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复习进程.pdf

    • 资源ID:93354912       资源大小:1.59MB        全文页数:25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5.3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3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复习进程.pdf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 李 守 礼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地路处 2003 年 12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目 录 前 言 02 1.1 地下洞室的分类 03 1.2 岩土工程勘察 03 121 勘察阶段的划分、目的和要求 03 1 2。2 交通隧道选线(址)原则 05 123 交通隧道勘察工作流程图:07 1.2.4 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08 1.2.5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 08 1.2.6 勘探与测试 09 1.2.7 各勘察阶段需提供的资料 10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28 围岩分类 12 1.2.9 围岩稳定性分析 18 参考文献:20 前 言 为了便于广大技术人员进行地下工程和地下洞室的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特将铁路、公路、水电、地下铁道、港口、工业民用建筑等有关地下洞室的勘察、文件资料整理以及 围岩分类和围岩稳定性分析归纳在本文中,以供勘察设计时参考。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 地下洞室系指为了某种目的,修建在地面以下及山体内部的各类建筑物。具有隔热、恒温、密闭、防震、隐蔽、不占地面土地、不干扰城市基础设施等诸多优点。1.1 地下洞室的分类(见表1.1-1、表 1.1-2)表 1.1-1 按 毛 洞 跨 度 分 类 类型 小 型 中 型 大 型 跨度(B)(m)小跨度 中跨度 大跨度 B5 5B10 10B15 15B20 2025 表 1.1-2 按 用 途 分 类 类型 代 表 性 地 下 洞室 主 要 特 点 地下 交通 运输 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地下铁道、水下隧道、地下通道(含车站地下通道及人行道)1.多数单洞,也有相距很近的平行的两个单线洞,铁路亦有双线洞。2.一般为中等跨度,铁路亦有大跨度。3.除地下通道外,一般都较长 4.地下铁道、地下通道多属浅埋,且多位于土层中。水 工 隧 洞 输水洞、引水洞、泄洪洞 1.为单洞和群洞 2.一般为中、小跨度 3.一般较长 4.分为有压和无压两种 矿 山 巷 道 煤矿巷道,各种金属矿巷道,非金属矿巷道,其它矿山巷道等(以上各巷道均含运输大巷和开采巷道)1.多属群洞 2.多为小跨度 3.多为深埋 4.对地质条件基本上没有选择的余地 地下 工业 用房 地下工厂、地下电站(含水力发电厂房)、地下试验室、地下污水处理场、其它工业厂房等 1.以主洞为主的洞群 2.多为大型和巨型地下工程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地下民用及公共建筑 地下商店、地下街道、地下影剧院、地下医院、地下运动场、地下住宅、地下旅馆等;地下车库、地下油库、水封油库、地下冷库、地下物资仓库、地下水库、地下废料库等 1.地下单洞或群洞 2.大中小跨度都有,但以小跨度为主 3.多为浅埋 4.大部分利用人防工程,且地处城市 地下 军事 工程 飞机库、舰艇库、武器库、指挥所、掩蔽体、作战坑道、各类军事装备器材库、人防工程等 1.单洞或群洞 2.飞机库(跨度远大于高度)和舰艇库属大型地下工程;作战坑道一般为小跨度;人防工程大、中、小跨度均有,但以小跨度为主。3.除人防工程外选址取决于军事上考虑,工程地质条件选择余地小。由于地下洞室完全被包围在岩土体介质中,所以既要考虑如何防止周围介质对它的不良影响,如:围岩压力、地下水等,又要考虑如何利用周围介质的有利条件,如:把围岩改造成洞室本身的支护结构等。1.2 岩土工程勘察 1.2.1 勘察阶段的划分、目的和要求 1211 勘察阶段的划分(见表 1.2.1.1)表 1.2.1.1 勘 察 阶 段 的 划 分 勘 范 勘 察 阶 段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可行性研究勘察 初步勘察 详细勘察 施工勘察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踏勘 初测 定测 补充定测 水力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规划阶段勘察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 技施阶段勘察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 初步工程地质勘察 详细工程地质勘察 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可行性研究勘察 初步勘察 详细勘察 施工勘察 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 1.2.1.2 各勘察阶段的目的和要求(见表 1.2.1.2)表 1.2.1.2 各 勘 察 阶 段 的 目 的 和 要 求 勘察阶段 范 围 目 的 方 法 和 要 求 可行性研究勘察(踏勘、规划阶段勘察)包括若干个拟初步比选的洞址地区 根据工程的用途、性质、规模和国家的规划布暑,为方案立项比选提供资料 通过搜集区域地质资料、现场踏勘和调查,了解拟选方案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必要时进行少量勘探,做出可行性评价,选择合适的洞址和洞口;铁路越岭隧道,可充分利用卫片、航片进行室内解译,选择洞址和洞口的合理位置,地质复杂地段,宜在初测前开展子阶段地质工作。