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8篇).docx

    • 资源ID:93347186       资源大小:28.64KB        全文页数:2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8篇).docx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8篇)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 三国鼎立 学问与力量 以教材中课文消失的根本人物、大事、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把握学问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力量;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力量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育; 3、口头表达力量的熬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缘由。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制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争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日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日我们共同争论这课的内容。 3、叙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晰,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照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也许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月。(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预备,后由学生发言,叙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进展状况。 4、小结。展现课件学问点汇萃 5、课堂争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分。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绽开争论。 最终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辩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疼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绩是不行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领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_臣,这是不公正的。) 6、作业 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教案 篇二 时代特点鲜亮的明清文化(二)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到明清时期进入成熟阶段,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特色,明清时期书法绘画的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得出这些作品大都具有反封建的积极内容,表达了鲜亮的时代特点;了解它们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珍宝,在世界文学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育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原作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本课的难点是: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3分钟) 上节课我们领会了明朝的建筑科技成就,请一位介绍一下。今日我们共同来了解明清在文学、戏剧、书画方面的艺术成就。 (二)讲授新课 一、古典小说的顶峰(20分钟) 1、教师播放四大名著音像片断,学生指出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并加以介绍。 2、引导学生简洁概括出这四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并讲一个自己熟识的四大名著里面的小故事。 3、以三国演义为例,引*牛牛范文 *导学生争论历史和历史小说的区分。 4、 指导学生列表(包括书名、创作时间、小说题材等)比拟归纳出四部小说的共同特点。 “明代三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施耐庵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夫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吴承恩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5、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 (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水浒传 施耐庵 (3)西游记 吴承恩 二、戏剧的富强(6分钟) 1、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2、永乐大典-一部大型综合性类书,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类书。 3、小组学习,找出明清时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及代表作,争论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 4、播放京剧片断,学习了解京剧的产生。 课后习题 列举明末三大奇书及? 课后习题 板书 一、小说:“明代三大奇书”: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 二、戏剧:汤显祖牡丹亭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缘由、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力量。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奇怪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觉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进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争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头,我国南方经受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缘由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毕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日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完毕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设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把握的土地安排给农夫,农夫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担当肯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纳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进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日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索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日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发和感慨? 四、学习小节 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消失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展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五、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日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缘由;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要求学生把握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地点和历史意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的缘由,培育学生初步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力量。 引导学生探究秦亡前后,项羽、刘邦领导的战斗性质的变化,培育学生初步比拟战斗性质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实行学生表演陈胜、吴广阔泽乡起义的方法,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加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培育学生的制造性思维的力量,并起到艺术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历史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发挥学生潜能,体验学习历史学问的乐趣,进而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亡和楚汉之争胜败缘由的探究,从而形成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学重点: 秦未农夫战斗爆发的缘由。 教学难点: 陈胜、吴广起义的缘由。 教学预备: 1、查找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等相关资料,细心排练,以便在课堂上沟通。 2、组织学生编写陈胜、吴广起义剧本、服装的设计和预备、道具的制作等,并指导排练。 3、制作CAI课件,含影片秦始皇片断以及学问网络和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代代相继,传之万世。然而,秦始皇死后三年,秦朝就灭亡了。声名显赫的秦朝为什么如此短命?它是怎样被推翻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导入新课。 