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生物 9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pdf
重组九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测试时间:9 0 分钟 满分:10 0 分第 I 卷(选择题,共 5 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 分,共 5 0 分)1.2 0 16 上海高考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和依次是()A.突变和倒位 B.重组和倒位C.重组和易位 D.易位和倒位答 案 1)解 析 由题图可知,变异类型中a、b基因被j 基因替换,变异类型为易位;变异类型中c、d、e 基因发生颠倒,变异类型为倒位。2.2 0 16 山东齐鲁名校二调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A.染色体上D NA 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一定引起基因突变B.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C.基因重组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促进染色单体分离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答 案 C解析 染色体上D NA 中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增添若不发生在基因内部,就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也就不会引起基因突变,A错误;无法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基因是否发生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B 错误;基因重组是原有的基因重新组合,染色体数目变异只会改变基因数目,二者均不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D 错误。3.2 0 16 大连二中期末考试为解决二倍体普通牡蛎在夏季因产卵而出现肉质下降的问题,人们培育出三倍体牡蛎。科学家发现牡蛎的精子可与减H时期的卵母细胞完成受精作用,则利用普通牡蛎培育三倍体牡蛎合理的方法是()A.利用水压抑制受精卵的第一次卵裂,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B.用 被 y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C.将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D.用化学试剂阻止受精后的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然后培育形成新个体答 案 D解析 抑制第一次卵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培育而成的个体为四倍体,A错误;用射线破坏了细胞核的精子刺激卵细胞,然后发育形成的新个体为单倍体,B 错误;早期胚胎细胞的细胞核含有两个染色体组,而去核的卵细胞中无染色体,利用核移植方法获得的个体为二倍体,c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精子中又有一个染色体组,受精后,若阻断次级卵母细胞释放极体,则三个染色体组共同存在于受精卵中,由该受精卵发育形成的新个体是三倍体,D正确。4.2 0 1 7 东北四市模拟二倍体水毛甚的黄花基因q i 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 q z,导致其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正常情况下中和q 2 可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B.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q2的长度较q,短C.突变后翻译时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了改变D.突变后水毛蔓的花色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答 案 D解析 基 因 5中丢失3个相邻碱基对后形成基因,q i 和 q z 互为等位基因,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存在于同一个配子中,A错误;基因突变不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即利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基因长度的变化,B 错误;突变后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会发生改变,C错误;若是纯合显性个体的一个基因发生了隐性突变,则突变后水毛葭的花色性状不发生改变,D正确。5.2 0 1 7 宁 夏银川一中月考某同学在学习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知识之后,利用表格比较了三者之间的异同点,老师提示他表中有1 处错误,请你帮助他找出错误的一项()答 案 C选项异类型比较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A适用生物所有生物主要是真核生物仅限于真核生物B基因种类增 力 口不变一般不变C所存在的真核细胞分裂类型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D生物变异根本来源一种来源一种来源解析 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的种类增加,基因重组的结果是产生新的基因型,增加了基因型的种类,染色体变异改变的是基因的数量或排列,基因种类一般不会发生变化,B正确;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基因重组主要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异仅发生在真核细胞生物中,主要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也可以发生在无丝分裂中,C错误。6.2 0 1 6 河南洛阳高三统考 假设a、B为玉米的优良基因,位于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上。现有A A B B、a a b b 两个品种,科研小组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实验(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BB x aabb丁射线-AaBh0AaBB aaB0 1、aBaaBB AAaaBBbb aaBBA.