初步勘察(初测、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包括几个有定点价值的洞址及其周围地段 为选出一个最佳洞址,并为初步设计、概算等提供资料。一般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特长交通隧道或多线隧道宜采用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地质测绘、综合物探的方法,必要时辅以少量的钻探和试验。初步查明选定方案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初步确定岩体围岩分类;对洞口和洞址的稳定性做出评价,为初步设计提供依据。详细勘察(定测、补充定测、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技施阶段勘察)选定的洞址及洞室边界以外50200m,以及有关地段 为检验和加深初勘工作,为施工图设计和制定施工方案提供资料。采用钻探、物探和测试为主的综合勘探方法,必要时可结合施工导洞布置洞探详细查明洞址、洞口、洞室穿越线路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分段划分围岩类别(岩体质量分级),评价洞体和围岩的稳定性,为设计支护结构和确定施工方案提供资料。物探:查明覆盖层厚度、构造破碎带分布及围岩分类等.钻探:查明重要岩土工程问题或验证物探异常,钻孔宜综合利用.洞探:用于上述各方法仍未查明岩土工程条件的大型重要工程。施工勘察 洞室内及其有关的地段 为在施工中验证和补充前阶段资料,预测和解决施工中新揭露的岩配合施工应进行下列工作:1.配合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熟悉前阶段地质资料、文件、规程、规范等)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2.2 交通隧道选线(址)原则 1221 一般地区隧道位置的选择 a.应选择地质构造简单、地层单一、岩性完整、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段,在倾斜岩层中,以隧道轴线垂直岩层走向为宜。b.应选择在山体稳定、山形较完整、山体无冲沟,山洼等次地形切割不大、无软弱夹层、岩层基本稳定的地段通过。c.应选择地下水影响小、无有害气体、无有用矿产和不含放射性元素的地层通过。1222 不良地质地区隧道位置的选择 a.隧道顺褶曲构造布置时,一般避开褶曲轴部破碎带,选择两侧翼部地质较好的一侧通过。b.隧道尽量避开断层破碎带,特别是含水丰富的破碎带;如必须穿越时,隧道应与之垂直或大角度斜交通过。c.隧道洞身不应在滑坡、错落体内穿过;如必须通过此类地段时,应使洞身埋置在错落体或滑动面以下一定深度的稳固地层中。d.当陡岸斜坡严重张裂不稳或山坡有严重崩塌时,隧道位置宜往里靠,置于稳固地层中;如确有困难时,应选择其范围最小且相对稳定的地段通过,并提出保证施工和洞身安全的有效措施。当崩塌地段短,崩落石块小,情况不严重,可考虑明洞方案,或与路基防护工程作比较。e.隧道应避免通过严重不良地质、地下水极为发育的低洼垭口处。土工程问题,为调整围岩类别,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法提供资料。2.施工地质编录及地质图件编制 3.进行超前地质预报,利用掌子面位移量测法,掌子面地质素描法,超前导坑预报法;超前钻孔测试法及综合物探等方法,探明掌子面前方的地层构造、水量、水压以及有无地热、岩爆、膨胀岩等问题 4.测定围岩的地应力,弹性波速度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修正围岩类别。5.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测定开挖后围岩变形,松弛范围及随时间变化的速度。6.参加施工监测系统设计、监控分析和数值分析 7.测定支护系统应力应变,对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及时提出建议。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f.通过岩堆地段时,若经查明岩堆密实稳定,可修建隧道,但应避免洞身置于岩堆与基岩接触面处。如属不稳定的岩堆,隧道应内移置于基岩中,并留有足够的安全厚度。g.隧道穿过泥石流沟床下部时,应使洞身置于基岩中或稳定的地层内,并保证拱顶以上有一定的安全覆盖厚度。如采用明洞方案时,明洞基础应置于基岩或牢固可靠的地基上,明洞洞顶回填应考虑河床下切和上涨以及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并加不小于 0.5m 的安全覆盖厚度。h.隧道通过岩溶地区时,宜选择在难溶岩的地段和地下水不发育的地带。力求避免穿越岩溶严重发育的地下溶洞、地下水富集区、地层松软地带及地质构造破碎带等地段,尽量避开易溶岩与难溶岩的接触带;不能避开时,宜选择在较狭窄、影响范围最小处,以垂直或大角度穿过。i.隧道一般应尽量避开流砂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选择其范围最小且相对稳定地段以短距离通过,并提出合理可行的工程处理措施,以确保施工和行车安全。