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2篇).docx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12篇) 4.1从问题到方程:教案 【学习目标】 1.探究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学会用方程描述; 2.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 3.通过观看,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导学提纲】 1.左右两个图形中的天平都是平衡的,请答复以下问题: (1)你能知道左图中的食盐有多少克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右图中两个一样小球的质量相等,你能知道这两个小球的质量吗? 4.1从问题到方程:同步练习 1.(20xx?哈尔滨)某车间有26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800个螺钉或1000个螺母,1个螺钉需要配2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设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下面所列方程正确的选项是() A.2×1000(26x)=800x B.1000(13x)=800x C.1000(26x)=2×800x D.1000(26x)=800x 【分析】题目已经设出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26x)人生产螺母,由一个螺钉配两个螺母可知螺母的个数是螺钉个数的2倍从而得出等量关系,就可以列出方程。 【解答】解:设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26x)人生产螺母,由题意得 1000(26x)=2×800x,故C答案正确, 应选C 【点评】此题是一道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的应用题,考察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及把握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 4.1从问题到方程测试 1.某学校组织600名学生分别到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野生动物园的人数比到植物园人数的2倍少30人,若设到植物园的人数为x人,依题意,可列方程为_. 2.某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要30天,乙队单独完成要20天,若甲队先做若干天后,由乙队接替完成剩余的任务,两队共用25天,求甲队单独工作的天数,设甲队单独工作的天数为x,则可列方程为_. 3.某车间有26名工人,每人每天可以生产800个螺钉或1000个螺母,一个螺钉需要配两个螺母,为使每天生产的螺钉和螺母刚好配套。设安排x名工人生产螺钉,依据题意可列方程得_. 4.某商店换季促销,将一件标价为240元的T恤8折售出,仍获利20%,若设这件T恤的本钱是x元,依据题意,可得到的方程是_.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把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并能进展简洁应用; 2.进一步进展数感,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培育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的力量,建立数学模型。 3.会通过边长推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制困难和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胜利阅历,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展运用数学的信念和力量,初步形成积极参加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 运用身边熟识的事物,从多种角度进展数感,会通过边长推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并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教学难点 会辨析哪些问题应用哪个结论。 课前预备 标有单位长度的细绳、三角板、量角器、题篇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请学生复述勾股定理;使用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已知ABC的两边AB=5,AC=12,则BC=13对吗? 创设问题情景:由课前预备好的一组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演示教材第9页古埃及造直角的方法。 这样做得到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吗? 提出课题: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讲授新课: 如何来推断?(用直角三角板检验)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多少?(一份视为1)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就是说,假如三角形的三边为,请猜测在什么条件下,以这三边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当满意较小两边的平方和等于较大边的平方时) 连续尝试: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 5,12,13;6,8,10;8,15,17. (1)这三组数都满意a2+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假如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意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意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例1一个零件的外形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随堂练习: 以下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9,12,15;15,36,39; 12,35,36;12,18,22. 已知?ABC中BC=41,AC=40,AB=9,则此三角形为_三角形,_是角。 四边形ABCD中已知AB=3,BC=4,CD=12,DA=13,且ABC=900,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 习题1.3 课堂小结: 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假如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意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意a2+b2=c2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一样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教学学问点: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力量训练要求:1.学会观看图形,勇于探究图形间的关系,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好玩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有用性,表达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发觉给定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难点: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股定理,你还记得它有什么作用吗?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离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长的梯子? 