过程表示诱变育种,其最大优点是能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良生物性状B.过程属于杂交育种,a a B 的类型经过后,子代中a a B B 所占比例是5/6C.过程使用的试剂一般为秋水仙素,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I).过程表示单倍体育种,其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答 案 B解 析 过程表示用射线处理后基因A突变为a,此过程属于诱变育种,诱变育种能提高突变频率,短时间内大幅度改良生物性状,A正确;过程属于杂交育种,A a B b 自交得到的a a B 一基因型为l/3 a a B B 和 2/3 a a B b,自交后代中a a B B 所占比例为1/3 X 1+2/3 X 1/4=1/2,B错误;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秋水仙素处理,C正确;过程表示单倍体育种,其最大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 正确。7.2 0 1 7 合肥质检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的猫叫综合征与红绿色盲产生的机理均为基因突变B.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C.生物的变异类型中有些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D.致病基因是导致人类遗传病的根本原因,患者体内均含有致病基因答 案 C解析 人类猫叫综合征是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变异,A错误;同源染色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B 错误;在生物变异中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如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人类遗传病中由染色体变异引起的遗传病,患者体内不含致病基因,D 错误。8.2 0 1 6 大连市2 4 中期末 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很多,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建立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础上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多样性B.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也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消失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也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答 案 A解析 种群越小,种群数量减少时.,对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因此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多样性,A正确;生物的变异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会导致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降低,由于隐性基因可以在杂合子中保存下来,因此不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消失,C错误;新基因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不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自然选择只是对变异起选择作用,D错误。9.2 0 1 7 郴州质检 脊椎动物对糖和氨基酸的反应分别需要独特的味觉受体分子,R2味觉受体可“发现”甜味,而结构与其相近的R味觉受体则可“发现”氨基酸味道。在进化过程中,蜂鸟的祖先失去了编码R?的基因,只有编码R的基因,但蜂鸟还会被花蜜所吸引。下列有关蜂鸟味觉的说法不合理的是()A.味觉受体分子位于反射弧的感受器部分B.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R味觉受体可能出现了感知甜味的结构变化D.花蜜诱导编码R的基因突变为编码上的基因答 案 D解析 在反射过程中直接接受外界刺激的部位是感受器,A正确;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接受外界物质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特殊味觉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由于蜂鸟祖先已经失去了编码R J “发现”甜味)的基因,只有编码R K“发现”氨基酸味道)的基因,却仍能“发现”花蜜的甜味,由此推测,可 能 是 R味觉受体的结构发生了相应变化,C正确;可遗传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花蜜作为环境因素对这些原材料只是起到选择的作用而不是诱导突变的作用,D错误。1 0.2 0 1 6-海南高考 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化训练。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被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食物答 案 C解 析 森林环境中的野生动物与草原环境中的野生动物取食等生存方式不同,野化训练的环境和条件只有与该种野生动物所处的野外环境一致,才能使其尽快完成野化训练,且草原上食肉动物与被野化训练动物食物相同程度有限,一般不会出现激烈争夺食物的现象,因此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的目的,故选C。1 1.2 0 1 6 河南中原名校联考 在某基因型为a a 的二倍体水稻根尖中,发现一个如图所示的细胞(图中I、I I 表示该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其他染色体均正常),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A基因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其亲代产生配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B.该细胞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一定没有发生基因自由组合C.该细胞产生的各项变异均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进行观察D.