、黄河凌汛多发生在中游和下游(4) 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而根治这一危害的主要措施是 A、加固大堤B、增加的入海口C、清理和道理的泥沙D、加强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教材分析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黄河是八年级地理上册其次章第三节河流与湖泊中其次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教材着重介绍的我国两条重要的河流之一,教材在学习了河流根本概 况后,长江侧重于水利的开发学习而黄河侧重于水患的治理学习。教材安排与长江根本全都: 一副主图“黄河流域图”,配以总分构造文字,中间辅以阅读、景观图和活动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正文总述局部学习黄河概况,后面分自然段介绍上中下游水文特征及与人类社会 经济进展的关系。教材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源地、注入海洋 及上中下游分界点,通过活动来探究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两个阅读局部分别关注黄河的自然灾难和黄河水能开发利用,活 动题“保护母亲河行动”是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教学目标:(1) 、记住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地形区;上中下游界点、主要支流、主要水利工程。(2) 、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说明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分析黄河下游“ 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3) 、运用实例说出综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及成就。教学重点:1、利用地图把握黄河概况;2、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3、运用实例说出综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及成就。教学难点:1、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分析;2、分析黄河各段主要问题及相应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教学设计针对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承受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并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活 动,以活泼课堂气氛。结合学校的教学要求,提前制作导学稿,承受学校提倡的学案导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进展教学。教学预备:设计导学案;设计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A课引入设计意图:以音乐带入,调动学生学习乐观性B、让我们先整体生疏一下黄河:设计意图:让学生对黄河有整体印象C、这就是多面的黄河,真实的黄河,接下来让我们更具体的生疏她。设计意图: 语言过渡D、展现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大声阅读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的学习有方向,学习目标明确 一展现课件:自主学习一我国其次长河 读课本第 45 页图 2-3-5,完成以下问题:(1)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察指导。(2)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落实根本概况学问。(3) 学生活动,图上进展填充。设计意图:活泼课堂,调动学生乐观性,培育训练学生读填图力量课堂检测一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觉察学习中的问题E、我们了解了黄河概况。面对黄河,李白曾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而一个满腹委屈的人面对黄河感慨:我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那么大家你解释为什么跳进黄河洗不清? 设计意图:设问过渡自主学习二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读课本第 46 页内容和第 47 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1)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察指导。(2)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落实根本概况学问。(3) 探究活动课堂检测二设计意图:检测学习效果,觉察学习中的问题F、通过学习我们应理顺如下规律关系:思考黄河的开发与治理。设计意图:设问过渡自主学习三治理与开发充分阅读课本 46 页48 页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与沟通完成以下问题:(1)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察指导。(2)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落实根本概况学问。(3) 探究活动G、黄河到底是哺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她给与我们的还是很多,因此我们要合理利用黄河。设计意图:过渡、达成学习目标三黄河的开发H、除了泥沙和决口问题,黄河还有存在其它问题比方凌汛和断流,请同学们阅读46 页“黄河凌汛”设计意图:过渡、完善学生对黄河问题的整体生疏,达成学习目标三 黄河的综合治理I、让我们总结,学有所成,学有所想,学有所问。设计意图:课堂总结J、剩余时间同学相互间沟通、提问、稳固学问,有问题还可问教师。设计意图: 稳固知,找出缺乏,课后延长。板书设计: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黄河一、中国其次长河二、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手绘地上河示意图 三、黄河的危害与治理附导学稿 八年级地理导学案 NO.课题: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黄河主备人:审核人 :胡兴菊 张代真 王兴良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记住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源地、注入海洋、流经省区、地形区;上中下游界点、主要支流、主要水利工程。2、运用地图和相关数据,说明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分析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和危害。3、运用实例说出综治理黄河的主要措施及成就。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我国其次长河读课本第 45 页图 2-3-5,完成以下问题:1、黄河是我国的第长河,全长千米,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字。2、黄河从源头到为上游;为中游,为下游。