第四纪堆积层一般松软易坍,对施工极为不利,一般应避开;当隧道部分洞身无法避开时,应选择影响范围最小的地段通过,并按其性质和地下水情况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j.隧道尽量避开结构松散的冰碛层;必须通过冰碛层时,宜选择结构相对密实、影响范围最短的地段通过。k.隧道宜避免穿越煤系地层和瓦斯含量较高的地带;当必须通过煤系地层时,力求隧道有一定厚度的隔层,或以大角度横穿,尽量减少其影响长度。l.黄土地区隧道,应尽量避开有地下水活动、陷穴密集、冲沟发育、地层不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段,宜选择在无地下水活动、密实稳定、远离陷穴群体的地段通过。m 多年冻土地区,由于受冻脹、融沉、热融滑坍等多种特殊物理地质现象影响,隧道洞身应避免穿过地下冰及地下水发育的地带,不能避开时,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n水库地区隧道位置,应避开受水库充水及消水影响易于发生坍塌病害的松散、破碎地带,选择在稳定的基岩或坍岸范围以外的稳固地层内。O隧道通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在 0.10g 以上的强震区时,必须避开发震断层带,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修建。p对于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堆积厚度等工程地质条件较差的傍山偏压隧道,宜往里靠,增长隧道,避免短隧道群。q对于沿河傍山隧道应避开山体失稳、严重滑坡、崩塌、错落、岩堆等不良地质,并须考虑河流冲刷变化,隧道位置一般宜往内靠。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r隧道宜避开高地应力区,不能避开时,洞轴宜平行最大主应力方向。1223 水下隧道位置的选择 a.应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尽量选在古老的岩浆岩或沉积岩等比较坚硬、连续沉积或岩相相对稳定的岩层中。在选定轴线时,应尽量避开大断裂破碎带、不整合接触带以及软弱夹层地带,严禁水下隧道轴线走向和断层走向一致,当避开有困难时可垂直通过大断层。隧道轴线尽量选在岩体完整、岩性坚硬、无溶洞、无断层破碎带以及河床冲刷后淤积的覆盖层较薄而又无大冲沟的地段。b.应尽量选择在厚层状隔水层或含水较少的不透水地层中通过,隧道应避免通过地下水中含有对混凝土有危害的盐类和腐蚀性物质。c.水下隧道宜选在河床顺直、河道较窄、河水较浅又无深槽的地段;若难满足上述条件,则应考虑河幅宽窄与河水深浅的相互关系,作多方案比较。d.隧道宜选在两岸山体整齐、河床段引道线形顺直、接线方便、河床水域相对稳定的地段,避免穿越支沟、小河和古河道。e.宜选择在水压小、易处理的水域下通过,避免通过地质条件复杂、涌水、涌泥、涌砂石的地层。f.水下隧道应避开地震区;当通过时,在隧道地段应采取加强措施。1224 洞口位置的选择 a.接近主洞口的道路工程量要小,尽量少破坏地形地貌。b.平原地区隧道洞口不应选在河堤内,要设置在堤外,地形不允许时应构筑人工建筑物,采取防护措施。c.隧道洞口位置应隐蔽,两个主隧道口应不同朝向,一般应相距较远,主隧道口外有屏障、山体稳定、岩层完整、施工方便、与洞外接线合理,不留病害。d.洞口应尽量避开不良地质地段,选择在山坡稳定、覆盖层薄、无不良地质处通过;在地形、地质条件不利时宜早进洞、晚出洞、不留后患,具体要求如下:a)隧道洞口应选择在山坡稳定、地质条件较好处,不应设在偏压很大及严重不良地质地段,宜避开排水困难的沟谷低洼处。b)位于悬岩陡壁下的洞口,一般不宜切削原山坡。当坡面及岩顶稳定,无落石或坍塌可能时,可贴壁进洞。避免在不稳定悬岩陡壁下进洞,否则应延伸洞口接以明洞,其长度宜延伸到坍落可能影响的范围以外 3m5m,或采取其他措施,保证运营安全。c)对于层面不稳定的岩层,开挖后容易引起顺层滑动或坍塌的地段,宜早进洞。否则,应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防止病害。d)在漫坡地段选择洞口位置时,应结合洞外路堑地质、弃渣处理、少占农田、填方利用、排水条件及有利施工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e)隧道洞口应避开居民点,当不能避开时应考虑施工爆破对人身及房屋等设施的 影响和采取环境保护措施。f)黄土地区隧道的洞口,应避免设在冲沟、陷穴附近,以免引起洞口坡面产生冲蚀、泥流或坍陷等病害。在无地下水、密实、稳定的老黄土地区,除洞外有填方要求,经全面研究可适当的挖深进洞外,一般不宜挖深进洞。g)地震区隧道洞口位置,不应设在受震后易于产生坍塌、滑坡、错落等不良地质处;宜选择在对抗震有利的地貌、地质处。h)隧道洞口的边坡、仰坡必须保证稳定,其高度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来确定。一般洞口中心开挖深度及边坡、仰坡开挖高度,宜控制在表 1.2.2.4的数值之内。表 1.2.2.4 隧道洞口开挖深度、高度建议值 围岩分级 硬岩 硬岩 软岩 硬岩 软岩 硬岩 软岩 土 土 土 洞口中心开挖深度(m)1416 1416 1012 1416 1012 1012 68 68 68 6 边 坡、仰 坡 开 挖 高 度2022021522025 1520 15210110110110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m)5 5 0 0 5 5 5 注:边坡、仰坡开挖高度系从路基边缘算起。当洞口位于第四纪坡积、堆积等覆盖层时,宜顺等高线贴坡进洞。不应采取清方的办法缩短洞口,以免山体失稳。i)隧道洞口的中线宜与地形等高线正交或接近正交。