该细胞的n染色体有3条,故该细胞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答 案B解析 某二倍体水稻基因型为a a,其一个根尖细胞中A基因是该个体细胞增殖过程中产生的,不可能是亲代产生配子时发生基因突变产生的,A错误;据图可知,细胞中I I号染色体有3条,一定发生了染色体变异,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B正确;基因突变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进行观察,C错误:该细胞的I I染色体有3条,属于I I染色体三体,但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D错误。1 2.2 0 1 6 江苏高考 下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现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 :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现型无异常答 案B解 析 个体甲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基因数目减少,可能对表现型有影响,A项错误;个体乙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变异后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分体异常,B项正确;若基因与性状不是一一对应的,则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不是3 :1,C项错误;个体乙染色体上基因没有缺失,但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也可能引起性状的改变,D 项错误。1 3.2 0 1 6 河北省三市联考 利用雌雄同株的野生型青蒿(二倍体),可培育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利用人工诱变的方法处理野生型青蒿,筛选可能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B.选择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再连续自交,筛选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C.提取抗病基因导入易感病高产青蒿体细胞中,用植物组织培养获得抗病高产青蒿素的植株D.抗病低产青蒿与易感病高产青蒿杂交得F”利用花药离体培养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抗病高产青蒿素植株答 案 D解析 通过人工诱变,可以使青蒿植株的基因发生不定向突变,其中可能会出现抗病和高产的突变,通过筛选就可以获得所需性状的个体:通过杂交可以将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起来,通过连续自交和选择可以获得能稳定遗传的所需性状的新品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中,可以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只能获得单倍体植株,还需要通过秋水仙素处理,再通过人工选择,才能获得所需性状的能检定遗传的植株。1 4.2 0 1 6 长治质检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会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生活在神农架的野兔与狼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答 案 B解析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人为因素和物种入侵都可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从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物种间在相互作用中共同进化。1 5.2 0 1 7 重庆南开中学月考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酸是D N A 连接酶B.转基因生物有性生殖的后代不一定含目的基因C.检测到受体细胞中含有目的基因就标志着基因工程育种已经成功D.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依据合成的目的基因与原基因的碱基序列相同答 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不大。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酶是限制酶和D N A 连接醐,A项错误:转基因生物被转入的外源基因一般被转入的是体细胞,即使被转入生殖细胞,但由于转基因生物是杂合子,由于基因分离,所以有性生殖获得的后代不一定具有转基因特性,B项正确;检测到受体细胞中含有目的基因不能标志着基因工程育种已经成功,还应检测受体细胞是否表现目的基因控制的性状,C项错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以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为依据合成目的基因与原基因的碱基序列可能不同,D 项错误。1 6.2 0 1 6 全国卷I I 某种物质可插入DN A 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 DN A 双链不能解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随后细胞中的DN A 复制发生障碍B.随后细胞中的R N A 转录发生障碍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D.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答 案 C解 析 DN A 分子的复制和转录都需要在DN A 双链解开后才能进行,A项、B项叙述正确;DN A 分子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中的间期,若 DN A 双链不能解开,细胞周期将被阻断在间期而不是中期,C项叙述错误: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该物质能阻断DN A 分子的复制,故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D 项叙述正确。1 7.2 0 1 7 武汉调研某动物种群中A A、A a和 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 和 0.3,且种群数量足够大、不发生基因突变、自然选择不起作用、没有迁入迁出,则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如果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 的基因型频率为0.2 5B.