3、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称为“塞上江南”。4、据图填写并记忆:(1) 黄河源地、注入海洋。(2) 干流依次流经省区。 流经地形区、。(3) 黄河上中下游界点。课堂检测一1、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市A、江苏 B、青海、四川 C、山西、湖北 D、甘肃、河南2、关于黄河的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A、黄河是我国其次大河B、黄河流经我国的第一、二、三阶梯C、黄河冬季没有冰期D、黄河流经四川盆地自主学习二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读课本第 46 页内容和第 47 页“活动”,完成以下问题:1、简述黄河下游地上河悬河的形成过程2、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其泥沙主要来自该河游河段,由于该河段流经地形区。温馨阅读与合作沟通从自然和人为方面分析黄河在中游河段含沙量大增的缘由?自然: 人为:课堂检测二3、“地上河”的河段是A、兰州至河套段B、水土流失严峻的中游段C、河水清亮的上游段D、横穿华北平原的下游段4、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主要缘由 A、中游地势低下游地势高B、下游坡度缓,大量泥沙沉积C、中游河道宽,水流缓慢D、下游水土流失严峻,植被遭到破坏5、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缘由有A、黄土疏松B、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C、植被遭到破坏D、地面坡度陡6、”泾渭清楚“用来形容事情的好坏,就像古时候的泾河与渭河一样清浊清楚,但是现在两条河多浊浪滚滚,不分彼此,其根本缘由是A、流域内水土流失严峻B、流域内植被掩盖好C、河水全无D、河水清亮自主学习三治理与开发充分阅读课本 46 页48 页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与沟通完成以下问题:1、针对各段消灭的问题,我们的治理黄河措施是什么? 上中游:下 游:2、人们对黄河各河段的开发利用举措:上中游: 下 游:课堂检测三CBDA 7、读黄河流域水系图答复以下问题:(1) 黄河之害在于泥沙问题,泥沙主要来源地填写字母及名称(2) 对于黄河治理不正确的选项是A、上游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保护B、中游黄土高原造林种草,同时结合修建梯田等措施,削减水土流失 C、下游加固堤防,做好河道清淤D、对易于发生水患的“地上河”,实行“裁弯取直工程 (3)关于黄河表达不正确的A、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B、流经四大地形区,跨一二三阶梯C、跨三种温度带和三种干湿地区 D、黄河凌汛多发生在中游和下游4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而根治这一危害的主要措施是A、加固大堤B、增加的入海口C、清理和道理的泥沙D、加强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畅谈收获 总结课温馨建议 1绘制示意图 总结把握黄河根本概况效果分析: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黄河一课,较好地落实了“学案导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完成了教学目标,到达了教学目的,值得学习和借鉴。一、教学设计合情、合理、有创意,教学环节完整,连接自然。1、课前预备播放西部放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第三节河流与湖泊黄河一课的学习。2、整体生疏环节也到达了加深学生对黄河印象,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求知欲的目的。3、教学目标,明确、清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多媒体的运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为实现目标效劳,图文并茂,印象深刻、加深理解,教学效果好。4、留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贯穿课堂始终。三个学问板块以自主学习为主,以分组争论的形式完成,充分表达学生是课堂的仆人。教师适时讲解和分 析,参与学习小组探究,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5、达标检测题的设计既切合学习要点,又突出重点学问;难易度适中还兼具了肯定层次,既检测了学生学习效果,有兼顾了课堂的流畅。6、教材内容挖掘得比较深、透。本课教材内容,经过教师的整合,使学生清楚可见三个学问板块,实现了学问目标,力量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的统一。二、“学案导学”的有效教学模式运用恰到好处。导学案设计条理,学生运用自如无障碍,起到引领学生自我学习的作用,学生能很好 围绕导学案进展学习、探究,小组合作。学生学问的把握准确、到位,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三、通过学习,激发了学生爱国情感,收获颇多。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孕育了中 华民族,以及展现黄河奉献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宠爱。通过黄河的危害表现和缘由分析,使学生增加了保护环境,疼惜母亲河的责任感,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以升华。课后反思本节课课前预备播放西部放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一开头就围绕 黄河进展学习思考,是学习的参与者。引入课运用图片整体生疏黄河,让学生在初步了解 的根底上,更能认真的学习探究黄河的具体学问点。学案导学让学生逐步学习把握黄河的基 本概况、黄河的危害及成因、黄河的综合治理。根本概况学习中,让学生参与填图,既利于课堂气氛的活泼,有利于学生读图力量的培育与检测。学习中乐观引导学生读图、填图培育 和增加了同学们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力量和空间想象力量。黄河泥沙各水文站资料的分 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各小组成员乐观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了共识。教师绘制“地上河”成因示意图,使学生学得轻松开心,而且也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力量,教学讲解直观。自我感觉在学问板块的过渡上也还是比较流畅和自然的。存在的问题:1、整体生疏黄河环节,制作成视频资料会给学生更大的震撼,学生的乐观性调动上效果更好。2、三大学问板块教学中时间安排上,黄河概况还可以赐予学生更多一点时间,让学生课堂加强记忆,实现课堂学习的有效性。3、课堂练习题量还偏少些,难度的层次感还不够明显,不利于实现分层次教学。4、学生参与度还没到达高要求,有的学生发言的时机较少。5、课堂总结环节还稍显仓促,总结时学生参与度低,教师讲解较多, 同时也没有突出重点和难点突破。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好的设计导学稿,让学生学习有方向,学习更顺畅,学习更轻松; 还应好好设计多媒体课件,让其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学生学生学习的得力帮手;更应 该认真争论如何使更多同学乐观参与学习、争论,乐观转变自己的角色,使自己真正成为学 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以学生的进展为本,不断创,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