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重点字词解析2(共10篇).doc
-
资源ID:93368307
资源大小:100.50KB
全文页数:11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3.8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高中语文2024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重点字词解析2(共10篇).doc
高考文言文阅读训练重点字词解析1.魏收改武学文魏收年十五,颇已属(写)文。及(等到)随父赴边,好(爱好)习骑射,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调之曰:“魏郎弄戟(j)多少?”收惭(惭愧),遂折节(改变志向,努力读书)读书。夏月,坐板床,随树阴讽诵,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停,此指懈怠)。以(凭借)文华显。(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注释 魏收:北齐人。荥(xí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调:嘲笑。(夏月:夏季。讽诵:背诵。文化常识“戟”及其他。上文郑伯嘲笑魏收说:“魏郎弄戟多少?”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思考与练习1.解释:及_ 辍_2.翻译:颇已属文欲以武艺自达积年,板床为之锐减以文华显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A.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B.因此跟随别人读书;C.于是埋头读书; D.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参考译文】魏收十五岁,已经很能写文章。等到随同父亲到边关 爱好练习骑马射箭, 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荥阳郑伯和他开玩笑说 : “魏郎你用的戟多少重啊 ”魏收很惭愧, 于是回过头来读书。夏季,坐在木板床上 ,跟随着被树遮蔽的影子移动背诵书。经过好多年, 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而精力充沛不懈怠。( 后来 ) 他凭借凭文章华丽而闻名于世 。【参考答案】 (1)等到 停,此指懈怠(2)很能写文章。 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 凭文章华丽面著名。 (3)A 2.申屠敦之鼎洛阳布衣(平民)申屠敦有汉鼎一(定语后置),得于长安深川之下(状语后置)。云螭斜错,其文(花纹)烂如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指代鼎),呼金工(工匠)象(模仿)而铸之。淬以奇药,穴(打地洞)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已化(变化),与敦所有者略类(大体相似)。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把.当做宝)之,飨宾而玩(欣赏)之。敦偶(恰巧)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东西)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很像,非常相似)是,第(只是)不知孰(谁)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依次)咸曰:“是诚(确实)非真也。”敦不平,辨数不已(停)。众共折辱之,敦噤(闭口)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权势)之足(足够)以变(改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这样)。”(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注释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云螭(ch)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淬(cuì):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折辱:挖苦。文言知识 说“诚”。“诚”可指“诚实”、“诚心”。如“心诚则灵”,又如“无诚意则去”。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思考与练习1、解释:布衣_焉_象_穴_ 略类_第_孰_ 次第_已_噤_2.翻译: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其形酷肖是: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士之于文亦然:3.本文主题思想是 【参考译文】 洛阳有个平民叫申屠敦的有一个汉朝的鼎, 是在长安的一个深深的山谷底下得到的。这个鼎外形 云和螭互相掩映交错 花纹斑斓。西边有个姓鲁的人看见了这个鼎非常喜欢 ,找了铸金的工匠仿照它的样子铸一个鼎。铸的时候浸泡在稀奇的药水中冷却, 还在地下挖了个洞埋了三年。泥土和药水都腐蚀着鼎 ,铜的本质已经产生了变化, 和申屠敦的大体相似了。一天, 鲁生把鼎献给了一个有权势的贵人, 贵人很珍视这个鼎, 宴请宾客并赏玩这个鼎。申屠敦恰巧也在宴席上 ,心里知道这是鲁生的东西, 于是就说 “我也有一个鼎, 外形跟这个很像, 只是不知道哪个是真的。”权贵的人请他把鼎拿来让他辨别, 权贵人看了很久说 “不是真的。”那些宾客一个接一个地都说 “确实不是真的。”申屠敦忿忿不平, 争辩个不停。大家都挖苦嘲笑申屠敦, 敦就不敢说话了, 回去感慨地说 “我经历这事之后才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了。”龙门子听了笑着说 “敦认识的有什么晚的, 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啊。”【参考答案】(1)平民 指代汉鼎 模仿 打地洞 大体相同 只是 哪个 依次 停 闭口 (2)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它的形状极像这鼎。我经历这事之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 3.强弱之辩夫(句首发语词)强不自强,因(依靠)弱以奉强;弱不自弱,因强以御弱。故弱为强者所伏(制服)(被动句),强为弱者所宗(推崇),上下相制(互相制约),自然之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难道)壮勇之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担心懦弱)之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金属)者,天下之至(最)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接);水虽柔矣,斩(斩断)之而不可以断(断开);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其弱也。