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初二物理教案8篇.docx

    • 资源ID:93351276       资源大小:34.79KB        全文页数:3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初二物理教案8篇.docx

    初二物理教案8篇 学问力量 1、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2、知道密度计、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育学生应用物理学问解决简洁问题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内容安排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历典型的科学讨论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想验证结论检验、应用、推理、解释制造发觉,使学生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物体沉出现象的乐趣,猎取物体沉浮的阅历熟悉,增长探究物体沉浮的本质的力量,培育观看试验,思索等科学力量,为后续乃至终生学习力量及到达高级的思维水平预备熟悉根底。让学生初步了解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参加制作密度计的实践活动和成果的展现活动,感受到科学技术社会的进展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培育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深厚兴趣,对试验现象仔细观看和对试验操作的科学态度,形成敬重事实、擅长质疑的科学态度。 2、通过浮力学问应用实例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3、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试验,激发学习欲望。进展积极探究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胜利体验。 【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 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施教策略: 1、创设新的教学情境,以打捞沿船引入新课,并利用FLASH模拟潜水艇下潜、上浮;巨轮在海上航行;飞艇在空中飞行等现象引入到浮沉条件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边学边试验,在试验、争论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并用FLASH制作动态的受力分析,帮忙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3、用多媒体制作潜水艇、孔明灯等浮沉原理并结合演示试验,让学生把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难点及其克制策略】 难点:影响物体浮沉条件的因素 克制策略:通过学生自己试验探究,争论、沟通、总结得出,加深熟悉 【教学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纳主体参加教学策略。详细应用:1、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形成相互敬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际关系;2、创设问题的情境;3、要从多方面培育学生参加的意识和不断提高他们主动参加的力量。4、要擅长发觉每位学生发言中的积极因素(哪怕只是萌芽),并准时给以确定和鼓舞; 学生掌握策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与实际相关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带着与自身相关的任务进入学习,使学生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表达出学生的首创精神;让学生有多种时机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学问(将学问“外化”);能依据自身行动的反应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熟悉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应)。 教学设计谋略:本课的设计采纳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模式,通过各种学习媒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教与学活动的中心地位,从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信息到使用信息,将学到的学问运用到实践中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展指导,并供应必要的学习环境(如学生试验,课件展现等),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密度计等试验不仅仅提高了综合素养,而且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2、运用演示试验和学生分组试验,使学生在试验中学会观看、在试验中学会讨论,初步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 【课前预备】 1、预备学生分组试验(2人一组):400ml烧杯,200 ml烧杯,50 ml烧杯,盐,水,酒精,鸡蛋,量筒,铅笔,铅丝 2、密度计,潜水艇模型,自制热气球(教师演示用) 3、制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插件插入flash.exe。 【教学过程】 引入:你知道俄罗斯和“泰坦尼克号”沉船大事吗?假设把打捞沉船的任务交给你,你将实行什么措施?(翻开POWERPOINTRT,学生扫瞄有关“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有关图片,学生沟通、争论) (设计理念:开头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这个情景围绕学科教学内容绽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深化,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肯定的关联,而且稍高于学生现有的根底,能够引起学生的奇怪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没有一个明显的正确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学生或许不行能一开头便获得对提出问题的全面熟悉,学生依据自身的阅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些想法或许很稚嫩,作为教师,要确定学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进而进一步提出问题) 新授 一、讨论影响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因素 打捞沉船与物体的沉浮有关,今日我们就亲自来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探究过程一:将试验桌上的石蜡块、小瓶、牙膏皮分别投入水中,观看它们在水中的浮沉状况。 提问:你观看到什么现象? 探究过程二:请同学们想方法转变它们的沉浮,并尝试思索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转变它们原来的浮沉状况的?(学生试验,绽开进一步的探究、发觉过程) 结论:掌握物体浮沉的途径: 1、保持物体重力不变,增大浮力使物体上浮,削减浮力使物体下沉 转变液体密度 转变物体排开液体体积 保持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不变,减小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上浮,增大物体自身重力使物体下沉。 (设计理念:影响物体的浮沉的因素不行能只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讲授,教师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面对教师和课本领先设计好的问题,而是需要自己去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本设计中,教者想尽量用学生身边的器材如石蜡块、小药瓶、铅制牙膏皮铅笔等设计试验让学生先动手试验,再由学生自己通过观看和分析得出试验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作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热忱,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从而使“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探究过程三:探究物体在什么状况下会下沉、上浮或悬浮,即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 讨论物体的悬浮条件。 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渐渐参加清水,使鸡蛋悬浮在盐水中。 转变鸡蛋放入浓盐水中的位置,观看鸡蛋悬浮时的状态。 分析鸡蛋悬浮在盐水中的受力状况 结论: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时,满意:F浮 G物 讨论物体的下沉、上浮条件 在盐水中参加 ,可使鸡蛋上浮。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上浮时受力状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时,满意:F浮 G物 在盐水中参加 ,可使鸡蛋下沉。 