依据题意,(如图)AC是建筑物,则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长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长的梯子。 2、讲授新课:、蚂蚁怎么走最近 出示问题:有一个圆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径等于3厘米。在圆行柱的底面A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上与A点相对的B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的值取3). (1)同学们可自己做一个圆柱,尝试从A点到B点沿圆柱的侧面画出几条路线,你觉得哪条路线最短呢?(小组争论) (2)如图,将圆柱侧面剪开绽开成一个长方形,从A点到B点的最短路线是什么?你画对了吗? (3)蚂蚁从A点动身,想吃到B点上的食物,它沿圆柱侧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分组争论,公布结果) 我们知道,圆柱的侧面绽开图是一长方形。好了,现在咱们就用剪刀沿母线AA将圆柱的侧面绽开(如下列图). 我们不难发觉,刚刚几位同学的走法: (1)AAB;(2)ABB; (3)ADB;(4)AB. 哪条路线是最短呢?你画对了吗? 第(4)条路线最短。由于“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 、做一做:教材14页。李叔叔随身只带卷尺检测AD,BC是否与底边AB垂直,也就是要检测DAB=90°,CBA=90°.连结BD或AC,也就是要检测DAB和CBA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很明显,这是一个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随堂练习 出示投影片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展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动身,他以6千米/时的速度向东行走。1时后乙动身,他以5千米/时的速度向北行进。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有一个高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局部是0.5米,问这根铁棒应有多长? 1.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依据题意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依据题意,可知A是甲、乙的动身点,1000时甲到达B点,则AB=2×6=12(千米);乙到达C点,则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两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从题意可知,没有告知铁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铁棒的长是一个取值范围而不是固定的长度,所以铁棒最长时,是插入至底部的A点处,铁棒最短时是垂直于底面时。 解:设伸入油桶中的长度为x米,则应求最长时和最短时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长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这根铁棒的长应在23米之间(包含2米、3米). 3.试一试(课本P15) 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好玩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心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假如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为多少? 我们可以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解:如图,设水深为x尺,则芦苇长为(x+1)尺,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x+1)2=x2+52,x2+2x+1=x2+25 解得x=12 则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13尺。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解决了生活中的几个实际问题。我们从中可以发觉用数学学问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成数学模型。 、课后作业 课本P25、习题1.52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的 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会进展有理数减法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意识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念和克制困难的士气,从中体会胜利的欢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异号两数相减。难点:异号两数相减。 教学方法:引导发觉法 教具预备: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表达有理数加法法则。 2.两个有理数的和肯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3.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10比3大多少?如何计算? 4.3-10有意义吗?它应当等于多少? 注:问2是要向学生强调,两数的和不肯定大于每一个加数,一个数加一个非零的有理数,其和可能增加也可能削减。问3是向学生说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多少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要用减法运算。问2和问3都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设计的。 .新课讲解: 1.由问2、问3讲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在正有理数范围内3-10是没有意义的,由于3比10小,问3比10大多少,问题的本身就有问题,但引入负数就不同了。假如你有3元钱向售货员买了10元的物品,假如售货员让你先把物品拿走,那么你将欠售货员7元。这件事实如用算式表达,即3-10=-7。 由实际运算的例子归纳有理微减法法则。 考察:3-10=3+(-10)=-7,3-(-10)=3+10=13, (-10)-(-3)=-10+3=-7,(-10)-7=-10+(-7)=-17。 等式左边的运算结果,用减法意义求出。3比10大-7,3比-10大13,-10比-3大-7,-10比7大-17,或画数轴,让学生观看得出。考察以上计算后。提问:减法是否都可转化为加法计算?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讲解例题: (l)补充例题:问15比5高多少度?15比-5呢?-5比15呢? 解:15-5=10,15比5高10; 15-(-5)-15+5=20,15比-5高20; -5-15=-5+(-15)=-20,-5比15高-20。即-5 比15低20。 (2)教科书例1、例2。 .做一做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82页练习第13题。 .课时小结 有理数减法的意义。 .课后作业 1.习题2.6A组第19题,B组选做。 2.5有理数的减法同步练习 2.(题型一)李明的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计算|(-3)+_|,其中“_”是被墨水污染而看不到的一个数,他翻看了后边的答案得知该题的计算结果为6,那么“_”表示的数应当是。 3.(考点一)计算:(1)-2- (+10); (2)0-(-3.6); (3)(-30)-(-6)-(+6)-(-15); 2.5有理数的减法测试 16.下表记录了七年级(1)班一个组学生的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正号表示比标准体重重,负号表示比标准体重轻),标准体重是50 kg. 