(选自唐.罗隐两同书)注释 奉:尊重。此指陪衬。御:支配,此指显出。辍(chuò):停。此指消除。文言知识“然则”及其他。“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又,“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如“于是暴雨,人皆避之”,意为在这时候突然下雨,人们都躲雨了。思考与练习1.解释:夫_宗_金_至_2.翻译:岂怯懦之谓耶?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参考译文】 强的不是自己很强 ,由于依靠弱陪衬出它的强 ,弱的不是自己很弱, 由于依靠强显出它的弱。所以弱被强制服, 强被弱推崇 彼此互相制约, 这是自然的道理。既然这样, 那么所谓强者, 难道说的只是学生版健壮勇敢的人吗? 所谓弱者, 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怯懦的人吗? 可见在于有德 ,不在于有力。金属是天下最刚强的 ,水是天下最柔软的。金属虽然刚强, 折断它却不可以续接 水虽然柔弱, 斩断它却不可以使它断开, 那么水的柔弱能成就它刚强的一面 ,金属的刚硬不会消除它柔弱的一面。 【参考答案】(1)句首发语词,无义 推崇 金属 极(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3)强与弱是相对的4.诸葛亮传略亮少有逸群(出众,超越常人)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认为.与众不同)焉(之)。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于)荆州(省略句)。躬(亲自)耕于野(状语后置),不求闻达(声明显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特殊的才能),乃三顾(拜访)亮于草庐之中(状语后置)。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失掉权柄势力),众寡(少)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提出)奇策(奇特的计谋),身(亲自)使孙权,求援(于)吴会(省略句,状语后置)。权既宿(平素,一向)服仰(敬佩,佩服)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能够)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任命)亮为丞相。(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扰乱:动乱。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刘琮:刘表之子。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吴会:吴国。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文化常识“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无青州、梁州。上文所说的荆州与益州(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思考与练习1. 解释:2.少_逸_殊量_纳_既_拜_2.翻译:时人异焉: 众寡而无立锥之地:权既宿服仰备: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_之战。【参考译文】 诸葛亮年轻时有超群的才能, 英雄霸王的气概。身长八尺 ,面容相貌十分伟岸 ,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遇到汉末动乱, 诸葛亮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避难。亲自在田间耕种,不求声望显达。这是左将军刘备认为诸葛亮有特殊的才能,于是多次到草屋去拜访诸葛亮。诸葛亮十分称道刘备的杰出才能,于是结交了他, 感情深厚。等到曹操南征, 荆州刘琮把整个荆州当作礼物送给了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 ,但刘备失去了权势和地位, 人数少而且没有立足之地。诸葛亮当年27岁, 就进谏奇策, 亲自出使孙权, 向吴国求援。孙权早就敬佩刘备 ,又看到诸葛亮非常雅致, 十分敬重他, 立即派兵三万人来帮助刘备。刘备能够用兵于赤壁之战打败曹军, 乘胜攻下曹军 ,江南都平定了, 后来刘备又向西攻打益州。益州充实之后, 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刘备称帝 ,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参考答案】 (1)年轻时 超出特殊的才能 交 已经 任命(2)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孙权早就敬佩刘备。(3)赤壁5.千轴不如一书柳开少好任气,大言凌物(傲视他人)。应举时,以文章投(赠)主司于帘前(状语后置),凡(共)千轴,载(装载)以独轮车(状语后置)。引试日,衣(穿衣)襕自拥(推着)车入,欲以此骇(使.害怕)众取名。时张景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选拔)景优等。时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文章)。”(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柳开:北宋人。任气:任性气盛。应举:参加科举考试。主司:主考官。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引试:面试。襕(1á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张景:柳开的学生。文言知识说“物”。宇宙中客观存在的都称“物”。山、水、书、衣、车等人们视为“物”。那么“人”是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音同义词。思考与练习1.解释:少_凡_擢_2.翻译:唯袖一书帘前献之2.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中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参考译文】柳开年轻时很任性气盛,说大话傲视他人。参加科举考试时 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把文章投赠给主考官, 一共有一千轴, 用独轮车装着。面试那天, 柳开穿着圆领大袖外套亲自围裹着车进入 考场, 想要用这方法使其他人害怕来取得功名。当时有个人叫张景很能写文章而且有名气, 他只袖藏了一篇文章在考官办公处的门前进献了它 。主考官非常称赞欣赏张景的文章, 提拔张景为优等。当时有人为了这件事说 “柳开的一千轴书卷, 比不上张景的一篇文章。” 【参考答案】(1)年轻时 共 选拔 (2)只用袖子装了一篇文章献给主考官。(3)质与量的问题 6.答苏迈书辱(谦辞,承蒙)书勤恳千万,观(看)所自道从学就仕(做官),而知病(苦恼)之所在。