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提纲.pdf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提纲(老课程)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提纲(老课程)第 1页目的要求1.夯实基础知识。因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是解题的重要依据,只有加强了对它们的理解与记忆,才谈得上灵活应用,比如沿着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和运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性、地理环境的演化性的思路复习自然地理有助于系统全面、综合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有助于认识地理学科特点和试题的本质。2.提高学科能力。目前的高考试题多以考察能力为核心,尤其是考察学科能力,作为考生应该明确这些学科能力。地理学科能力主要包括地图技能、空间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在第一轮复习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方面,经常无暇顾及能力训练,在第二轮复习中,则应有较大的变化,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围绕各种学科能力进行一些专题训练。特别要加强对知识综合、灵活运用能力的训练。3.联系实际,扩大视野。目前高考试题很注意从现实社会生活切入主题,或让你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平时学习的时候我们已经比较注意这个问题,在第二轮复习中还要再一次关注热点问题、热点地区,并将它们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联系起来。4.查缺补漏。综合考试因题量和题型的限制,考点覆盖面小,考试内容的选择往往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因此必须全面复习,不要寄希望于猜题或抱有侥幸心理。对以往因为教师教学、学生本人缺勒、注意力不集中、知识难度大等原因造成的知识、能力方面的漏洞要通过这一轮复习尽力弥补上。自然地理部分一.反映物质组成和物质运动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一)物质组成宇宙环境:天 体(类型)天体系统(级别),星座,太 阳 系(成员)大气圈:三类 成 分(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干洁空气中各成分的比例,一些作用十分重要的成分(水汽、固体杂质、二氧化碳、臭氧等),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水圈:水体类型、主要水体比例(海洋水、淡水、冰川水、地下水、淡水资源)岩石圈:元 素(主要8种)矿 物(主要造岩矿物及其化学成分)岩 石(三类)岩石圈和地壳(区别)生物I卷I:生 产 者(绿色植物)、消 费 者(各种动物)、分 解 者(微生物和一些小动物)、非生物环境(二)物质 运动(注意示意图)(1)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2)地球运动:自 转(方向、周期、速度),公 转(方向、轨道、周期、速度、黄赤交角)(3)大气运动: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气旋和反气旋、季风环流(4)水循环:三种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水量平衡原理,各种水体之间的互相转化,河水的补给类型,洋流,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环节,有利影响,不利影响)(5)地壳物质循环:地壳运动(板块运动)、火山、地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形式,三大类岩石通过内、外力地质作用相互转化(6)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二、反映因果关系的地理原理(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第一章:(1)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4)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二章:(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大气的状况)(2)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对地面的保温作用)(3)热力环流的形成(4)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5)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6)降水形成的条件(三个)(7)影响天气的因素(气团和锋、锋面气旋)(8)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第三章:(I)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降水、气温、流域面积)(2)影响洋流的因素(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渔场形成的条件(三方面)(5)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6)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第四章:(1)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形的影响(2)板块构造学说第五章:(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大气、岩石、水等圈层的)(2)影响植物分布的条件三、反映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地理分布规律可以分为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宇宙空间三类:1.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数量多,地位重要)第一章:(1)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在掌握规律的同时,耍对一些重要城市的大致纬度有所了解,例如,莫斯科、多哈、纽约、悉尼四个地方的线速度相比较)(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太阳直射纬线向南向北逐渐减小,这样不仅可以把握两分两至的情况,也有助于理解其它非典型时间的情况)(3)昼夜长短随纬度变化(经度靠东边的地方一定比偏西的地方先见到H出日落吗?)第二章:(I)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主要掌握中国的情况。与太阳高度分布规律有什么不同?)