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太空一日游》(随堂练习).docx
第23课太空一日游一、字词书写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炽热()舷窗()确凿()亲眼目睹() 俯kan( ) 负砥 )共zh6n( )五脏六玲( )二、填空题2 .词语积累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1)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非常敏感,它会引起人的内脏(共振 振动)。(2)飞行回来后我详细 (描绘 描述)了这种难受的过程。(3) (由于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4)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 虽然)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3 .文学常识对对碰。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特级航天员。年 月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 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 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 奖。三、现代文阅读在太空中,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口,因为飞船有预定的飞行 轨道,可以实时标示飞船走到哪个位置,投影到地球上是哪一点,有图可依,一目了然。即使不借助仪器和地图,以我们航天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从山脉的轮廓、海岸线的走向 以及河流的形状,我也基本可以判断飞船正经过哪个洲的上空,正在经过哪些国家。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正从哪个地区上空 飞过。飞船的飞行速度比较快,经过某省、某地乃至中国上空的时间都很短,每一次飞过后, 我的内心都期待着下一次。我曾俯瞰我们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脉边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则呈现一 片红晕。那里有我的战友和亲人。飞船绕地飞行14圈,前13圈飞的是不同的轨道,是不重复的,只有第14圈又回到第 一圈的位置上,准备返回。在距离地面300多公里的高度上,俯瞰时有着很广阔的视野,祖 国的各个省份我大都看到了。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曾经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我和大家的心 情一样,很想验证这个说法,我几次努力寻找长城,但是没有结果。“神舟六号”和“神舟七 号''飞行时,我曾叮嘱航天员们仔细看看,但他们也没看到长城。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我询问过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没有谁 能拿出确凿证据说看到了什么。即使是大城市,在夜晚看到时也只是淡淡的红色。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听 不到什么声音,也感觉不到这些东西的任何撞击。不知道那些是什么,我认为也许是灰尘,高空可能并不那么纯净,会有一些杂质,也可 能是太空垃圾。那些物体悬浮在飞船外面,无法捕捉回来,我至今还没弄清楚那到底是些什 么。4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5 .杨利伟为什么要强调“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6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利伟在太空能准确地判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B.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人工建筑就是长城。C.飞船绕地飞行的轨道是不重复的。D.在太空,祖国的各个省份杨利伟大都看到了。7 .为什么杨利伟对“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不下结论?突出他的什么精神?阅读“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公元2003年10月15日5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 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 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 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 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响起欢快的迎宾曲奏起,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 完成了综合性演练。飞船发射前,任务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担任。杨利伟,1965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绥宁县。大学文化,中校军衔。在原空军部队安 全飞行1350小时。1998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 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从加加林第一次太空飞行到阿姆斯特朗登月成功,从航天飞机横空出世到多种空间站 问鼎苍穹,40多年时间,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已先后进行240次载人飞行,把951人次 的身影印在浩瀚太空。今天,中国人将也要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8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9 .冰心成功的花诗中这样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 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诗中"成功的花”,在这里如果比作杨利伟 飞天成功,那么诗中“当初她的芽”与课文中什么内容最接近?(用原文语句回答) 10.请结合下列材料,联系文本内容,说说杨利伟是一个怎样的人?(至少写出两点) 出征前,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记者见面会上,回答本报记者的提问时,向全军将士吐 露了自己的心声。本报记者问:通过军报,最想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杨利伟答: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的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这么多年军 队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我想,在执行这次任务中,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 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 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也请战友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 军旗增彩。解放军报2003、11、12参考答案:.1. chi xian zao dii 瞰 荷 振 腑【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 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 题型。注意“炽”不能拼成“zhi"; “舷”不能拼成“xuin”; “腑”,不能写成“俯”。2. 共振 描述 鉴于 但是【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通过一些近义词辨析的常见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分析 这些词语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词语辨析题和成语使用题所涉及的词语往往是使用频率较 高的,所以一般不存在意思理解的问题,可从词义、范围、程度、褒贬、语体等方面去辨析。 3. 第一人 20031015 神舟五号 列昂诺夫【详解】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杨利伟是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 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他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 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他是中国培养的第一 代航天员。杨利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之久。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 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 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14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在北 京闭幕,杨利伟被授予列昂诺夫奖。4.在太空看到的景物。 5.特别强调“中国上空”,表现了对祖国的亲和力,表达了他对 祖国的一片深情。 6. B 7.“认为也可能”不十分肯定,说明只是个人猜测, 不是结论,表现他不知道就不轻易下结论,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解析】略8 .环境描写,点明天气的寒冷,烘托出热烈的欢送场面,表明送行群众的热情。9.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 其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1。.是一个具有高超飞行技术,忠于自己的职责,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坚定信心,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人。【分析】8.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了怎样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什么样情感、表现人物某性格、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点明天气的寒冷,结合后一 句“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分析,烘托出群众的热情。做题时联系文中 的句子结合平时所学进行分析判断。9 .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 回答。冰心成功的花诗中这样写道:“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 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诗中“成功的花”,在这里如果比作杨 利伟飞天成功,那么诗中“当初她的芽”与课文中在“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1998 年被选拔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经过5年多系统的理论学习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训练,其 综合素质完全具备航天飞行的要求。”内容最接近。10 .此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 解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 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要分析直接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结合“一 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战胜一切困难, 坚决完成任务。我也想通过军报感谢全军战友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厚爱,也请战友放心, 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彩。”这些句子可知杨利伟是一个具有高超飞行 技术,忠于自己的职责,热爱自己的祖国,具有坚定信心,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人的人。做 题时需结合所给材料,联系文本内容来分析概括,写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