分析鸡蛋在盐水中下沉时受力状况 结论: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时,满意:F浮 G物 分析争论得出物体漂移时的条件: 分析鸡蛋漂移在盐水中的受力状况 结论:物体漂移在液体中时,满意:F浮 G物 状态 漂移 悬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关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设计理念:这局部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经受新学问的探究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发觉过程,并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的试验体验,渐渐熟悉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探究的意义,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主动学习,在猎取学问的过程中提高素养,进展力量,在这里,教师需细心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景,教师的功夫,主要花在设疑,导疑上,最终的释疑留给学生自己解决) 多媒体演示:解释下沉、上浮和悬浮所表示的运动过程。(由学生填入物体所受浮力,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提出问题:产生漂移和悬浮的条件都是F浮=G,它们有区分吗? 启发思索:两种状况下v排与v物关系不同 (教学设计理念:在使用教学媒体时,考虑结合初中学生特点及教学的要求,选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加的教学媒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现象的感性熟悉、到对问题的理性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对概念、规律的正确的认知构造,使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的五种状况(“三状态”:漂移、悬浮、沉底。“二过程”:上浮、下沉)有比拟深的熟悉。) 二、讨论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 人类利用浮力从远古时代就开头了,最初可能从抓住漂移的树木免于灭顶之灾得到启发,而抱住或骑在 一段树干上顺水漂流。这是人类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于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举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体浮沉的例子吗? (由学生举例,教师利用演示文稿插入一个FLASH:大屏幕上展现万吨巨轮在大海上航行;潜水艇在水中潜行;飞艇在空中游览等动画,颜色艳丽,声象并茂,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使学生对浮沉条件的应用产生极大的兴趣。在此时提出问题:它们是如何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工作的?) 初二物理教学设计 篇二 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设计探究试验。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推桌子前进时很费劲,为什么? (二)新课学习 试验:学生将手掌放在桌面滑动,脚在地板上来回擦动等。我们的手、脚运动受到阻碍的现象叫摩擦现象,这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 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你认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请同学大胆猜测。 猜测一: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有同学会提出与重力有关,可举把黑板擦压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与重力无关来引导学生找到压力影响摩擦) 猜测二: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测三: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猜测四:与运动速度有关 针对学生的猜测设计试验并进展验证得出结论。 3、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假如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消失了什么状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例:滑雪竞赛 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 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方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讨论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争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5、学问的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课后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位移; (3)两物体之间要有压力。 初二物理教学设计 篇三 压强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展简洁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看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比照是提高物理思维的根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受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试验,观看试验现象、采集的试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拟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掌握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转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受观看、试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育学生敬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根本学问理解的感悟熟悉,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学问打根底。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胜利的愉悦,培育学生对参加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念。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制造创造的根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难点 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工具 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1蝉及14.1-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外表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图几种状况分析压力的作用状况来稳固所学的压力的学问。 (二)压强 利用探究试验进展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展假设和猜测 3、设计方案(试验) 4、进展试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假如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压力-牛顿(N)S-受力面积平方米(m2) 1Pa=1N/m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m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殊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阅历进展争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 (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初中八年级物理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熟悉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育学生的试验力量和分析综合力量。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把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预备 分组试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拟简单地把旗子升上去?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熟悉滑轮的构造及种类 (1)讲解: 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 滑轮也是一种简洁机械。(板书课题) 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 2、指导学生熟悉定滑轮的作用 (1)争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2)试验1(定滑轮不省力)。 演示介绍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学生分组试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 学生装汇报试验结果。(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 争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劲) (3)争论 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定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争论 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便利。 (4)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试验和争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便利。 3、指导学生熟悉动滑轮的作用 (1)争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盼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便利,动滑轮能省力。) (2)演示试验(嬉戏:拔河)。 (在墙上固定绳子的一端,组装动滑轮让一名弱小同学,利用动滑轮作用与一名有力同学拔河,弱小同学胜。) (去掉动滑轮装置拔河弱小同学败) 嬉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3)试验2(动滑轮省力)。 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 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分组试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 汇报试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下来。 争论:通过以上讨论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 4、指导学生熟悉滑轮组的作用 (1)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48结论)。 (2)争论: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优点?各有什么缺点? 怎样使用才能把两种滑轮的优点结合起来既省力又便利? (3)分组试验:学生独立组装滑轮组试验。 (用钩码试验时教师 要留意动滑 (4)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 (学生填写P49结论) (三)稳固 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 (四)布置作业 观看你的四周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 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根底,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肯定的根底,在复习初中学问的根底上,应着重从原子构造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 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简单承受,进一步稳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索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同时教学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5、展现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觉这肯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根本学问,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肯定的探究力量、规律思维力量及推理演算力量。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看、思索,发觉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学问复习一下。 三、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 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根底上,可以通过演示试验或者媒体播放复习并稳固电荷的有关学问;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洁易行的试验,让学生观看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猜测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试验定性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并在这个根底上介绍库仑定律的发觉过程。 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比质点的概念进展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抱负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进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究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表达出了科学家的制造性。如何充分利用这珍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展了尝试。 4、利用“思索与争论”的问题,比拟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异同。 5、要做好演示试验,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根底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不是制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局部转移到另一局部,进一步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四、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电现象的熟悉过程,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了解元电荷的大小,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不是制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3、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习用库仑定律解决简洁的问题。 4、渗透抱负化思想,培育由实际问题进展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试验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电荷学问。 2、通过熟悉科学家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培育学生善用类比方法、抱负化方法、试验方法等物理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材料,展现物理学进展中布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顽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2、通过比照天电和地电、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学和科学对电现象的熟悉,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电荷的熟悉过程,培育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3、通过对库仑定律探究过程的争论,使学生把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忱。 五、本节要点 1、什么是静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什么叫电荷量? 2、什么是感应起电现象?什么叫中和现象? 3、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什么叫元电荷? 4、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适用条件是什么?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1、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二)难点 1、对电荷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2、对库仑定律发觉过程的探讨。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讲清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说明库仑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顿第三定律。 2、为定性演示库仑定律,应使带电小球外表光滑,防止尖端放电,支架应选绝缘性能好的,空气要枯燥。 3、说清K的单位由公式中各量单位确定,其数值则由试验确定。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现电磁学的进展史) 古代人已经发觉了有关静电现象,主要是梳头或者是羊毛、丝、棉类的衣物摩擦有闪光及声音;古希腊人发觉琥珀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英国的吉尔伯特(15441603)是最早系统地讨论电磁现象的科学家。他发觉琥珀和磁铁都能够吸引物体,不过性质不同,经过讨论,他发觉很多其他物体经过摩擦后也都能够吸引其他小物体。引入(electric)(琥珀体)还创造了可供试验用的验电器。 德国的奥托·格里克(16021686),马德堡市市长,1654年曾用自己创造的抽气机做了马德堡半球试验;1660年创造了第一台可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有了这样的机器,因而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电火花试验;还有让人身体带电的试验;这使得18世纪40年月的德国整个社会都对电现象感兴趣,很多人购置了摩擦起电机做试验作为消遣,同时也大大普及了电学学问。电学学问在整个欧洲各国都普及起来。 法国电学家诺莱特在巴黎圣母院前进展,他请700个修道士手拉手地排起来,让排头的手拿莱顿瓶放电时,发觉700个修道士同时跳了起来,显示了电的强大威力。 