(2)冬夏季气温水平分布规律(世界,中国,等温线图)(3)气压带、风 带(三圈环流)的分布(4)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等压线图)(5)年平均降水量分布(世界、中国)(6)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7)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掌握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分界线,注意与其它地理界线的区别)第三章:(I)海水温度分布规律(难点是在等温线图上分辨别南北半球、海陆或季节)(2)海水盐度分布规律(纬度、经度两个方向)(3)洋流分布(4)渔场分布(5)主要河流的分布(世界、中国)(5)水资源分布(大洲、部分国家,总量、人均)(6)中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水资源分布第四章:(I)地震、火山、地热的分布(2)重要地形区分布(世界、中国)(3)海底岩石年龄分布(4)六大板块分布(各板块上分布着哪些大陆、海洋)第五章:(1)自然带(理想大陆、世界、中国)2.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因数量相对较少,往往被忽略)第一章:(1)太阳的外部结构第 一 早:(1)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名称、位置、成分、温度变化、空气运动、天气)(2)气压垂直分布(等压面图)第三章:(1)海水温度垂直变化(2)洋流速度、方向随深度变化第四章:(1)地球的内部圈层(2)地壳的垂直分层第五章:(1)山地自然带及植被的垂直变化.宇宙空间中的分布(主要在第一章)(1)银河系中恒星的分布(2)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3)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四.反映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强化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时间变化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1.周期性变化规律(以日、月、年为周期)第一章:(I)地球自转周期(恒星日、太阳日、昼夜更替)(2)地球公转周期(到达两分两至、近远日点的时间,公转速度随时间变化)(3)太阳直射位置(直射点)的周年变化(4)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5)昼夜长短随季节变化(6)晨昏线的变化(7)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2 7.3 2日)(8)月相周期性变化(2 9.5 3日)第二章:(1)太阳辐射日变化、年变化(2)气温日变化、年变化(3)各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变化(4)气压年变化、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5)季风(6)海陆风(7)山谷风第三章:(1)河流径流年变化(随降水、气温变化)(2)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逆、夏顺)第四章:(I)流水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泥石流、滑坡)(2)风力侵蚀、搬运时间变化(如沙尘暴)第五章:(1)生物生长周期2.长期性变化和过程性变化(1)太阳活动(1 1年周期)(2)厄尔尼诺、拉尼娜(2 7年)(3)火山、地震(活跃期、平静期交替)(4)大陆飘移(5)气候中长期变化(气温、降水)(6)地理环境演化史(7)锋面天气过程人文地理部分、反映因果联系的地理原理(主要强化综合思维、演绎推理能力)整体性不仅是自然地理的重要原理,同时也适用于人文地理。以下是高中地理下册中的能够体现整体性的些比较重要的原理性知识。第六章:(1)自然资源的特征第七章:(1)煤炭形成的条件(2)石油形成的条件(3)水能形成的条件(4)能源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第八章:(I)农业生产的特点(2)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农业区位因素)第九章:(1)工业生产的特点(2)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第十章:(I)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3)人口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关系(4)城市的区位因素第十一章:(1)人类生活、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两种角度)二、反映事物空间分布的地理规律(重点训练空间思维、地图能力、分析比较能力)高中地理下册人文地理部分有关分布的知识主要是一些分布的事实,也要落实在图上,归纳如下:第六章:(1)森林、草原的分布(世界、中国)(2)中国耕地的分布(3)中国的自然保护区(落实名称、所在省、重点保护保护生物)(4)中国主要绿化工程分布(5)中国的铁矿、有色金属矿产分布第七章:(1)煤炭分布(世界三大煤带、中国)(2)石油分布(七个石油产区,中东详细掌握,中国)(3)水能资源分布(世界、中国、重要水电站)(4)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线路第八章:(1)农业地域类型分布(新老教材结合)(2)中国农业地域差异(东部与西部,北方与南方)(3)主要粮食作物分布(4)中国的商品粮和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第九章:(I)世界主要工业区及其工业中心(2)中国主要经济地带、工业基地及工业中心(3)中国对外开放地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4)中国东、中、西部划分(5)中国的交通网(铁路、公路、海港、内河航道)第十章:(1)人口的分布(世界、中国)(2)人口迁移(国际、国内、中国)(3)世界城市群、带(4)中国特大城市三.反映事物随时间变化的地理规律(训练综合思维能力,图像判读能力)(1)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变化(2)能源构成的变化(3)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小麦为例)(4)农业的发展阶段(5)工史的发展历史(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布局的影响)(6)人口增长(世界、中国)(7)城市的起源和城市化进程(8)历史上黄河的改道(9)湖泊面积变迁(长江中下游、黄河源、咸海等)(10)南极臭氧层空洞的变化高二地理选修一复习提纲R第一单元?第一节人口再生产知识要点: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类型有:原 始 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传 统 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过 渡 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现 代 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难点解析: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己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发达国家:现 代 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过 渡 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全世界:过 渡 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例题分析:中、Eh美、日四国人口现状相比较()A.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B.美国的人口密度最低C.日本的城市人口比重最低 D.