窃(谦辞,私下)窥公学问(好学求问)之意甚美,顾(只是)既在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究竟)何时(什么时候)得自在,饱(足,充分)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担任)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之于)鞍乘之间耳(状语后置)。(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注释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回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自道:自己所说。文言知识说“顾”。“顾”解释为“看”、“回头看”、“拜访”等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它另外两个义项要特别注意:一、指“只是”、“但”。上文“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意为只是自身已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又,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又,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上述两例中的“顾”,也解释为“只是”。二、指“反而”、“却”。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思考与练习1.解释:病_窃_学问_2.理解:“从学就仕”是分别指_与_3.理解:“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指_与_4.翻译: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5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_是_所说。【参考译文】 您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 看了您自己所说的从师学习和做官的事, 就知道您的弊病的所在之处了。我体察了您学习询问的用意非常美好,只是自身已经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 ,阅读书籍的时间又少, 然而人的一生又什么时候能够自由自在 ,有充分的闲适散淡呢? “三人同行, 肯定会有我的老师” ,这是担任州官或县官的拜求老师的方法。阅读书籍的时间 也是从骑马乘车出行的时间中抽取的罢了。 【参考答案】(1)苦恼 谦辞,私下 好学求问(指学习态度)(2)求学问做官(3)骑马 坐车 (4)人生到底何时能自由自在,并有充分的闲散时间呢?(5)论语 孔子 7.蒲松龄之妻五十余犹(还)不忘进取。孺人止(劝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如果)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松龄善(认为.善)其言。顾(看)儿孙入闱,褊心不能无望,往往情见(现)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巴结,讨好)以先兆,亦若罔(无,没有)闻。松龄笑日:“穆如者不欲作夫人耶?”答曰:“我无他长,但(只)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回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耶?”(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注释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孺(rú)人:妻子。台阁:宰相。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入闱:参加科举考试。褊(bin)心:私心。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夫人:此指贵夫人。觖(jué)望:不满意。文言知识说“显”。显”是个多义词。一、指“明显”、“显著”。成语有“显而易见”。二、指“高贵”。上文“倘命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所谓“显宦,即是显贵的高官。三、指“显出”、“表现”。如“大显身手”。四、旧时对先人的美称。如“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死去的母亲)。思考与练习1.解释:快_罔_但_2.翻译: 君勿须复尔: 松龄善其言乎词:往往情见:或媚以先兆: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_;“自顾有何功德”中的“顾”,解释为_【参考译文】 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妻子劝止他说 “你不要再这样干了。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 ” 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 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 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 而妻子淡漠处之。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 ,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蒲松龄笑着问 “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 ” 她回答说 “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 一个孙儿能继香火 ,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 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 。” 【参考答案】 (1)快乐 同“无” 只 (2)你不必再这样干了!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 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3)看到回顾8.杭世俊喜博先生一岁(年)必两归钱塘。归后无事,或(有时)携钱数百与里中(家乡,乡里)少年博(赌博)(于)望仙桥下(省略句,状语后置)。时钱文敏视学(于)浙中。一日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中望见先生短葛衣(葛布制成的粗布衣服),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兴致正浓)。文敏即出舆揖(拱手)日:“前辈在此乎?”时先生以扇自障(遮掩),业(已经)知不可避,即回面话曰:“汝已见我耶?”文敏曰:“正诣(到)宅谒(拜见)前辈耳。”曰:“吾屋舍甚隘(小),不足容(容纳)从者。”