如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要尽量以大角度斜交进洞,并按下列规定处理:(a)当围岩为级及以上者,可采用斜交进洞其洞门端墙与线路中线交角不应小于 45。(b)岩石坚硬完整、不易风化者,可随天然地势进洞。(c)在松散地层中,不宜采用斜交洞口。(d)对岩层破碎、整体性差、斜交角度小的地段,应考虑延长隧道,修建明洞式洞口。j)据隧道洞口地形、地质条件及排水等要求,需修建明洞(或棚洞)接长时,洞口应尽量设在山坡无病害的地方;不宜在滑坡、岩堆、泥石流等地段内修建。k)严寒地区(包括多年冻土和积雪地区)的隧道洞口,应避开易产生热融滑坍、冰椎、冰丘、第四纪覆盖层及地下水发育的不良地质地段;一般宜早进洞出洞,尽量少破坏山坡。123 交通隧道勘察工作流程图:勘察策划 接受任务 人员配备 机具配备 出工准备(收集资料)勘察输入 勘察任务书(或合同)隧道方案比较、洞口位置的选择 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规程 勘察实施 开工准备(熟悉资料、现场踏勘)外业勘察工作 资料整理、文件报告 资料检查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开工检查 经常性检查 中间检查 验收前检查 验 收 资料验收(验收报告)勘察输出 1.2.4 工程地质调查与测绘 调查、测绘的内容:a.查清洞址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体中主要结构的类型、特征和组合关系,断层的位置、产状、间距、充填、含水、胶结情况以及不同产状节理的组合情况;b.土质洞室重点是查清地貌形态,土的成因类型,结构成分,密实程度,潮湿程度以及沟谷类型、发育程度、斜坡形态、稳定程度等;c.查明洞口、洞身是否通过煤层、矿体、采空区、气田、膨胀岩土地层、有害气体及富集放射性物质的地层等;d.查清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的类型、规模及其分布,并评价其对洞室的影响,特别是对洞口及边仰坡的影响;e.查清洞室通过地段的井、泉情况,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判明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位、变化幅度、补给、排泄及动态情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预测洞身最大及正常分段涌水量,并取样做水质分析,确定地下水对混凝土及钢结构的腐蚀性;f.对于深埋交通隧道应预测洞身地温情况,深埋与构造应力集中地段:对坚硬、致密、性脆岩层应预测岩爆的可能性;对软质岩层应预测围岩大变形或蠕变变形的可能性;g.对于旁山隧道,外侧洞壁较薄时,应预测偏压的危害性;h.接长明洞地段,要查明明洞基底的工程地质条件;i.长大交通隧道应查明横洞、平行导坑、斜井及竖井等辅助坑道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j.除上述各项外,水下隧道尚应重点调查与测绘以下内容: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a)查明隧道附近水域常水位、洪水位、水面宽、水深、流量、流速、水质、含砂量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补排关系和随季节变化规律等情况;(b)查明隧道通过地段的含水层、隔水层分布规律,所受地表水压力、方向、地下水类型、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等。必要时,可填绘水文地质图;(c)查明地表水水域下面水底的地形、地貌、岩性、侵蚀与沉积特征和随季节变化的规律;(d)水下隧道调绘范围:长、大水下隧道一般应在预选轴线的上、下游各长5km,两岸各宽 3km5km 的范围内进行,比例尺 1:10001:2000;短隧道以 2km3km 为宜;(e)查明已有水库、水电站、水利设施等情况还应收集水利、水电方面近期或远期规划中拟建或在建项目资料,水下隧道尽可能避免修建在水库或水电站底下;(f)查明高层建筑、交通设施的在建和拟建项目,做到水下隧道修建和交通、城建等大型建设项目相协调;(g)水下隧道的调绘重点应放在水文地质调绘工作上,应对地表水、地下水进行调绘,作出涌水量评价,提出工程方案和工程措施的意见。1.2.5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 1.2.5.1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根据不同的勘察阶段选择适宜的遥感图像种类和比例尺。认识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征、不良地质形态、规模,特殊岩土分布范围等自然特征,也可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对区域地质条件或不良地质进行稳定性动态分析。1.2.5.2 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结果应在野外进行现场实地核对。1.2.5.3 复杂的山区,宜采用多片种,多层次的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和必要的计算机图像处理。解译成果应编制遥感图像地质解译图。必要时宜编制卫星影像图及航空遥感图像略图。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2.6 勘探与测试(见表 1.2.6)表 1.2.6 勘 探 与 测 试 勘 察阶 段 勘 探 测 试 物 探 钻 探 (含探洞)室内试验 原位测试 初 步 勘 察 采用浅层地震剖面仪、地质雷达、瑞雷波法、高密度剖面法或其它有效方法,圈定隐伏断层构造破碎带、采空区、岩溶等不良地质范围。查明基岩埋深,划分风化带。