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解题技巧和方法.docx
高考语文解题技巧和方法语言文字运用一一、语段情景综合题任务一课前要点归纳【核心知识概览】句式是否一致l 话题是否统一1- 氛围是否协调I- 逻辑是否合理| 效果是否最佳I-I选用句式一|词语辨析比喻、比拟、借代、 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设问、反问修辞手法_(常见9种)语段情境综合题从修辞角度赏析H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I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n语句表达效果C词语的确切含义t词义的轻重T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T词语的不同搭配T词语的语法功能T词语的感情色彩-I闻语的语体风格T词语的语境义7大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 问号、句号、叹号标点符号卜 5大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匚省略号、书名号病句辨析6大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 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 明、不合送辑任务二课堂攻关克难第1讲词语(成语)辨析题近年全国卷在语段综合型题目的考查中,对于词语的考查,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双语素近义词语和多语素成语“分别加以考查”。“文 段组合型语用题”中的三个题目之间的解题信息是相对独立的,也就 是说词语(成语)题或标点符号题的解答与其他两个题目没有关系,同 理另外两题亦然。因此解此类题时,在速读文段初步把握文意之后, 还是要按照常规思路一类题一类题分开来解,且一定要注意灵活运用 排除法。易错点1忽略语义侧重点和语境的契合不同的词语,尽管意思相近,但是其语义的侧重点会有差异。考生在答题时,常见的失误往往是忽略语义侧重点与语境的契合。【增分策略】近义词语辨析,考生可以通过分析语义侧重点或借助语境展开:1 .同是辨异,看语素辨别词语的语义侧重点。比较两个词语的 差别,若两个词语本身存在相同的语素,可以抓住不同语素来区分两 个词语。如:(2019全国卷IIIT17) “遐想”和“联想”,不同的语素 是“遐”和“联”,这两个语素的不同意思就是两个词语意思的侧重 点。2 .分析语境,进行比对。将语义侧重点与语境隐含的信息进行 比对,做出判断。如例1中“比肩”和“媲美”,两者的语义侧重 点有差异,前者多用于人,也能用于物,而后者多用于物,结合语境 “店铺里的裁缝”,便可得到答案。此外,也可以利用语境反推,快 速排除错误选项。语境中如果不含有某个词语的语义侧重点,便可将 其排除。易错点2不明语义轻重词义相近的词语,可能在程度上有轻重、强弱之分,搞不清语义 的轻重,考生就很容易出错。【增分策略】语义轻重问题主要包括小词大用、大词小用、语义过轻、语义过重等。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用词语。1 .积累常见的在语义上存在轻重差异的词。如(前轻后重):惩罚一制裁;放任一放纵;批评一批判;特别一尤其;声名鹊起一大名鼎鼎;名列前茅一独占鳌头;称斤掂两一斤斤计较;自惭形秽一无地自容;等等2 .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词语的辨析不能只考虑词语本身的意义和特点,一定要将其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考虑,比对语义的 轻重,然后选择与语境相符合的词语。技法 近义词语辨析,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通读文段,明确语境抓关键 词语题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适度改编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词语的某些特点而设计的,所以要细读文段,详审语境,找出关 键词语,挖掘语境中的表意侧重点、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 和搭配等信息,进而揣摩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第二步:先易后难,排除两项缩范E 全国卷共考查8个词语,因每个词语在4个选项中均出现两次,故4个选项可以分为两组。所以结合语境,凭知识积累排除明显错误 的一个词语就可排除两项(一组)。具体方法是:先从自己最熟悉的词 语、自己最有把握判断的句子开始排除,进入“二选一”。第三步:再用排除,确定答案要复验 本步骤实际上是“第一步”的“重现”,仍需要考生进一步品味语境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对剩余两项所涉及的词语进行辨析,最后 确定答案。确定答案后,还要将所选四个词语带入语境中,通读复验。【考题解析】考题一2021.新高考I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8题。(3分)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 文明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 猜谜颂红色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 章。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传统与现代 O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 一场关于党史知 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 以及现场观众 地进入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 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气的宣讲内容, 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 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 颂文明。一席 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 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交相辉映B.相互映衬C.相互映衬D.交相辉映A.交相辉映B.相互映衬C.相互映衬D.交相辉映喧闹无比热闹非凡喧闹无比热闹非凡络绎不绝连绵不断连绵不断络绎不绝原汁原味原汁原味汁醇味正汁醇味正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词语理解与分析能力,指向的核心素养 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及“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交相辉映:多种光亮、色彩等互相映照,多用于形容美好的景象。相 互映衬: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相似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 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根据前文“民俗与党史彼此交融”,可知此句 描述的是实践示范活动的景象,因此第一空应选“交相辉映”。热闹 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非同一般,是褒义词。喧闹无比:指声 音大而嘈杂,吵闹异常,多用作贬义。文段描述的情形为值得赞美的 场面与景象,所以第二空应选“热闹非凡”。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 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连绵不断:形容连续不止,一直都不中断。 第三空所在语句描述的是“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与“现场观众” 进入直播间的情形,所以应选“络绎不绝”。汁醇味正:本指酒食品 质厚重柔和,正宗绵甜,回味悠长。形容菜肴美味。原汁原味:指食 物原有的汤汁和味道。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 特性等。根据后文“文明盛宴”可知,第四空应选“汁醇味正”。故 选D。考题二2020全国新高考H卷(海南)(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819题。(6分)风筝,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发明,放风筝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早期有关风筝的记载多与传递信息等军事活动有关。到唐代,风筝开始出现在文人诗歌中。宋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一 种老少皆宜的玩具,而清明时节放风筝也成为一项普及的民俗活动。明代以后,风筝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和竞技。早期的风筝制作十分简单,用竹蔑做骨架,贴上素绢或白纸,结 好线绳,便可放飞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炉火纯 青,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从动物、植物、器具、文字,到人物、仙 佛,不一而足,风筝于是有了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有些风筝还 安装了声响装置,如著名的“板鹦”风筝,通体安装笛哨,少则数十 个,多则成百上千。放飞时百哨齐鸣,宛若空中交响乐,具有独特的 魅力,大大增加了放风筝的趣味性。18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 分)()A.喜闻乐见B.老少皆宜C.炉火纯青 D.不一而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正确使用,指向的学科核心素养 为“语言建构与运用”。C.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 完美的地步。文中与“不断”搭配不正确。A.喜闻乐见:喜欢听,乐 意看。文中用来修饰“传统活动”,正确。B.老少皆宜:对老年人和 少年人都适合。文中修饰“玩具”,恰当。D.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从文中列举的“动物”“植物” “器具”“文字” “人物”“仙佛”来看,用“不一而足”准确。故选C。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届山东潍坊国际风 筝节20 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届的山东潍坊国际 风筝节C.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届国际风筝D.山东潍坊自1984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 36届的国际风 筝节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选择最恰当的句子,指向的学科核心素养为 “语言建构与运用”。从文中看,“吸引着”是句子的谓语,括号中 要明确的是陈述对象,即主语。B.主语是“山东潍坊国际风筝节”与“吸引”搭配恰当,也与语段话题匹配。A.主语省略,由谓语“举办” 可知主语是“山东潍坊”,而语段中谈的话题是与“风筝”有关的事, 此项与语段中心话题不一致。C.主语是“山东潍坊”,填入空白处不 恰当。D.主语是“国际风筝节”,名称不准确。从前文看,“早期”“到唐代”“宋代以后”“明代以后”都是将表时间的短语冠于句子 之首,此处也应把“自1984年开始”置于句首,才能保持语言形式 上的衔接与呼应。故选B。