印度老龄人口比重最高解析: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I I本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定高于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和印度;人口老龄化是人口逐年减少造成的,发达国家的程度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选择B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知识要点: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移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影响)难点解析二:生 育 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的比)和出生率(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的比)的关系生育率高,出生率也高,生育率是衡量出生率的个基础(生育率和出生率呈正相关).生育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宗教)起主要影响作用,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小.死亡率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自然环境因 素(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都有很大制约作用难点解析三:其中,环境污染对死亡率的影响是人类对环境先起破坏作用,环境再反过来影响人类的具体表现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具体表现:.过度索取资源,造成资源、环境压力(人口增多,资源需求加大,利用程度扩展).过度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包括生产排污和生活排污)例题分析:判断对错.人口数量增长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答:错误,造成环境污染的有两方面的原因,人口的数量和人口的素质,因此人口数量只是原因之一死亡率高的地方,生育率往往也高答:正确,死亡率高,往往说明生产力水平、文明程度都较低,在此情况下,生育率会偏高。当然上述说法同时用“往往”二字避免了绝对化,因为有些时候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大,也会在一些特定的时段出现死亡率升高的情况。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知识要点:1、环境人口容量概念简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在可预见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制约因素 资 源(首要因素,其他因素均通过影响它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后两者均通过影响资源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难点解析一:为什么说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资源的数量决定地区所能供养的人口数,科技发展水平将影响资源的利用程度,可以使相同数量的资源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人口文化和消费水平的高低将影响一个人对资源数量的最低生存要求。所以说资源是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而科技水平和人口文化消费水平则是通过影响资源来间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3、环境人口容量特性:.(长期的)不确定性: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在不断变化,因此不确定.(短期的)相对确定性: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相对稳定,因此相对确定难点解析二:为简便,在实际中,通常以一种或几种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如用土地资源。4、关于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三种看法悲观:已经大大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并已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乐观:考虑到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利用程度的加深,认为地球不会达到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两种看法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00亿左右,目前人与环境之间已经有了很多尖锐的矛盾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报告: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为110亿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为16亿,7 亿是我国的适度人口值我国目前人口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为:.人均耕地少解决措施: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现有耕地.人口与淡水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第 四 节 人 口素质与环境知识要点: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因素有:(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起作用,环境反过来影响人口身体素质).遗传因素.环 境 因 素(社会经济环境因素是影响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也有重要影响)难 点 解 析 :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影响能力的变化自然环境因素曾经是影响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但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在不断加强,所以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力H益增强,自然环境的影响能力逐渐减弱。人口身体素质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经济环境因素。难点解析二:对人口身体素质起作用的自然环境主要有两种:原生环境因素(未受人类影响的自然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缺硒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硒过剩导致地方性硒中毒;碘异常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次生环境因素(受人类影响的环境因素,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有:物理方面,噪声影响听力、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化学方面,化学物质会致癌变、致病变;生物方面,病毒、病菌、寄生虫卵使蚊子大量繁殖,引起疟疾、乙型脑炎等疾病的流行)难点解析三:社会经济因素范围比经济因素广,经济因素从属于社会经济因素。