必要时采用地震 CT或电磁波 CT测试。勘探点宜沿洞室外侧交叉布置,间距 100200m,采取试样与原位测试孔不宜少于勘探孔总数的 2/3,控制性孔深,对岩体质量等级为、级的岩体宜钻入洞底设计高程下 13m;级岩体宜钻入洞底设计高程下 35 m;、级岩体和土层,其钻探深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如遇暗河、岩溶及其它不良地质时,另外研究确定。海底隧道,开挖探洞进行测绘、试验等工作。复杂交通隧道钻孔数量一般不少于 3 孔,特长交通隧道,一般可 500m 一孔或按地貌单元布孔。水下隧道一般 100300m 一孔,呈梅花形布置。每一主要岩层与土层均要取样。除天然含水量、天然孔隙比、天然密度、液塑限、稠度(液性指数)塑性指数等一般项目外,尚应试验岩石吸水率、饱和抗压强度、抗剪强度、软质岩的软化系数。膨胀性试验,黄土湿陷系数,当有地下水时,应采取水样试验。必要时可进行孔内弹性波或声波测试。当洞区内存在有害气体或地温异常时,应进行有害气体成分含量或地温测定;对高地应力地区,应量测地应力。土质隧道应结合钻孔进行动力触探和静力触探测试。遇地下水时,进行水文地质试验,求得水文地质参数。详 细 勘 察 采用浅层地震法和孔间地震 CT 或孔间电磁波CT 测试等查明基岩埋深,岩石风化程度,隐伏体(溶洞、破碎带、人工坑洞等)的位置。钻孔中弹性波测试,提供围岩类别,评价岩体的完整性。勘探点在洞室中线外侧 68m 处交叉布置,山区地下洞室按地质构造布置且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 50m;城市地下洞室的勘探间距:岩土变化复杂的场地宜小于 25m;中等复杂的宜为 2540m;简单的宜为4080m。采集试样和原位测试孔数量不应少于勘探孔总数的 1/2。一般性钻孔钻至基底设计高程以下 15 m;控制性钻孔深度,可按初步勘察要求办理。为了获得研究支护参数等与设计、施工有直接联系的情报,必要时也可进行探洞调查;交通隧道钻孔布置和数量应视地质复杂程度而定。一般对隧道洞身、洞口应布置钻孔;地质复杂长度大于 3000m 的隧道洞身应按地貌单元布孔,查明地质条件,主要地质界限。重要的不良地质、特殊岩土地段应有钻孔控制。公路隧道要求:地质复杂的中隧道,一般不少于 5 孔,长、特长隧道适当加密,一般钻孔布置在洞身低凹部位与探明构造破碎带及岩溶等不良地质勘探综合考虑。水下隧道沿轴线两侧 2040m 布置,呈梅花形排列,纵向孔间距 50100m。沉管法施工时,一般孔深钻至河底下 3040 m;其它方法施工,一般超过隧道底部 20 m;地质特别复杂时,可超过隧道底部 50 m。除满足初勘的要求外,对城市地下洞室尚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下列试验:采用面热源法或热线比较法,进行热物理指标试验,计算热物理参数:导热系数、导温系数和比热容。当需提供动力参数时,可用压缩波波速 VP和剪切波波速Vs计算求得。必要时可采用室内动力性质试验,提供动力参数。除满足初步勘察要求外,对城市地下洞室尚应采用承载板边长为 30 的载荷试验,测求地基基床系数.土洞洞室采用旁压试验,求出土的旁压模量。遇地下水时,进行水文地质试验,取得水文地质参数。地震区,土质浅埋洞室应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以确定可液化土层的存在。1.2.7 各勘察阶段需提供的资料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2.7.1 可行性研究勘察需提供资料 a.勘察报告书正文:(a)自然地理概述:含工程概况、工作方法及所在地区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b)区域构造及区域稳定性分析评价;(c)控制地下工程、建筑物方案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现象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和施工、使用(运营)条件等;(d)建筑材料及运输条件等;(e)从岩土工程方面对各方案提出比选意见;(f)平面布局方案及结论意见;(g)问题与建议:包括解决的问题及对下阶段工作的建议。b.附件、附图:(a)各方案工程地质图(1:50001:10000);显示地下建筑物各方案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等;(b)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垂直 1:2001:500;水平 1:20001:5000);显示地下建筑物所处山体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情况,据以决定洞身支护类型和施工方法;(附简要地质说明)(c)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2001:500);当建筑物处于不良地质地段,为了解围岩特征,供衬砌设计、洞口设计和研究施工方法用。对覆盖薄的地段,受河流冲刷,水库坍岸影响,所用方案均应附此图;(d)各种测试成果表和各种调查成果表。1.2.7.2 初步勘察需提供的资料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a.勘察报告书正文:a)前言:包括委托和承担单位,勘察依据,工程概况,任务要求,起讫时间,工作情况,完成的项目与工作量;b)自然地理概况:含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c)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现象;d)方案比选及推荐最佳方案;e)选定的方案情况:(a)洞口位置,轴线长度,防护层厚度,工程量和施工条件;(b)水电、交通、建材、占地、拆迁移民情况;(c)场址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问题;(d)山体稳定性评价和围岩分类;(e)预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防治措施;(f)建场条件及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g)存在问题及对下阶段工作的建议。