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C.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其子一代中A A 的基因型频率为0.41).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A A 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答 案 B解析 某动物种群中AA、A a和 a a 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 0.3,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0.3+1/2 X 0.4=0.5,a 的基因频率也是0.5,该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子一代中 aa的基因型频率为0.5 X 0.5=0.2 5,A正确: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由于处于遗传平衡状态,其后代中a a 的基因型频率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如果该种群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交配,则子一代中A A 的基因型频率=0.3+0.4 X 1/4=0.4,C正确;子一代中A A 的基因型频率为0.4,A a 的基因型频率为0.4 X l/2=0.2,a a 的基因型频率为0.3+0.4 X l/4=0.4,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则子二代A A 的基因型频率为0.4+0.2 X 1/4=0.4 5,所以A A 的基因型频率会发生改变,D 正确。1 8.2 0 1 6 郑州质检如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变异类型,基 因 a、a 仅有图所示片段的差异。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4种变异中能够遗传的变异是B.中的变异属于杂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C.中的变异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重复D.都表示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答 案C解 析 表示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导致基因重组,表示非同源染色体间互换片段,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表示基因突变,是由碱基对的增添引起的;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某一片段缺失或重复。它们都是遗传物质的改变,都能遗传。1 9.2 0 1 6 北京顺义区期末 普通水稻是二倍体,有的植株对除草剂敏感,有的植株对除草剂不敏感,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培育方法,过程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y射线敏感性植株药体养花离培单倍体幼苗植株大部分叶片变黄A.花药离体培养的理论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B.用秋水仙素处理绿色幼苗,可以获得纯合子C.用丫射线照射单倍体幼苗,诱发的基因突变是定向的D.用除草剂喷洒单倍体幼苗,保持绿色的部分具有抗该除草剂的能力答 案 c解 析 花药离体培养属于植物组织培养的范畴,该技术运用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A正确;水稻是二倍体,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只有一个染色体组,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绿色幼苗,可以获得纯合子,B 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 错误;抗除草剂的水稻正常生长,保持绿色,不抗除草剂的水稻叶片变黄,故用除草剂喷洒单倍体幼苗,保持绿色的部分具有抗该除草剂的能力,D 正确。20.2016 潍坊高三统考 六倍体小麦与二倍体黑麦可杂交得种子旧)。种子萌发后,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的芽尖,待其开花后自交得到八倍体小黑麦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此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B.R 是一个含四个染色体组的新物种C.该过程说明不经过地理隔离也可形成生殖隔离D.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 案 C解析 该育种过程依据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A 错误;六倍体小麦与二倍体黑麦杂交得种 子 其 含 有 四 个 染 色 体 组,由 于 B 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能产生后代,所以 R 不是新物种,B 错误;该过程中新物种的形成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可形成生殖隔离,C 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错误。21.2016 山东济南模拟 脆性X 染色体是由于染色体上的F M R 基因出现过量的CGGGCC重复序列,导 致 DNA与蛋白质结合异常,从而出现“缢沟”,染色体易于从“缢沟”处断裂。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脆性X 染色体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B.脆性X 染色体更易发生染色体的结构变异C.男性与女性体细胞中出现X 染色体“缢沟”的概率不同D.由于存在较多的CGGGCC重复序列,脆性X 染色体结构更稳定答 案 D解析 根据题意,基因中出现过量的CGGGCC重复序列,属于基因突变;脆性X 染色体易于从“缢沟”处断裂,故 脆 性 X 染色体更易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男性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而女性含有两条X 染色体,故女性X 染色体出现“缢沟”的概率大;据题意,脆性X 染色体由于存在较多的CGGGCC重复序列,从而易断裂,故其结构不稳定。22.2016 福建高中质检 毗哇酸菌酯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生产上常应用于防治真菌引起的农作物病害。