二、新课讲授: 模块一 秦的暴政: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筑长城有关片断。 2、组织学生思索,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这些工程?(学生答复) 3、学生计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妇女,壮年男子在家耕田的还剩多少?这会带来什么后果?(学生得出“徭役繁重”这一暴政表现) 播放影片,增加直观效果,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手动脑计算,积极参加探究,熟悉到徭役的繁重。 赋税沉重: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许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夫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夫的生活过得怎样?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想象当时农夫的生活状况,得出赋税沉重,人民生活窘困,体验到生活的艰辛,从而增恨秦始皇。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许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夫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夫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1、修建宫殿陵墓和长城需要许多钱,钱从哪里来呢? 2、农夫要将收获的多少上交国家?这样农夫的生活过得怎样? (学生得出“赋税沉重”这一个暴政表现) 模块二 陈胜吴广起义: 1、投影秦末农夫起义形势图。 2、提问:同学们刚刚表演的是什么历史大事的发生?发生在哪一年?谁发动的?地点在哪里?起义的口号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权?有什么历史意义? 3、组织学生分组争论: 陈胜、吴广起义历史意义中的“革命首创精神”表达在哪里? 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起义; 建立了第一个农夫政权张楚政权; 第一次提出了斗争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第一次推翻了残暴的统治。 模块三 楚汉之争: 1、楚汉之争为何刘邦能取胜? 2、简述项羽失败经过。 教学小结: 1、学生闭目三分钟,回忆本节课教学内容,再利用多媒体逐项展现教学要点,共同复述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2、播放VCD唱片霸王别姬。 设计意图: 通过闭目回忆,放电影式再现本课学问,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逐项显示教学要点,突出“秦”亡“汉”立,加深印象,稳固学问。 教学反思: 1、争论陈胜吴广在去渔阳的途中,假如不下大雨,不会误期,秦末农夫战斗还会爆发吗?为什么? 2、搜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有关材料,为下节活动课对秦始皇的评价做预备。 3、加强活动与探究,把教学延长到课外,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课堂小结: 秦朝的统一,完毕了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建长城,开发南疆,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展做出了突出的奉献。但是,他和秦二世的暴政终结了秦朝江山永固的幻想。秦二世时期,一场大规模的农夫起义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回望历史的天空,远去的”是鼓角铮鸣,暗淡的是刀光剑影。万丈尘沙的残壁,已在烽火燃尽的地方消逝。兴亡与成败,都将随着历史的云烟散去。然而,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象惊雷般在人们的心中响了两千年。陈胜、吴广“身为百姓,心系国家”的精神也将永世流传!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学会实地定向的方法; 2、 把握地图上的方向; 3区分经线与纬线的不同特点,并了解经纬网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纬网、东西半球、方向、比例尺、图例、注记。 2教学难点:经纬网定向法。 三、教学预备 中国地图、地球仪、经纬仪、地图册、投影片、地理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一)地图的概念 把地面上的地理事物按肯定的方位和比例,用不同的线条、符号及颜色绘在纸上成了地图。 (二)地图的作用 勘察、筑路、航空、航海、旅游探险、科学讨论、国际交往、行军打仗。 (三)地图的三大要素(称地图的“语言”) 方向、比例尺、 图例与注记 1、方向 N (1)常用的三种定向方法 : WN EN 1)一般定向法: W E 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 WS ES 2)指向标定向法:用箭头标出正北方; 3)经纬网定向法(最准确的定向方法):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例: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 (2)实地测方向: 1)太阳测方向(太阳自东向西) 住房坐北朝南; 独立大树:叶:南茂北疏;树轮:北密南疏; 山坡:南面:繁茂、北潮湿背阳(多青苔)。 2)北极星定方向:指正北; 3)钟表定方向:太阳:6时在E;12时在S;18时 在W; 手表当时的时间数的1/2的数对准太阳,其12点处向北(24小时的表用正点计) 对准太阳,时针与12点之间的夹角的平分线,即一头指北,一头指南。 (3)经纬线: 1)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指示南北方向; 呈半圆,长度相等。 2)纬线: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自成圆圈,称纬线圈; 赤道最大,极点为“0”,长度不等。 3)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4)东经度:(E)O0经线以东的1800为东经; 5)西经度:(W)O0经线以西的1800为西经。 6)东西半球:国际上习惯于用于200W和1600E的经线圈为东西两半球的分界限;(我国位于东半球。) (4)南北两半球: 1)赤道:O0纬线,长40075KM,把地球平分南北两半球; 2)北纬:赤道以北至900N,也称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 3)南纬:赤道以南至900S,也称南半球。 (5)低、中、高纬度: 低纬度 中纬度 高纬度 O0300 300600 600900 (6)经纬网: 1)经纬线相互交错构成经纬网; 2)作用:可以精确地表示地球外表上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 (三)小结 通过设问,让学生了解地图上常用的三种方法中,普遍采纳和最精确的定向方法分别是什么定向法。稳固00经线和纬线、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限,以及中国所在半球的位置。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六 第十一课“伐无道 诛暴秦”教案 学习目标 1、 学问目标:把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根本历史学问,并了解楚汉之争状况。 2、 力量目标:探究秦末农夫起义爆发的缘由,培育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力量。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熟悉到秦的暴政是激发农夫起义的根本缘由,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秦朝的覆亡,课文完全紧扣此问题绽开。 秦末农夫战斗是本课的重点,教材首先从导致农夫起义的根本缘由秦的暴政谈起,繁重的徭役、兵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夫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峻破坏;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导致民怨载道。其次,介绍了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占县城,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统治已失去了民心,-秦朝是人心所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夫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的统治,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夫起义。最终,在秦末农夫战斗的沉重打击下,秦朝二世而亡。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斗性质的变化是本课难点。同样是刘邦、项羽,他们在秦朝灭亡前的活动属于农夫战斗的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就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对此问题会有一些怀疑,从战斗的目的,刘邦、项羽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时间 重大大事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战斗开头 公元前202年 楚汉战斗完毕,汉朝建立 学法指导 1、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猎取历史学问的方法。 2、农夫战斗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在学习中留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大事、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缘由、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把握学问,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学会分析历史大事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把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 3、分析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缘由应从根本缘由和直接缘由入手,进展较全面的分析。 4、要比拟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斗的目的,从而熟悉楚汉战斗与此前进展的农夫战斗的本质区分,初步懂得推断战斗性质的方法。 正确熟悉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历史必定性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等九百多贫苦农夫被征发到渔阳去戍守边疆,在前往渔阳戍边业的途中,遇到大雨而误期,导致起义战斗爆发。