b 附件、附图:(a)综合工程地质图(1:20001:5000);显示建筑物各方案位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及环境工程地质问题;(b)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垂直 1:200;水平 1:2000);显示地下建筑物轴线纵向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情况;(c)洞口、洞身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200);复杂交通隧道,必要时做;(d)隧道区域构造地质图:(根据需要酌定)显示隧道地段内区域地质构造。用于长大复杂交通隧道;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e)隧道地段水文地质图(1:10001:5000);用于长大交通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做;(f)隧道辅助工程纵断面图(根据需要酌定);用于长大交通隧道。需要时做;(g)隧道辅助工程横断面图(1:2001:500);用于长大交通隧道,必要时做;(h)岩土试验成果表及各种调查表等;(i)调查、勘探、测试原始资料等。1.2.7.3 详细勘察需提供的资料 a 勘察报告书正文:(a)前言:包括委托和承担单位,勘察依据,工程概况,任务要求,起讫时间,工作情况,完成的项目与工作量等;(b)自然地理概况、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地震等;(c)地层岩性,岩石风化带,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和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d)地质构造,褶皱、断裂特征与力学性质,节理裂隙统计数据,岩体完整性划分;(e)水文地质条件;(f)围岩类别的划分与有关参数的建议;(g)不同阶段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h)主要岩土工程问题,专项试验研究综述,采取对策及建议,对洞口、轴线位置、平面布局及支护设计方案的建议,对施工方案与注意事项的建议。b.附件、附图:(a)工程地质图(1:10001:2000);显示地下建筑物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层产状、(或节理、片理)、地层分界线、水文地质情况等;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b)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垂直 1:1001:200;水平 1:10001:2000);显示整个建筑物埋置深度内,洞身分段地质、(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地质构造、节理情况、风化界线等)水文地质及围岩类别等情况;(c)洞口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1001:500);显示洞口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等情况;(d)洞身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1001:500);当洞身外侧或洞身覆盖过薄或位于不良地质地段,应做此图;(e)明洞边墙墙址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垂直 1:1001:500,水平 1:2001:2000);用于交通隧道,必要时做;(f)明洞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501:200);用于交通隧道,必要时做;(g)洞口工程地质图(1:2001:500);用于交通隧道,图上应显示地形、地物、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地层分界线、地下水露头等;(h)洞口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显示洞口地形、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当洞口有沟谷、陡岩、堆积层等时,应包括在图上,本图用于交通隧道;(根据需要酌定)(i)辅助坑道工程地质图(根据需要酌定);用于长大交通隧道,如辅助坑道为平行导坑时,可与建筑物工程地质图合并;(j)辅助坑道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根据需要酌定);用于长大交通隧道,如辅助坑道为平行导坑时,可与建筑物工程地质纵断面图合并;(k)辅助坑道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2001:500);用于长大交通隧道,如辅助坑道为平行导坑时,可与洞身工程地质横断面图合并;(l)岩土试验成果表、测试成果表及其它成果表;(m)调查、勘探、试验原始资料等。