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doc
-
资源ID:93369039
资源大小:158.51KB
全文页数:11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7年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语文教案.doc
小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高庙王第一小学(收集自网络)长江之歌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二、教材说明: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三、教学时间:两课时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二、初读指导。1、自学生字词。(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2、检查处学效果。(1)出示词语: 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荡涤:洗涤。尘埃:尘土。磅礴:气势盛大。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 乳汁哺挽涤埃灌溉2、指导写字:乳:左右基本等宽。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二、指名朗读课文。三、精读训练。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人母亲的情怀。引读。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5、精读第1节:(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2)交流。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4)交流: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6、精读第2节。(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4)指导朗读第2节。(5)指导背诵第2节。四、练习朗读全诗。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3、练习朗读。五、学唱歌曲。六、作业设计:改病句。1、妈妈买了许多食品、苹果、梨子和水果。2、体育用品商店摆满足球、排球、篮球、地球仪等许多体育器具。3、爱迪生经过努力,发现了电灯。4、革命烈士十分顽固,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5、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七、板书设计:长江之歌豪迈雄壮三亚落日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文内内容。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课前准备挂图、课件、投影执笔人林中坤教学过程:改进方法第1教时一、激趣导题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的课文,板书:2、三亚落日。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的地理位置,指出三亚是观看日落的好地方,课文写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二、范读课文(要对学生提出聆听时的要求。)三、初读指导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2)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课文词语。(参考) 美妙绝伦硕大无比收敛涨溢赤朱丹彤热带风情悄然无声笑颜2、交流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涨溢 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软软(2)指名读,注意“硕”“盏”是翘舌音,“硕”的韵母是“uo”;“搔”是平舌音。(3)自主交流感兴趣的词语意思,教师视情况点拨:(以下词语意思必须掌握:)赤朱丹彤悄然无声硕大无朋美妙绝伦收敛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音、读破的句子。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3-5节)课文第1、2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学生分段、简要说说段意。四、再度课文1、自由轻读,画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然后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感悟、理解的(板书:真有诗意)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1)学生试读。(2)朗读指导:重点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3)多种形式朗读。五、写字指导六、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2、读一读,再抄写4遍。第2教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到三亚观赏那富有诗意,美妙绝伦的日落的景象。二、精读第二段过渡:在三亚看落日怎么有诗意?三亚是个怎样的地方?1、(出示投影三亚风光)自由读这一段图文结合,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集体交流。(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作者非常喜爱三亚的热带风情。)(板书:热带风情)(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三亚很美?在有关语句上作记号。交流:“蓝透了”“碧玉般”“玉屑银末般”“金灿灿”等词语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态美。“挺拔俊秀”等词语突出了椰子树的姿态美。“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2)结合课文对白鸥、椰子树和细沙的描写,展开对三亚神奇而又瑰丽画面的想象。(3)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如:“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蘸”“搔”拟人手法的运用。“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4)指导朗读,读出喜爱之情。三、精读第三段过渡:三亚的风采神奇而又瑰丽,在这样的地方观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和作者一起欣赏夕阳滑落的美景。1、自由读第3、4自然段。体会太阳滑落前与滑落时景色的不同。2、交流:(1)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板书:像孩童) 投影: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研读:a 、哪些地方写出了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红扑扑、抖落、溅出) b、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d、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景象的无限喜爱。 (2)研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夕阳滑落过程的语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在海面蹦跳轻快入水投影: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学法:a、轻读这一组句子,比较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b、指名说。(板书:像灯笼)C、指导朗读第2句。四、小结五、作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教时教学目标、1、继续精读第三段,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继续精读第三段读夕阳“在还面上蹦跳”的句子。a、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再一次”?b、作者又一次把夕阳比作了什么?c、想象夕阳“海面蹦跳”的情景。d、指导朗读。投影: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A、小组合作研究:a、品读感悟,比较这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b、第二句运用了比拟的方法,好在哪里? c、组内交流。选派代表,综合大家意见。B、大组交流。(把夕阳完全落下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板书:像跳水员)C、想象夕阳滑落的情景。D、激情赏读。(3)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看落日的神情,请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3、通读全段,再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4、指导背诵第三段。四、学习第5节1、自由轻读。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想用什么话语赞赏?五、总结全文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包含着作者对这大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2、播放课文录音,再次欣赏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观。六、作业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综合实践活动:之(1)组织学生阅读补充教材上的巴金海上日出。 之(2)从“光、色、日、霞”四个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查阅资料,进行课题研究。板书设计或教后感 像孩童2、三亚落日真有诗意像灯笼 像跳水员3烟台的海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二、教学策略的实施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烟台的海四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于是这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2、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围绕以上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2、能力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能联系课文理解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并能模仿造句。3) 读写结合介绍某一地方的海,进行课文仿写。3、情感目标: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了解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难点: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揭题:1 同学们,看见过大海吗?