下列关于此噗酸菌酯作用的推测不合理的是()A.此唾酸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毗睫酸菌酯可通过抑制ATP的产生导致真菌的死亡C.长期使用毗唾酸菌酯可导致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D.毗嚏酸菌酯可用于治理由厌氧微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答 案 D解 析 此唾酸菌酯通过阻止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抑制细胞呼吸,由于线粒体内膜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场所,所以此唾酸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A项正确;毗噪酸菌酯主要抑制真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使大量A T P 无法产生,导致真菌死亡,B 项正确;长期使用毗呼叫菌酯,会导致在它的选择作用下,真菌种群抗药性增强,C项正确;厌氧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此喋醛菌酯是通过抑制线粒体内膜上的反应过程而发挥作用的,故毗唾酸菌酯无法抑制厌氧微生物的生长,D项错误。2 3 .2 0 1 6 山西高三质检 研究发现,蚁群中的两种工蚁“守卫蚁”和“觅食蚁”从形体大小到角色分工都截然不同,但它们的基因却几乎一样。引起这些差异的不是基因的序列本身,而是对同一遗传指令的不同“解读”程度。某种药物的使用可使“守卫蚁”的行为发生转变开始觅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两种工蚁的差异是基因表达不同的结果B.药物使得“守卫蚁”开始觅食是因为基因表达受到外界因素干扰C.“守卫蚁”开始觅食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突变D.工蚁的行为转变现象有利于蚁群适应环境的变化答 案 C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引起两种工蚁差异的不是基因序列本身,而 是“解读”不同,即基因的表达不同,A正确;基因表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某种药物的使用可使“守卫蚁”的行为发生转变开始觅食,表明基因的表达会受外界因素影响,B正确;行为的转化是受到药物影响后基因表达被改变的结果,从题干无法得知是否发生了基因突变,C错误;工蚁行为的转变有利于个体在不同环境中存活下来,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2 4.2 0 1 6 江苏高考 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 e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野生型昆虫细胞力 也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A.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形成抗药靶位点B.基 因 的 自 然 突 变 是 定 向 的C.基因切的突变为昆虫进化提供了原材料D.野生型昆虫和切基因突变型昆虫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 案 C解 析 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项正确;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但突变生物与原生物并没有产生生殖隔离,B、D两项错误;据图中信息知:野生型昆虫细胞的靶位点与杀虫剂结合后,杀虫剂进入细胞内,说明杀虫剂与靶位点结合并不会形成抗药靶位点,p e n基因突变型昆虫细胞的抗药靶位点不能与杀虫剂结合,说明抗药靶位点的形成可能与靶位点结构发生变化有关,A项错误。2 5.2 0 1 7 大庆一中模拟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B八 厂 改变-自然选择P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B.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图中B 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答 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推断A、B、C分别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项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项错误;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项错误;生殖隔离是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D项正确。第 I I 卷(非选择题,共5 0 分)二、非选择题(共 5 0 分)2 6.2 0 1 6 贵阳一检(1 0 分)在作物育种中,矮生性状一直是农作物性状改良的方向。某实验室利用一定的方法从野生型水稻(株高正常)中获得甲、乙两种矮生突变体,并对其展开了以下研究,结果如下:(注: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结 果 1:检测发现,甲植株中仅赤霉素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植株,喷施赤霉素后株高恢复正常;乙植株各激素含量与野生型大致相等,喷施各种激素后株高都不能恢复正常。结果2:将甲植株与野生型纯合子杂交,R全为正常,R自交,忘表现型和比例为正常:矮生=3 :1 请回答下列问题:(1)有人提出甲、乙的突变可能是染色体变异所致,请从细胞水平简述对此进行初步判断的思路。(2)若证实甲、乙为基因突变所致,在实验室常用 方法获得突变体。假设甲植株突变基因为a(A基因控制赤霉素的产生),乙植株突变基因为B(b基因控制植物激素受体的合成或合成途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只考虑甲、乙为纯合子情况下,将甲、乙植株杂交后得到F,F i 自交得到F?。则:根据结果2判断,甲植株是由原来的(填“显性”或“隐性”)基因突变而来的。甲 植 株 的 基 因 型 是,乙植株的基因型是 o宿表现型为。建中表现型矮生:正常=,理论上&矮生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O答 案(除标明外,每 空 1 分)(1)选取甲、乙植株分裂旺盛部位(分生区、根尖、茎尖等)的细胞,经染色、制片得到临时装片,显微观察,若染色体的形态或数目发生改变,初步判断为染色体变异,若没有改变,则不是染色体变异(3分)(2)诱 变 育 种 显 性 a a b b A A B B 矮 生 1 3 :3 3/1 3解 析(1)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都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结构最好选择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因此,可以选取甲、乙植株有丝分裂旺盛部位的细胞,经过解离、漂洗、染色(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染色)、制片后观察,若染色体的结构或数目发生改变,初步判断为染色体变异,若没有改变,则不是染色体变异。