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28 围岩分类 1.2.8.1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见 表 1.2.8.1)表 1.2.8.1 岩 体 基 本 质 量 分 级 基本质量级别 岩 体 基 本 质 量 的 定 性 特 征 岩 体 基 本 质 量 指 标(BQ)坚硬岩,岩体完整 550 坚硬岩,岩体较完整;较坚硬岩,岩体完整 550451 坚硬岩,岩体较破碎;较坚硬岩或软硬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较软岩,岩体完整 450351 坚硬岩,岩体破碎;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破碎;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较破碎;软岩,岩体完整较完整 350251 较软岩,岩体破碎;软岩,岩体较破碎破碎;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 250 注:.岩石坚硬程度按表 1.2.8.1-1划分 .岩体完整程度定量指标应采用实测的岩体完整性系数 K V 值按表 1.2.8。1-2 划分;当无条件取得实测值时,也可用岩体体积节理数 J V 按表 1.2.8.1-3确定 K V 值。.本表摘自国家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 表 4.1.1 表 1.2.8.1-1 岩 石 坚 硬 程 度 fr(Mpa)60 6030 3015 155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完整程度 完整 较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表 1.2.8.1-3 J V 与 KV 对照表 JV(条/m3)35 KV 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90 K V+30 时,应以 f r=90KV+30 和 KV 带入上式,计算 BQ 值;当 K V 0.04 f r+0.4 时,应以 K V =0.04 f r+0.4 和 f 带入上式,计算 BQ 值.1.2.8.2 铁路隧道围岩的基本分级(见表 1.2.8.2-1)表 1.2.8.2-1 铁 路 隧 道 围 岩 的 基 本 分 级 级别 岩 体 特 征 土 体 特 征 纵波速度(km/s)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单线)极硬岩,岩体完整 4.5 围岩稳定,无坍塌,可能产生岩爆 极硬岩,岩体较完整;硬岩,岩体完整 3.54.5 暴露时间长会有局部小坍塌;侧壁稳定;层间结合差的平层,顶板易坍塌 极硬岩,岩体较破碎;硬岩或软硬岩互层,岩体较完整;较软岩,岩体完整 2.54.0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小坍塌,侧壁基本稳定,爆破震动过大易坍塌 极硬岩,岩体破碎;硬岩,岩体较破碎或破碎;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或较破碎;软岩,岩体完整或较完整 具压密或成岩作用的粘性土、粉土及砂类土,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卵石土、大块石土,Q1、Q2黄土 1.53.0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有时失去稳定 软岩,岩体破碎至极破碎;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包括受构造影响严重的破碎带)一般第四系坚硬、硬塑粘性土,稍密及以上、稍湿、潮湿的碎、卵石土、圆砾土、角砾土、粉土及 Q3、Q4的黄土 1.02.0 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塌至地表 受构造影响很严重呈碎石角砾及粉末、泥土状的断层带 软塑状粘性土、饱和的粉土、砂类土等 1.0(饱和状态TB10003-2001 表 A.2.2-1表 A.2.2-3 表 1.2.8.2 7 高地应力影响对隧道围岩分级的修正 修正级别 基本分级 应力状态 极高应力 或 -高应力 或-注:围岩岩体为较破碎的极硬岩、较完整的硬岩时定为级,围岩岩体为完整的较软岩、较完整的软硬互层时定为级;围岩岩体为破碎的极硬岩较破碎及破碎的硬岩时定为级,围岩岩体为完整及较完整的软岩,较完整及较破碎的较软岩时定为级;本表摘自行业标准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TB10012-2001 J124-2001 表 E。0。2.2、表 E。0。2.3表 E。0。4 表 1.2.8.2 8 塌 方 大 小 分 级 表 塌方数量 Q(m3)300 3001000 10005000 5000 分级符号 塌方规模 小型 中型 大型 特大型 注:本表摘自行业标准铁路隧道施工规范TB10204-2002 附录 H。1。