姓名小明小丁小丽小文小天小乐 体重与标准体重的差(kg)-5+3-7+4+60 (1)谁最重?谁最轻? (2)最重的比最轻的重多少千克?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 2、依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1、训练学生作图的技能、通过数据处理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2、能够依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清楚、有效地展现数据、 3、能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中猎取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统计图是展现数据的重要方法,它也常常消失在媒体上、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熟悉、制作和选择进一步培育学生对数据处理的力量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社会、生活亲密相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 2、依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宜的统计图,培育统计观念、 难点: 1、依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宜的统计图、 2、制作三种统计图并会从中猎取有用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我们日常所接触的报刊、杂志及电视中,我们会常常见到一些统计图、最近,我在一本百科全书上就遇到了这样的状况: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人类生存至少已有200万年的历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球上的人口数量并不是许多,由于诞生的人口和死亡的人口大致持平、然而随着农业耕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世界人口开头急剧增加、目前,世界人口已超过70亿,平均每4天要诞生100万以上的婴儿、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人口的过快增长已造成了一系列严峻的问题,例如食品短缺和城市过分拥挤等、 下面我们来看两幅统计图,了解一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百分比分布及世界人口增长的状况,或许能让我们很好地了解世界人口的状况、 课件出示相关图示、 师:你会从世界人口增长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在哪一段时间,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变化不大?在哪一段时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20xx年,世界人口猜测将到达多少? 生:从世界人口增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元1500年,人口达4.25亿;在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率的状况变化不大;但从公元1800年起,世界人口就开头快速增长、当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粮食产量增加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人口才开头快速增长、 师:这位同学答复得很好!从世界人口增长的状况还能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看来我们的统计图不仅是数据的呈现,而且还是历史背景的再现、 生:从统计图中,我们还看到1950年1990年这段时间人口翻了一番,而且从图上还可以猜测出20xx年世界人口将到达85亿、 师:我们再接着分析“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分布图”、这是一个什么形式的统计图? 生: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 师:这个统计图是在扇形统计图的根底上综合改造得到的依据这个统计图你又能得到何种信息呢?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世界人口在七大洲的分布吗?联系我们前两节课学的内容,同学们可针对这个统计图争论沟通、 (教师此时可参加到学生的争论中,看同学们如何熟悉这个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的信息是否精确、依据学生争论沟通的状况进展讲评、) 生:扇形统计图是地球陆地面积分布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才是相应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人口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匀称的,像亚洲陆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9.3%,可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63%;而北美洲陆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6.1%,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6.9%;南极洲陆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9、3%,那个地方却由于气候、地理位置等不同成为无人区、所以有些地区自然条件很差,人口很少,而有些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人口相对集中、 师:很好!同学们已经能用数学中统计的眼光去观看、分析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现在我们再来看某家报刊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状况的数据、 二、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看下面的统计图,你能尽可能的猎取信息吗? 生1:从统计图中,我们可知50年后,世界人口将到达90亿、 生2:我们还可以看到从xxxx年到20xx年世界人口的变化状况、 生3:从xxxx年到xxxx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0亿;从xxxx年到xxxx年,世界人口由40亿增加到50亿;xxxx年到xxxx年由50亿增加到60亿、由此猜测xxxx年到xxxx年世界人口从? 6、4、1统计图的选择:课后作业 (20xx·武汉)为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喜好,某校从八年级随机抽取局部学生进展问卷调查,调查要求每人只选取一种喜爱的书籍、假如没有喜爱的书籍,则作“其他”类统计、图与图是整理数据后绘制的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以下结论不正确的选项是() A、由这两个统计图可知喜爱“科普常识”的学生有90人 B、若该年级共有1 200名学生,则由这两个统计图可估量宠爱“科普常识”的学生约有360人 C、由这两个统计图不能确定喜爱“小说”的人数 D、在扇形统计图中,“漫画”所在扇形的圆心角为72° 6、4统计图的选择同步练习 根底稳固 1、(题型一)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数据可以转换成() A、扇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D、既不能表示成扇形统计图也不能表示成折线统计图 2、(题型三)甲、乙两人参与某体育工程训练,为了便于讨论,把最终5次的训练成绩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连接起来,如图6 41,下面的结论错误的选项是() A、乙的第2次成绩与第5次成绩一样 B、第3次测试,甲的成绩与乙的成绩一样 C、第4次测试,甲的成绩比乙的成绩多2分 D、在5次测试中,甲的成绩都比乙的成绩高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使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意义,学会合并同类项。 