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文化素质高,资 源 观(资源利用充分、同时开发新的资源)、环 境 观(发展经济的同忖注意环 保)、发 展 观(可持续发展观念)先进,人口、环境、经济得以协调发展,呈现一种良性循环。文化素质低,资源观(资源利用程度低,只能依靠现有资源,大量开采,必然造成资源压力)、环 境 观(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破坏)、发 展 观(不可持续发展)落后,人口激增、环境恶化、经济落后,呈现一种恶性循环。例题分析:环境污染II趋严重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答: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人类对环境大量索取资源,又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环境问题的恶化;.人口素质的低下,使得人口的环境意识淡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注意环保。难点解析: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人口素质提高,生育率必然下降,人口数量就能得到控制,环保实现人口素质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实现第 五 节 人 口 迁 移 与 环 境知识要点:1、人 口迁移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人口在两个地区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空间移动必须是永久性或长期的2、分类分类标准:地理范围、迁移方向地理范围:国际迁移、国 内 迁 移(小范围的有省际迁移、县际迁移)迁移方向:城市至城市、乡村至乡村、城 市 至 乡 村(逆城市化过程、知 青 下 乡)、乡村至 城 市(城市化过程)难 点 解 析 一 知 青 下 乡 的 原 因:政策因素,为解决城市劳动力过剩的问题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 然 环 境 因 素(气 候、淡 水、土 壤、矿 产)社 会 经 济 因 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其 中,经济因素对人口的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政 治 因 素(政 策、战 争、政治变革)难点解析:自发性迁移主要是由于哪些因素引发的?答 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战争难点解析:环境对人口迁移影响的变化原始社会:为食物 一农业社会:为土地 一 工业社会:为优化劳动力配置4、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对迁入地:改善综合经济环境;加剧生态环境问题对迁出地:加强与外界的联系;缓解人地矛盾;保护自然环境;在局部地区可能造成人才流失问题第六节中国人口迁移知识要点:1、了解人口迁移的阶段性 历 史 上(原因: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安史之乱改变人口地理分布格局:人口地区分布中心有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原因:主要是政策)特点:迁移规模小,频 率 低(原因: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净迁出地区:辽、鲁、沪、蜀迁入迁出持平:藏80年代中期以后规模大、频 率 高(自发性迁移)方向:A农村到城市B内地到沿海城市、工矿地区2.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多剩余劳动力1984年推出“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政策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根本原因)R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知识要点:1、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难点解析:功能区的形成:同种经济活动需要的发展条件一致,所以同种经济活动容易在城市相同的区位上聚集起来,发生竞争,最终形成一个以该种职能为主、其他职能为辅的功能区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的区别在城市中心区,交通最为便利,所以对商业的吸引力最大,容易形成城市中心的商业区,就是中心商业区,随着城市的发展,中心商业区不断膨胀发展,职能层次逐渐丰富,最终发展成为中心商务区。所以中心商业区是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小城市中的。而中心商务区是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所具备的,是大城市中才有的不同的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而且这儿的功能区指的就是后面提到的经济文化区2、中心商务区特点:(对交通要求最高)城市中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人口数量昼夜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平面中心、垂直底层均为零售活动)3、工业区区位变化特点: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考虑到环境)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考虑到经济)4、住宅区建筑质量上,出现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位置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难点解析:为什么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高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高,日常除了工作还会进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所以住宅靠近高坡、文化区;而低级住宅区的居民收入低,终II为生活奔波,日常主要活动为工作,所以住宅靠近低地、工业区。