(2)在实验室常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突变体。纯种野生型植株的基因型为A A b b,甲植株与野生型植株(A A b b)杂交,B全为正常,且 F,自交后代出现正常:矮生=3 :1,则 F,基因型为A a b b,因此,甲植株的基因型为a a b b,是由原来的显性基因A突变为隐性基因a而来的。乙植株的赤霉素含量正常,说明含有A基因,喷施赤霉素后植株不能恢复正常,说明缺少与激素受体合成有关的b 基因,则乙植株的基因型为A A B B。甲(a a b b)与乙(A A B B)杂交,R的基因型为A a B b,表现型为矮生。FK A a B b)自交,F2 的基因型有A B (矮生,9/16)、A _ b b(正常,3/16)、a a B _(矮生,3/16)、a a b b(矮生,1/16),因此,矮 生:正常=13 :3。F,矮生植株中纯合子有A A B B、a a B B,a a b b,它们在F2 中各占1/16,因此,在七矮生植株中纯合子(能稳定遗传的)占3/13。2 7.2 0 16 唐山一模(8分)猎豹(2 )是在陆地上奔跑得最快的动物,图甲是正常猎豹的两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分布图,花斑体色(A)和黄体色(a)、体重(B)和体轻(b)、抗病(D)和不抗病(d)。乙、丙、丁是种群中的变异类型,已知缺少整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致死但个体不致死。请回答:(1)与甲相比,乙、丙、丁发生的变异类型是,且丁个体发生于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分裂.(2)若 不 考 虑 交 叉 互 换,乙 个 体 减 数 分 裂 产 生 的 生 殖 细 胞 基 因 型 及 比 例 为(3)若只研究一对等位基因D、d的遗传,丙个体测交子代中抗病且染色体异常个体的比例为 o(4)若只研究A、a与 D、d的遗传,则丁个体与甲个体交配,预计子代与甲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比例为。(5)自 然 情 况 下,若 干 年 后 预 计 种 群 中 D、d 基 因 的 变 化 情 况 及 原 因 是答 案(除标明外,每 空 1 分)(1)染色体变异 有丝(2)A B D:A B d :a d :a D=l :1 :1 :1(2 分)(3)1(4)I (5)D基因频率升高,d基因频率降低,原因是自然选择使种群频率定向向有利变异的D 方向改变(2 分)解 析(1)乙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丙、丁为染色体数目变异,因此三者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丁个体的产生可能有两个来源:一是具有正常染色体的受精卵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丢失一条染色体,导致分裂分化出的个体细胞如丁图所示;二是由正常的雌配子(或雄配子)与丢失一条染色体的异常的雄配子(或雌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又根据题干信 息”缺少整条染色体的生殖细胞致死”,因此排除第二种可能,则丁个体是有丝分裂异常导致的。(2)乙个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 A B D:A B d :a d :a D=l :1:1:1(3)丙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1D:l d d :2 Dd :2 d,丙 与 d d 测交,则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I Dd :I d d d :2 Dd d :2 d d 其中抗病且染色体异常的个体基因型是Dd d,所占比例(4)丁个体(A a D)与甲个体(A a Dd)交配,子代与甲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乙 乙 4(5)由于D 是抗病基因,因此具有该基因的个体在自然选择中处于优势,而 d d 个体在自然选择中易被淘汰,因此若干年后,D 基因频率上升,d 基因频率下降。28.2 0 16 全国卷H I (1 2 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D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 为单位的变异。(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 a a 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 a 的个体,则最早在子 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 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答 案(每空2分)少(2)染色体 一 二 三 二解 析(1)基因突变涉及某一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而染色体变异往往涉及许多基因中碱基对的缺失、重复或排列顺序的改变,故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比染色体变异少。(2)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3)根据题干信息“A A 和 a a 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 的个体”可知,AA和 a a 植株突变后的基因型都为Aa。若 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F NAa)自交,子二代的基因型为AA、Aa、a a,则最早在子二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且最早在子二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的纯合体。若 a a 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则最早在子一代中可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E(Aa)自交,子二代(F J 的基因型为AA、Aa、a a,由于基因型为AA和 Aa 的个体都表现为显性性状,欲分离出显性突变纯合体,需让F?自交,基因型为A A 的个体的后代(F D 不发生性状分离,则最早在子三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的纯合体。