2.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观看、分析、归纳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力量,初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分类思想。 3.情感目标: 借助情感因素,营造亲切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培育他们团结协作,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和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难点:合并同类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观看下面的图片,并将这些图片分类: 你是依据什么来进展分类的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为了需要把具有一样特征的事物归为一类。 2、对以下水果进展分类: (二)新知探究1: 1、对以下八个单项式进展分类: a,6_2,5,cd,-1,2_2,4a,-2cd 这些被归为同一类的项有什么一样的特征? 2、提醒同类项的概念。 同类项:所含字母一样,并且一样字母的指数也一样的项,叫做同类项。另外,全部的常数项都是同类项。 3.4合并同类项同步练习 1.已知代数式2a3bn+1与-3am-2b2是同类项,则2m+3n=_. 2.若-4_ay+_2yb=-3_2y,则a+b=_. 3.下面运算正确的选项是( ) A.3a+2b=5ab B.3a2b-3ba2=0 C.3_2+2_3=5_5 D.3y2-2y2=1 4.已知一个多项式与3_2+9_的和等于3_2+4_-1,则这个多项式是( ) A.-5_-1 B.5_+1 C.-13_-1 D.13_+1 3.4合并同类项测试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字母一样的项是同类项 B.指数一样的项是同类项 C.次数一样的项是同类项 D.只有系数不同的项是同类项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学习目标: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拟两条线段的长短。 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重点:了解线段性质及比拟方法,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 难点:比拟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和应用。 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 区分直线、射线、线段,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条线段。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39页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在地面上有两点和,处放有一块骨头,三只不同颜色的小狗从点跑到点吃骨头,所经过的路线不同,请同学们区分,哪只狗更聪慧。 结论: 2.探究: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方法: 3.探究:比拟线段的长短 怎样比拟两根筷子的长短。 方法: 4.探究:线段的中点 通过学生玩跷跷板,抽象出线段的中点 线段的中点的定义: 由于点在线段上,M是AB的中点 所以AM=0.5. 1分钟记忆:说说线段的性质、线段的中点 反应检测: 推断: 1.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 2.假如点是线段的中点,那么( ) 3.假如,那么点是的中点( ) 选择: 1.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 ) A.线段的中点B.线段最短 C.这两点间的距离D.线段的三等分点 2.在跳绳竞赛中,要在两条长度相近的绳中选择一条最长的绳子参与竞赛,最简洁的选择方法是( ) A.把两根绳子接在一起 B.把两条绳子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绳子,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 C.用尺量绳长 D.没有方法选择 3.已知线段,在直线上画线段,使,求线段的长。 实践应用 1.有一弯曲的灌渠流经一片农田,为了缩短流程,以削减分水的过分流失,现要将该灌渠改直,请问这应用的是什么结论? 4.2比拟线段的长短课时练习 学问点1线段根本事实及两点间的距离 1.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B.画出A、B两点间的距离 C.连接点A与点B的线段,叫做A、B两点间的距离 D.两点之间的距离是一个数,不是指线段本身 2.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的道理是( ) A.两点之间,射线最短 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4.2比拟线段的长短同步练习 2.(学问点1,2,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两点之间的全部连线中,直线最短 B.若P是线段AB的中点,则AP=BP C.若AP=BP,则P是线段AB的中点 D.两点之间的线段叫作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 .(题型二)把一段弯曲的大路改为直路,可以缩短路程,其理由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C.线段有两个端点D.线段可以比拟大小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并把握数据收集的根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在调查的过程中,要有仔细的态度,积极参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统计调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统计调查的根本方法。 难点:能依据实际状况合理地选择调查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纳问卷对全体同学作了逐一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展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调查、试验如采纳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精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拟大,有时受客观条件(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展,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纳。在这些状况下,经常采纳抽样调查(samplingsurvey),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局部对象进展考察的调查方式。 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population),其中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individual),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局部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sample),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samplesize)。 