1 条文说明 1.2.8.3 公路隧道围岩分类(见表 1.2.8.3)表 1.2.8.3 公 路 隧 道 围 岩 分 类 类别 围 岩 主 要 工 程 地 质 条 件 围岩开挖后的稳定状态(坑道跨度 5m 时)围岩弹性波速度 VV(km/s)主要工程地质特征 结构特征和完整状态 硬质岩石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b60Mpa(600kgf/cm2):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节理不发育,无软弱面(或夹层);层状岩层为厚层,层间结合良好 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围岩稳定,无坍塌,可能产生岩爆 4.5 硬质岩石Rb30Mpa(300kgf/cm2):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有少量软弱面(或夹层)和贯通微张节理,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中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很少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质岩石偶夹软质岩石 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暴露时间长,可能会出现局部小坍塌,侧壁稳定,层间结合差的平缓岩层,顶板易塌落 3.54.5 软质岩石Rb30Mpa(300kgf/cm2):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节理不发育;层状岩层为厚层,层间结合良好 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硬质岩石Rb30Mpa(300kgf/cm2):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发育,有层状软弱面(或夹层),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尚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薄层或中层;层间结合差,多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软质岩石互层 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小坍塌,侧壁基本稳定,爆破震动过大易坍 2.54.0 软质岩石Rb=5 Mpa30 Mpa(50 kgf/cm2300 kgf/cm2):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层状岩层为薄层、中层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 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硬质岩石Rb30 Mpa(300kgf/cm2):受地质构造影响很严重,节理很发育;层状软弱面(或夹层)已基本被破坏 呈碎石状压碎结构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有时失去稳定 1.53.0 软质岩石Rb=5 Mpa30 Mpa(50 kgf/cm2300 kgf/cm2):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发育 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土:1.略具压密或成岩作用的粘性土及砂性土 2.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卵石土、大块石土 3.黄土(Q1、Q2)1.呈大块状压密结构;2、3.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石质围岩位于挤压强烈的断裂带内,裂隙杂乱,呈石夹土或土夹石状 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 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会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至地表 1.02.0 一般第四系的半干硬硬塑的粘性土及稍湿至潮湿的一般碎、卵石土,圆砾,角砾土及黄土(Q3、Q4)非粘性土呈松散结构粘性土及黄土呈松软结构 石质围岩位于挤压极强烈的断裂带内,呈角砾、砂、泥松软体 围岩极易坍塌变形、有水时土砂常与水一齐涌出,浅埋时易坍至地表 6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节理不发育,无软弱面(或夹层);层状岩层为厚层,层间结合良好 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围岩稳定,无坍塌,可能产生岩爆 硬质岩石(fr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理较发育,有少量软弱面(或夹层)和贯通微张节理,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中厚或厚层,层间结合一般,很少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质岩石偶夹软质岩石 呈大块状砌体结构 暴露时间长,可能会出现局部小坍塌,侧壁稳定,层间结合差的平缓岩层,顶板易坍落 软质岩石(fr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轻微,节理不发育;层状结构为厚层,层间结合良好 呈巨块状整体结构 硬质岩石(fr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较重,节理发育,有层状软弱面(或夹层),但其产状及组合关系尚不致产生滑动;层状岩层为薄层或中层,层间结合差,多有分离现象;或为硬、软质岩石互层 拱部无支护时产生小坍塌,侧壁基本稳定,爆破震动过大易坍塌 软质岩石(5 M

    注意事项

    本文(地下洞室岩土工程勘察复习进程.pdf)为本站会员(c****3)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