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战略.docx
中高等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战略中高职衔接是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必 然举措。如何通过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实现中高职学历与课程的有效衔接,如 何按照分层定位进行分步培养,如何按照标准渗透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 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和思考的课题。一、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人才培养缺乏连续性,培养层次定位不清,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 育的基础,而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不同层次的办学要区分人才 培养的定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中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够准确,层 次不够清晰,人才培养过程独立、不系统,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实现分层 次培养人才的战略目标。(二)课程体系缺乏统一规划。目前中职和高职教育,同一专业之间存在大量 的课程体系断裂、设置冗余、课程不规范,导致学生学习没有达到一定深度,学 生技能提升不明显,实训室重复建设严重。很多高职院校无法展现出技术技能循 序渐进增长的教育特色。主要原因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缺乏统一的课 程体系。(三)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一体化” 教学模式,中职学校技能培训标准不统一,或者没有完善的技能培训方案。在一 些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县级中等职业学校,存在教学设施差、“双师型”教师 短缺、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导致毕业生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高职教师在教 学中无所适从。更有甚者,一些高职院校由于生源少,没有考虑到中职生和高中 生的差异,将对口生、单招生和高考生统一到一个班,导致部分学生“吃不上”, 部分学生“吃不饱”。目前,教育制度的趋同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之间的趋同。 比如,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举办的“五年一贯制”专科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 职业学校联合实施的“3 2” “2 3”培养模式,“3 3” “4 2”模式。中高职教育多 元化的衔接模式也对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对接行业需求的招生、培训、就业机制尚不完善。根据平顶山三所高职 院校招生就业情况分析,目前平顶山三所高职院校均为中高职院校。中等职业教 育特点不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优势不明显,即差异性不够,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和 高等职业教育市场化程度较低。直接结果就是中职生和高职学生在就业前景、实 习、在职待遇、技能操作等方面差别不大,挫伤了部分高职学生继续XX的积极 性,阻碍了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说到底,是因为中职和高职没有很好地与产业 需求相融合。(五)C不足(1)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形成高职教育梯次发展。目标定位是中等职业 学校既要为学生普及文化知识,又要根据岗位要求实施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生产一线,培养初级、中级“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精于管理、精 于技术、专于专长”、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职业 教育体系中发挥着XX作用。要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成立XX集团 进行人才培养,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标准。所有学校都应该严格遵循既定的 目标和标准。(二)统一规划课程和人才培养计划针对课程衔接的现状,只有XX能够对中 高职教育给予统一指导,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统一规划。因此,建议教育部 门出台指导意见,统一规划中高职课程,统一教学大纲。只有建立统一规划的课 程体系,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面实现衔接,因为在校园、教师、学生、实 训、课程等因素中,课程是核心地位,人才培养也是以课程为中心。只有建立现 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系,中高职学校在开设课程时才能有标准、有依据、有 计划、有目标,中高职课程才能实现同一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深度、技 能水平、实训方案的分层培养。在专业衔接上,专业布局与教学内容、教学标准 都需要衔接。中高职统一教学标准是有效衔接的前提。应制定职业资格框架标准, 建立以资格标准为基础的课程衔接模式,按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工程师的职业资格建立教学和课程内容。平顶山教育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应用与 电子商务专业有三年制中专、五年制普通专科和三年制普通专科并存。其中,三 年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与平顶山外国语学校联合办学,两校联合设置培养目标、 岗位培养层次,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统一教学计划,逐步增加教学深度,逐层 推进实训难度,使学生职业技能逐步提高,工作适应性不断加强,就业水平逐步 提高,综合能力不断进阶,实现中职与高职的有效衔接。近三年来,计算机系招 生人数每年增长50%左右,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益。(三)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德技并重、高职学校岗位衔接的教育体系。L中等职 业教育德技并重。对平顶山市近20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80% 以上的学生表示,上中等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基础知 识薄弱,xx无望。不到20%的中职生选择中职学校是基于个人爱好或家庭原因。 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以以德育人为目标。采取以实践为主的人 才培养模式,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兴趣,提高学习信心,重xx定位自己的学习 坐标,树立职业理想。在技能教学中,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实践训练,构 建”班级、系部、学校”三级竞赛体系,开展全员化技能训练与技能竞赛。2. 高职教育突出职业技能提升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可以采取引企入校、工学交 替等模式,加强技能实训。教学上采用业务xx的“工单制”教学模式,即在企 业的指导下每学期采取23周进行集训I,集训期间暂时停掉其他课程,作息时间、 工作要求、任务执行和管理制度与企业保持一致,学生每6人组成一个工作小组, 企业先把工作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工作任务单,由每个组长领取当日的工作任务, 在校企双方的共同指导下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这样一来,学生不出校门就 能接触工作岗位,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相互对接。平顶山教育学院在电子 商务和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这一模式日益成熟和完善, 2018年开始在全校推广。实践证明,学生上手快、成长快、综合能力提升快, 真正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此外,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鼓励高职生在学习期间参 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特别是省级、xx技能竞赛,在竞赛中进一步开阔眼界、 提高能力。(四)继续推进中职、高职、本科三个办学层次衔接笔者建议,加强对初中 毕业生的职业启蒙教育,引导更多优秀中学生自觉选择职业教育。完善中职、高 职、本科学历衔接模式,继续推进省内本科院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与XX示 范性高职院校联合举办本科层次的专业,扩大在XX示范性高职院校招收本科专 业的规模,探索“3+4”中职本科衔接和“3 + 2”高职本科衔接试点,贯通中职、 高职、本科学历教育。在中高职学历衔接上,继续扩大“五年一贯制”“3 + 2” 等中高职衔接办学规模。中职学校通过依托有一定影响力的高职院校,联合进行 “3+2”招生,打通中职生学历上升通道,既能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又能解决招生 难题。鼓励应用型本科、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建立发展联盟,共建专业、共享资 源、协同育人、共同发展。(五)完善市场化运行模式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相关部门要进一步 扩大xx办学自主权,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加快中高职教育与经 济社会接轨的步伐,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文化知识 +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只有加强xx管理和指导,形成对接市场需求的招生、培 养、用人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短板。(六)以“职教集团”为平台,加强校企多方合作在深化产教融合、校 企合作的时代背景下,中职、高职、企业、产业园区多方应探索合作办学模式, 实现多方共建、共享、共赢、共同发展。学校、企业、行业要在教育等相关行政 部门指导下,开展基于校企合作的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托管办学等改革试验, 积极探索学校、产业园区、企业共同参与的“1 + 1 + 1 + N”的中高职集团化办 学模式,提高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1所xx城市示范 性高职为龙头、1个产业园区的示范性实训基地、1家或多家企业、多所职业学 校加入,形成“城乡联动、以城带乡”良性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利用职教 集团平台,推进城乡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城市支持农村,高职衔接中职, 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推进中 高职一体化协同发展。总之,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现状,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xx 经济发展的需求,就需要多方参与,建立紧密的中高职合作机制,突出协作和共 享,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发展合力。xx要充分发挥管理和指导作用,主动搭建 合作平台,激发中职、高职衔接的主动性,推动产业、行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 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早日实现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案的 无缝衔接,提高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效率。作者:王彦超单位:平顶山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