(板书:海)(出示句式)练习说话我看见(欣赏,游览)过的海,它。2 (出示中国地图)这是一幅地图,太平洋在我国的东南面,我国大部分的沿海城市,都是东面或南面临海。看,这是我们上海,也是东面临海3 老师要请一个同学来找个叫烟台的地方。(板书:烟台的)说说烟台哪面临海?4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感知课文1 在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读。(对海的热爱,热爱,热情)2 我们再到文中找一找句子,那句话概括了烟台的海四季的特点?(板书:冬:凝重春:轻盈夏:浪漫秋:充实忙碌)3 过渡:冬天的海为什么是凝重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的第二小节。三、重点学习第二节。1 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第二小节;用直线划出描写海的句子;圈出你要突出大海特点的词语。2 冬天烟台的海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并能重点突出你刚才圈出的词语。出示句子:3 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理由围绕“壮观、有气势、力量大”)指导朗读。(比如说,“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中的那个“气势汹汹”突出来,还有“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中“小山似的”、“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数丈高”、“雷鸣般”这些应该突出来的词语。)4 请大家看屏幕,体会烟台的海冬天的磅礴气势。再次指导朗读。5 此时烟台的人在干什么呢?(观海、拍照)6 壮观的景象指什么?壮丽的风景线说的是什么?7 小结读:烟台人民和游客并未惧怕气势汹汹的大海,而是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让我们做一回烟台人,用不畏严寒、不惧风浪的豪迈情怀来读一读。8 刚才,我们一起欣赏到了烟台的冬天的海是那么凝重,人是多么豪情。小结学习方法:<1>自由读段,圈圈画画;2欣赏读句,体会海的美,人的活动特点;四、分学习小组展开学习1 过渡:现在用学习第二小节的方法,分四人小组,完成学习春夏秋三个季节。老师给了大家一些学习建议:2 每一小组选择完成一个季节的学习。3 按上述四项内容共同完成学习活动,可以互相补充,讨论。第3自然段1) (第3自然段:抓住“嬉笑着追逐着奔向、触摸到、退了回去、扑了上来,像个顽皮的孩子”等词句,体会冬去春来,烟台的海“微波泛起”的景象。通过“脱去、驾船驶过、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词句领悟烟台人不误春时、勤劳繁忙的情景和生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幸福生活。)2) 小结:烟台人在勤劳播种,春天的海轻盈得像个顽皮的孩子,这是一片多么生机勃勃的春海啊!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抓住“凉爽和惬意、水平如镜、浮出、拖着、倒映、呢喃细语”等词语,感受夏日烟台的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夏日烟台的海常常水平如镜,宛如一个恬静、温柔的少女。”进行仿句练习)小结:这真是一幅人海相依的恬静画面,所以说夏日烟台的海是浪漫的。第五自然段(“秋天的海平添了几分充实与忙碌”这又表现在哪里呢?从“渔家驾船出海了,货轮起锚远航了”体会出秋日烟台的海清新高远的格调和渔民紧张忙碌的生活。并且能找出与前文相对照的,春种秋收)小结:这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烟台人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生活着,所以说秋天的海是充实与忙碌的。五、回顾全文:1 总结板书,配乐朗诵25小节。2 我们再次来体会作者眼中烟台的海:出示: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3 齐读,说说感受。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说是一幅画,是因为它像画一样美丽多姿;说是广阔的背景,是因为它是烟台人物质、文化生活的依托;说是壮丽的舞台,是因为它为烟台人的生存、发展、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六、总结全文:1 在作者的眼中,烟台的海是独特的。同学们,我们也曾饱览过其他的海上景观,在你的眼中,它是怎样的呢?请看画面!(出示画面)2 请你回忆曾去过的海边,用上我们今天积累的这些好词佳句,把那里的景色描绘下来?你可以选一个季节写一写,如果你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写2个季节或3个季节。()的海 5、烟台的海冬凝重春轻盈夏浪漫秋高远4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23)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3、讨论。(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4)“时而”什么意思?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五、作业: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教学过程:一、复习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二、布置自学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三、讨论外洞特点。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四、讨论内洞的特点。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蜿蜒”什么意思?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七、布置作业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三、小结: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四、学生轻读课文。五、复习生字词。六、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2、预习养花。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间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主要板书计划卢沟桥烽火敌军我军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气势汹汹严词拒绝首先还击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狼狈举、冒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可耻下场英勇顽强作业设计、安排课内1、抄写词语。2、填写成语。3、造句。4、组词、多音字组词。课外1、抄默词语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3、完成练习册。5卢沟桥烽火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2、检查预习情况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一、导入新课1.听歌曲松花江上2。揭题质疑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解决问题: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二、初读指导1. 自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2. 检查自学情况。(1)小黑板出示词语。(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3. 指导分段:(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三、指导写字四、作业(1)抄写词语(2)解释加点字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一、复习出示词语,指名读。1.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二、精读训练1、学习第一段。(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2)学生质疑。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2、学习第二段。(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2)交流并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交流并相机板书:1937年7月7日深夜日军我军全副武装喝问气势汹汹严词拒绝首先还击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第二天凌晨日军我军人仰马翻同仇敌忾狼狈举、冒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当天晚上日军我军抱头鼠窜悄悄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指导朗读(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听录音,加深印象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指名复述(6)小结 第三课时教学要求:1、学习第三、第四段。2、指导造句。一、复习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二、继续精读训练1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2)交流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2学习第四段(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2)学生质疑、解疑。(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三、指导造句1逐步(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2万籁俱寂四、延伸作业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教后感: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教学。而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重视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学习此类教材的好途径。6半截蜡烛教学要求1学会12个生率,绿线中的3个生率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3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怕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难点·关键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课时划分: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2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率新词l自读课文,要求:(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1)出示生率新词。Zho DU6 WO XI蜡烛伯诺德夫人屋里熄灭zdo占dThg kuilfn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