2 9.2 0 1 6 安徽庐江联考(1 2 分)芦笋的幼苗是一种名贵蔬菜,又名石刀板,为 X Y 型性别决定。在某野生型窄叶种群中偶见几株阔叶芦笋幼苗,雌雄株都有。(1)仅从染色体分析,雄性芦笋幼苗产生的精子类型将有 种,比例为(2)有人对阔叶芦笋幼苗的出现进行分析,认为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基因突变,二可能是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鉴定阔叶石刀板出现的原因。(3)现已证实阔叶为基因突变的结果,为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选用多株阔叶雌雄株进行交配,并统计后代表现型。若,则为若,则为(4)已经知道阔叶是显性突变所致,由于雄株芦笋幼苗产量高于雌株,养殖户希望在幼苗期就能区分雌雄,为了探求可行性,求助于科研工作者。技术人员先用多株野生型雌石刀板与阔叶雄株杂交,你能否推断该技术人员做此实验的意图。若杂交实验结果出现 养殖户的心愿可以实现。答 案(除标明外,每 空 1 分)(1)2 1 :1(2)取野生型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阔叶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是染色体组加倍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2 分)(3)后 代 出 现 窄 叶 显 性 突 变 后 代 都 为 阔 叶 隐 性 突 变(4)通过该杂交实验判断控制阔叶的基因是否在X 染色体上(2 分)后代雌株都为阔叶,雄株为窄叶(2 分)解 析(1)由于芦笋为X Y 型性别决定,雄性植株的染色体组成为X Y。减数分裂产生的精子类型为2 种,即 X :Y=1 :l o(2)染色体变异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基因突变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因此,区分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取野生型植株和阔叶植株的根尖分生区制成装片,用显微镜观察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内染色体数目,若观察到阔叶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则说明是染色体组加倍的结果,否则为基因突变。(3)选用多株阔叶突变型石刀板雌雄株相交,若杂交后代出现了野生型,则阔叶植株的出现为显性突变所致;若杂交后代仅出现突变型,则阔叶植株的出现为隐性突变所致。(4)选用多对野生型雌性植株与突变型雄性植株作为亲本杂交。若杂交后代野生型全为雄株,突变型全为雌株,则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杂交后代,野生型和突变型雌、雄均有,则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故该技术人员此实验的意图是通过该杂交实验判断控制阔叶的基因是否在X染色体上。3 0.2 0 1 7 湖南十校联考(8 分)用基因型为A a 的小麦分别进行连续自交、随机交配、连续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代A a 基因型频率绘制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P F,(1)连续自交、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分别对应的曲线是 和。(2)四种处理方式中,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是 o 能引起基因频 率 改 变 的 处 理 方 式 中,A 和a 的 基 因 频 率 发 生 改 变 的 情 况 是(3)曲线I I 和H I 中,F 3 中基因型为A 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是.、_ _ _ _ _ _ _ _。答 案(除标明外,每 空 1 分)(1)I V I I(2)连续自交和随机交配(2 分)A的基因频率变大,a的基因频率变小(2 分)(3)2/5 2/9解 析(D 杂合子(A a)连续自交,用中基因型为A a 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2,宿自交,产生 的 H中基因型为A a 的个体所占比例为1/4,所以曲线I V 对应的处理方式是连续自交。杂合子(A a)随机交配,从 R开始由于A和 a的基因频率不再改变,所以A a 基因型频率也不再改变,即曲线I 对应的处理方式是随机交配。连续自交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处理方式中,在 R中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 A :A a =1 :2,其自交产生的F 2 中基因型为A A、A a 和a 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3 和 1/6,淘汰隐性个体后,基因型为A 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 2/5,对应曲线H I;随机交配且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处理方式中,E中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 A :A a=l :2,A的基因频率是2/3,a的基因频率是1/3,所以在F 2 中基因型为AA、A a 和 a 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4/9、4/9 和 1/9,淘汰隐性个体后,基因型为A 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对应曲线I I。(2)淘汰隐性个体类似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所以自交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和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这两种处理方式中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A的基因频率会变大,a的基因频率会变小。另外两种处理方式中由于没有选择作用,所以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3)从第(1)小题的分析可知,曲线H对应的处理方式为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的处理方式中,F2 中基因型为A A 和 A a的个体各占1/2,所以A的基因频率是3/4,a 的基因频率为1/4,所以F:;中基因型为A A、A a 和 a a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16、6/16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