但这只是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直接缘由,从当时社会现状来看,秦末农夫战斗爆发的根本缘由是秦的暴政。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也包括秦二世时的黑暗统治,这种暴政的主要表现是:(1)秦始皇广建宫殿陵墓;(2)繁重的赋税、徭役(农夫要将收获的2/3上交国家)和兵役;(3)严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4)秦二世的统治更加黑暗。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的途中,遇雨误期是偶然的,这只是战斗爆发的外表因素,即使没有陈胜、吴广在渔阳遇雨误期,秦末农夫战斗也会爆发,只是时间迟早问题。所以,秦末农夫战斗的爆发是历史的必定。 复习稳固 一、选择题 1、秦朝的暴政对社会造成的最根本的影响是() A.阶级冲突锋利B.政局动乱担心 C.人民生活苦痛D.生产力严峻破坏 2、秦朝的严刑酷法有() 人祭人殉炮烙族诛连坐 A.B.C.D. 3、秦末农夫战斗中,对-秦朝统治起打算作用的战役是()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城濮之战D.马陵之战 4、刘邦和项羽争夺帝位的战斗是() 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楚汉之争D.城濮之战 5、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A.公元前209年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202年 二、材料分析题 6、秦始皇时,有900多贫苦农夫,被征发到渔阳戍守边疆。他们走到蕲县时,遇上大雨,道路被冲垮,不能按期到达。根据秦法,误期都要处死。他们中的两个小队长,杀死了两个押送军官,领导大家进行起义。 阅读材料答复: 此事发生在哪一年?详细地点在哪里? 这次起义中提出了什么口号? 两位小队长是谁?这一大事标志着什么? 三、问答题 7、秦末农夫战斗什么时候爆发?领导人物是谁?有何影响? 初一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七 夏朝和商朝 【课程标准】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化。了解夏、商的更替。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也许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了解商朝富强的主要表现。 力量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育概括力量。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育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力量。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学问,进展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是非清楚、爱憎清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终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化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头于何时吗? 仔细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识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根据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仔细听讲。 答复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对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稳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示学生留意“奴隶“两个字。为什么把禹开头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学问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斗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缘由、状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熟悉是非善恶,战斗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进展:观看插图说明白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缘由。 培育读图力量。 学生阅读教材,培育学生分析、比照、归纳、概括的力量,同时熟悉到国家兴亡与_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发。 培育综合、概括的力量 【教学后记】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八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富强,大水道的开通及其作用等根本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索与探究“隋朝经济富强消失的缘由?”“隋朝开通大水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培育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看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力量。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进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水道是古代世界最长的水道,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课以“繁盛一时的隋朝”为主题叙述隋朝的历史。隋朝的特点是短暂而富强。“繁盛一时”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历史的特点,但由于课时的限制,本课实际上只讲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时”,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课作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学重点为大水道的开通及其作用。 本课的难点有二个:一是教材对隋初经济的富强写得比拟概括,难以使学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对开凿大水道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肯定难度。 【教学过程】 导入: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富强进展阶段,也是我国的历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国历做出了哪些奉献?隋朝大水道通到哪里?隋朝为什么会成为富强一时的朝代?你知道隋炀帝这个人吗?应当怎样评论他?学习本课你将得到启发。 一、南北重归统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讲隋代周的过程:当时北周的小皇帝年仅八岁,被封为隋国公的杨坚手握军政大权,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简况如下: 时间: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杨坚 都城: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时间:589年 呈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化图,帮忙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在此根底上,引导学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重大意义:完毕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富强进展奠定了根底 思索: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受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制造了条件。 南方:江南经济的进展,南北人民要求完毕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沟通; 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气衰弱。 二、“开皇之治” 出示两组数据: (1)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垦田扩大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粮仓丰实 (2)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 后来,唐朝建国20年时,隋朝的库藏还没有用完。隋朝仓库的丰足在我国历是少见的。 从材料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富强消失的缘由?” 可从课文中找,也可相互谈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进展生产。 结论: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富强进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水道 出示隋朝大水道示意图。强调:大水道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隋朝的大水道,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提问:“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水道的说法对不对?”“隋朝开通大水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看书、谈论、作答,使学生对开通大水道的主要目的有正确的理解和熟悉。 得出结论:隋文帝开通大水道的目的地有游玩江都;加强南北交通;稳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古人评论大水道说:“天下转漕,仰此一渠。”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再想一想,大水道的开通有什么历史意义? 得出结论:隋朝大水道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沟通。 小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

    注意事项

    本文(初一上册历史教案(8篇).docx)为本站会员(1564****060)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