而工业区和文化区的位置是相背的,所以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难点解析:卫星城的作用 分散城市的职能,起到大城市人口分流作用第二节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成因知识要点:1、影响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因素 历史因素难点解析:文化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一般继承和保持城市的原有特色历史较短,以前土地利用形式未形成较大影响的地区,可以完全改变昔日的土地利用方式 经济因素:价高者得举例:城市中心区交通便利,对商业活动吸引力大,商业活动愿意付价高于其他经济活动,所以城市中心一般发展商业区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通达度(从市中心向郊区,功能区的分布: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社会因素影响住宅区分化的主要原因是:收 入(常见原因),知名度、宗教种族第三节城布地域结构模式知识要点:1、三种常见模式:同心圆模式(考虑经济及猊距市中心远近)扇形模式(考虑环境因素)多核心模式(城市规模越来越大,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的核心点)2、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历程封建社会 服从统治权力的需要工业社会后 由资本和市场决定未来 以人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第四节城市的合理规划知识要点:1、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目的是为了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难点解析:城后规划对我国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巾化进程中2、城市的布局形式:集中紧凑式:利于节省建筑投资、利于行政管理、利于共用基础设施分散疏松式:形成主要是因为受自然地形、矿产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隔3、功能区的合理布置一要有便利的交通难点解析:工业用地分布在交通便捷处,降低成本;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联系要方便二要减少工业区对生活居住区的污染难点解析:劳动密集型行业分布在市区;有污染的企业分布在城市的下风向和下游三要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难点解析:防护带内人口不能密集、且应种植一些能吸收污染物的树种(水面也可充当防护带)K第三单元?、第一节文化与地理知识要点:1、文化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关键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例:矿产资源,虽然是物质财富,但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是自然界中本来就有的,所以不是文化事物。2、文化事物分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直接相关的是物质文化事物)分类标准:是否与人的生活和生产直接相关物质文化是基础,变化快,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精神文化变化较慢,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难点解析:精神文化常常附着在自然形态之上第二节文化景观及其特性知识要点:1、文化景观的概念: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满足需要”说明具备功能,而这种功能随时代在发生变化,则又具有时代性,同 时“通常附加在自然景观上”说明占据空间)难点解析:文化景观与文化事物的关系凡是具有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特点的文化事物均属于文化景观也就是说所有的文化景观都是文化事物,而文化事物不一定是文化景观2、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空间性、功能性、时代性3、文化景观的分类: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分类标准:功能是否能被人的视觉所直接感受(能直接感受的是物质文化景观)难点解析:判断一个事物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景观还是非物质文化景观,必须注意不能一起判断,要分开用两种分类标准分别判断4、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指示当时当地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指示当时当地的人文环境(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难点解析:非物质景观大部分都是没有特定的物质形态的(地名、音乐风格、法律制度完善程度)第三节文化景观与地理知识要点:1、自然与文化间的关系:自然为文化提供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和场所生产与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是精神生活的源泉2、自然与文化景观的关系自然影响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不同地区的文化景观具有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文化景观对自然的影响:顺应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和无害的影响违背自然规律,则产生不利的影响重点解析:各地农业景观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化景观的影响内蒙古地区,气候干旱,自然带属于草原景观,发展的农业为牧业东北平原区,气候湿润,可发展耕作业,但气温不高,可种植小麦等耐寒作物第 四 节 文 化 源 地 与 文 化 区知识要点:1、文化事物或现象(组合)文化综合体(联系起来)文化体系(覆盖范围)文化区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范围)文化区难点解析:代表狭义文化区;、总称广义文化区2、文化源地:文 化 事 物 或 现 象 的 发 源地呈点状分布(有单一起源、也有多个起源)文化系统的发源地往往呈面状分布3、文化区:例:文化事物或现象覆盖的范围 政 治 文 化 区(有明确界线 行政界线)、经济文化区(无明确界线,如前面所提到的城市中的功能区)、语言文 化 区(无明确界线)文化区特点:范围有大小之分,重要性与大小无关;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重合第 五 节 文 化 空 间 扩 散 与 扩 散 类 型知识要点:提 点:以例子为主,从书本上、练习图册上总结实例K第四单元X第一节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知识要点: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 游 者(旅游主体)、旅 游 资 源(旅游客体)、旅 游 业(旅 游 媒 介)难点解析:旅游活动产生的条件:对旅游者来说,要有时间、金钱和动机对旅游资源来说,必须具备非凡性,才能对游客产生最大的吸引力2、旅游活动发展的过程古代:前产业化 阶段、个体需求、出游距离近、内容方式少、事务性出游多(生产力落后、大多数人需要忙于工作、而且经济落后,没有金钱、时间去游玩)近代:初级产业化阶段、群体需求现代:高度产业化阶段、大众需求、出游距离远、内容方式多、娱乐性出游多(机械化操作、经济有所提高、闲暇时间多,有条件出去旅游)3、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内容的多样化旅游目的的娱乐性难点解析:形成的原因: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交通改善4、旅游活动的作用:满足人类的需求(休息、求知、锻炼)促进经济的发展(进口旅游增加外汇、扩大就业、回笼货币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扩大地区间交流难点解析:为什么说旅游活动是人类活动的必然产物生产力发展导致人们工作时间减少、而且有了很好的经济条件,所以旅游活动随之产生第二节旅游资源知识要点:1、旅游资源的分类:自然景观(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地理景观、生物景观)人文景观(建筑景观、文化艺术景观、风土民情)提点:主要景点的种类区分(从练习图册上、书上)2、旅游资源的特性多样性:任何一种能吸引游客的事物都是旅游资源非凡性:世界上同类的事物和现象很多,只有具备非凡的特点,才有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可创造性:人文景观是人类为某种需要(两种情况:一、为旅游创造;二、起先为其他目的创造,后成为旅游景观)创造出来的,具备可创造性长存性:由于游客到景区游玩,并未带走什么,所以说旅游资源具有长存性,而且使用次数越多,价值越大。