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展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 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状况,抽取时要使每只灯泡逐一进展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亮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 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各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时机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洁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ling)。 师:以“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为题在班级进展调查,请设计一张问卷调查表。 学生小组合作、争论,学生代表展现结果。 教师指导、评论。 师: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有哪些方法收集到数据呢? 学生小组争论、沟通,学生代表答复。 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看、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就以下统计的数据,你认为选择何种方法去收集比拟适宜? (1)你班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 (2)我国濒临灭亡的植物数量; (3)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4)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 学生争论,并举手答复。 师:采纳何种方法肯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定。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不但要同学们动手调查,并且对全班全部学生都要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展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数据的收集需要全面调查吗? 学生争论,并答复。 生:如人口普查、本班同学的诞生年月、某班学生50米跑成绩等。 师:很好!以下问题也适合采纳普查方式来收集数据吗? (1)了解某批次炮弹的杀伤半径; (2)某一天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 (3)一批罐头产品的质量检查; (4)对某条河的河水的污染状况的调查。 学生争论、分析,并举手答复。 师:普查可以收集到较全面、精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拟大,有时受到客观条件(如人力、财力等)的限制难以进展,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采纳。在这些状况下,常采纳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局部对象进展考察的调查方式。 二、例题讲解 【例】(1)电视台预备在某市调查一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需要对全部看电视的人进展全面调查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 (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爱某电视节目调查的结果,能代表学校全体同学的意见吗?假如不适用,应如何改良调查方法? 解:(1)电视台不行能对每个看电视的人进展全面调查。对这?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不能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由于调查对象只有中学生,缺乏代表性; (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爱某电视节目的调查结果不能代表 6。2普查与抽样调查课时练习 2。以下大事中最适合使用普查方式收集数据的是() A。为制作校服,了解某班同学的身高状况 B。了解全市初三学生的视力状况 C。了解一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 D。了解我省农夫的年人均收入状况 答案:A 解析:解答:A。人数不多,适合使用普查方式,所以A正确; B。人数较多,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B错误; C。是具有破坏性的调查,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C错误; D。人数较多,结果的实际意义不大,因而不适用普查方式,所以D错误。 应选:A。 分析:由普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拟精确,但所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而抽样调查得到的调查结果比拟近似。此题考察了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展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准确度要求高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选用普查。 6。2普查与抽样调查根底稳固 1、(学问点1)要调查某校九年级550名学生周日的睡眠时间,以下调查对象选取最适宜的是() A、选取该校一个班级的学生 B、选取该校50名男生 C、选取该校50名女生 D、随机选取该校50名九年级学生 2、(题型二)以下调查适合用抽样调查的是() A、了解义乌电视台“同年哥讲新闻”栏目的收视率 B、了解禽流感H7N9确诊病人同机乘客的安康状况 C、了解某班每个学生家庭电脑的数量 D、“神七”载人飞船放射前对重要零部件的检查 3、(题型三)为了了解某市八年级男生的身高,有关部门预备对2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做调查,以下调查方案中比拟合理的是() A、查阅外地2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统计资料 B、测量该市一所中学2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 C、测量该市两所农村中学各100名八年级男生的身高 D、在该市市区任选两所中学,农村任选两所中学,每所中学用抽签的方法分别选出50名八年级男生,然后测量他们的身高 初一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学习目标】 1.把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并能娴熟地进展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通过计算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阅历,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与合作沟通相结合。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娴熟地根据有理数的运算挨次进展混合运算 难点:在正确运算的根底上,适当地应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应 一、学习预备 1.四则(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挨次:先算_,再算_,如有括号,就先算_.同级运算根据从_往_的挨次依次计算。 2.有理数的运算定律:_.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5p66,预习过程中请留意:不懂的地方要用红笔标记符号;完成你力所能及的习题和课后作业。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课后作业 9.用符号“”“”“=”填空。 42+32_2×4×3; (-3)2+12_2×ok3w_ads(s002); 2.11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同步练习 5、小亮的爸爸在一家合资企业工作,月工资2500元,按规定:其中800元是免税的,其余局部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应纳税局部又要分为两局部,并按不同税率纳税,即不超过500元的局部按5%的税率;超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