文敏固(坚持)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返回)。文敏去(离开),诸少年共博者始从桥下出,惊问日:“汝何人?学使见敬若此?”曰:“此(这是)我衙门中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注释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舆(yú):轿子。学使:即“视学”。文言知识说“固”。“固”是个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一、指“坚固”。如成语“固若金汤”。二、指“坚持”。上文“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其中两个“固”均指“坚持”、“坚决”。三、指“本来”、“诚然”。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四、指“岂”、“乃”,表反诘。如“仁者固如此乎?”意为有仁慈心肠的人难道会这样吗?思考与练习1.解释:或_博_酣_揖_业_却_反_2.翻译:张盖往访先生: 正诣宅谒前辈耳: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3.选择:上文“学使见敬若此”中的“见”有以下解释,哪一项是正确的? _ 指代“你”;看见;被;同“现”。【参考译文】 杭世俊一年必然回钱塘两次。归家以后无事 ,有时拿着数百铜钱与家乡中的少年在望仙桥下赌博。当时钱文敏以视学身份在浙江视察学校。一天正值酷暑, 钱文敏正要到宅子去拜访杭世俊。踏过桥下钱文敏从轿子里看见先生穿着短衣, 手拿着芭蕉扇与各位少年赌博兴致正浓。钱文敏立刻走出轿子拱手说 “前辈是在这里吗 ”当时先生用扇子遮住自己, 却已经知道不可以躲避了, 立即转过脸说 “你已经见到我了吗 ”钱文敏说“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 杭世俊说 “我的家很小, 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钱文敏坚持想要前往, 杭世俊坚持推辞他。钱文敏才寻找原路返回了。钱文敏离开后各位一起赌博的少年从桥下走出, 吃惊地问道 “你究竟是什么人,学使如此尊敬你 ” 杭世俊说 “这是我衙门中后辈。”就不告姓名离开了。 【参考答案】(1)有时 赌博 兴致正浓 拱手 已经 推辞同“返”(2)坐轿子前去拜访杭世俊。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3)A 9.答李几仲书天难生于才,而才者须学问琢磨(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炼),以就(成就)晚成之器(大器晚成),其不能者,则不得归怨于天也。世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颓废)惰(懒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的人也。凡为足下道者,皆在中朝时闻天下长者(德高望重)之言,足下(你)以为然(对的),当继此有进(越过)于左右。(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注释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中朝:朝廷中。文言知识说“就”。“就”在文言中多作动词用。上文“以就晚成之器”中的“就”,解释为“成”或“成为”。“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走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事不就”,即事不成。思考与练习1.解释:长者_然_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4.翻译:其自废惰欤: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A.当继续给你写信;B.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C.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D.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参考译文】 天才不是天生的,但才子是需要仔细思考潜心钻研,以成就相对较晚的大器不能成材的,不能去怨恨上天,现实世界需要人才, 但是人才未必被任用,可君子不曾因为不被任用就荒废学问 那些自己荒废的人,就不能归咎于现实世界了,凡是能够被你称道的人,都是那些在中朝的时候有机会听到了那些年长的有学识与德行的官员的言论的人,你如果也觉得是这样的话,应该借这次机会把他们调到你的身边去帮助你 。 【参考答案】(1)德高望重的人 对的(2)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炼 (3)大器晚成(4)那些自暴自弃与懒惰(的人)。(5)D 10.黄庭坚论书法幼安弟喜作草,携笔东西家,动辄龙蛇满壁,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来求法于老夫(状语后置)。老夫之书(书法),本无法(章程)也,但(只是)观世间无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横亘)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好)拙(差)与人品藻讥弹,譬如(如同)木人舞中(符合)节拍,人叹其工(技巧),舞罢则又萧然(悠闲潇洒)矣。幼安然(认为.对的)吾言乎?(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注释 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草:草书。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蚋(rul):一种吸血的小虫。品藻讥弹:评论好坏。木人:木偶人。文言知识说“工”。“工”指“工作”、“工匠”、“工艺”,古今同义。而它在文言中又指“好”、“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思考与练习1.解释:法 已 拙 中2.翻译:未尝一事横于胸中 幼安然吾言乎?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什么?【参考译文】我的弟弟幼安喜欢写草书,拿着笔到别人家里的墙壁上乱写乱画,把人家的墙壁差不多都写满了, 因此大家都称他为“草圣” 名声几乎传遍了江西。他来向我请教写毛笔字的诀窍, 但我平常写字本来是没有什么诀窍的。然而世间的万事虽然纷繁错杂, 如同蚊子聚集起来又飞散开去 ,但我从来不让他们横亘在我的心中以乱了真气, 所以我写字是不在乎笔墨的 ,碰到什么纸都可以写 把纸写完尽兴就可以了 ,也不在乎是写得好还是写得坏, 不在乎别人的品评与讥讽。就如同木人舞和着节拍, 人们都惊叹他的高超的技巧, 结束后表演者和观众就又都一切如前。幼安你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吗 ? 【参考答案】 (1)章程 停 差 符合(2)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3)字写得好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