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证明白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在此根底上,创造了避雷针。 (二)进展新课 1、接引雷电下九天富兰克林创造避雷针的故事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一位名叫富兰克林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轰动世界的试验:这天下午,天色阴暗,乌云滚滚。天空中不时闪耀着青白色的电光,传来一阵阵沉闷的雷声,眼看一场可怕的大雷雨就要降临了。 “这是最适宜的天气!”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一种可充放电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 这可不是一只一般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闪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细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也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要枯燥),避开试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赶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风筝,像一只强健的鸟儿,慢慢地飞到云海中。 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看着风筝的动静。 突然,天空中拂过一道刺眼的闪电。富兰克林发觉,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直立起来。这说明,雷电已经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富兰克林快乐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这果真是电!”富兰克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把莱顿瓶拿过来。”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赶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耀。这说明莱顿瓶充了。 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试验,进一步证明了雷电与一般电完全一样。 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试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熟悉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讨论,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 在一次讨论的意外大事中,他得到启迪。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以加大电容量。不料,试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丽德不当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反复思索,他推想雷电就是一般的电,并找出它们两者间的12条一样之处:都发亮光;光的颜色一样;闪电和电火花的路线都是曲折的;运动都极其快速;都能被金属传导;都能发出爆炸声或噪声;都能在水或冰块中存在;通过物体时都能使之裂开;都能杀死动物;都能熔化金属;都能使易燃物燃烧;都放出硫磺气味。 1747年,富兰克林把他的这些想法,写成论文论雷电与电气的全都性。他将论文寄给他的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林逊。可当科林逊将论文送交皇家学会争论时,得到的是一阵称赞。很多科学家认为富兰克林的观点荒唐无比,“把科学当作儿童的梦想”。 对于人士的称赞、讽刺,富兰克林不予理睬,最终在做好各种预备的状况下,冒着生命危急,做了风筝试验。 富兰克林从风筝试验中,不但了解了雷电的性质,而且证明:雷电是可以从天空“走”下来的。“高大建筑物经常遭到雷击,能不能给雷电搭一个梯子,让它乖乖地走下来呢?”富兰克林想。 正值富兰克林思索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幸从俄国彼得堡传来消息:1753年7月26日,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试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这更坚决了富兰克林研制避开雷击装置的决心。 他先在自己家做试验:在屋顶高耸的烟囱上,安装一根3米长的尖顶细铁棒;在细铁棒的下端绑上金属线;沿着楼梯,把金属线引究竟楼的一个水泵上(水泵与大地有接触);将经过房间的那段金属线分成两段,且将两股线相隔一段距离,各挂一个小铃。这样,假如雷电从细铁棒进入,经过金属线进入大地,那么,两股线受力,小铃就会晃荡,发出响声。 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就要来了。在雷声、雨声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间小铃旁的富兰克林,听到了小铃发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他快乐地笑了。 富兰克林把那根细铁棒称为“避雷针”。 避雷针的问世,引起了教会的反对。他们认为:“装在屋顶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对上帝的不敬。”“干预上帝的事,对上帝指手划脚,是要受上帝惩处的。” 然而,有一次在一场雷雨之后,神圣的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房屋却平安无事。于是,避雷针的作用被人们熟悉,避雷针也很快地传开了。至1784年,全欧洲的高楼顶上都用上了避雷针。 初二物理教案 篇六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熟悉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阅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看体验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熟悉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熟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试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争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转变物体的外形) (2)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看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看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看钢尺的外形转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试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看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发?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争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表达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展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肯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三)课堂小结 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力的有哪三个要素? 3怎样表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布置作业 书本第43页第2、3 其次节 弹力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经受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过程,进一步把握使用测量工具的根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四周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深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育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育学生探究新器件的力量。 (3)在试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外形的特性。弹性形变:能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外形的特性。新 课 标 第 一 网 弹簧的弹性有肯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常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等,实质就是弹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试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匀称的? (五)使用测力计时应留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 (2)认清分度值; (3)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稳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思索和体验:课本P5

    注意事项

    本文(初二物理教案8篇.docx)为本站会员(1513****11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