但这只是理论情况,旅游资源会在旅游过程中逐渐有所损坏除此之外,自然景观还有地域性、季节性;人文景观还有可变异性、可移动性特点3、旅游资源的价值美学价值:一般自然景观吸引游客的就是它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地质地貌景观等自然景观大多具备科学价值,有部分原先并非旅游资源的人文景观也具备科学价值(例:赵洲桥)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是指人文景观,但须注意,人文景观常常附着在自然景观之匕所以判定时须谨慎!如嵩山,是自然景观,但景区也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因为以前长是帝王祭祀的地方)经济价值:是特指对旅游经营者来说难点解析:具体的旅游规划应注意什么?所开发的旅游资源是否具有非凡特点目前开发后是否有能力保护新开发的旅游资源与当地原有的景区及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是否相和第 三 节 旅 游 景 观 的 欣 赏(一)知识要点:1、选择观赏位置山峰 远眺;峡谷、洞 近 观(置身其中);瀑布 仰视;山水相间乘船水路观赏;大的江河湖泊建高楼俯瞰;小的河流池塘 建低矮的亭台楼阁就近欣赏2、把握观赏时机高山或者北方景区 夏季;日出I 1落雨过天晴;青海湖鸟岛5月3、抓住景观特点注意主配景;以隔景法、障景法来丰富景区的层次;用框景法来取景;用借景法扩大景区第 四 节 旅 游 景 观 的 欣 赏(二)知识要点:1、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2、以情观景(综合感受氏 五种感官;发挥想象;移情于景、情景交融;登山涉水、求质求真)3、了解景观、把握节奏第五节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要点:1、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环 境 污 染(生活废弃物、交通工具尾气、游客乱抛的垃圾)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服务设施建立对背景环境的影响不和谐)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有意 游客不文明行为;无意猊猊呼吸、汗水、践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难点解析:旅游资源真的是“无烟产业”吗?就旅游活动本身,一般情况下造成的环境污染不大,但也有污染的存在;而且游客层次不一,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环境造成环境污染。旅游活动的进行,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肯定会有其他产业存在,而如交通业、旅店业等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2、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标准:一、游 览 价 值(资源本身质量、和周围资源的集群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间的关系 是否非凡)二、市场距离(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称为经济距离,越长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弱)可见旅游地的最优吸引半径是有限的三、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四、地区接待能力五、旅游的环境承载量K第五单元1第一节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知识要点1、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同盟国”(德、奥、意)和“协约国”(英、法、俄)发展 意大利脱离同盟,俄国退出战争,美、日、中宣战结果:协约国胜利影响:德国缩小、奥匈崩溃、俄国革命、英法衰败、美日兴起难点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地理格局变化的原因?战前,由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工业革命的地区,所以当时是世界上政治力量最为强大的地区。战后,德国和奥匈帝国是战败国,所以德国缩小、奥匈崩溃,而英国、法国虽然是战胜国,但是由于战争影响,也是元气大伤。美国是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所在的北美洲又远离其他大陆,所以大发战争财,迅速发展起来。俄国经过十月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是“轴心国集团”(德、意、日)和反法西斯同盟(苏、中、美、英、法)结果:轴心国失败影响:美、苏强大,构成两极。英、法严重削弱,德国一分为二、日本成为美国附庸殖民体系瓦解,殖民国家纷纷独立。难点解析:为什么第诙世界大战前的英国、法国没有能够成为超级大国国土狭小,发展潜力小难点解析:超级大国想要实现霸权统治最终必将失败2、目前,世界已经由两极转变为多极(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3、总体:维持和平(中美关系的变化)。全球性对抗减少、局部地区的冲突增多4、主要地区矛盾:阿以冲突和平进程的影响因素:巴勒斯坦问题:公元前1 世纪,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犹太人被赶出巴勒斯坦,后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在1 9 4 8 年 5 月,建立了以色列国,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目的:争夺土地耶路撒冷问题:中东和平的关键。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是巴以关系中最为棘手的问题。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由麦加夜行到此登霄的地方,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而犹太人则称早在公元前1 0 世纪,他们的祖先大卫王就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因而耶城应归他们所有。被占领土问题:以色列在中东战争中先后占领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和埃及、叙利亚等国领土水源问题:以色列境内无大河,缺水问题严重第二节世界经济全球化知识要点:1、世界经济的核心地区:西欧 北美、日本、澳大利亚2、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是:科技进步、跨国公司3、对发达国家投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